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98578.
- 格式:pdf
- 大小:288.03 KB
- 文档页数:6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精讲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丄,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2过原点到达点B. (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1 1 I 1 1 1 1》-1 0 1练习: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 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 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 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I I I 丨I I I ] i》-12 -9 -6 -3 0 3 6 9 12 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 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之袁州冬雪创作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间隔.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无妨先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间隔,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相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间隔=右边点暗示的数-左边点暗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做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做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旅程便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暗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暗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暗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连系的产品,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连系图形停止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途径可看做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间隔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一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间隔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克不及,请说明来由.。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之公保含烟创作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间隔.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剖析,无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间隔,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相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间隔=右边点暗示的数-左边点暗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这样在起点的根底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失掉运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暗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元后暗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元后所暗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剖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停止剖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途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辨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辨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元/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间隔和为40个单元?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元/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辨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间隔和为40个单元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其解题过程需要运用数轴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数轴的基本概念数轴是一条直线,上面用数值表示,通常以0点为起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数轴上的几个重要概念:1. 点:数轴上的任意一个位置都可以称为一个点,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等。
2. 线段: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部分称为线段,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D等。
3. 方向: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方向称为正方向,从右到左的方向称为负方向。
4. 距离:数轴上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它们在数轴上的距离。
例如,在数轴上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就是AB线段的长度。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1. 确定起点和终点数轴动点问题通常是要求在数轴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确定起点和终点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解决问题。
2. 确定运动方向在确定起点和终点后,我们需要确定运动方向。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描述来确定运动方向。
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说明运动方向,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运动方向。
3. 分析运动路径在确定起点、终点和运动方向后,我们需要分析运动路径。
运动路径通常是沿着数轴上的线段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确定数轴上的哪些点是运动路径上的点。
在分析运动路径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运动中可能出现的转弯等情况。
4. 计算运动距离在确定起点、终点、运动方向和运动路径后,我们就可以计算运动距离了。
运动距离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它们之间的线段长度来得出。
三、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1. 画图解题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推理。
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确定起点、终点、运动方向和运动路径等。
画图时,我们可以使用纸笔或数轴工具等,以便更好地展示问题。
月朔数教数轴上动面问题解题本领之阳早格格创做
数轴上的动面问题离没有启数轴上二面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月朔年级教死对于那类问题的分解,无妨先精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二面间的距离,即为那二面所对于应的坐标好的千万于值,也即用左边的数减来左边的数的好.即数轴上二面间的距离=左边面表示的数-左边面表示的数.
2.面正在数轴上疏通时,由于数轴背左的目标为正目标,果此背左疏通的速度瞅做正速度,而背做疏通的速度瞅做背速度.那样正在起面的前提上加上面的疏通路途便不妨曲交得到疏通后面的坐标.即一个面表示的数为a,背左疏通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背左疏通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分离的产品,分解数轴上面的疏通要分离图形举止分解,面正在数轴上疏通产死的路径可瞅做数轴上线段的战好闭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面,分别代表-24,-10,10,二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二面共时相背而止,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几秒后,甲到A、B、C的距离战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二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二面共时相背而止,问甲、乙正在数轴上的哪个面相逢?
⑶正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战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正在数轴上相逢吗?若能,供出相逢面;若没有克没有及,请证明缘由.。
初中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思路一、问题引入数轴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线段,更是表示数值大小和位置的重要工具。
而在数轴上,经常会涉及到动点问题,即数轴上某个点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类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本文就将围绕着七年级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一些解题思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基础知识回顾在开始讨论解题思路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与数轴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我们要明确数轴的正方向和零点的位置,以及数轴上表示数值大小的方法。
我们要熟悉数轴上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正数和负数的加减法。
我们需要理解数轴上各个点的坐标表示,以及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1. 明确问题要求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即问题中涉及到的动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特定时刻的位置。
