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 配套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5
机械原理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课程概况闭机构,人体假肢,手摇唧筒,牛头刨床工作部分,风扇摇头机构,机器人等都是连杆机构)。
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是平面四杆机构(连杆机构中,其构件多呈杆状(连杆体),故常称为“杆”。
连杆机构又常根据其所含的杆的个数而命名(如四杆机构,五杆机构)。
含有四个构件),本章将着重讨论四杆机构的类型、应用、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四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含有转动副的四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含有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多杆机构:如五杆机构。
连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机械手,机器人。
教学内容(40分钟)5-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应用一、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铰链四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又以铰链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应用最为广泛。
铰链四杆机构的个构件之间均用转动副联接,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其它四杆机构都可以认为是由铰链四杆机构演化而来的。
二、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和应用1、基本概念:机架:相对固定不动的杆,或称为静件。
连架杆:与机架相连的杆,或称臂。
曲柄: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
摇杆: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摆动的连架杆。
连杆:不和机架直接相连的杆件。
连杆机构:具有连杆的机构统称为连杆机构。
2、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含转动副的四杆机构——四杆机构最基本的型式)根据连架杆运动形式的不同分类曲柄摇杆机构:一个连架杆为曲柄,另一个为摇杆。
双曲柄机构:两个连架杆均为曲柄。
双摇杆机构:两个连架杆均为摇杆。
1)曲柄摇杆机构①应用举例:A.破碎机的颚式破碎机构。
B.雷达天线的俯仰机构。
C.缝纫机驱动机构(踏板机构)。
D.搅拌机的搅拌机构。
②运动转化:曲柄主动:曲柄整周回转→摇杆往复摆动摇杆主动:摇杆往复摆动→曲柄做圆周运动2)双曲柄机构:①应用举例:A.惯性筛:(P70. 图5-6)。
B. 摄影平台升降机构、挖土机、机车车轮联动机构:平行四边形机构:在双曲柄机构中,若连杆与机架的长度相等,两个曲柄的长度也相等,且作同向转动,则该机构称为平行四边形机构。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机械原理》自学指导书一、课程名称:机械原理二、自学学时:42课时三、教材名称:《机械原理》郑甲红朱建儒刘喜平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四、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朱东华樊智敏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五、课程简介:机械原理是一门以机器及机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各种机构的分析问题;2)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3)机器动力学问题;4)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以后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类专业课程以及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打好工程理论基础。
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要用到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以及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
六、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七、自学内容指导:第一章绪论1、本章内容概述:1)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4)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5)机械原理与创新设计。
2、自学学时安排:6学时3、知识点:1)机器和机构的共同特征2)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3)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要用到的知识;4、难点:1)机器和机构的共同特征2)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3)学习机械原理课程要用到的知识;5、章节同步习题(客观题):一、选择题:1、“机械原理”是一门以机器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A、机构B、构件C、零件2、常用的()有: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还有各种间歇机构等。
A、机器B、机构C、构件D、零件3、机械原理所学的内容是研究现有机械的运动及工作()和设计新机械的知识基础。
A、性能B、性情C、性质4、在机械原理学习过程中,要用到数学、物理、理论力学以及()工艺学等课程的知识,其中联系得最密切的是理论力学。
A、金属B、非金属C、高分子材料5、学习机械原理除了要运用抽象思维,更应注意()思维。
A、形象B、逻辑6、现代机械工业日益向高速、重载、高精度、高()、低噪声等方向发展。
A、效率B、效果C、效能7、机械()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知识积累、创新方法和创新毅力4个方面。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总学时: 60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6学分: 3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开课参考学期:4教材:孙桓;《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教学参考书:[1] 郑文纬;《机械原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葛文杰;《机械原理习题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一、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及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为学生学习机械类有关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
2、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下基础。
【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
【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在教学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时间安排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第二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第三节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第四节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第一节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第二节机构的组成第三节机构运动简图第四节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第五节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六节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八节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第九节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第一节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第二节用速度瞬心做机构速度分析第三节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第五节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第一节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第二节构件惯性力的确定第三节运动中的摩擦力的确定第四节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第一节机械的效率第二节机械的自锁第六章机械的平衡第一节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第二节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第三节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第四节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第六节平面机构的平衡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调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第三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的求解第四节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第五节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第一节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第二节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第九章凸轮机构第一节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第二节推杆的运动规律第三节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第四节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第十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第一节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第二节齿轮的齿廓曲线第三节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第四节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第五节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第六节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修正第七节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第八节蜗杆传动第九节圆锥齿轮传动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第一节齿轮系及其分类第二节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第三节周转轮系的传动比第四节复合轮系的传动比第五节轮系的功用第六节行星轮系的效率第七节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第十二章其他常用机构第一节棘轮机构第二节槽轮机构第三节不完全齿轮机构第十四章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第三节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第四节机构的选型和变异第五节机构的组合第六节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拟定第七节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举例四、其他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05200802、课程名称:机械原理/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3、学时/学分:66/84、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5、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6、开课院(系):机电学院、航海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原理》(第六、七版),孙桓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教学参考书:《机械原理作业集》(第二、三版),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五版),陈作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机械原理网络课程》,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目的和方法机械原理学科发展概貌。
机构的结构分析3学时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机构运动简图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与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应注意的事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及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用解析法(复数法或矩阵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包括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几何关系、代数方程、微积分等方法求解机械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简单机械装置进行设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模型、实验等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有效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机械原理知识,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基本原理: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基础知识,涵盖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方程、能量守恒等。
2. 机械元件及装置:介绍常见机械元件如杠杆、齿轮、滑轮、凸轮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分析。
3. 机械设计方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与计算等。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提高设计效率。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机械基本原理学习,重点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受力分析。
第二周:学习运动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
精品文档《机械原理》教案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教研室:机械原理及设计授课班级:机制0011、0012授课时间:2001-2002学年第2学期机械原理课程教研组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培养具有创造性设计新机械能力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作用。
1.1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1.2 要求1.2.1 理论知识方面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2、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掌握机器的动力学问题;4、掌握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的分析和综合;5、了解机构的选型及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1.2.2 能力、技能方面1、能对实际机械进行运动测绘,并能分析其结构组成原理;2、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机构的选型及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
2 总学时58学时,其中:讲课50学时,实验8学时。
3 教材及参考书目3.1 教材《机械原理》(第六版),孙恒、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3.2 参考书目1、《机械原理》,王知行、刘廷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2、《机械原理》,黄锡恺、郑文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3、《机械设计原理》,邹慧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4、《机械原理学习指南》,陈作模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5、《机械原理作业集》,葛文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6、《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题目及要求》,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3年5月;7、《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郑文纬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 习题、思考题本课程在讲授完每次内容后,均安排有一定数量的习题、思考题,作业每周收一次,批改作业份数达到学校教务处所规定的要求。
892机械原理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机械原理参考书目:
1. 《机械原理与机构学》(第四版),曹先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 《机械设计与原理》(第五版),高书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3. 《机械原理》(第五版),霍尔克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4. 《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第四版),阎耀南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5. 《机械原理》(第三版),佚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机械原理与传动实践》(第二版),杨达钧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7. 《机械原理》(第五版),陶庸,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8. 《机械原理》(第三版),刘全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这些参考书籍涵盖了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机械原理在机械设计以及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和理解机械原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版本的教材适用于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版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