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菌内毒素检查2010112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2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 简述1.1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
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法结果为准。
1.2 供试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1.2.1 药典中或国家标准有规定的,按供试品各论中规定限值;1.2.2 尚无标准规定的,按以下公式确定供试品内毒素限值:L=K∕M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以EU/ml、EU/mg、EU/U等表示。
K为按规定的给药途径,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 表示。
其中注射剂,K=5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EU/(kg·h);鞘内用药品,K=0.2EU/(kg·h)。
M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剂量,以ml/(kg·h)、mg/(kg·h)、U/(kg·h) 等表示。
药品人用最大剂量可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或参阅《临床用药须知》,中国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注射时间小于1h的按1h计。
若供试品按体表面积给药,供试品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剂量乘以0.027即可转换为每千克体重剂量[即M:(最大给药剂量/(m2·h)×1.62m2)/60kg]。
1.3 供试品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供试品的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按下式计算:MVD=C·L/λ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当L以EU/ml表示时,C等于1.0ml/m1;当L的单位以EU/mg 或EU/u表示时,C为供试品制备成溶液后的浓度,单位为mg/ml或U/ml。
λ在凝胶法中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在光度测定法中为所使用的标准曲线中的最低内毒素浓度。
供试品如为无菌粉末或原料药,供试品最小有效稀释浓度(MVC)按下式计算:MVC=λ/L。
细菌内毒素试验(鲎试验)要点及控制方法一般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毒素(Exotoxin);它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
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另一类为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的产物。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 成分。
和热原的关系热原(pyrogen)系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热原的一种,即细菌性热原。
细菌内毒素被认为是热原的本质,此事在学术上仍有争议,热原不仅是细菌内毒素。
但在药检的范畴,细菌内毒素是主要的热原物质,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无热原,控制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
热原反应:含有热原的注射剂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使人体产生发冷、寒战、体温升高、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来源和控制方法1、细菌内毒素的特性2、去除细菌内毒素的方法(1)吸附法此法是利用活性炭对热原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作用的方法。
常用的吸附剂中,活性炭对热原的吸附作用最强,一般用量为总容量的0.1%-0.5% ,将溶液加热到70℃左右保温一定时间效果更好。
使用的活性炭应符合药典规定要求。
(2)蒸馏法此法是利用热原具有不挥发性而达到去除目的。
因此,凡适于蒸馏的药品均可用蒸馏法除去热原。
(3)热破坏法此法是利用热高温能破坏热原质达到去除目的。
因此,凡适用于高温处理的如热原检查试验中接触药液的容器,可用180℃干烤3小时,或250℃干烤30min以上。
(4)强酸强碱处理法此法利用强酸强碱能破坏热原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5)其他,也可以采用过滤等方法去除热原。
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程序1.目的: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标准程序,指导规范操作。
2.范围:适用于各种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凝胶法检查。
3.职责:检验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编制依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的“凝胶法”。
5.原理:凝胶法是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的方法。
6.程序:6.1试验材料与用具6.1.1仪器与用具:①可调式微量移液器(50~250μl、200~1000μl);无热原枪头(250μl、1000μl)无热原空安瓿瓶或用经250℃干烤至少60分钟刻度吸管(1ml)、10mm³75mm 试管。
②恒温水浴锅、快速混匀器、砂轮、温度计、试管架、封口膜。
6.1.2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凝胶法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是指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的灭菌注射用水。
6.1.3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或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6.1.4鲎试剂6.2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在本检查法规定的条件下,使鲎试剂产生凝集的最低浓度即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用EU/ml表示。
注意:当使用新批号的鲎试剂或试验条件发生了任何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改变时,应进行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6.2.1取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或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用砂轮轻轻在要开启处划痕,用75%酒精擦净后开启。
6.2.2用可调式微量移液器或刻度吸管取定量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沿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瓶壁加入,用封口膜将瓶口封严,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15分钟。
6.2.3根据鲎试剂的标示值(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对上述已溶解混匀的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溶液进行倍比稀释,制成2.0λ,1.0λ,0.5λ,0.25λ四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
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30秒钟。
6.2.4取标示量为0.1ml的鲎试剂18支或其他标示量的鲎试剂适量,轻轻敲打瓶壁,将附着在瓶颈上的内容物弹下,用砂轮在瓶颈处划痕,用75%酒精擦净后开启。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
本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1EU与1个内毒素国际单位(IU)相当。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标准,其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用于凝胶法)或0.005EU/ml(用于光度测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耐热器皿常用干热灭菌法(250℃、30分钟以上)去除,也可采用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
若使用塑料器皿,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具。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
必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值,一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后溶液的pH值在6.0~8.0的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适宜的酸、碱溶液或缓冲溶液调节pH值。
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制。
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L=K/M式中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一般以EU/ml、EU/mg或EU/U (活性单位)表示;K为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表示,注射剂K=5 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 EU/(kg·h),鞘内用注射剂K=0.2 EU/(kg·h);M为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g/(k g·h)或U/(kg·h)表示,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人体表面积按1.62㎡计算。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一、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定义:●本法是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聚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的细菌内毒素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二、背景介绍:●1、细菌内毒素●2、热原●3、鲎1、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产物,当其死亡或菌体裂解时释放出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毒性物质特性:●(1).致热性:内毒素作用人体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2).耐热性:需250度干热30分钟才能彻底灭活。
●(3).分子极性:多糖链亲水,脂肪链疏水,在水中呈不均匀分布。
●(4).鲎反应:能与鲎试剂发生多级酶促反应,形成凝胶。
2、热原2.1热原是指临床上引起哺乳动物发热反应的物质2.2细胞分裂素(IL-1, IL-2, IL-6, IL-8 )内源性热原{产生细胞分裂素的物质内毒素热原外源性热原{非内毒素热原(病毒、细菌、真菌、抗体-抗原复合物、细胞分裂素)2.3热原和内毒素的关系:2.3.1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在学术上仍有争议,热原不仅是细菌内毒素。
但在药检的范畴,细菌内毒素是主要的热原物质,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无热原,控制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
3、鲎3.1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2鲎试剂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
鲎血液颜色呈蓝色,是因为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
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
鲎试剂是由海洋生物鲎的血液提取物制成的“鲎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鲎试剂在制药行业中,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
目前使用的鲎试剂分为美洲鲎试剂和东方鲎鲎试剂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