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习俗 壮族“凿齿”和“纹身”习俗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4.49 KB
- 文档页数:2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等。
那么关于壮族的由来,壮族的习俗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由来壮族(旧称Zhuang僮,壮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 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汉族史籍所记载的“獠”人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獠、僚、俚、溪峒、乌浒等。
宋代始为“獠”、“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撞”,是壮语Cuengh的音译。
1949年后改“撞”为“僮”,1965年又改“僮”为“壮”。
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2011年1月24日至29日,在央视第七频道播出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从各个领域全面地解读了壮族文化。
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 柳江人”和“ 甘前人”,来宾市的“ 麒麟山人”,荔浦县的“ 荔浦人”。
都安县的“ 干淹人”和“ 九楞山人”,柳州市的“ 白莲洞人”和“ 都乐人”桂林市的“ 宝积岩人”,田东县的“ 定模洞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 骆越Roeg yaej”、“ 西瓯Raeuz”、“苍梧Changj you”人。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路即骆,此说中的。
《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
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Daex Roeg,国名。
菌,竹笋。
”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耕种Daex)谷,骆(roeg)为越人鸟崇拜,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特色风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因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广西壮族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民族考古彭书琳南方文物2009·3岭南古代居民拔牙习俗的考古发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拔牙,也称拔齿,古代文献中又称“凿齿”、“折齿”、“缺齿”、“断齿”、“打牙”等。
是原始居民及流传到近代一些民族在年轻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以人工方法拔掉或凿去特定的几颗健康强壮的恒齿改变牙齿形态的一种风俗习惯,以损伤身体,达到装饰或标明个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有的部落和民族甚至以这种拔牙形体特征为称号,被称为“凿齿之民”、“凿齿之人”、“打牙仡佬”等等。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拔牙之俗主要流行于东部———东南沿海一带。
我国境内拔牙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有明确年代证据的最早拔牙资料出自山东滕县北辛文化中期,大约距今6800年前,而盛行于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600年),到了山东龙山文化开始衰落。
随之在东南地区的苏、沪、浙、鄂、闽、粤、港、台等地史前遗址中也发现了拔牙遗迹,并随着纬度的下降,这些拔牙遗迹的年代越往南越晚①。
岭南地区拔牙遗迹,史前时期主要出现于广东沿海和香港,广西和海南尚未发现。
历史时期的,目前只见于广西,在海南、广东和香港尚未发现。
在这一文化现象的演变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探索我国东部———东南沿海地区史前居民的拔牙风俗、民族起源和迁移以及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史前时期的拔牙遗迹1961年9月,在广东增城县金兰寺村贝丘遗址的②A层,发现4座墓,其中M1、M2、M4为成年男女,葬式为仰身直肢一次葬,M3为幼童墓。
M2为25岁左右男性青年,经鉴定为拔牙个体。
拔牙形态是上颌“两外侧门齿及右犬齿生前脱落”,可能是在青少年时就已拔去;另外,“左第一前臼齿生前折断,残根尚留在骨内”②。
1977年至1978年夏,在佛山市澜石镇河宕贝丘遗址发现77座墓,除13座为幼童,其余64座为成年男女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在可供观察的22例成年标本中,施行过人工拔牙的占19例,明确未拔牙的3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的族徽有什么功能导语: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庄子·内篇·逍遥游》曰:“宋人资章甫而谪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说苑·奉使篇》载:“彼越……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
”《战国策·越策》载:“被发文身……瓯越之民也。
”高诱注:“被,剪也。
”《汉书·地理志》记载:粤人“文身断发”。
据此推断,壮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流行“断发”,“断发”是当时壮族先民区别于中原华夏及其他族群的标志之一。
文身,就是在额头、胸脯、四肢刻画花纹,如《赤雅》所说:“黔面绣,为花草、蜻蜓、蛾蝶之状。
”文面是文身的一种,史籍中称“雕题”。
《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在郁水南。
”即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
《战国策》鲍本注:“以草染齿为黑,雕题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史记》集解引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做黑。
”引郑玄曰:“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太平寰宇记》亦载:宋代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足可见出,此风习由来已久,且相当普遍。
那么,壮族祖先为什么要文身、文面呢?史籍说是“以避蛟龙之害”,这是一种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以不被伤害。
图腾,在摩尔根那里被解释为“表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所以,人们在额上、身上刻画图腾,除了表示崇敬外,还有其实用意义,即文身早期生活常识分享。
解读壮族刺绣工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壮族刺绣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至今已经流传了1800多年,近年随着复古审美的兴盛,壮族刺绣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进行分析,以此令壮族刺绣得以长久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壮族刺绣工艺(一)特点壮族刺绣一般都会使用很多图样,各种图样不仅色彩非常丰富,而且有着极其深刻的寓意,蕴含着极其浓郁的民族文化。
而且壮族刺绣有着明显的生活气息,刺绣图样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通常都展现了刺绣者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色彩方面也完全由刺绣者掌控。
另外由于是完全由手工刺绣,所以壮族刺绣产品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耐用性非常强。
(二)材料及手法丝绸、锦缎、棉布等是壮族刺绣中常使用的材料,在刺绣手法上,主要有平针绣、布贴绣、剪纸绣、卷绣等,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剪纸平针绣。
(三)流程壮族刺绣工艺的流程一般都有以下六步:第一,针对想要刺绣的内容先进行构思,刺绣内容大多来自自然和传统图腾,比如花、鸟、鱼、虫或者龙、凤等,通常都是将来自自然或者图腾中的事物还原到刺绣上,但有时也会用夸张手法改变外形。
第二,用普通的纸先描绘刺绣图案。
第三,将描绘好的图案剪出来。
第四,将剪好的图案贴在刺绣布上。
第五,开始刺绣。
第六,检查并整理刺绣作品。
(四)艺术性壮族刺绣是一种十分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针线的巧妙穿插,可以在刺绣布上展现出人、动物、花卉、图腾等各种丰富的图案。
我们可以刺绣过程看成画家的一次创作,是融入了刺绣者情感的“绘画作品”,而从艺术的角度对壮族刺绣进行解读,总体上可以分为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壮族刺绣的造型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实用性,通常传统壮族刺绣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比如会在衣物上刺出细腻、严谨、繁复的图案,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却特别清新秀雅,丝毫不会影响实际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技艺的创造性。
