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未遮山个案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2.21 MB
- 文档页数:23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桂语山房诗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桂语山房的简介
2.桂语山房的诗句特点
3.桂语山房的代表作品
4.桂语山房诗句的艺术价值
5.桂语山房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桂语山房是我国著名的诗歌创作基地,位于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之间。
它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创作灵感。
桂语山房以诗句而闻名,其诗句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桂语山房的诗句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桂林山水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二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三是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句。
桂语山房的代表作品有《桂林山水》、《山房夜坐》等。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桂语山房诗句的特点,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桂语山房诗句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还在于其对后世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桂语山房诗句的启发和借鉴,推动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
同时,桂语山房诗句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桂语山房诗句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瑰宝,它以桂林山水为背景,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韵味。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关于《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赏析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亮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1. 正册判词之钗黛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
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
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 正册判词之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赏析】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
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
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
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
2024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一)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红楼梦》曲词对应的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累》)——王熙凤B.“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好事终》)——秦可卿C.“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乐中悲》)——史湘云D.“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虚花悟》)——贾元春2.下面人物描写中选出最切合薛宝钗形象的一项()A.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B.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D.肌肤微丰,合中身材。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二、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在其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扁平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可以说是类型人物,给人印象鲜明强烈,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始终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
而圆形人物性格复杂,更能使小说逼真。
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表现出人生的复杂真相。
3.《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请写出她的两种相对的性格特征,并举例加以简要说明。
(100字以内)4.“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除王熙凤外,另写出其中的五个女性形象:、、、、。
5.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
”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秦韬玉《贫女》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
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
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用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试简要分析贫女的形象。
(3分)(2)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
”你赞同此说法吗?请简要分析。
(4分)(3)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4)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家境贫寒、心灵手巧、抑郁惆怅而不同流俗。
贫女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已到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一双巧手,敢在人前夸口;绝不迎合流俗而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和别人争妍斗丽。
(2)赞同。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3)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4)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
苏轼诗词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8分)阮郎归•初夏苏轼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2、(3分)D3、(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苏轼《海棠》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十二金钗判词原文及解析
“十二金钗判词”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描述了十二位美丽妇女的风采和个性。
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红颜弃轩窗,白发卧芳草。
春色红杏愁煞,翠楼金屋,玉阶空。
一声声,问黄昏,黄昏不语。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通过描绘十二位美丽妇女的不同遭遇和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每一句都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和情
感悲凉的描绘,展现了纳兰性德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这首词中,纳兰性德通过对红颜、白发、春色、秋色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美好时光的感慨。
同时,他通过“一声声,问黄昏,黄昏不语”等句子,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感叹。
整首词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结,表现了对逝去时光和美好回忆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这首词在描写妇女的美丽和风采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沧桑和情感悲凉的思考,展现了纳兰性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2022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类型分析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语文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类型分析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①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测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
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而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
《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
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
诗歌鉴赏主观题新角度【原因题】1. 逐句分析情感2. 概括情感的原因事件诗歌的立意一.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二.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三、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课堂练习】【青竹湖第三次月考】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袁枚《推窗》阅读答案与赏析袁枚《推窗》阅读答案与赏析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1)这首诗抒写诗人(时刻和天气)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
(2)请具体分析“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清晨雨霁风止后(2)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便扑面而来。
“相思久”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
而写山能“扑面来”,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富有生活情趣。
这两句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诗人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赏析《推窗》是清代乾隆年间极负盛名的“性灵派”诗人袁枚的代表作品,他认为作诗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
这首小诗构思精巧,比喻贴切,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随着诗人推开具体实在的窗户,心灵的窗户也随之豁然开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原有的不快被涤荡一尽,烟消云散。
前两句:一夜风雨交加,不敢开窗,作者无奈闷在屋里,渴望呼吸新鲜空气。
于是第二天早晨经过了一整夜的狂风暴雨后,风雨平息,作者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
后两句:把山拟人化,山儿善解人意,好似知道“我”渴望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情,于是一开窗,便扑面而来。
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
解析本来不经意的一件事,下雨,闭门,开窗,在著名才子袁枚的笔下,却写得极有韵味。
由于风雨大作而将门窗关紧,风雨过后将其打开本是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将其升华,以山的.扑面而来表现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诗意顿出。
雅礼中学2025 届高三综合自主测试(9月)语文时量: 150 分钟分值: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2024年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四)一、单选题1.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情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受薛姨妈所托送宫花,顺路先给了“三春”和凤姐,最后送给黛玉,却不料黛玉话中带刺,言“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黛玉,黛玉认为“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都是黛玉敏感自尊性格的体现。
B.《红楼梦》在叙写豪门奢华的生活时,往往突起波澜,引发我们的思考。
第七回中“焦大醉骂”正是曹公于平淡处起波澜的笔法,从而撕开了贾府“败絮其内”的真相,不仅使读者看到了贾府的穷奢极欲,而且使读者理解了贾府崩溃败亡的必然结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C.第十一回中凤姐探望了秦可卿后,赶往园中听戏。
猛然间贾瑞从假山石后出来,意图调戏凤姐,而凤姐虚与委蛇,心中却早已定好应对之策,进而引出下回的“相思局”和“风月鉴”,体现出凤姐狠辣的性格特点。
D.第八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得知他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被李嬷嬷拿去给孙子吃了,后又得知早起沏的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
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3.《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人物形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
其中“淡极始知花更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人所称颂,请问这三句是哪三人吟诵的?()A.贾探春史湘云林黛玉B.林黛玉史湘云妙玉C.薛宝钗妙玉林黛玉D.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二、多选题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黛玉夜访怡红院,敲门时,正好晴雯正在气头上,得知是黛玉后,借故说都睡下了,不给黛玉开门。
刘敞《微雨登城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微雨登城二首其【问题】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⑴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⑵重楼:层楼;倚:依凭,依靠;城隅:城角。
⑶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1)次句“重楼闲上倚城隅”中的“闲”字耐人寻味,请用心揣摩诗人的用意是什么。
(2)从虚实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参考答案](1)诗人的用意,①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②暗示他不是劳人迁客;③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可慢慢欣赏雨中的秋山景色。
(2)三句是实景,列岫千重,树丛层层,或近或远,或苍或黛,自有“浅深”;四句“江南水墨图”,是虚拟的意象,清逸潇洒,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既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又能引发读者悠远联想。
翻译:秋天微微的雨丝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我悠闲地登上重楼倚栏欣赏秋色。
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附其【问题】日午风高新雨晴,残花飞絮两轻轻。
垂鞭缓辔饶间望⑷,时复林间布谷鸣。
【赏析】:《微雨登城二首》是宋代诗人刘敞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登楼野望之作。
第一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第二首诗写作者正午时间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
这组诗共两首,都是登楼野望之作。
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