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白族民居的变迁
- 格式:docx
- 大小:20.12 KB
- 文档页数:7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白族的历史变迁与其独特的习俗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白族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白族的历史变迁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经过漫长的发展,白族在云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中,白族也屡受波及。
1. 古代战争对白族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战乱时期,白族作为边疆民族,饱受侵略和战争的困扰。
特别是在南诏国的建立和灭亡的过程中,白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诏国是白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成立于公元738年,占据了云南和贵州的大片土地。
然而,不久后,南诏国就被唐朝征服,白族也逐渐融入大唐文化中。
2. 边疆地区的辗转移民因为云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白族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历史上,有许多其他民族选择迁徙到云南地区,其中就包括白族。
这些移民对于白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导致了白族历史上的一些变化。
二、白族的独特习俗除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白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1. 萨娜舞萨娜舞是白族传统舞蹈的代表,被誉为“舞蹈中的白族”。
萨娜舞融合了白族的民族舞蹈和歌唱艺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表达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每年的白族三月三的节日,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萨娜舞表演,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魅力。
2. 泼水节白族的泼水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民族节日之一。
每年四月中旬,白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泼水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手持盛水的容器,相互泼水,并进行各种游戏和表演,以祈愿幸福和吉祥。
3. 糍粑糍粑是白族传统的食物之一,也是白族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糍粑由糯米制成,外形呈圆锥状,口感软糯甜美。
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大理周城P1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处,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
周城也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在这里可以见到典型的白族民居、集市以及丰富多彩的扎染制品以及亲自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因而也是民俗旅游很好的目的地。
周城并不很大,面向洱海,背靠苍山。
一条茶马驿道穿城而过,记载了古城300年的沧桑历史。
沿着古城主街游览,可见各种店铺和摊位,但最能抓住眼球的还是那些五彩缤纷的扎染制品。
仔细观察,如今的扎染除仍保留着民族的风韵之外,也融入了不少现代的元素,当然也就更易被当代人所接受。
除扎染之外,周城的白族民居也独具特色,青瓦盖顶的墙体、上白下灰的粉刷、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独具一格的照壁也都很有欣赏价值。
在人满为患的暑期,到周城小游,可以感觉到一份清爽、一份宁静、一份悠闲和一份艺术的熏陶和体验。
P2P3P4P5P6P7 (老伴拍摄)P8P9P10P11P12P13P14 (老伴拍摄)P15P16P17P18P19P20 (老伴拍摄)P21P22P23P24P15P26 (老伴拍摄)P27P28P29P30 (老伴拍摄)P31P32P33P34P35P36 (老伴拍摄)P37P38 (老伴拍摄)P39 (老伴拍摄)P40 (老伴拍摄)P41 (老伴拍摄)P42 (老伴拍摄)P43在周城沿街向山上行,能够看到银相寺与龙泉寺两个庙宇。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其中的龙泉寺建于明代,是一个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寺中分三个院落,中院为玉皇阁,南院为武庙,北院为文昌宫。
寺中的建筑也具有当地的风格,很多陈设、装饰以及壁画在其他寺庙中都是难得见到的。
P44 (老伴拍摄)P45P46P47P48 (老伴拍摄)P49P50P51P52。
白族第一村的变迁
徐朝霞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2(000)011
【摘要】在著名风景名胜地蝴蝶泉边,坐落着一个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周城村:国道214线穿村而过;公路旁,村中央,那座气宇轩昂的典型白族建筑.以及照壁上那四个颇为自信的大字“秀甲天南”总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过往行人如果你有兴趣就此下车驻足观看。
你还能发现。
那四个大字旁写有一诗“天生旅游处、地就白族村”。
照壁左边是挂有“小康村”称号的大理石牌。
右边是挂有“亿元村”称号的铜牌,这都是中共大理市委、市政府分别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1月授予该村的荣誉称号。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徐朝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3
【相关文献】
1.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J], 樊泳湄;谭藯沁
2.\"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J], 王正忠;刘羊旸;杨玉华;姜刚
3.小岗,与时代同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年变迁的改革启示 [J], 王正忠;刘洋旸;杨玉华;姜刚;
4.西藏岗托村:解放第一村的变迁 [J], 鲜敢
5.“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改革与变迁 [J], 向志强;黄庆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5办企业周城民族扎染厂,通过内销与出口的方式为周城村民创收,这一阶段是周城扎染从“个体”到“集体”的第一次大转变,此后,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化学染料的成熟、多媒体时代销售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扎染失去了竞争力,最终在2004年以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而宣告集体制作时代的终结。
由于之前周城民族扎染厂的存在,扎染“扎”和“染”的技术在村民中已大量普及,扎染的技术与图案板式在村民间大量复制和流传,加上大理的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展,村民开始自己制作扎染向游客出售,游客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扎染新形式的探索,当地居民开始一系列的新尝试,他们不再只用传统的蓝白色进行染制,开始尝试制作彩色染制,扎染的图案板式也开始与时尚元素接轨,而非只制作传统图案板式,再到扎染的媒介更是五花八门,帽子、围巾、成套的成衣等,与外界的接触为周城扎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时期很多村民通过扎染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其中段树坤、段银开夫妇更是通过扎染赚到的钱开办了自己的民办扎染博物馆,他们与旅行社合作通过体验式的扎染项目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扎染文化的传播也起到积极作用。
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现状从地理环境上看,周城位于大理和丽江的国道旁,周边更是有蝴蝶泉、喜洲古镇与大理古城等国家级景区,加之丽江与大理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为周城的扎染文化带来了不小的流量。
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的消费占比逐步提高,这也使得扎染不再是作为实用的布料、衣物出现于生活中,还成为工艺品、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当地村民也通过开办扎染博物馆,创办扎染教学工坊等方式与旅行社合作,吸引游客了解扎染文化和参与到扎染制作中。
