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第2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2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3.了解两次战役的经过,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1.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初始学习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复述与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
2.注意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
3.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考虑,可拓展延伸,让学生写校园新闻或为新闻材料写导语、拟标题或写一句话新闻。
4.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经典课文。
学习本文,要注意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同时,还要探究本文语言方面的特色。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1.可朗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2.介绍时代背景。
可先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渡江作战的历史背景,然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尽量提高阅读速度。
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画出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对照课本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
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
四、同座位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
注意:1.教师巡视。
2.请1名同学按图复述,并理清记叙要素,教师板书。
渡江战线时间兵力渡过兵力结果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已渡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广大南岸扩展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大部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五、认识主体部分内容的条理性。
探究:写三路大军渡江,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中间又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引申探究:三路大军渡江,哪路写得最详细?哪路是重点介绍?为什么这么安排?六、借助提问,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参考资料】新闻两则原文----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五题四步分晓大手笔----鲁修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种种关系--鲁修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特色--鲁修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美”--鲁修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记叙六要素----周波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记叙六要素----周波现存毛泽东最早文稿--毛泽东毛泽东晚年迷恋什么书--佚名毛泽东妙语评十大元帅----gaotian_009摘自网络毛泽东诗词名句----东方神龙整理毛泽东怎样看个人崇拜----凉快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的4次落泪----未知恰同学少年内容简介----会员整理【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1.简介新闻的知识:标题、导语、主体。
2.出示一则新闻材料,教师示范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出示的新闻材料: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新华网快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
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
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巩固新闻知识,把握新闻结构,理清新闻内容,体会新闻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了解相关背景,了解新闻的写作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新闻的特点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图片,音频素材。
学生:搜集作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关于新闻的常识,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结构,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文六要素,以及新闻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同学们,关于新闻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导入新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的新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新闻常识来分析此则新闻。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新课【展示预习成果】1.给加线字注音绥靖(jìng)鄂(è) 豫(yù)杜聿(yù)明阌乡(wén) 宿舍 shè2.背景介绍: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队重点设防的城市。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边疆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新闻两则》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原备人:黄寨二中重备人:实验冯玉华审核人: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新闻两则》文章虽短,但信息量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精炼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迅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胜利消息,洁在简明快的叙述语言中夹以轻松幽默的议论,展示了我军必胜的信念和摧枯拉朽的雄伟气势。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题,是中招必考题,考察细致,涉及到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等,有一定难度,分值4分居多。
4、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阅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出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检测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总结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方法。
2、针对目标2,设计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句的活动,并说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1、通过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二,能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学指导一内容:课后练习二方法: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
时间:5分钟要求:能说出哪句更好,并说出理由。
自学检测二(1)①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提示:注意从黑体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②句好。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课前自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写得最简略的是。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②三、自测自评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
语文集体备课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出相同点: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作者相同,目的相同,主旨相同,大背景相同。
2、找出“不同点”:具体时间不同: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
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整体感知: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幻灯片5)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
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篇:《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课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题:《新闻两则》(主备:华山中学田汇杰复备:语文组教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经面临彻底崩溃。
强调了我军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2.教学重点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层次的对接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学情分析】学生对人物新闻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通过品味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新闻的内容。
2.学生对新闻这种实用文体第一次接触,对仿写新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作。
【教学目标】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鄂、豫、绥靖、锐不可当)的音、形、义。
2.通过默读训练,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4.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