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_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36.64 KB
- 文档页数:5
科技园案例研究一、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分析上一篇/ 下一篇2009-10-16 14:20:46查看( 574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1、概况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
目前,园区目前已开发480公顷土地,尚有100公顷土地正在开发,主要规划为工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
工业区内也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内则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种运动设施、静心湖、餐厅、书店等,提供园区和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
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54806人,专科以上的人力占59%,员工平均年龄30岁,男女员工各占48%和52%。
其中归国学人在园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截至85年底,学人回国累计达2563人,共创立82家公司,占入区厂商40%。
1997年底,累计入区厂商203家,产业计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
整体营业额3182亿元。
其中国内厂商167家,国外36家;累计实收资本额2584亿元,国内资金占87%,国外资金占13%。
园区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柜。
其中集成电路产业10家,计算机及外围产业8家,通讯产业2家。
新竹已经成为台湾高科技发展及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
据统计,台湾有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为3.25亿元规模,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
中关村:以创新的名义中关村[7.27 0.14% 股吧]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在一个政府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利用市场的力量去推动创新的发展,是在一个以大企业主导的经济环境中,如何让中小企业引领中国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这里并非自然生成,如今却已蜚声世界,这里是中关村。
这里充斥着色调单一的T恤衫和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与北京的另一极国贸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里不拒绝西装革履,但这里的西装革履都在海龙和鼎好的一层匆匆来去,而真正的精气神则永远隐藏在那些多年难见变化的中分头和马尾辫里。
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30年里,这里好像一个远离尘世的岛屿,不断制造和习惯着硅谷似的神奇。
地产巨头和金融大鳄都为这里着迷,但那些满脑子数学和技术的人才是这里真正的主题。
对于历史,中关村只是一个误会。
1953年10月,《中华地理志》在赶制一批加急的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85.80 -4.67%]由于失误而错印出“中关村”三字。
从那时起,这片自明朝开始就因“中官”——太监聚居而被称为“中官屯”的地方,名称变更并延续至今。
对于中国,中关村却是一个理想。
在拥有了世界上最高效的生产线之后,中国需要向世界证明她还有能力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和最完备的高新产业培育体系,还有能力从一个追随者变成一个领跑者。
而中关村,承担的正是这样的角色。
初创时的3000家企业,如今所剩已不足百分之一。
在这漫长而短暂的30年时间里,四通倒闭、百度崛起,后生联想收购了前辈Thinkpad,从站柜台开始的刘强东(大型网购平台京东商城的CEO)让电脑柜台越来越快地告别历史,太多震撼一时的故事最后都成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
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8.67 -3.02% 股吧],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9.93 0.61% 股吧]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硅谷创新模式的借鉴与发展硅谷作为全球IT产业的先驱,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技企业的策源地。
在这里,每年有无数的高科技想法孕育而生,依靠着独特的创新模式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很多初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实现了商业化的成功。
这种创新模式让硅谷成为了全球创新的代表,铸就了世界IT产业的崛起。
硅谷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硅谷的创新模式是以技术和企业为核心的。
创新是IT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而硅谷则是最能够将创新落地的地方。
这里无论是从创业资本到创业文化,均有先进的经验教训可以学习和借鉴。
首先,硅谷拥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企业、学术机构和政府彼此融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这一点得益于硅谷的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吸引了全球优秀的人才汇聚在这里。
企业在这里可以轻松与学术研究机构、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进行交流合作;学术机构和政府也会在该平台上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这个生态圈上,形成的不仅仅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还包括产业的横向融合和纵向协同发展。
其次,硅谷具有独特的创新文化。
硅谷的文化是以快速实验、不断纠错和学习为核心的。
这种文化倡导着互相信任、开放交流,并鼓励人们不断地探索。
这种开放式的文化氛围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此外,硅谷还提倡多元化的文化,赋予了企业以创新的优势。
最后,硅谷具有完善的创业资本市场。
硅谷的创业资本市场不仅具有灵敏的洞察力,而且在资本市场投资成功的会使得资本流动迅速,有利于企业供应链的建设。
硅谷的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敏锐度,也倡导尊重创业者、支持初创企业的投资理念。
这使得硅谷成为了全球最为活跃和最具创新力的创业市场之一。
硅谷模式如何在中国发展随着中国对创新和技术的重视,中国也开始逐渐发展自己的硅谷模式。
据统计,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市场之一,这说明中国具有硅谷模式的发展前景。
但是,想要发展起真正具有硅谷标志的创新模式,需要面临各种挑战。
硅谷为什么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冯兴元【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1页(P17)【作者】冯兴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归因于一系列的因素。