相较于以往单纯售卖扎染产品更有吸引力,有效提高了扎染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将扎染这一文化遗产加以弘扬,促进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与周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扎染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的特色旅游经济。
2008年以来,有村民自发开办的璞真扎染博物馆,用于宣传、展示大理传统白族扎染的历史,且这个博物馆集静态、活态传承于一体。
介绍一下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白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
白族民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诏国时期,当时南诏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影响了周围的民族和地区。
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深受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历史上,白族地区是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带,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域之一。
因此,白族民居在建筑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原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白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白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上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在南诏国时期之后,大理国时期是白族民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白族民居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丰富,同时也有更多的创新和变化。
现代的白族民居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但在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等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白族民居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白族地区,也影响了周边的民族和地区。
例如,在丽江、怒江、迪庆等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也可以看到与白族民居相似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此外,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白族民居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深远,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蝴蝶泉,却不知道蝴蝶泉旁的这个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周城,这里最出名的是白族扎染。
村中的大青树、古戏台、龙泉寺及文、武庙,构成了周城村独有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周城白族扎染周城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落于大理市北郊,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南与大理古城相距21公里,北倚著名风景区蝴蝶泉。
周城村占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有1000多个白族院落连成一片,中间无任何空地。
从高处观赏,那一片绵延起伏,鳞次栉比的瓦房庭院,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巨型画卷,虽为一个自然村,却有一个普通县城的建筑规模,且集中体现白族建筑风格,造型庄重,蔚为壮观。
除南北穿行的214国道和环村路两条外,村中主要巷道还有7条,分别为东西向大充路、塔充路、小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南北向一条街(茶马古道)连通大充路与塔充路间的山林路(绕三灵路)。
周城白族服饰周城集市周城集市集市、白族民居、扎染是周城的三大看点周城集市两棵枝繁叶茂、富有村落标志意义的大青树本身,就是年轮高深的名木古树,紧靠214国道,位于村子南端。
大青树下是千年不变的晚街,是周城村民购、销鲜食,交易商品、乘凉休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古树东侧,是清代建成的古戏台,节日、集会,这里是文艺宣传、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龙泉寺和文、武庙建筑巍峨,造型壮丽,它们即是旅游观光的胜景,又是村民们用来祭奠先祖,教化子孙,传承文化的圣地。
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驩撮绉缝紧,呈“疙瘩”状。
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欢迎。
周城白族扎染扎染乾旱的般为白棉布或棉麻混纺白布。
染料主要为植物蓝靛或土靛(民间俗称板蓝根),周城染布所有的染料土靛全由村民种植和加工,除满足本村染布之用外,余的土靛还销往其他地区。
大理周城白族民俗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及周围地区,是白族主要聚居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周围繁衍生息,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设叶榆县,唐、宋时期,建有南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设大理路、大理府。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白族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
民族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使整个民族文化更显得绚丽多彩,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周城作为全国最大的自然村,也被成为“白族文化的活化石”,周城白族人对外来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但却保持着浓厚的白族民风民俗,下面给大家从婚嫁、上梁(建房)、丧葬三方面介绍下周城白族的原生态民俗!一、白族婚俗大理白族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几个阶段。
现在的白族家庭组织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在对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健康的认识比较低的时代,同胞姐弟和哥妹的子女可以通婚,同宗不能通婚,除此之外可以与其它任何民族通婚。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婚姻关系实行封建的父母包办制,现在已经向自由恋爱发展。
白族虽然分布较广,婚俗因地域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看大同小异,在此仅以大理地区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婚姻的过程与习俗:(一)说媳妇。
男女青年到了成人阶段,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对象。
找对象的形式大至分为:1、在生产生活中,男女双方认识并产生相爱之情,再告知父母并通过媒人前去说亲。
2、在庙会中通过对调子,以歌传情到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后建立感情,再通过媒人说亲。
3、另外就是父母包办,通过媒人说合。
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找对象,男方都要择日子请媒人到女方家向女方父母提亲,一般提亲不是一次就能应允,如一两次就应允,会让别人认为自家的女儿不值钱,也会显得女方父母对自己女儿不负责任,再则要对男方的人品、家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若没有大的问题,媒人可向女方父母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俗称讨“八字”,如女方父母将女方生辰“八字”告诉媒人,说明这一事情可以深入向下发展。
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袁铮;王炎松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1(019)006
【摘要】通过对周城民居的实地调查与分析,该文从"尚白、夸饰、混融、实用"等四个方面探寻了白族民居的建筑文化特征.