这一步骤是解题的基础,也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建立坐标系在明确问题要求之后,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坐标系,将动点的位置用坐标表示出来。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直角坐标系或数轴坐标系,具体根据问题的特点来确定。
建立坐标系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动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了。
3. 分析动点的运动规律动点在数轴上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需要根据问题中给出的条件,分析动点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解题提供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找到解题思路。
4. 列方程解题在分析动点的运动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代数的方法来解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列出动点的运动方程或方程组,然后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出动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等信息。
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动点问题时特别有用。
5. 借助图形解题除了代数方法,我们还可以借助图形的方式来解题。
通过在数轴上绘制动点的轨迹图或运动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和位置变化,从而更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 引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七年级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动点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数轴的知识,并结合图形和逻辑推理进行解题。
本文将从数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2. 数轴的基本概念我们需要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数轴是用来表示实数的一条直线,通常以0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标记点,并用实数表示这些点的位置。
点A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用实数a表示。
3. 动点问题的应用在数学问题中,动点通常表示一个在数轴上移动的点。
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需要我们通过数轴上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来解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A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右行驶,另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B出发,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左行驶,问它们相遇在何处?4. 解题技巧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轴模型来清晰地表示动点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形、列方程等方法来理清思路。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哪些角度来审视问题,多角度思考有助于找到更合理的解题方法。
5. 举例说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解题技巧。
假设动点A和动点B分别在数轴上以一定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我们需要求它们相遇的时间。
我们可以先建立数轴模型,标记动点A和动点B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我们可以列出动点A和动点B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到它们相遇的时间。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我们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清晰的数轴模型,以便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动点问题。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更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重点:化动为静,分类议论。
解决动点问题,重点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找寻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成立等量关系等等)成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方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地点;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 y 尽量用 x 来表示,能够把该点当作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绘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 A 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抵达点 B .(1)假如 OA=OB ,那么点 B 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 A 抵达点 B 所用时间是 3 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 A 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 K 抵达点 C,所用时间是 9 秒,且 KC=KA ,分别求点K 和点 C 所对应的数.练习:1.动点 A 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 B 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秒后,两点相距15 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 A 、 B 的速度比是1: 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 A 、B 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 3 秒时的地点;(2)若 A、 B 两点从( 1)中标出的地点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 A 、 B 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巧相等?3 /例题精讲:例 1.已知数轴上有A 、 B、 C三点,分别代表 -24, -10, 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 /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 A 、 B、 C的距离和为 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 6个单位 / 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 A 、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 A 、 B、 C的距离和为 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常见的考点之一。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以便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一、问题类型数轴动点问题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单点问题:已知数轴上某个点的坐标,求它向左或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的坐标。
2.两点问题:已知数轴上两个点的坐标,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3.三点问题:已知数轴上三个点的坐标,求它们之间的距离或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二、解题思路解决数轴动点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确定数轴上各点的坐标,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1.利用数轴的对称性数轴上的点有左右对称性,如果已知数轴上某个点的坐标,可以通过对称关系快速得出它向左或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后的坐标。
例如,已知点A的坐标为3,要求向左移动4个单位,则A'的坐标为-1(如图1所示)。
2.利用距离的性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它们坐标的差的绝对值。
例如,已知点A 的坐标为3,点B的坐标为7,要求它们之间的距离,则AB的距离为|7-3|=4个单位(如图2所示)。
3.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数轴上三个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或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
例如,已知点A的坐标为3,点B的坐标为7,点C的坐标为1,要求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以利用三角形ABC的周长公式求出,即AB+BC+CA=|7-3|+|1-7|+|3-1|=10个单位(如图3所示)。
三、解题技巧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以便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1.确定基准点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以便确定其他点的坐标。
通常情况下,基准点是数轴上的原点或已知的某个点。
例如,已知点A的坐标为3,要求向左移动4个单位,则可以以点A为基准点,通过对称性求出A'的坐标。
2.画图辅助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辅助来更好地理解问题。
在解决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建立坐标系:通常在动点问题中,建立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问题。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轴和原点,以便对动点的位置进行数值表示。
给定量关系:分析题目中给定的量关系,包括速度、距离、时间等。
使用代数符号和方程式表示这些关系,以便推导出所需的结果。
图形分析:根据问题的描述,绘制图形来帮助可视化动点的运动轨迹。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利用平均速度:在某些情况下,题目可能会给出平均速度或平均速率的信息。
利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可以推导出距离、时间或速度的关系。
利用相对速度:当涉及到多个动点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可以使用相对速度的概念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对速度是指一个动点相对于另一个动点的速度差。