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有其一系列的优势。
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归因于一系列的因素。
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有其一系列的优势:一是硅谷拥有巨大的高素质人才池,包括技术移民,这些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咨询专家、用户界面设计师和企业家(包括投资家),而且大量的专业化猎头公司和招聘团队,会计和律师为创新者提供创新支持。
硅谷技术移民创建并经营的企业占美国硅谷全部高科技企业的1/3多。
二是硅谷拥有巨大的产学研集群和高端技术集群。
自从“硅谷之父”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斯坦福研究园,斯坦福大学为硅谷输送了大量的创新人才。
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硅谷图形公司、雅虎公司等大量的硅谷公司均由其毕业生创建。
硅谷是因特网的诞生地。
因特网技术作为美国军方的研究成果,在民用化后无意中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推进了全球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是硅谷拥有庞大的面向创新的非正规社会网络。
在企业中往往实行扁平化管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企业之间存在经常性的人员流动。
大量的技术移民扎根硅谷,与其母国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
部分移民还回国创业,又与硅谷形成新的联系。
由此形成庞大的非正规社会网络。
这些网络成员共享创新理念、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四是高度弹性的工业体系。
根据美国硅谷研究专家萨克森宁的研究,硅谷以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是为了不断适应市场和技术的迅速变化而加以组织的。
在该体系中,企业的分散格局鼓励了企业通过技能、技术和资本的自发重组谋求多种技术发展机遇。
硅谷的生产网络促进了集体学习技术的过程,减少了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差别,以及工业和部门之间的差别。
硅谷创新模式及对中国创新的借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硅谷作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其独特的创新模式备受瞩目,吸引了全球的创新者和投资者。
本文将探讨硅谷的创新模式,并从中提取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以期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提升有所裨益。
一、硅谷的创新模式1.开放合作硅谷的企业在创新上非常注重开放、协作和共赢。
这种创新合作方式,不仅能够让企业互相分享资源,减少研发成本,还能够更好地实现跨领域的创新合作。
硅谷的创新企业中,经常会有一些针对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而组织的创新团队,这种团队集结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思路,并将这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创新实现商业化。
2.科技成果转化硅谷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更在于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创新产品的能力。
硅谷创新企业拥有强大的产品规划和研发能力,并能够快速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样品进行测试和验证,加快创新推向市场。
此外,硅谷还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投资机构和人才,这些投资人和专家不仅能够给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够给企业提供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3.沉浸式创新硅谷的创新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沉浸式创新体验。
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员工充分参与创新项目,并提供创新活动和社交场所。
企业希望员工能够投身于创新研发中,让员工培养出勇于尝试和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创新进程。
二、硅谷的创新模式对中国的借鉴1.开放合作中国企业在创新时,通常更注重自行研发,很少涉及到发起联合创新和共享资源。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企业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全面,地域性、行业性的创新合作将成为未来创新的趋势。
因此,中国企业应更加注重开放合作,联合各方资源,实现更好的协作和共赢。
同时,企业应培养创新文化,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将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组合在一起,促进团队间的跨越式创新。
2.科技成果转化中国企业在创新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创新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硅谷模式的另类生长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台湾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
现在已有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六大类产业,其中在电子资讯等一些高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方面占到台湾省的三分之一强,使台湾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第三大电子资讯产品生产地。
新竹科学工业园以其成功地效仿硅谷而又不照搬硅谷模式,为世界所瞩目。
效仿硅谷与高校紧密合作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因为它靠近被喻为硅谷创新心脏的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
为了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科学工业园效仿硅谷,选址时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
在新竹科学工业园附近有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与新竹科学工业园仅一墙之隔的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十分重视工程技术的研究,除了可以为园区提供充沛的优秀人力资源外,还可以为园区培养在职的技术人才。
因为靠得很近,园区的职工也可以随时到交大校园中同那里的教师和学生交流。
据统计,在园区的高科技公司中,大约有70%为交大的校友。
此外,交大还设有毫微米实验室,并在进行中央处理器(CPU)、次微米及深次微米、IC静电保护等技术的开发,这对于提高园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也大有裨益。
园区对交大的回报则是每年提供两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
