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旅游0802班

06号韦冬玲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

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民间认为,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树、开荒、造坟,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村寨安宁的神灵居住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山区的壮族人大多住干栏屋。干栏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储粮食;下层堆放各种农具、关养牲畜。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

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若是平方,则是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前是堂屋,后边和左右两边为灶房、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权利住神龛后面的房间。客人到家,男客人不能进中门,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时不能同居,违反者要给主家挂红或是送红包、挂红布于床上,并放炮驱邪;或是买肉杀鸡,请师公为主家做法事“去秽”。

接火种是壮族信仰的习俗。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饮食风俗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口味的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各瓜果蔬菜和肉类都能被壮族人腌制成美味的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

壮族人对对事物的选择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禁忌。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爱惜牛的缘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却将之视为珍品、补品。但是在桂北地区的壮族人就餐时的利益却是颇多的。他们普遍敬老爱幼,热情待客。晚辈要给长辈端碗盛饭,递碗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并要绕到老人后侧呈上;老人专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随便乱坐;好吃的菜要先挟给老人。有些地方姑娘进餐时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捡起洗净再用,忌讳换筷,认为换

筷意味婚后换夫,不是守寡就是离异。客人到家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来以后即摆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诚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时不能拒绝,若执意要走,便是对主人不尊敬。有些地方一家来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轮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礼貌。只要到各家都尝一点,便是领到了情,尽到了礼。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的良好传统。

社会交往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或“某某之奶”,就连未生育的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民族服饰

在历史上,壮族自制棉麻,自织自染,来满足自己的衣被需要。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黑色或青色,然后缝制成衣服。被子则喜欢以黑色或青色布作被单,用壮锦作被面。壮锦被普遍用在壮族人的服饰和配饰的装饰中。如他们的头巾、腰带,以及背婴儿用的背带。背带上绣着壮锦有祈求小孩能健康平安,长大后能大富大贵。老年男子喜欢扎黑色或青色头巾和腰带。壮族的服饰在两百多年以前是男子下穿宽腿裤,上身着对襟无领短衣,头缠长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着无领、左衽、镶花滚边短衣,头扎绣花巾。近百年

来,男女均改穿有领短上衣,布料均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现在青年人多穿时装,在一些边远山区,老人仍穿宽腿裤和有领对襟的上衣。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社会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辟邪,以求平安。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故家居出门常挂上或带上这类物品。有些地方的妇女出门则在路上扯一把草,或置于小孩背带上,或置于身后的路口与水边,其意都是驱除野鬼的追踪。亦有些地方壮人背小孩出门,路过水边、河边时,要向水中丢几枚钱币,以买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蚂拐即青蛙,故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桂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桂北地区的苗寨里,苗族人有一种奇特的求爱方式——踩脚。当青年男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时,为探明对方心意,他就会用脚尖去踩姑娘的脚,姑娘如果接受就会回踩男子的脚,否则就不理会,也不加指责。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花炮节是桂北地区侗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抢花炮是最主要的活动。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在此期间,侗族人还会举行摆百家宴、抛绣球等活动。

桂北人的生活习惯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大多说方言——桂柳话。在一些地区人们除了说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外,还说一种类似粤语的话——土拐话。在桂北地区,常常有能说四五种语言(普通话、壮话、桂柳话、土拐话、粤语、英语)的人。在这地区的年轻人喜欢说桂柳普通话,即故意在说普听话时加上一些桂柳话的腔调。

有这样一句话: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广西人怕不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都喜欢吃辣,从桂柳人超爱的柳州螺蛳粉,和桂林米粉来看,你就会发现桂柳人对辣的喜爱和追求绝对不亚于湖南人和四川人。广西人对辣的喜爱是就算脸上狂长青春痘也阻挡不了的,所以年轻人常说这样一句话:“走,我们吃螺蛳粉克!怕死马板泡(即青春痘)呀!长满脸板泡也要克吃!”

生活在桂北地区的人几乎个个都习水性,因为这里山河纵横,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人们大多是在江里或河里游泳长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桂北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去我们那玩玩,因为我们那除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丰富的人文风情。那定会让您流连忘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