第二是象征性,一般来讲象征指的都是一些事物的外形,其目的是对人们内心的未知领域用一种类推的手法进行阐述,可以说是外形和内心未知的结合产物。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银饰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广泛流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成的《广西各县概况》有载,百色“女子饰品,存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再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轻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快乐配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穿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存有银髻、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穿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提出来轻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超过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为鸟兽花卉,下由斯瓦小链穗,以银链摆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为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为一根藤;存有打为多根相互织成;有的还镶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表明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容易看见壮族妇女佩戴传统的银饰了。
花鞋壮族花鞋就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盛行于广西龙州等地。
鞋头存有钩,象龙船。
棕斑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薄,多用砂纸制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年轻人擅用亮底起至白花,常用石榴白、深红、紫黄、蓝等鲜艳色,纹样存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存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凿齿凿齿和文身就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整体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有。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谈至挖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让人们两个信息,一就是挖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就是此谓之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做成丁礼。
指出凡凿齿的男女就则表示自己已明朗,并且拥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挖齿变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关于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篇1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一、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壮绣文化的知识壮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壮绣是中国壮族的传统手工刺绣艺术,以其绚丽多彩、独特精美的图案和工艺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壮绣源于壮族的生活、祭祀和婚庆等活动,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壮绣的特点是线条优美流畅,色彩鲜艳瑰丽,图案寓意深刻。
它不仅是壮族妇女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也是重要的礼仪用品和礼物。
壮绣被誉为“活化石”,是展示壮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壮绣的工艺技巧独特,主要有刺绣、缀珠、钩织、绗缝、织锦等多种方法。
其中,刺绣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技法,也是最能体现壮绣艺术特色的一种方法。
壮绣的刺绣分为平绣、立绣、悬绣、镂空绣、贴绣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平绣最为常见。
壮绣的图案多样,主题涵盖了壮族的历史、传说、神话、自然风光和生活民俗等方面。
常见的图案有蒙古花、菱形、八仙、百鸟、麒麟等,每个图案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蒙古花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未来;菱形则代表着壮族人民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的精神;八仙则寓意着八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修养路径。
壮绣的历史悠久,与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在传统的壮族社会中,壮绣是妇女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壮绣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也成为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绣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责任。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壮绣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壮绣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做出了贡献。
壮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其的保护和传承,让这项优秀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下去,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壮族刺绣工艺的艺术与传承简介广西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其中壮族是占比最高的民族。
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刺绣工艺是壮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被誉为“壮绣”。
广西壮绣历史悠久,在传承中有着独特的手艺和精湛的技巧,体现出了壮族人的智慧和劳动精神。
壮绣以原始自然和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段,将动植物、人物、风景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绣风格。
现在,广西壮绣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推崇。
工艺过程材料准备壮绣所用的材料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丝线、金银线和细竹蜘蛛网等。
这些材料的采购需要极为谨慎,只有选取上乘材料才能体现出壮绣的高品质。
设计创作壮绣的设计头绪往往来源于自然,用线作画,靠的是手工技巧,价格不是按时间和人工计算而是根据图案的复杂程度与写实度来定。
壮绣的样式较多,其创作方式却分门别类。
刺绣制品的图案可以自由创作、取材自然、节日礼仪、历史传说和壮族文化。
上绣上绣是壮绣的核心环节,需要手工进行。
上绣时需要依据设计图案逐步地缝制,含有复杂的细节。
由于壮绣需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壮绣专业人员需要具备极高的细心程度与手艺。
成品将刺绣和织物进行组合,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整理和加工处理,以保障成品的完整性和质量。
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手工和注意力的细节。
艺术价值广西壮族刺绣工艺在自然材料、创意设计、手工表现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壮绣所体现的尚武文化、礼仪传统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都为壮族民间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传承现状广西壮绣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其传承历程并不平坦。