(台湾)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着重科学理论的探索,它对园区产业的影响力虽不如交大深远,但在人才培育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如清华的校友们集资成立了一个机构——自强基金会,着重做园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还有很多教授担任科学园区的顾问,帮助园区制定研究发展计划。
很多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用于园区,毕业后也愿意到园区工作。
清大的电镜中心拥有高解析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IC 面的结构,园区许多企业都愿把自己的样品拿到那里去检验。
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案例(原创版)目录1.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背景和概念2.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案例3.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原因和启示正文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背景和概念硅滩模式创新园区是指以硅谷为蓝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集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诞生源于 20 世纪中后期,美国硅谷地区崛起了一批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如谷歌、苹果等,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摇篮。
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硅谷模式,打造自己的硅滩模式创新园区。
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案例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硅滩模式创新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以下以中国的深圳、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和印度的班加罗尔为例:1.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吸引大量外资企业和人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深圳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之都。
2.特拉维夫: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以其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和高度集中的高科技产业而闻名。
这里诞生了许多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等。
特拉维夫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使以色列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3.班加罗尔: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软件外包产业闻名于世,被誉为“印度硅谷”。
这里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集群。
班加罗尔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为印度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原因和启示硅滩模式创新园区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硅滩模式创新园区极大的优惠,包括税收、土地、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人才集聚:硅滩模式创新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创新氛围:硅滩模式创新园区强调创新文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科技园成功的经验摘要:硅谷是成功的高科技工业集聚地,硅谷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新竹科学园是效仿硅谷较成功的少数园区之一。
文章通过分析硅谷和新竹科学园成功经验,为我国各地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提供参考。
关键词:硅谷;新竹;经验;产业集聚美国的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
各国纷纷仿照硅谷的发展模式创办科学园区,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硅谷真正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但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园却成为少数仿效硅谷并办得较为成功的科学园之一。
硅谷和台湾新竹科学园为何会成功,他们各有什么成功经验,对我国各地发展科学园有何借鉴意义,成为这里研究的问题。
一、硅谷成功的经验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约100公里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其中心,它由于发展电脑及半导体而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拥有大小上万家技术公司,著名的有惠普、网景、英特尔等。
它的成功发展被喻为“硅谷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崛起开始,硅谷已成为其后每十年一次的技术革命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成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硅谷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硅谷的企业大多集中资源于单一产业领域,进行专精经营,企业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企业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专业化生产及核心竞争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细化,企业大多专门化于特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水平或垂直产业分工与合作,并且硅谷内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大部分很简单,没有复杂的等级结构,没有链条很长的中间管理层,传统的以等级结构和庞大的中间管理层为特征的“官僚化”企业组织基本上不适应硅谷的企业。
这种结构简单的企业增强了对市场的灵敏性,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
(二)重视企业间社会关系网络建设硅谷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企业之间有着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能促使企业实现广泛合作与信息共享,更使得技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整个区域内得以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
那些成功的高新区作者:来源:《商周刊》2013年第13期高新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地方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台湾的新竹作为分析对象,并从中寻找对我国高新区发展有益的启示。