【总页数】6页(P79-84)
【作者】袁铮;王炎松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助理工程师,430072;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8
【相关文献】
1.走特色城镇建设发展之路--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 [J], 杨仲强
2.白族节日文化的人类学阐释——以大理周城白族为个案 [J], 张曙晖;董红樱
3.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布局中的白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以喜洲白族民居和北京四合院为例 [J], 陈梦璐;胡俊
4.大理白族的扎染文化——以大理周城为例 [J], 杨涛
5.白族多元信仰的“三层次”结构——以大理周城白族村为例 [J], 张曙晖;张媚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城白族民居的变迁
姓名:***
班级:2013级建筑学
学号:**********
教师:***
1.概况:
我国白族的80%以上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南华、丽江等地;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汉语意为白人,1956 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立时,正式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称; 周城是大理重要的白族村落,人口约万余,是全国著名的扎染之乡; 以其悠久的历史、完整的聚落形态和典型的白族民居类型, 在建筑学和传统人居环境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族是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的一个少数民族,从洱海周围出土的文物看,很早就与中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公元8 世纪建立的“南诏”政权统治集团中有许多是白族首领,通行汉文,许多典籍都是从内地传入;“大理国”时期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元朝设云南行省,大理地区设大理路; 明朝改土归流,由于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白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汉族地区已无多大区别,大多数白族人民通晓汉语; 与内地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对白族建筑影响较大;内地来的一些能工巧匠,曾与当地白族人民一起在洱海地区建造了许多宏伟工程,对白族建筑包括民居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据考古学家发掘和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栖息在巷山半山腰,据一半圆形坑,以坑壁当墙,上面用石头压盖成一个圆锥形的茅草顶以遮风避雨和避光,这种住房,考古学家称之为“棚”。
现在花甸坝和蝴蝶泉背后神摩山顶发现螺蛳壳堆积层,有人认为是古代洱海水位到达山顶的证明,实际是古代先民居住遗留的人工堆积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洱海冲积层不断
扩大,海水退落后,祖先们才从居住地逐渐向山脚坝子移居,乃至海边,他们的住所就是《史记》记载的“干栏式”建筑。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了唐朝南诏时期,已有“巷通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的史载,广泛采用鹅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是白族建筑因地制宜的显著特点,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载:“民居皆四合瓦房,山居用茅”。
明初中原移民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云南建筑学者蒋高宸在《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中言:“明初来云南屯田的移民,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优厚的腹心地带,那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移民村落⋯⋯文化上多伸张弘扬原乡儒学经典,倡导文风,尊崇儒教”,建筑亦以汉式模式作为标准,方体现出汉文化的先进、优越。
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云南的合院建筑,特别是著名的白族合院——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似可视为中原合院建筑的延伸和变体,没有离开儒学对空间的约束,传统礼制之法仍控制着布局,当然在清代以后,云南白族建筑在木构技术上有了自己的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补充形成的。
2.白族民居的基本特征
2.1村落布局
