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1.50 KB
- 文档页数:7
8.测试“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8课。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
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
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
小组: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1.8《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③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
在记录表上
3、实验3次,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表
四、课堂练习:判断题
1、过山车轨道越复杂,小球运动越快。
2、三次测试数据不同,应选择的数据为中位数。
3、小球在直线轨道做滚动运动,在曲线轨道做滑
动运动。
4、小球在过山车上经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小球在过山车上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描
述。
6、小球与起点的实际路线就是小球与起点的空间
直线距离。
五、拓展提高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
车”?引导学生看图思索。
【提示】
增加起点高度,增加斜面,增加斜面高度坡度。
六、作业布置
本单元《位置与运动》,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
它整理出来,与同学分享。
填写实验记录
独立完成
看图思索
课堂检测
拓宽学生能力
总结单元知识点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
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在科学探究中,能利用
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
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总结课堂
板书
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能够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能量的转化和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小球、斜面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的转化,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过山车模型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过山车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如何使过山车的运动更加稳定?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绘制过山车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写一写自己对过山车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
教材以过山车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兴趣。
但是,对于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2.理解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过山车模型、小车、斜面、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过山车模型,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指导。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1.8测试“过山车”课题测试“过山车”单元物体的运动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科学概念目标1、描述“过山车”的运动状态。
2、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目标解读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目标解读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即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重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难点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谜语:过山车,有坡爬。
停了电,事故出。
(猜三个数字)谜底:过山车:8;有坡爬:4;停了电,事故出:9(出了事故自然要救)。
回顾过山车,猜谜语。
激趣导入新知探究聚焦:观察我们的“过山车”1、展示一下我们的“过山车”轨道设计。
2、利用小球代替“小车”,在轨道上测试一下。
展示并小组内测试“过山车”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一: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课件出示方法步骤: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处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这就是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了。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测试“过山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是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过山车的运行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学生在过山车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引导,逐步建立对过山车运行原理的认识。
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实验感到害怕,需要在教学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情绪和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过山车运行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难点: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过山车运行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实验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直观地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等)。
2.课件:过山车图片、动画演示。
3.作业:提前布置观察过山车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过山车的特点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的主要部件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过山车模型的运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总结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并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探究。
但是,对于过山车这样的复杂机械,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知道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2.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过山车模型材料,如纸板、塑料管、小球等。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过山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过山车,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过山车是如何运行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如重力、摩擦力、惯性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过山车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过山车的工作原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过山车模型,并讲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过山车的速度和高度对运行有什么影响?如何设计一个更刺激的过山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 测试“过山车””》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8 测试“过山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但同时对复杂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过山车”在工作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过山车模型、实验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过山车”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2.呈现(10分钟)同时,提问学生:“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和转移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同时,提问学生:“过山车在工作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转换和转移?”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过山车能量转换和转移的原理。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8课《测试过山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试过山车》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过山车这一主题,他们通常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参与度较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山车运行的原理。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过山车模型、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过山车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过山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过山车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过山车运行的速度、高度等因素对运行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过山车运行的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完美的过山车,提高其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过山车运行的原理及其设计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个自己设计的过山车,并简述其运行原理。
8.板书(5分钟)过山车运行原理以上教案供您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在《测试过山车》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过山车运行的原理,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试“过山车”(一)背景和教学目标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6 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7 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完成了评价。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
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即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三)教科书解读本课在教科书上共2 页,分为三个部分。
1. 聚焦教科书聚焦部分,以学生前一课制作的“过山车”引入到本课的活动。
教科书中的“让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观察它吧!”点明了本课主要任务是观察、描述、测量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
2. 探索探索活动1,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本活动以“过山车”轨道起点为中心,借助方向盘来判断方向,用细绳和软尺测量距离,从而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我们只要求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而不需要学生测量小球和起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探索活动2 ,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