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硅谷(Silicon Valley)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集中分布着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年产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
目前全美前500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1家在硅谷,全球100大电脑公司中有1/5来自硅谷。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硅谷的成功呢?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人才是硅谷成功的首要因素。
硅谷有一流的人才供给基地。
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等著名高校为其培养人才。
硅谷还拥有数千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州立旧金山大学、州立圣荷西大学等专门培养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众化教育机构。
这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向硅谷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文化使硅谷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对失败的容忍是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硅谷有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宽容“背叛”。
硅谷拥有很多非正式的聚会场所如咖啡馆等,为人们交流新信息、新点子提供了便利。
硅谷还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能随时满足用户各种需要,降低了交易成本。
硅谷内熟悉各种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和中介机构等管理和服务设施则可帮助企业家办理有关事务,为其减轻负担。
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后盾。
硅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风险投资的模式运作,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硅谷风险投资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与硅谷敢冒风险的创业精神、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硅谷集中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
美国还为风险投资专门定做了一个新的证券市——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这是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也是美国发展最快的交易市场,目前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
技术嬉皮:硅谷的DNA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4年第8期正如乔布斯的高中同学迈克尔·莫里所说,“真正赋予硅谷爆发般创新灵性、塑造硅谷企业灵魂的,是一群与这些概念完全相反的、深受嬉皮文化影响、头上插花的狂热分子。
”文| NEW ECONOMY 郭海所有人都想模仿硅谷,甚至超越硅谷:班加罗尔被称作印度硅谷,都柏林和柏林被视作欧洲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硅谷,而台湾、香港甚至是深圳南山都有打造自己的硅谷。
然而,班加罗尔还是那个班加罗尔,柏林还是那个柏林,至于中关村则早已没落。
比起加州政府,印度、中国和欧洲对它们的“硅谷”扶持力度更大,但为何加州以外再无硅谷?原因在于这些模仿者们都缺乏甚至没有硅谷所拥有的“灵魂”。
这正如乔布斯的高中同学迈克尔·莫里所说,“真正赋予硅谷爆发般创新灵性、塑造硅谷企业灵魂的,是一群与这些概念完全相反的、深受嬉皮文化影响、头上插花的狂热分子。
”1960 年代的历史密度巨大,冷战的核威胁笼罩全世界,而反战运动、妇女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等激进文化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也逐渐升温。
军用科学技术成果在美苏军备竞赛中爆发式地增长,与60 年代高校学生们追求的进步思想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和碰撞。
当斯坦福和伯克利的技术天才们获知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越南上空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激光导弹或胡德堡飞行器训练系统时,他们开始反思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引领反文化运动的嬉皮士:打着“要做爱不要作战”的旗号,他们唤起了心中和平主义的伟大理想;留着披肩长发,衣衫褴褛,他们吃着“罗马餐”终日研究禅和易经;疯狂地服用着LSD 致幻剂,他们在披头士和感恩而死的摇滚乐中醉生梦死。
“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的帕洛·阿尔托,是美国最具奇幻色彩的文化大熔炉,这里有琼·贝茨与感恩而死乐队,痴迷于电脑的学院怪人,也有国防大企业的阴谋。
”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西奥多·罗萨科在《从顿悟到硅谷》(From Satorito Silicon Valley)中这样写道,“只有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四十九批》,才能传神地描绘这个迷乱、庞杂而喧嚣的世界。
2011年第4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1No.4收稿日期:2010-07-21,修回日期:2010-10-08文章编号:1000-7695(2011)04-0129-04班加罗尔知识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赵发兰,胡树林,李姝影(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摘要:在概述区域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印度班加罗尔的知识管理模式,归纳探究其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我国进行区域知识管理的借鉴思路。
关键词:班加罗尔;区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On Bangalore ’s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 and Experience forChina ’s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ZHAO Falan ,HU Shulin ,LI Shuyi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WUST ,Mianyang ,China 621010)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g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obes Bangalore ’s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 in detail.It conclud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angalore software industry and lists out the strategies which we can learn from Bangalo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in China.Key words :Bangalore ;reg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pattern知识管理从兴起就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是管理领域的发展新趋势。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10-0091-05硅谷模式的模仿与创新———以新竹和班加罗尔为例唐礼智 〔摘 要〕 硅谷模式是世界各地科技园区效仿和推崇的对象。
