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5)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第六章课程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网络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就是如此。
课程资源有何作用和意义?
1、超越狭隘的课程内容
2、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3、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4、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论述)
一般课程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社会需求-素材性)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学生资源-素材性)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校内资源-条件性)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学生需求-素材性)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校外资源-条件性)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资源管理与共享)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是什么?(简答)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