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头脑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辛弃疾称写作《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里,辛弃疾的词别具风韵,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的开创了词的境界。
该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抒写了壮志成空、理想破灭的悲愤。
对这首词的理解要纵观词的时代背景、词人处境和心境,感知和理解这首以“壮”写“悲”,“悲”中含“壮”的情感基调。
学情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每次模拟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古诗词默写和赏析失分率总是很高,古诗词的学习及如何促进全体同学均衡、合理发展,更好地迎接中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内容,感悟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依据所给的文字线索猜一位词人:★他从小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报效祖国;★他二十二岁率起义军生擒叛贼张安国;★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豪放派的代表。
那么这位词人是:——辛弃疾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二、解题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破阵子”是词牌名。
“为陈同甫赋壮辞以寄之”表明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
同甫是陈亮的字。
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共同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三、学习目标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内容,感悟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简单说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词。
本次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对于本首次的学习首先是巧借题目中的“壮”字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词,感受“壮词”的内涵。
然后借助助读资料(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辛弃疾另一首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引导学生了解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
最后让学生们简要温故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从诗词中引导学生汲取正能量,树立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渗透。
并且完成九年级拓展迁移的高效课堂切入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有感情朗读本词。
2.简要品味词的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温故知新,感受古代先贤赤诚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本词,感受辛词沉雄豪迈的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书法导入题解题解“破阵子”:词牌名。
题解“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读: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简介“壮词”释义:雄壮的词。
三、品析“壮词”朗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
提示:语调由雄壮高昂到悲凉低沉。
感知“壮词”提问: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词的内容?抓住“醉”和“梦”两个字,进入辛弃疾雄壮的梦境。
紧扣“可怜”一词,由梦境陡然一转,回到残酷的现实:只可惜白发无情,壮志成空。
品读“壮词”品读“梦境”之“雄壮”课堂活动一: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做简要点评。
品读“现实”之“悲壮”助读资料:辛弃疾生平介绍和辛弃疾晚年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小结辛词特点题材广阔,善于用典。
风格沉雄豪放主题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三、拓展延伸(高效课堂拓展迁移和德育渗透)1. 温故已学的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诗词。
例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示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秋瑾《满江红》等。
9下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
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
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
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
可怜白发生⑿!字词解释: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
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
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
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
《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
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
麾下:部下。
麾:军中大旗。
炙:切碎的熟肉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⑺沙场:战场。
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
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
作:像……一样。
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
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
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内容描述: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全诗赏析: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
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词的知识、词人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感悟词人抗敌报国,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未酬的悲壮的情感。
其中,第三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激趣导入:公元1161年,在我们济南历城的遥墙镇,一个21岁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与北宋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他就是被称为豪放派宗师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设计意图:在与旧知识链接中走入新课,既做到“温故知新”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目的。
)
二、预习展示:
1.对辛弃疾词作创作特色的分享:就词而论,辛词与苏词都是豪放一派。
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以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则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如“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
2.对“词”的基本知识及“壮词”的理解: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词。
(检查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及对词作的初步理解。
)
三、诵读感知:初读---诵“壮”语
1.学生个人诵读展示与评价:明确对壮词的把握。
2.学生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主要意蕴,进一步明确节奏与停顿。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停顿、节奏,注意语调、语速。
4.全班齐读:做到语气与重读的揣摩到位。
(设计意图:在仔细品读中领会词的意蕴,熟读成诵。
)
四、质疑探究:赏读---感“壮”情
慢读诗文,细品词句,添加适当联想和细节描写,说一说“壮词”的具体体现?
读到“”,我仿佛看到/听到,
我感受到了。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使用上述句式进行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1)补充诗词意象:“酒”与“醉”
在诗词中,酒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密切相关。
借酒怡情、借酒忘忧、送友践行、书写人生并感叹现实……在629首辛词中,涉酒词共有353首,其中酒字共有200余处,醉字150余处,“酒”与“醉”对辛弃疾的人生
有重要影响。
以酒浇愁,酒助词性,以词壮怀,抒写悲愤。
饮酒达到一种醉的状态,更是对文人们缓解心理压力、挣脱心灵的束缚、追求精神之自由、放飞真挚的情感有巨大的作用。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1)用典:八百里: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bó"。
"八百里"是状其善于奔驰。
"驳"骏马之称。
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2)用典: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3)补充提问:“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补充提问:“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1)用典: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弓弦的响声。
《三国志·蜀志·先主备传》:“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
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
’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1)“了却”一词后经常跟心愿,那么作者的心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统一国家。
五、知人论世:延读---知“壮”士
辛弃疾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壮志?有如此强烈的抗敌之心呢?
爱国志士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家乡历城也已被金人占领13年。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奋起抗金,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绍兴31年,21岁的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痛击金兵。
六、疑读:品“壮”心
作者因何而“怜”?
1.驳斥“因老而怜”的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2.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
失意英雄辛弃疾:绍兴32年,辛弃疾奉表归南宋,后历任湖北、江西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甚至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直下望山河?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作者为什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陈亮简介: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一同生活在国家的危亡时期。
当时面对金人的入侵,南宋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大阵营,陈亮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主和派的打击迫害。
两人同怀报国之志,同为失路之人。
(2)垂泪泣血的几十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惆怅;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悲愤;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是有志之士的自励,更是爱国之士的共勉!
4.诵读、背诵词作,向英雄致敬。
七、课堂小结:
提示:可以从结构、意象、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1)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2)代表展示,总结所学
(3)教师总结,整理归纳
1、结构上:构思奇特,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
2、意象上:醉、剑、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白发等意象的使用,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而又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形象。
3、语言上: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是“稼轩体”的典范。
4、手法上: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情感上:梦境将词人的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八、作业布置
1.A层:运用联想、想象与细节描写,对“沙场秋点兵”进行画面描绘。
(200字)
B层:摘抄、积累爱国报国的诗句(15句)
2.推荐阅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评测练习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破阵子》上片“梦”字点名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请展开联想并添加细节描写,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的画面。
(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军营生活可怜
壮战斗场面白发悲
雄心壮志
梦现实(虚实对比)
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