基于对硅谷模式模仿与创新的视角,以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为例,剖析了两大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模仿;创新;硅谷;新竹科学工业园;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中图分类号〕 T 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唐礼智(1970—),男,汉族,安徽和县人,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 2007-03-12〔修回日期〕 2007-06-19 美国硅谷作为全世界科技工业园区最成功的典范和最具吸引力的科技中心,成为世界各地纷纷效仿的对象,在已建立的400多个科技工业园区中至少有72个宣称自己是这个“塞博”(Cyber )或那个“硅谷”,打造本土的“硅谷”(信息中心或高科技中心)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热切的目标与梦想。
世纪之交,“硅谷热”也风靡我国。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合肥、西安、武汉和杭州等十多个城市依据自己在科技人才集聚方面的优势,先后提出建设“中国硅谷”、“华中硅谷”、“西部硅谷”和“天堂硅谷”等目标。
同时,一大批软件产业基地,在福州、长沙、南昌、大连、沈阳和济南等地也纷纷涌现。
雄心勃勃的远大志向,加上穷尽全力的政策扶持使各地政府对建成中国式“硅谷”信心十足。
不过,近距离观察这些硅谷的“追星族”,尽管或多或少引入了硅谷发展的一些成功因素,比如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大量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和试行风险投资机制等等,但是,这些园区最多可能在个别要素条件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整体上无法形成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硅谷”。
因此,科技园区的成功不能仅仅通过对硅谷一些“硬件”的简单模仿就可以实现。
正如长期研究硅谷的美国学者安纳利・萨克森宁(Anna Lee Saxe 2nian )所言:“仅仅拥有硅谷的基本因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出该地区具有的那种活力。
事实证明,那种认为只要把科学园区、风险投资和几所大学拼凑在一起就能再建一个硅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1]为探求科技园区成功的核心因素或“基因”密码,本文试从对硅谷模式模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透视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模仿与创新 始建于1980年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我国台湾岛西海岸,台北市西南70公里,新竹市区以西6公里处,现有开发面积6.32平方公里。
经过20多 总第147期城市问题2007年第10期 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和PC机部件生产基地,如监视器、笔记本电脑主机板、电源、桌面扫描仪、绘图卡、键盘、鼠标器、光碟机和网络卡等多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已经形成涵盖I C设计、I C制造、I C材料、I C 封装测试和制程设备等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集群的机动性、整合性为世界其他地区所无法竞争和抗衡。
新竹科学工业园以其显赫的高科技发展业绩而跻身世界科技园区的先进行列,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
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在学习、借鉴硅谷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规划、建设、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皆以硅谷为蓝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硅谷的一个翻版。
新竹科学工业园战略设计师、“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先生就是在深入考察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并且接受“硅谷之父”特曼教授建议的基础上,激荡出“‘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构想。
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首任局长何宜慈先生后来也撰文指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之所以选择硅谷模式为开发蓝本,是因为“我们考虑到台湾如引进跨国企业,对技术生根发展较难落实;而以研究发展为主的环境尚未形成,但台湾教育水准高,且具创业精神,因此决定采取较有可能在台湾生根的硅谷模式为开发蓝本。
如今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2]同时,“园区的规划是以斯坦福研究园区为蓝本,在硬件建设方面,提供‘公园化’的环境,保留30%以上的绿地;此外,园区的开发规划强调社区化和公园化,有住宅,也筹设了实验中学,解决回国学人及科技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能安心地在园区工作和生活。
”[2]另外,在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也注重以硅谷模式为楷模。
如仿效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学府与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着力构筑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国科会”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新竹园区之间良性互动的“优势聚落”;鼓励来自硅谷的创业精英们将美国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模式导入园区,推行与硅谷无异的生活方式和企业文化;邀请硅谷的高级金融家来台湾创设风险资本公司,实行与美国相同的会计制度,促进台湾企业到美国上市;在高科技公司中较早采纳并推广硅谷的员工持股制度等等。
但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并不是完全“克隆”或照搬硅谷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客观环境,在模仿中大胆创新,打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政府”引导发展和市场自主配置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互促体制。