周城村座落在点苍山之麓、洱海之滨,以点苍山为屏,以洱海为镜,西座东向,整齐划一,方向的规范性很强,村中巷道,直的为充,横的为巷,每一充巷都留出双牛抬杠而行的位置作人行道,巷(充)侧有从点苍山直贯下来的水沟,供灌溉、洗澡及牲畜用水,沿沟、巷
都植柳树,以培补“风水”,住宅都沿沟巷修建,相互毗连,宅院与宅院之间如无巷道,都有三尺的檐沟,且在巷口垒石,任何人不得侵犯,村子中部和南部分别留出一块较大的场坝,同时在场坝中栽上大青树,作为吉祥的象征,以求阴荫(所以也称大青树广场),开阔地带作为市场,称为晚街。
村南广场的东面修有照壁,上写“苍洱毓秀”。
村中广场的东面建有高高的戏台,西面建有休息室,称为老人房,供老人聊天、领小孩、避雨,村子的西端建有龙泉寺,西南角建有景帝庙,北边建有灵帝庙、魁星阁等。
这些庙宇均在周围建材,青瓦白墙的院落在绿树丛中,高低错落,景色秀丽。
在周城村背后的点苍山云弄峰山坡间还建有龙王庙、土地庙等十余座,成为保护苍山水源的标志。
2.2白族民居建筑的特征
周城白族民居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适应当地地形、风大、多地震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制造了绚丽精致,绰约多姿的建筑风格。
平面布局上,典型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合院与一美丽的照壁组成;“四合五天井”是四合院共有大小五个天井,平面布局也不受一般正房朝南的习惯限制,结合地形和风向,正房面东,内院视野开阔,正房可获得较多日照。
在外形上,屋顶曲线柔和优美,屋脊有生起,两端鼻子缓缓翘起,屋面呈凹曲状;外墙很少开窗,喜爱装修,而且外墙山尖檐下,还作黑白彩绘,不仅内院木作喜雕刻,大型民居还重点装饰照壁和大门门头极其绚丽精美,房屋朝向上注意避风并用硬山封檐
以防风,构架上注意防震,经济上注意了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卵石、块石、大理石、木材等建筑材料,这些特点共同组成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浓厚的民族特色,周城白族民居无论村落布局和单体建筑都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3当代白族民居的变迁
传统的居住方式在少数民族区域存留的时间长,如大理周城村,虽随着时代进步、经济的发展,仍能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历史村落的基本格局且继续沿用,但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白族民居及其人居环境也不例外,据实地调查,周城有些人家正在建新房,有的已经落成,很多采用的是新型砌体结构,样式已趋同于内地方盒子建筑,有的局部保持了一些传统色彩,但不成熟,新旧两种风格有生硬叠加在一起的感觉。
具体来说周城白族民居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材料:现在用钢筋混凝土和砖,过去用土木,如格子门用钢筋预制,著名的白式门楼原为精细的木雕,改用烧陶拼制,墙体用砖或混凝土而不用土石,局部装饰用玻璃(茶玻、蓝玻),地面用地砖代替过去的石板或三合土,墙面也有用面砖代替白灰粉刷。
(2)结构:现代砌体结构代替过去的木结构构架。
(3)功能布局:民居沿新公路而建,不再严格遵循原村落整齐布局和方向的规范,有的不设院落,更不拘于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型制,特有的白族照壁也被简化或干脆取消,入口不固定于东北方向,风水等方面的神秘色彩逐渐消失,二楼增高,用途变多,取消
杂物房(南坊),房屋朝向趋于自由,不用坡顶,大量的采用平顶,外墙开窗增大。
(4)装饰简化:现代装饰代替了昔日的装饰,有厦式门楼向无厦式门楼转变,形式似无格律,手法也多变异,彩画内容新化:过去的山水风景和传说故事,代以新式城市或建筑景观,门神有的仍用秦琼、尉迟,有的已换上了解放军和警察,还有不少普通房屋已不用彩画,更无屏风墙和照壁等。
(5)公共设施的完善:村中建有银行、学校、商店、公共厕所。
(6)旅游建筑的兴起,主要是工艺品商店、餐馆、娱乐场所,这些建筑基本是沿公路而建,已形成相当规模,按大理州政府的要求,必须用坡顶和彩画以反映民族特色,因此虽然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平屋顶,但加了一圈斜檐,墙上彩画与蓝色玻璃或茶色玻璃并列在一起,虽是现代与传统风格的结合,却显得生硬而不成熟。
(7)村落环境的改变:人口增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周城原来每条沿坡街巷侧边,都有石渠清流,潺潺之声不绝于耳,洗涤物品,十分方便,加以人民爱种花木,“家家泉水,户户花木”为周城之誉,可惜这些沟渠今天多因扎染业的染料及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任意排放而被污染,虽建有公厕,但固有的生活习惯和公厕收费令许多村人仍选择房前屋后随地解决,使公厕对改善环境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4总结:
纵观历史,建筑传统是不连续的,建筑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们不是作为单一文化渗滞不前。
它们通常是本土和外来因素的混合体。
它们扩散、混合,在此过程中协调作用,轮流推动事物变迁发展。
白族民居虽是较为稳定而成熟的体系,但也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
是经过历史的积淀、环境的制约、民族间的交流、历代人民的不断创新总结后相对成熟和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