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口技》教案 苏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第18课《口技》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句。
(重点)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难点)3、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1)通假字:满坐:坐同“座”,座位。
2)词类活用:“妇抚儿乳.”中的“乳”名作动,喂奶“善.口技者”中的“善”形作动,擅长“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名作动,说出“会宾客大宴.”中的“宴”名作动,宴请抚尺一下.:拍,动词3).古今异义:会:古:适逢;虽:古:即使;走:古:跑今:会议今:虽然;今:行走是:古:这股:古:大腿中间:古:中间夹杂今:判断动词今:屁股今:两者之间4)一词多义:妙:众妙:好处坐:满坐:同座,座位绝:妙绝:极妙绝:好团坐:坐下毕绝:消失指:百指:指头指其:指出四、分析课文:1.课文描写口技表演的几个场面?2.每个场面都写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小→大→小→大;特点,场面一: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场面二:逐渐变小;场面三:突然变大,由少到多到杂,由弱到强,由缓到急。
3.课文除了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还从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4.文章首尾为什么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5.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6.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五、口味语言:1.第2段“当是时”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2.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3.“虽人有百手”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六、作业:七、板书:一、表演前:道具简单,围绕“善”字,突出技艺高超时表演者(正面)宾客(侧面)二、表演中:1、惊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赞表演者技艺高超间 2、入睡: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现艺人智慧才能顺 3、大火:两股战战,先走序三、表演后:再写道具简单,呼应开头,突出技艺高超。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口技教案 (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或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
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
(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探究新知作者介绍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
家境清贫却心高志远,博学善文,才华横溢。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
著有《铁崖文集》、《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存稿》、《口技》等。
正音正字呓yì齁hōu 曳yè许许hǔhǔ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
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一家)大摆宴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过了一会,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会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异。
2.积存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明白得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适应,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存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教学预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录像资料,发觉、整理预习中遇到的咨询题,还可做口技练习。
教师预备«洛桑学艺»光碟一张。
〔设计思路〕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咨询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明白得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3.总课时为两课时。
第一节课力争完成课文教学,第二节课以作练习为主,同时让学生质疑咨询难,进一步深入明白得课文,并对作业中的咨询题进行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仿照乐器演奏的片段。
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一般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活灵活现,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画了一场杰出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如何样的声音世界呢?(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诵读课文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0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晰,首尾照管,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慧才智和艺术制造能力;二、把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不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异,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明白得与把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明白,串讲时,能够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
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能够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摸索的能力。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伙儿,«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精湛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表达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仿照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确实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精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精湛。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差不多容易看到了。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那么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异。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辉煌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技。
它用人的声音仿照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活灵活现,妙不可言。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杰出的表演。
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
讲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不错过,以此调动学习乐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讲明:教师范读一定要预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差不多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依照注解把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咨询。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把握以下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呓语:叱儿:Chi意少舒:中间:曳屋:几欲:齁声:2.理释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来宾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那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绝:极点。
⑤来宾意少舒:略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讲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讲明:教师能够"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刻、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阅读提示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你听过口技吗?这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认真观看、用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本文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画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形,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篇文章既能够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能够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讲明文来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来宾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来宾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因此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练习一作者对口技的表演、绘声绘色,摹写逼真。
请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能够引用原文,也能够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第18课《口技》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能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课堂学习: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我们经常能在相声、小品中感受口技这种表演技艺。
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
听讲,联系往常的生活体会。
二、朗读、感知课文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二人一组,一人读课文,一人听,发觉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讨论统一意见。
2 组织全班试读课文,抽查朗读1—2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和停顿。
读完后指出。
3 朗读课文出声朗读两遍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三、疏通课文大意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四人一组,一生现代汉语串讲课文大意,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把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
2 组织交流质疑交流、质疑、释疑3 检查课文翻译情形强调重点字词含义各小组抽一人进行翻译接龙课后学习: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句的含义。
«口技»〔2〕一、复习检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检查重点词、句的含义。
口答或默写二、精读研讨:1 提供探究平台:1、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是什么?2、〝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处是如何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安静气氛的?3、文中多次描写听众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成效?4、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先独立默读课文,独立摸索每一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 组织交流、评判全班交流、评判三、背诵课文:背诵指导:理清文章的思路,首段与末段相照管,中间三段每段都写艺人所仿照的声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试背。
两人一组,相互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个不背。
课后学习:巩固课文背诵及词、句的含义明白得。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1.文言阅读明白得能力。
2.有条不紊、清晰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聪慧和制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明白得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明白得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明白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明白得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仿照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观看、用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因此,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观赏,而是通过明白得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观赏。
这,又是一种享受了。
(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制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把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三)整体感知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o秋声诗自序»。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2.朗读课文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以下字音。
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存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教学预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明白得能力,让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译全文进行自学,假设有可不能之处,小组内合作解决。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合作探讨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确实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
今天学习的确实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
(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听录音,完成以下咨询题。
(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4.全文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
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三、合作探讨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咨询题。
,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咨询题。
四、反馈交流1.朗读课文。
要求:找多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点评至无误为止。
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或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读好。
2.(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的\\\"积存运用\\\"部分。
)要求: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假设有错误并及时纠正。
(2)讲明加点词的意思。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中本课\\\"积存运用\\\"部分。
)3.通译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记,发觉错误起来纠正。
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字、词、句按古汉语现象归类整理。
4.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语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口技》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熟知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熟读成诵,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
通过老师的指导初步了解本文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三、四段的文意疏通和文章写作方法的进一步理解。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困生朗读方面较好,但是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重点关注。
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3)其他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应当充分利用本篇文章梳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方法主要践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类型。
1.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延伸阅读法。
可让学生通过类似文言文章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展示视频《洛桑学艺》,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口技。
二、了解作家作品1.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
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2.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三、诵读课文1.初读。
要求小声朗读,查好易错字词,读准文章。
(课前小组长负责自行处理)2.听读。
听老师读文章,纠正读音,划好停顿。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4.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
2.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意少舒(shǎ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吠fèi(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ǐng(短时间)3.听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5.齐读课文。
6.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7.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
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8.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9.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10.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11.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善:善于,擅长。
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
于:介词,在。
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
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
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但:副词,只,仅。
寂然:寂、寂静。
然,形容词词尾。
表示“……的样子”。
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目的关键性字眼。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4)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读译展示,其他学生纠错。
五、小结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那么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板书设计口技林嗣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口技人表演七、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第一段;2.课堂笔记本:背第一、二段,整理文章的重点字词。
第2课时一、导课1.小组朗读或背诵原文接力。
2.小纸条听写文章重点字词解释。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参考答案: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
“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
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
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
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
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一时齐发”来点出这五种声音是同时发出的。
2.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
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
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
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
倾侧:倾斜歪倒。
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
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
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
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
“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3.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
两个孩子一齐哭。
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
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
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
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
夹:搀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
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
“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
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
于是:承接连词。
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
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
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
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
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
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
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
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
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
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