不同于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硅谷,台湾当局在新竹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中起到巨大支持作用,但同时又异于日本、韩国的“官僚科技城”,其政策重点是放在改善基础建设而不是直接参与高科技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和鼓励多种成分进入任何技术开发,坚持竞争的多元化。
———形成以官方资本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不同于以风险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硅谷,台湾当局通过设置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新竹园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风险投资的作用并不明显。
———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战略。
不同于以新产品设计和前沿技术开发为取向的硅谷,新竹集中从事半导体芯片和电脑元件的制造与产业化,主动融入硅谷的跨国生产体系之中并成为其重要支撑点,两者分工协作、互为补充,但又不存在竞争关系。
———营造官、产、研、学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台湾当局在园区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与支持作用,如在园区内设立“‘行政院’同步辐射中心”、“‘国家’毫微米元件实验室”、“‘国家’高速计算机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国家’芯片系统设计中心”和“‘国家’太空计划室”等六个所谓“国家级”的实验室。
这些机构除了为园区内厂商提供高级科技人才培训,参与高技术产品开发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不断地辅导和衍生有竞争力的企业。
相比之下,在硅谷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一般很少介入。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长期以来与美国硅谷地区之间保持的制度化且不断升级的跨地区联系。
安纳利・萨克森宁认为[3],新竹与硅谷之所以能产生密切的产业互动是因为两地产业结构的协调:两地的技术活动都是高度地方化的,台北到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由50英里的工业走廊连接,与美国加州境内从旧金山到圣荷塞的走廊十分相似,并且都洋溢着浓厚的企业家精神;两地的电子工业基础设施,容纳着成千的高度专业化的和激烈竞争的小型和中型企业,以及一批大型的高技术制造商;两地的地方社会设施和机构支持了密集的通讯联系、非正式协作和跨越公司边界的集体学习。
这种不断升级的跨国性产业合作的最终形成,主要通过以下三大途径。
一是跨国性技术团体———美西玉山科技协会的促进。
由一群台湾籍高级工程师在1989年成立的美西玉山科技协会(Monte Jade)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旧金山与台湾的工程师之间商业、技术和投资合作。
它不仅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活动和社会活动,而且与台湾当局在当地的代表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密切的和即时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互惠互利的投资和商业协作。
硅谷———新竹间的产业合作因美西玉山科技协会的成立而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海外台湾籍人才的回乡创业。
由于玉山科技协会的推动和台湾经济成长的吸引,最终刺激了许多在硅谷工作的台湾工程师来新竹创业,出现所谓“大脑水渠”①倒流。
目前新竹40%以上的公司是由美国教育背景的工程师创办,他们不仅带来了硅谷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且又积极招募过去硅谷的朋友和同事回到台湾共同创业,形成典型的“葡萄串”效应。
三是“太空人”特殊群体的中介作用。
由于两地产业互动的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个定期穿梭于硅谷和新竹间的特殊的“太空人”群体,充当两地经济中间人的角色。
“太空人”群体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硅谷和新竹在工程技能、市场信息、组织管理和商业机会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和深入,而且使两地信息传递速度犹如在硅谷或新竹内部那样迅捷同步,“你几乎可以在瞬间就知道新的公司和新的机会”[3]。
一个台湾回归者团体———太空人———和美国背。
它的结果是使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流向台湾的技术和技能的单向渠道,在20世纪90年代让位于更加分散化的技能、技术和资本的双向流动,它便利两地厂商互相协作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发展。
最常见的跨地区协作是处于不同台阶的供应链内各专业厂商之间的联动作业,如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在上游环节和美国雅德特(Adap tec)公司连线作业,从订单的下达到制品的更新、出货通知、需求预测及工程设计和测试等,与雅德特公司分享即时运作的利益。
近年来,两地企业的协作层次和形式进一步升级———从构建风险资本网络到成立专业和技术协会,通过这种跨国性技术团体内培养的高度信任和共识,使得相隔遥远的生产厂商形成更加紧密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
二 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的模仿与创新 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Bangal ore Soft Park)位于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 State),离班加罗尔机场12公里,离市中心18公里,现有开发面积0.28平方公里。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及时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集中发展软件外包这一新的产业业态,现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软件外包中心。
1992-2005年间软件出口额增长了100多倍,带动全印度每年约25%的软件出口增幅,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硅谷”。
目前园区共吸引了海外1000多家信息技术公司进驻,几乎所有全球顶级信息产业巨头都在此设立了分公司,如I B M、摩托罗拉、微软、甲骨文、西门子、索尼、菲利浦、思科和苹果等。
作为硅谷模式的又一成功模仿者和实践者,班加罗尔软件技术园拥有类似于硅谷的一些“硬件”:一是良好的自然环境,所在地班加罗尔市素有“花园城市”之称;二是完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建设有国际先进的中央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便于快速接入全球通讯互联络网;三是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仅在班加罗尔周围就有10所综合大学和70家技术学院,每年可输送1.8万名软件人才;四是关键人物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以柯利(Kohli)和库玛(C.N.Kumar)为代表的印度籍留美人员,利用在美国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影响,架设印度与美国之间产业和市场联系的桥梁;五是早期国防工业的发展为班加罗尔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