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17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知识。
2、学会方法。
3、学会感悟。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介绍写作背景:2、根据所学整理知识: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补充: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二、整体感知1、小说以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围绕一个“变”字,读完课文后请概括出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闰土二十年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用课文中的原句解释这种变化(闰土的话)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二十年同样也让她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小说的主题思想:。
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四、课下作业。
1、强化巩固知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基本内容等)2、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局部探究,合作交流。
1、细读第三部分,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
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故乡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这篇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3.掌握《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考,增强家国情怀。
二、导学内容1. 《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鲁迅写这篇作品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振兴与文化的复兴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而《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后改名鲁迅。
他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故乡》的主题和内涵主题《故乡》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描绘作者的故乡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内涵《故乡》以鲁迅亲身经历的北京与旧时故乡之间的对比,通过揭示小说主人公因城市化的变迁而造成的思想碰撞、道德困惑和文化断层,揭露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与压抑的状况,从而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3. 《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重要词语1.故乡:指一个人生活、出生的地方,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2.草包:誓言、承诺,也可以指愚蠢的人。
3.啮齿动物:指不断嚼动的动物,暗喻着那些不断嚼动着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4.魂不守舍:形容一个人内心思想、情感或行为处于紊乱、不安定的状态。
重要句子1.“我为我那不可告人的一日做分外的准备,到了东南角上,就听到里面似乎有许多马嘶人叫的声音,令我很吃惊。
”2.“倒没有当初那样,那里都是土埔,也没有机器,也没有酒厂,也没有洋人的房子,只有些土坯草搭的小屋子。
”3.“你一个埋怨喉长,两个埋怨手短;三个埋怨什么?”4.“穷而后工,这本是我的家乡的最高赞美词。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编码3YW023 主备:孟辉主审:贾美荣审批:王晓东2012年---月—日使用人______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文体知识链接】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表达技巧归纳】◆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方法(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正面、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一、现代汉语中“故乡”的含义是指每个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常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故乡是一个人情感的支点,也是个人内心回忆和思考的源头。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思念故乡而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二、以下是有关故乡的常见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 你的故乡在哪里?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故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你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或事物让你特别怀念?3. 你会经常回故乡吗?你以后是否愿意留在故乡生活?4. 你认为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5. 你觉得是否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自己?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回答以上问题。
篇幅不限,但需要表达清晰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思想内容有条理。
【标准答案】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坐落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
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尤其以夏日的绿荫和清凉最为迷人。
故乡的人们善良朴实,乡音悠扬,总是让我想起那温暖的家的味道。
回忆起故乡,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树成荫的小村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上,路边种满了鲜花和绿植。
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家乡菜,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的味道,让我吃出了家的感觉。
虽然工作的原因,我如今很少能回到故乡,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仍会涌起一丝温暖。
或许,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内心深处的一座城堡。
在成长的道路上,故乡是我内心的一个支点,它教会了我坚韧、忍耐和勇敢。
故乡的种种温暖和期许,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向前奋进,不忘初心。
因此,我深信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窗口。
故乡,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时刻在我心中回响。
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回首故乡,总能让我找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温暖,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故乡的一些思考和回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故乡,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颗颗心。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篇1(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
《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
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
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
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
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
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
九故乡【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那么一个人: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一个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永远都绕不开的人物。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了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三. 关于小说小说概念: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一种文体。
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构成: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
③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一.字词积累1.阴晦(huì):阴沉昏暗。
注意“晦”勿写为“诲”。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4.五行(xín)缺土: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旧时迷信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五行缺土,不吉利,补救的办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
5.颧骨: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颜面骨。
6.愕然:吃惊的样子。
7.鄙夷:看不起。
8.嗤笑:讥笑。
9.惘(wǎn)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10.恣睢(zì suī):放纵,凶暴。
二、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三、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四、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五、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六、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第二课时【合作探究】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7、“故乡”是谁的?8、“故乡”在哪里?9、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1)(2)16、俗话说“言为心声”。
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第三课时【主题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