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春望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30
望岳》《春望》知识点总结《望岳》1.诗歌的背景:诗人在巫山旅居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自己身临其境地欣赏巫山壮丽美景的情景。
2.描写自然景观:诗中描绘了巫山的壮美景观,如诗中“长江横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出诗人在巫山脚下眺望长江时的壮丽景色。
3.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他为巫山的壮丽景观所折服,同时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希望超越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反映人生境界:诗中的“自怜短小少年时,目送鸿来翻白愁”揭示出诗人对自己短暂有限的人生时光的反思,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希望能够超越时光限制,追求更高的境界。
5.抒发抱负和豪情壮志:诗中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追求,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并留下一段崇高的人生赞歌。
《春望》1.诗歌的背景:诗人身处长安时写下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象。
2.春天的景象:诗中描绘了长安春天的景色,如“绿池芳草满春晖”、“官家老尽皆裁缝”的描写展示出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3.揭示社会现实: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景象的洞察,他通过描写官家儿女的富贵生活和民间百姓的穷困生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4.描写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长安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怒之情。
5.反思人生:诗中揭示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他在春天的景色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表达出对人生的迷惘和追求。
6.感叹时光流转:诗中的“百年多是几多时,望尽青丝白也稀”表达出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和时光宝贵的认识。
7.关注民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通过描写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公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呼吁。
通过对《望岳》和《春望》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这两首诗的背景和描写手法,还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首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望岳》与《春望》对比赏析《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和《春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对《望岳》和《春望》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7. 拓展延伸推荐杜甫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意境美。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杜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望岳》和《春望》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共同探讨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望岳》《春望》赏析题教学参考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远、近朝、暮)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秀美、虚;高大、实)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与《春望》的“望”不同表现在:1、《望岳》中的“望”指:游览,观看。
它体现了诗人登山泰山被所看到的美景折服而感叹,情调是快乐的。
2、《春望》中的“望”指:对未来的思考,感想。
它体现了诗人看到国家动荡而感到无限的悲伤,因此他心里难受,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思考。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望岳与春望的对比赏析《望岳》和《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它们在表现手法、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望岳》这首诗。
这首诗是杜甫在登高望远时所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巍峨的岳山的敬仰之情。
诗中的“岱宗夫如何”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在诗人眼中,岳山是巍峨壮丽的,是神圣的存在,他在诗中不断地用“岱宗”、“岳阳”、“泰山”等词语来形容岳山的伟大和壮美,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则是杜甫在春天的一个清晨所作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在诗人眼中,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社会风气败坏,这些都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望岳》和《春望》都采用了写景的手法,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有着不同的倾向。
《望岳》以赞美和敬仰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使它们在意境和情感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
《望岳》的主题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诗人通过对岳山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而《春望》的主题内容则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忧虑,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不满和感慨之情。
这两首诗的主题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了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望岳》以赞美和敬畏为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之情;而《春望》则以忧虑和感慨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不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不、杜甫诗三首知识点【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与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雄心与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一辈子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一辈子哲理:人一辈子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
2。
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不思家的情怀。
八上古诗词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齐鲁青未了。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天地间的神奇俊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阴阳割昏晓。
那山南山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决眦入归鸟。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更高,一览众山小。
俯首一览,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
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诗史”。
1、本诗中心:热情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象,也透露了诗人早年远大的抱负。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
泰山高峻雄伟,望不到边际,表现诗人对泰山的仰慕。
3、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4、颈联是写细望之景。
写泰山云气变幻莫测,诗人远望层云迭起,心中激荡,睁大眼睛,那是在目送归鸟入林。
表面写云、鸟,实际表达了热爱泰山,情有独钟。
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着笔,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作简要赏析。
“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7、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8、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向远眺望,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