浅析丁尼生诗歌《鹰》的音乐性及象征性
- 格式:pdf
- 大小:171.13 KB
- 文档页数:2
The Eagle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鹰》丁尼生扭曲的鹰爪扣紧巉岩,头接孤峰上的太阳,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沧海绽,傲立峰头闲看,划然落,却似雷霆下九天。
鹰的赏析urence Perrine和Thomas R. Arp在其Sound and Sense一书中提出,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从两方面得以体现:对声音的选择与排列,以及对重音的排列。
他进一步解释道:“韵律和声音共同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它能被用来加强语义”,“诗歌通过声音来加强语意有多种途径”,例如“拟声”(onomatopoeia)或“语音强调”(phonetic intensives)、“通过对节奏(meter)、元音和辅音及停顿的排列来控制诗行的语速”以及通过调整词序或韵律格式来“强调语意重要的词”等等[3]。
下文将从押韵、拟声和格律三方面来分析丁尼生《鹰》诗的音乐美。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即依靠语流内相同元音或辅音音素的重复及共鸣而形成的萦绕耳际的类似于乐声的效果。
《鹰》的押韵格式为aaabbb联韵,即第一节中的hands——lands——stands以及第二节中的crawls——walls——falls都运用了尾韵。
这种押韵形式极为规整,能产生回环的声音效果,具有极强的诵读性和可唱性。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头韵(clasps, crag, crooked; lonely, lands; with, world; watches, walls),利用优美的音律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诗歌的听觉和视觉美感。
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艾尔弗雷德·丁尼生与同期的布朗宁和阿诺德被称为维多利亚文学“三大诗人”,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
丁尼生十分重视诗歌艺术的完美,他的诗大都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义深刻。
丁尼生1851年发表的抒情诗《鹰》是悼念亡友亚瑟哈勒姆而作,他将对友人的哀挽和惋惜都倾注其中,诗歌节奏流畅,The Eagle中的第三人称视角兼顾乐感之后的深邃意境和象征意义,又寄托了作者对“化身为鹰”的友人品性的肯定和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副在蔚蓝的大海和寂静的大地背景之下的雄鹰盘踞岩,在傲然挺立的地方靠近太阳,蓄势待发的鲜明画面。
题目The Eagle 中的两个长元音/i:/为读者们营造出声音慢慢消逝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悲切的情感基调。
而诗歌的最后一行,诗人用雷鸣电闪的形象来展现雄鹰降落的神速,展现了鹰在自然中傲物的英姿。
整首诗以意象丰富、韵律和谐,修辞得体著为人所称道。
美国诗人艾德加·爱伦曾说过:“诗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丁尼生素有“文学音乐家”之称。
他的诗歌大都韵律整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共两个诗节,共6行,非常整齐。
每行有8个音节,4个音步,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交替出现,先强后弱,构成抑扬格,充分体现了鹰的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
作者以不变的a-a-a押韵格式,而且刚硬的爆破音多次出现,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鹰的力量和速度,渲染诗中那种庄严哀婉的基调。
在诗中:claps—crag—crooked;lonely—lands;with—world;and—a;产生了押头韵的音乐效果,体现出丁尼生对赋予诗歌音乐美的独具匠心,使得诗句读来琅琅上口。
诗歌的第二节为典范,第一行中长元音为主导,/i:/出现两次,此处显现了大海的广阔无边以及海水慢慢蠕动的生动形象;而当每句诗或每行诗的末尾总是再现同样的元音,使字音跌宕回环,同声相应,就能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回环美。
从文体学角度浅析丁尼生短诗《鹰》作者:高晨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丁尼生作为英国桂冠诗人留下了许多佳作,《鹰》是其中的之一。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诗歌的语音、语义、意象与象征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该诗的艺术魅力,从而让读者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欣赏这首诗的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丁尼生;《鹰》;文体学作者简介:高晨歌(1988-),女,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011.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诗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于1850年继华兹华斯之后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他创作题材广泛,并以优美的措辞,严谨的格律,将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彰显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其重要作品有《悼念集》、《尤利西斯》、《诗歌》等。
本文以丁尼生的短诗《鹰》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和探索其写作风格和艺术之美。
2.从文体学角度解读《鹰》该诗创作于1851年,通常被认为是丁尼生为悼念亡友哈拉姆(H.Hallam)的抒情诗。
哈拉姆是丁尼生诗歌作品的忠实读者和鉴赏者,他们互谈人生,交流对诗歌的看法,友谊极深。
1833年哈拉姆突然在维也纳离世,这给了丁尼生沉重的一击。
