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知识要点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
去习惯化:即婴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
(选择)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
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
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
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措施。
①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②教会幼儿科学的观察方法;③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④培养幼儿勤于观察的习惯。
2. 简述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对常见的几何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小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大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3. 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有哪些特点?
①观察力的目的性不够明确;②观察缺乏持久性;③观察不够细致;④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二、材料分析
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因为对儿童时间知觉的规律缺乏了解。
幼儿的时间知觉则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理解起来仍然困难;幼儿晚期,时间概念进一步发展,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于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由于没有具体的依据,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而幼儿的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在教师的帮助教育下,幼儿的时间知觉逐渐得到发展。
尤其是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较为准确的时间观念。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会逐渐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刺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他们的感觉器官会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学会了注视和追踪移动的物体,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触摸的强度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也进一步提高。
他们开始对复杂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具备差异判断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特定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与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与感觉发展相对应的是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不同感觉的整合,学前儿童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
例如,当他们触摸一个物体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质地和温度,还能够将其与以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认知。
此外,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还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
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他们也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更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对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也为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育学前儿童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阶段1、感觉: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与生理作用有关2、知觉:对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3、感知觉是认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是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生最初的两年,即语言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与发展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2岁以前,触觉在认识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2岁以后,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
2、触觉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
4、视触协调主角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5、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手能抓住东西6、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新生对亮度的产别很敏感。
出生的第一分钟,就能发现光亮的变化7、视觉集中在2个月才明显出现。
8、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因此胎儿已经有听觉反应。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与发展1、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感知2、知觉的恒常性: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仍然能够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知觉。
3、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儿童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存在: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时间标尺的能力(计时器)与年龄呈正相关5、生活制度在学前儿童对时间上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6、观察力的品质: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方法的完善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1、知觉的选择性: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知觉对象都作出反应。
只有当刺激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才能成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另一部分刺激便成为背景。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一节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名词解释感觉知觉简答题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02-4(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A.生活经验和成熟B.成熟和教育C.生活经验和教育D.选择和生活经验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
04-7A.名称B.明度C.色调D.保和度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7岁时岁时岁时岁时名词解释:视觉敏度弱视简答题: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09-7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减轻疼痛的方法有:①改善外部环境。
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
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D )13-4 11-4 10-7 07-4 06-4 05-7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D.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 B )09-4A. 三角形B. 圆形C. 长方形D. 半圆形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 D )08-4A.正方形B.长方形C.三角形D.圆形当某个幼儿能认出窗户、门、床等物体是方型的,球是圆型的……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 A )12-4A. 形状知觉B. 大小知觉C. 方位知觉D. 深度知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09-7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B )10-7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D.依靠成人教授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D )11-7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A ) 11-7A.上下、前后、左右B.前后、上下、左右C.上下、左右、前后D.前后、左右、上下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 A )12-7A.以视觉为主B.以运动觉为主C.以听觉为主D.以经验为主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D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简单题: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13-4 07-4 11-4 12-7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分(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2分(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2分(4)观察的概括行提高1分(5)观察方法的形成1分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
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
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
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张丽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笔记第1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或7岁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09-4 04-4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
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
简答题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08-4
第二节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期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B )05-7
A.2个阶段B.3个阶段C.4个阶段D.5个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02-4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 C )11-7
A.生活经验和成熟
B.成熟和教育
C.生活经验和教育
D.选择和生活经验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 A )结合起来。
04-7
A.名称
B.明度
C.色调
D.保和度
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12-7
A.2岁时
B.3岁时
C.4岁时
D.5岁时
名词解释:
视觉敏度弱视
简答题:
1、用简单感测方法来发现儿童的视力缺陷:——P83
2、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P84
第五节触觉、痛觉和动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13-7
A.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手的触觉进行的
B.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高
C.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要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D.婴儿没有距离知觉
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及帮助幼儿减轻疼痛的方法有哪些?09-7
答:儿童痛觉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提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很低,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减轻疼痛的方法有:
①改善外部环境。
减少环境中可能引起碰撞并造成伤害的因素,如降低地面的硬度、楼梯和家具尽可能做成圆角等。
②调节情绪。
采用积极暗示和分心等方法减少儿童在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情绪,增强儿童对痛的耐受力。
第六节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经典的“视觉悬崖”测验测查的是( D )13-4 11-4 10-7 07-4 06-4 05-7
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C.大小知觉D.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幼儿最容易辨别的几何图形是(B )09-4
A. 三角形
B. 圆形
C. 长方形
D. 半圆形
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 D )08-4
A.正方形B.长方形
C.三角形D.圆形
当某个幼儿能认出窗户、门、床等物体是方型的,球是圆型的……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 A )12-4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深度知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09-7
A.学前儿童对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
B.学前儿童对明早的认知水平高于对昨晚的认知水平
C.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D.学前儿童对一年四季的认知早于对“周”的时序的认知
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B )10-7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D )11-7
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幼儿空间方位词发展的顺序是( A ) 11-7
A.上下、前后、左右
B.前后、上下、左右
C.上下、左右、前后
D.前后、左右、上下
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 A )12-7
A.以视觉为主
B.以运动觉为主
C.以听觉为主
D.以经验为主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D )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
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简单题:
幼儿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13-4 07-4 11-4 12-7
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分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2分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2分
(4)观察的概括行提高1分
(5)观察方法的形成1分
试述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特点。
P106 05-7
答: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幼儿初期大多处于低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
幼儿中期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时不能克服,不能坚持。
6岁的幼儿开始逐渐能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观察。
②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5岁幼儿有所提高,从6岁开始观察持续的时间显著增加。
③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不细致。
经过细致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④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幼儿对图画的观察经历四个阶段,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⑤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第八节感知觉规律
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10-4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A )12-4
A. 明适应
B. 暗适应
C. 同时对比
D. 继时对比
某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在白色的背景上贴上大红花,以利于幼儿观察。
这位教师这样做是利用了知觉的( C )
A.刺激物的组合规律
B.对象的活动性规律
C.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规律
D.刺激物的排列规律13-4
名词解释:
适应: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论述题:
一、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P109 07-7
答: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①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
这是嗅觉适应。
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②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
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P109 06-7
答: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适应现象是指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②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指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