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新竹创新发展案例研究ppt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1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及香港科技园成功经验对珠海创新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扶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新时期珠海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美国硅谷、台湾新竹、香港科技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为珠海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实现创新引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及香港科技园的创新特点美国硅谷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集结了包括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一批知名企业。
硅谷所在的加州地区经济独立计算,全世界排第八位。
硅谷的主要特点是风投资本活跃,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强势催化企业发展壮大。
硅谷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中心,风险投资成为硅谷成长的“发动机”。
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约35%的风险资本,美国大约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拉动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快速腾飞。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全球唯一成功翻版硅谷的科学园。
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台积电、联华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在此成长,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
新竹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建设发展由政府强势主导,政府不仅是园区的整体组织和管理者,而且是园区开发与经营的直接参与者。
政府是新竹科学园创新环境建设的主导力量,专责园区的各项开发建设及管理工作。
台湾当局在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
在新竹园区创新网络中,政府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主要采用无偿与低息的方式激励园区企业加大R&D的投入和产品创新。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业界深刻认识到,香港要从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提供高增值服务为主。
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科技园成功的经验摘要:硅谷是成功的高科技工业集聚地,硅谷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新竹科学园是效仿硅谷较成功的少数园区之一。
文章通过分析硅谷和新竹科学园成功经验,为我国各地建设和发展产业集聚提供参考。
关键词:硅谷;新竹;经验;产业集聚美国的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
各国纷纷仿照硅谷的发展模式创办科学园区,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硅谷真正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但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园却成为少数仿效硅谷并办得较为成功的科学园之一。
硅谷和台湾新竹科学园为何会成功,他们各有什么成功经验,对我国各地发展科学园有何借鉴意义,成为这里研究的问题。
一、硅谷成功的经验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约100公里的平坦谷地,斯坦福大学位于其中心,它由于发展电脑及半导体而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园区,拥有大小上万家技术公司,著名的有惠普、网景、英特尔等。
它的成功发展被喻为“硅谷奇迹”,从20世纪60年代崛起开始,硅谷已成为其后每十年一次的技术革命发源地和成功的高科技园区象征,成为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硅谷的成功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硅谷的企业大多集中资源于单一产业领域,进行专精经营,企业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企业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追求专业化生产及核心竞争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细化,企业大多专门化于特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水平或垂直产业分工与合作,并且硅谷内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大部分很简单,没有复杂的等级结构,没有链条很长的中间管理层,传统的以等级结构和庞大的中间管理层为特征的“官僚化”企业组织基本上不适应硅谷的企业。
这种结构简单的企业增强了对市场的灵敏性,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
(二)重视企业间社会关系网络建设硅谷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企业之间有着相互信任与密切合作的网络关系,能促使企业实现广泛合作与信息共享,更使得技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整个区域内得以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以硅谷和台湾新竹为例蔡宁;黄纯;潘松挺【摘要】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该形成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定论.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网络,提出强弱关系通过创新网络对高校和区域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影响.通过硅谷电子工业产业和台湾新竹工业园作为案例分析,得出以下推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强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利用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强弱关系并存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对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0)002【总页数】7页(P111-117)【关键词】高校;区域产业发展;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作者】蔡宁;黄纯;潘松挺【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6舒尔茨指出[1],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一国或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决定了它是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智力源和思想库,更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然而在我国高校对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效果并不显著,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践与现实脱节等。
谢文峰研究了1985—2005年 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列的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中[2],数量最多的达到1000多件,最少也有200件,但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还不到10%,两者数据反差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