使用代数和方程:将动点的位置、速度、时间等用代数符号表示,并建立方程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求解方程组或代数方程,可以得到所需的结果。
注意特殊情况:在解决动点问题时,要注意特殊情况,如起点、终点、相遇点等。
对于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求解。
实际意义的解释:最后,确保将问题的解释与实际意义相结合,以便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解读。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理解问题的条件和要求非常重要。
仔细阅读问题,画出图形,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实践和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动点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成绩解题技巧之杨若古兰创作
数轴上的动点成绩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先生对这类成绩的分析,不妨先明确以下几个成绩: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侧的数减去右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侧点暗示的数-右边点暗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活动时,因为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是以向右活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活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如许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活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活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暗示的数为a,向左活动b个单位后暗示的数为a-b;向右活动b个单位后所暗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品,分析数轴上点的活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活动构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克不及,请说明理由.。
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主要涉及到数轴上的点随着某种规律的运动,需要求出它们的位置、距离、速度等问题。
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才能得心应手。
本文将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帮助初中生轻松应对这类问题。
一、数轴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数轴是一条直线,上面标有数值,用来表示数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数轴的中心点是0,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和位置,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分类数轴动点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速度问题:已知物体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出它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
2. 距离问题:已知物体的速度和时间,求出它在这段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3.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在数轴上相向而行,已知它们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4. 碰撞问题:两个物体在数轴上相向而行,已知它们的速度和初始位置,求它们碰撞的时间和位置。
5. 逆向问题:物体沿着数轴上的一段路程走,已知它的终点和速度,求出它的起点。
三、解题技巧1. 画出数轴图形在解决数轴动点问题时,首先要画出数轴图形。
画图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理解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画图时要注意,数轴上的点要标清楚,尺度要合理,不要让图形太小或太大。
2. 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在解决速度、距离、相遇、碰撞问题时,要先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
运动方向的确定有助于我们计算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速度的正负有关,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3. 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在解决速度、距离、相遇、碰撞问题时,要先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初始位置和速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信息,一旦确定了它们,就可以根据问题的要求求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信息。
4. 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位置和时间在解决速度问题时,可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数轴上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考点】数轴;比较线段的长短.【专题】数形结合.【分析】(1)由于OA=OB,可得点B所对应的数是点A所对应的数的相反数;(2)先求出AB的距离,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解;(3)先求出AC的距离,得到点C所对应的数,由KC=KA,得到点K所对应的数.【解答】解:(1)∵OA=OB,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B所对应的数是1;(2)[1﹣(1)]÷3=3÷3=1.故该点的运动速度每秒为1.(3)1×9=9,9÷2=4.5,∴点C所对应的数为﹣1+9=7,点K所对应的数为﹣1+4.5=3.故点C所对应的数为7,点K所对应的数为3.【点评】考查了数轴和路程问题,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本题虽有几题,但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练习: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级数学难点|破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绝招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七年级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困难题,学生遇上了它就一个字——“晕”.但这个知识点又不得不学,因为这个知识比较综合,也比较抽象,是一类极为常见且重要的综合题,对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行程问题”等,更是学习“数形结合”思想的第一步.动点问题二、必备知识:1.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如何表示?可用绝对值来表示,即两点所表示的数差的绝对值.如,数轴上点A,B所表示的数是a,b,则AB=|a-b|或|b-a|.2.数轴上一个动点如何字母来表示?用有理数的加法或减法即可解决,就是起点所表示的数加上或减去动点运动的距离,向正方向用加,负方向用减.如,数轴上点A对应的数为-1,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的时间是t,则点P所表示的数是-1+2t.3.怎样求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的中点?两点所表示的数相加的和除以2,如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是a,b,则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是(a+b)/2.三、策略方法:解决动点问题首先要做到仔细理解题意,弄清运动的整个过程和图形的变化,然后再根据运动过程展开分类讨论画出图形,最后针对不同情况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而对于建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来说,由于数轴本身的特点,这类问题常有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一种是根据“形”的关系来分析寻找等量关系,也就是利用各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另一种是从“数”的方面寻找等量关系,就是利用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列方程。
四、典例精析类型1 数轴上的规律探究问题招数: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例1.如图,A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表示1的点,现对A点做如下移动:第1次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B点,第2次从B点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C点,第3次从C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D点,第4次从D点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E点,…,依此类推.这样第_____次移动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018.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以及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还考查了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考查了一列数的规律探究.对这列数的奇数项、偶数项分别进行探究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根据数轴上点的坐标变化和平移规律(左减右加),分别求出点所对应的数,进而求出点到原点的距离;然后对奇数项、偶数项分别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相邻两数都相差3),写出表达式就可解决问题.【解答】:第1次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点B,则B表示的数,1﹣3=﹣2;第2次从点B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点C,则C表示的数为﹣2+6=4;第3次从点C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点D,则D表示的数为4﹣9=﹣5;第4次从点D向右移动12个单位长度至点E,则点E表示的数为﹣5+12=7;第5次从点E向左移动15个单位长度至点F,则F表示的数为7﹣15=﹣8;…;由以上数据可知,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满足:﹣1/2(3n+1),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满足:1/2(3n+2),当移动次数为奇数时,﹣1/2(3n+1)=﹣2018,n=1345,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1/2(3n+2)=2018,n=4034/3(不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