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2.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钱。)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00页主题图。)

(一瓶洗衣液,是用千克作单位的;一包饼干,是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

(板书课题:认识克和千克)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

(1)认识、感知1克。

师:1克有多重呢?(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师: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

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开始吧。

(3)展示交流。

A.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B.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找一找,掂一掂,你找到了什么?

(药包、茶包)

2.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

3.教学例2。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理解“净含量”。(出示课件:教材第102页例2)

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

1袋盐重500克。

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

(3)克与千克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A.秤是一个大家族,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图片。)

(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

B.会认读秤。

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三、能力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

第1题,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找一找,并掂一掂。

第2题,分组活动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2.学习教材第103页“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秤,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秤?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相互说一说。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课后调查,并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调查一下苹果和梨1千克大约几个,500克鸡蛋有几个。下节课我会了解你们调查的结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克和千克的认识(1)

克和千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千克。 2.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知道怎样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了解质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四、教具准备 盘秤、天平、电子称、500克的盐、1千克的面条、2分硬币,教科书一本、100克大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超市购物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盐和面条)大家猜猜哪个更重?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看标签,用称称。 师:看来物品是有轻重的,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理解称,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常见的盘秤 师:刚才说用称称,那你理解哪几种称呢?在哪见过? 2.介绍生活一些中常见的称。重点介绍上天平和盘秤。 师:它们都能够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理解克,感受1克和几克的质量 1.(1个2分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师:知道1克有多重吗? 学生再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很轻) 2.说一说,你知道奈尔物品大约是1克。(乒乓球、药片、一片树叶.......) 3.掂一掂,载比较一下。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盐、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4.掂一掂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师演示)(1本数学书大约重150克) 5.简单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成——天平。(拿给学生可观察) 6.我们现在超市最常见的事电子称,方便快捷。 (四)理解千克 1.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物体有轻有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1扎面条重就是1千克,也能够用1kg表示。 师:请同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1千克有多重。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

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

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8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 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小学二年级数学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三、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四、建立克的概念。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六、课堂练习。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2.我会判断。3.找错误。七、游戏: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教师简介郝淑芳,女,现年33岁,大专学历,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课改实验教师。所代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多次获奖,2001年集体荣获商洛市第二名,本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曾三次为洛南县集镇小学教学联谊会作数学示范课。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之初,为洛南县新教材教法联谊会作示范课。随后又承担七次县送教下乡活动,辐射效应好,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好评。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荣获国家、省、地、县一、二等奖。2004年12月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二等奖,获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荣誉证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点、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教学准备: 秤、2分硬币、盐、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两袋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吧?如果老师和明明(本班比较弱小的同学)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的。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计量工具“秤”。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有质量。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质量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这两个方法都不错!

(2)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认识的秤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师出示挂图:台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弹簧秤、健康秤2.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 (1)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称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生答) (2)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提到的“斤”、“两”,告诉学生是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说法。) 3.认识克。 (1)掂一掂 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称等计量物品质量的仪器,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桌上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呢?(想) 师:同学们看!桌子上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请你们小组中每个同学轮流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一克到底有多重。 师:感觉怎么样?(很轻) 师边说边板书:克用g表示。 (2)说一说 师:桌子上哪些物品你认为大约有一克?用手掂一掂,告诉大家。(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 小结: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做单位。 (3)找一找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 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龙安区北彰武小学刘彦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 谁来掂一掂。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板书课题) 3、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标致,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 学生汇报 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表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就是表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 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测量,你们见过什么称。(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 我们通常测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 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有指针、有小格, 小格都表示多重呢? 知道了每个格所表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 …… 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 …… 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测量比较轻的物

公开课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公开课教案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85-87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她们在认识一些不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生活生活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②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③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克和千克 师:拿出你的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请同学们再把文具盒放在手里掂掂感觉一下。 生:好像比书重一些。 师:请同学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文具拿,再仔细感觉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在生活中,人或物品都有的轻一些,有的重一些,表示物品有多重,要用到质量单位,关于质量单位大家已经知道或了解哪些?

生1:表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用斤做单位,一袋面粉50斤。 生2:还可以用克作单位,一袋方便面100克。 生3:还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我的体重30千克。 生4:还可以用公斤做单位,1公斤就是2斤……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明大家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公斤,斤、两做质量单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上就统一规定用克和千克作为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一、探究感悟,教学克与千克 1、认识克 师:1克有多重?请大家拿出准备的1角硬币看一看,放在手里掂一掂,一板这样的硬币重约1克。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1克?(一个乒乓球,一个扭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对于这些较轻的物品我我一般用克做单位,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超市看看(课件出示)方便面100克,脆饼56克,火腿肠30克,牛奶200克,牙膏90克…… 师:有的商品注着净重300g,谁知道是表示什么意思?净重是包装盒里物品的质量)g表示“克”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现有请同学们把你准备的物品拿出来,看看它标注的质量是多少克,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多重。 2、认识千克 1千克多重?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每袋500克的盐分发给4个小组,先观察一袋盐的质量,再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这两袋盐加在一起就是1千克,1千克=500克+500克=1000克,1斤=500克那1千克=?斤。 师:有同学提到1公斤=2斤,2斤又正好是1千克,那你能推导出1公斤的东西大约是多少吗?(1个鸡蛋50克,20个鸡蛋1千克,

1、克和千克的认识

2016 —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科教案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时安排 1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挂图,一个2分硬币, 1袋重1千克的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根竹乡江口小学黄美霞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 --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或1角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大家发购物(注:学校傍边的小卖部)或者在超市购物时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 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48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40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1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8人说很轻,有19人说不知道。④48人都会认大家发小卖部的电子秤,其中有28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单元 1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案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八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认识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 浙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绿色饲养场19 “认识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沉重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各种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人体秤(1台)、台秤(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演示,说一说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室实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她正在干什么? 生:正在配置溶液。 师:她是按怎样的标准配置的呢? 生:40克药粉需加20千克水。 师:20千克药粉水重还是一桶水重? 让学生估一估。 师:要想知道20千克药粉水重还是一桶水重,就要知道它们的轻重,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质量的问题:“认识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探求新知 1.认识秤 ①师:要想知道某个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用秤称)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了生活中常用的秤,汇报一下你们组见过什么样的秤? ②学生汇报:盘秤、电子秤、天平、台秤、磅秤等(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2.认识克与千克。 师:物体质量(重量)的计量单位有克、千克。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千克叫做公斤。 师:一个1角硬币就是1克。放在手指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让学生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 每人拿出一个1角的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汇报感觉) ①猜一猜。 出示图片1。 让学生猜一猜一勺盐的质量。 学生猜测并产生争论。课件出示一勺盐约重1克。 出示图片2。 让学生猜一猜一大勺盐的质量。 学生猜测并产生争论。课件出示一勺盐约重5克。 ②称一称。 师:大家意见不一样,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要用秤来称一称。 师:“克”的国际单位是“g”。称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天平及砝码图片。 师:每个砝码上刻有表示质量的克数。天平左盘放入物体,右盘放入砝码,天平平衡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物品的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 ③掂一掂,感受1克。 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小组内互相交流。 ④说一说。 请一以“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 ⑤感受1千克。 师:这5包冰糖都是200克。请学生看一看,拎一拎,掂一掂这5包冰糖,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⑥感受几千克。 小组长取出准备的一桶纯净水,让组内同学先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用秤称一称,最后拎一拎感受几千克的实际重量。 师:“千克”的国际单位是“kg”。 ⑦联系实际,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 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千克和克的认识

千克和克的认识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

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