由于时代背景以及经济发展变化,壮绣制作技艺逐渐失传,从业者数量如今已经不足百人。
因此壮绣的传承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壮绣的技艺,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继承已有的精湛手艺。
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与民间工艺品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品。
其中,壮族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独特而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品,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
一、壮族的传统手工艺1. 壮族的传统织布技艺壮族织布技艺以“织锦”闻名,技艺源远流长。
这种传统的织锦技法,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图案构思,使得布料鲜艳多彩,花样繁多。
壮族妇女常常手工织布,制作出美丽的锦缎、锦袍等服饰,展示了壮族人民细腻和智慧。
2. 壮族的银饰制作技艺壮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壮族人民利用纯银制作各种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银饰通常由瓦当、花纹、龙凤等图案构成,体现出了壮族文化的神秘和浪漫。
而制作银饰的技能一直由壮族人民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3. 壮族的竹编技艺壮族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发展了独特的竹编技艺。
他们将竹子分割成长短不同的细条,然后编织成各种器具,如篮筐、餐具、花盆等。
这些竹编制品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竹编技艺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壮族的民间工艺品1. 壮族的蜡染工艺品壮族蜡染是一种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工艺品,通过在布料上涂抹上蜡进行防护,再进行染色,最后通过去蜡的处理,形成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
这种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而闻名。
壮族人民喜欢将蜡染制作的物品用于日常生活,如服装、鞋帽、围巾等,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壮族的陶瓷工艺品壮族陶瓷工艺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吸引人们的目光。
壮族陶瓷制品通常以黄泥为原料,通过手工雕刻和烧制工艺,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器具,如花瓶、酒坛等。
这些陶器制品形态各异,图案鲜明,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 壮族的木雕工艺品壮族木雕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刻画技艺和传统的造型设计而著名。
壮族习俗壮族“凿齿”和“纹身”习俗简介>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
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
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
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
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文身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
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延伸。
1949年前后,一些壮族地区仍然有文身的习惯。
壮人文身的部位,以面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先入人眼的部位。
其次是前胸再次为两臂及背部,最后是双膝以上至小腹。
文身的内容和壮人不同部落的习俗有关,也就是和不同氏族的标志——图腾有关,再后来则与人们的某种观念有关,例如不同的审美观念等。
壮族文身有鳄鱼、鳄鳞、虎纹、蛇、云雷纹、蛾、蝴蝶、花草、鸟、蜻蜒等形状。
所用颜色全为青黑色,与服装一致,表现了壮族祖先以黑为美的审美观。
有些地方的男子浑身虎纹,表现了一种威武的男子气概。
壮族医药卫生习俗述略[摘要]:壮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形式多样的医药卫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壮族医药卫生习俗既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又对壮医药的传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标签:壮族卫生习俗医药文化医药卫生的起源,是人类与自然、疾病、创伤、饥饿作斗争的必然结果。
壮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医药卫生习俗,这些医药卫生习俗不仅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壮族医药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探讨。
1生活卫生习俗1.1断发:《庄子·内篇·逍遥游》载:“宋人资章甫而谪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所谓“断发”者,“剪发使短,……,而不束发加冠之意也。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吴越到岭南九郡,所有的越人都存在“断发”的习俗。
从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的人物像看,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发饰确实有“断发”情况存在,不管壮族先民最初基于何种原因而“断发”,由于“断发”后头发易干且易于体温散发,适应于骆越地区湿热为主的环境气候,因此断发习俗符合卫生的要求。
1.2服饰尚青黑:壮族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古代、近代壮人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
直至当今,这种主色调仍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
据记载蓝靛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等叶所制成的染料。
蓝靛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因此壮族的青黑服饰具有解毒的作用,可防避蚊虫,适合于壮族地区的气候环境。
1.3居干栏: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很早就发明了“干栏”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分上下两层,上层作为人的居所,下层贮放农具或圈养牲畜,《魏书·僚人篇》记载“僚者,盖南蛮之别种……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习俗壮族“凿齿”和“纹身”习俗简介
导语: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
凿齿和文身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在。
凿齿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讲到凿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给人们两个信息,一是凿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是此俗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成成丁礼。
认为凡凿齿的男女就表示自己已成熟,并且享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凿齿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后来生产条件改善了,凿齿又和镶牙结合起来。
至今广西龙州等地壮族男女青年,仍以镶牙为美。
逢人一笑,露出一两颗金牙来,金黄黄的甚为得意。
红水流域一些地区的男子也有镶牙之俗。
文身
宋代《太平寰宇记》载,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恶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可见文身之俗,壮民不仅由来之久,而且相当普通。
壮族先民文身的原因,在《说苑·秦使篇》中说是为避蛇龙(即鳄鱼)之害。
原来有一部分从事渔业的壮族先民常受到江海中鳄鱼的袭击,引起人们恐惧。
人们敬畏它,便把自己打扮成“龙”(鳄)子,祈求它不要伤害。
另外,人们在额上、身上文身还是不同氏族、部落的区别,具有民族图腾的标示作用。
后来图腾观念淡化,文身慢慢成为一种装饰,变成了服饰的补充和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