带着悲伤的情绪,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表达他对朋友的惋惜和对亡友的哀悼,《鹰》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只有短短六行,两个诗节,语言简练却生动地勾勒出高山雄鹰、气势磅礴的画面,堪称诗歌当中的精品之作。
《鹰》全诗如下: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s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2.1语音层面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有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
丁尼生诗歌欣赏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下面是一首丁尼生的诗歌,供您欣赏:
《鹰与猫头鹰》
鹰与猫头鹰,
在树林中相逢,
展开一场激烈的争斗,
两者都有胜算。
鹰振翅高飞,
猫头鹰却伏在树枝上,
它们互相凝视,
决不让对方先得手。
鹰嘲笑猫头鹰,
说它只会暗中观察,
而自己才是真正的勇士,
敢于在阳光下翱翔。
猫头鹰却回答说,
它不需要阳光的照耀,
因为它在黑暗中能看清楚,
而鹰在黑暗中却无可奈何。
争斗没有结果,
双方都受伤倒下。
但它们却在战斗中找到了共同点,
彼此都认识到对方的优势。
于是它们停止争斗,
互相致敬告别。
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种类,
却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
这首诗歌表达了丁尼生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鹰与猫头鹰的争斗,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提醒人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以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英诗赏析TheEagle《鹰》[导读]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语诗歌中,以鸟和⾃然为主题的诗歌有很多,如济慈的《夜莺颂》,夜莺的形象象征着⾃由和美好。
在今天要分享的丁尼⽣的这⾸诗歌《鹰》中,鹰代表着威严和⼒量。
对于⼤⾃然和⽣命的歌颂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主题之⼀。
阿尔弗雷德·丁尼⽣(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诗⼈。
随着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的离世,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时代进⼊⼈。
衰落时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说和散⽂开始崛起,出现了⼀系列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代表的⼩说家和⽂学评论家,⽽这个时期的诗歌最著名的代表诗⼈是丁尼⽣和布朗宁夫妇。
The Eagle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那铁钩般的鹰⽖紧扣着峭壁寂然的领地直接璧⽇蓝天的环抱下它屹⽴如是脚下如皱的海浪缓缓流逝它于⼭墙上注视恍若雷霆下之[诗⼈简介]丁尼⽣出⽣于牧师家庭,受家庭阅读和对诗歌热爱的熏陶,年少时出版诗集,以诗⼈拜伦、济慈为学习的偶像,后进⼊剑桥⼤学三⼀学院学习,在那⾥结识了对他影响最⼤⼀直⿎励他出版诗集的挚友哈莱姆(Hallam),后来丁尼⽣⼤学期间⽗亲去世,他也放弃了剑桥的学业,后来Hallam22岁英年早逝,亲⼈和挚友的离去使丁尼⽣感到⾮常悲痛。
丁尼⽣的代表作品In Memoriam(《悼念》)就是为了悼念Hallam⽽写的。
1850年,丁尼⽣继浪漫主义诗⼈华兹华斯,获得英国桂冠诗⼈(Poet of Laureate)的称号。
丁尼生《鹰》课文鉴赏
丁尼生《鹰》
他弯曲的手抓住悬崖;
贴近寂寞国度里的太阳,
被蔚蓝色世界所环绕,他站着。
满是皱纹的大海在他底下爬动;
他从他的山壁观望,
然后雷电般落下。
【作者简介】
丁尼生(1809——1892)英国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坛的主要代表,185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
著名诗作有《悼念》组诗、《轻骑兵旅的进击》、《国王叙事诗》和《过沙洲》等。
【赏析】
第一节刻画鹰的静止的姿态,用岩石、太阳和蓝天来衬托鹰的雄姿。
这是一幅鲜明的画面,上面是广阔的蓝天,下面是高峻的山,鹰站在山的`峭岩之上,气势凛然。
第二节刻画鹰的动态,用波涛汹涌的大海作为衬托,写鹰俯冲而飞的速度和声势,同时用雷电作比,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造成强烈冲击,收到极好的效果。
该诗动静结合,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写鹰的名诗。
《鹰》中的象征意义
《鹰》是一首由德国诗人约翰·恩斯特·莱夫创作的诗歌作品,通过
对鹰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强大、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歌中的鹰象
征着个体的力量与自由,同时也具有启发和鼓舞自我的作用。
首先,鹰在诗歌中象征着个体的力量。
诗中描绘了鹰独立、自信的形象,例如“Zhalmir der Schatten”(莱夫,2024),这句话中的“Zhalmir”意为“鹰”,暗示着鹰的强大。
鹰具有强大的翅膀和锐利的
爪子,能够高飞远瞩,猎食能力极强。
作为鹰的象征,人们可以从中感受
到自己的潜力和力量,鼓励个体敢于挑战困难,不断追求自我超越。
总之,《鹰》通过对鹰的描写,传达了个体的力量与自由的象征意义。
鹰象征着个体的强大和自由,激发人们向上的动力和勇气,鼓舞人们勇往
直前,追求更高的目标。
这首诗歌向我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信念,鼓励我
们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自由、追求梦想,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通过诗中鹰
的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自由,并通过这股力量迈向更加美
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