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实力的崛起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一片废墟和巨大的困境。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发展能力,实现了战后复兴,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市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
同时,日本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等问题,民众生活困苦。
但日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而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步踏上了复兴之路。
美国的援助在日本战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美国为了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稳定的盟友,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
这使得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工业体系。
同时,美国的市场也为日本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路,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日本政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投入大量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日本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重点扶持了钢铁、汽车、电子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促进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
日本企业在战后的发展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例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在战后迅速崛起,丰田、本田等品牌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
教育在日本的战后复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了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
这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得日本能够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
科技创新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驱动力。
日本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例如,日本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曾经一度领先世界,为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元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 日本与日元的崛起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走向复兴。
1948年时,日本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出口贸易占1.6%,黄金外汇储备量占2.2%,而在1970年时已经分别上升至9.5%,6.9%和5.2%,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强国。
1985年,日本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0世纪60 年代末期,日本经常账户开始出现盈余并迅速增长。
日本企业成功适应了两次石油危机,在全球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快速增长的经常账户余额促动了日本金融市场的改变,日本开始以资本输出为目的建立了东京国际资本市场。
80 年代中后期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账户逐渐放松管制,使得日元逐步开始国际化道路,通过与美元争夺全球结算货币的过程,叠加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为日元成为全球套利资本和避险货币奠定了基础。
如今日元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外汇储备货币之一,是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中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第三位交易频繁的币种,也是美元指数中的权重在欧元之后位列第二的货币。
2 日元角色的演变日元逐渐成为全球套利和避险资产货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日本通过着重出口和提供后勤资源,经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由贸易拉动转向科技立国,因而得以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为后期全球套利提供资本积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日本金融机构向海外的不断拓展,加速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大幅升值,加速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连续降低的贴现率助力资金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然而“巴塞尔协议”的签订,抑制日本资本急剧向外扩张的步伐,加速了资产泡沫的破灭。
而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低融资成本,为日元成为全球套利和避险的货币打下基础。
过剩的流动性和资本流入,加快信贷增速,推升资产价格:1997年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日货币政策的变化,使美日之间利差趋向稳固,为日元套利的酣畅进行提供了温床;全球流动性宽松也推升全球资产价格稳步回升,日元套利同步再起:2008 年金融危机叠加2010 年的欧债危机,使全球风险偏好下降,套利交易趋于避险平仓,或直接加速了危机的蔓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从毁灭到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与发展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国家几乎陷入了一片废墟。
然而,日本的政府和人民没有放弃,他们用辛勤劳动和勇气在短短几十年间,将这个曾经的废墟变成了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个奇迹的背后,探寻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对其启示作出分析。
一、战后日本的经济情况战后的日本,几乎一片废墟。
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日本迅速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然而,日本已经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业,社会基础瓦解,国民经济崩溃。
此时,日本政府和人民所面临的,是修复所剩无几的资源,全力重建日本的棘手任务。
二、美国的援助和日本的回归美国在二战后为日本提供了巨额援助。
这一援助使得日本得以修复受损的工厂、铁路、电力等能源设施,并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向世界领先水平迈进。
此外,日本政府和人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文化、社会和国际政治方面,更加积极地表现出强劲的创新意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解释了为什么日本在教育、制造业和技术创新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尽管它居民同年龄的平均产业劳动率较低。
三、投资和技术的进步日本经济奇迹的另一个重要引擎是投资和技术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以提高国内工业的竞争力和生产率。
这些计划需要投资大量资金,但由于美国提供的财务支持,这些投资节节攀升。
同时,日本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进了机器和生产流程,并制定了一系列高效管理的批量制造方法(如进口技术和发展人工智能)成为全球业界的最佳实践标准。
四、积极的出口政策在建立行业基础之后,日本还开始了出口行动。
通过在美国市场高效地销售和出口高品质产品,日本的出口贸易得以大幅增长。
事实上,日本的出口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高质量的产品,如汽车、电视机、相机和其他电器制品的品牌,不仅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优质的产品之一,而且进一步改善了日本对国际市场的印象和信誉,为其创业带来了金融赞助和资金。
浅谈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一)论文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论文摘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为了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文章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做了探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同时,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推行了旨在铲除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
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直接干预日本的经济结构的改组。
“道奇整顿”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在1949年度则首次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发行量趋于减少,物价水平开始下降,猖獗一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缓和,为尔后的经济恢复创造了必需的前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整个经济生活空前活跃起来。
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美国名义上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自立”的口号下,大力进行经济结构的改组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开始实施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
在政府的鼓励下,各企业竞相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1951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利用外资,进口设备也逐渐增多。
这段时期,日本的农业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从而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二)日本经济的现代化和高速度增长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新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启示作为法西斯国家的日本,在对中国进行长达8年的军事侵略后,于1945年8月15,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的失败使日本经济处于崩溃恶边缘,综合实力大幅度下降。
与1935年相比,1945年日本矿业下降59%,工业降至38%,按损失率计算,船舶损失88%,工业机器设备损失34.3%。
战争使日本死亡185万人,由于战后的复员军人以及军工产业的消除,日本出现600万的失业人口。
庞大的失业人口给战后日本社会的稳定造成了隐患,由于粮食减产,日本人民的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证。
再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许多日本民众都不报希望。
但是,日本并没有沉溺于失败中不能自拔。
仅仅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仅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究其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合国家发展的政策。
首先,进行了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措施,废除了封建思想在日本的统治地位,废除封建制度,转轨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日本政府坚持集中领导,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国家垄断的制度,在各个发展时期,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和方向,循序渐进,保证经济稳步有效的发展。
再次,日本利用自身的岛国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以及战后资源价格低的优势,制订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高储蓄率为战后日本发展提供了资金。
由于战败的洗礼,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民养成了勤俭节约,低消费高积累的好习惯。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居民的储蓄,而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节约,又进一步促进了储蓄率的上升,从而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稳定发展。
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
日本推行教育体制改革,轻思辨重实用,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一、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吧!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
1、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为了遏制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1948年1月美国提出了一个占领日本的新方针——“建设自主国家”,这个所谓的“自主国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美国在亚洲的“远东工厂”的代名词。
为了建设“远东工厂”,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张解除对多数军需工厂的指定赔偿,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美国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
建设“远东工厂”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
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
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2、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时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
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以战争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日本资本主义体制又重新复活了”。
3、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为了积极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国加紧策划对日本的媾和活动,以便把日本纳入它的远东战略计划之中。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在经济上受到重创。
可是为什么二战后日本可以迅速崛起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二战之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一)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
一、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经济上、政治上的援助。
由于战败,不能再对侵略国进行各种资源的掠夺了,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
这样,战前和战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都失去了供应。
这时,为了援助日本的经济,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性进口物资。
在日本整个进口总额中,1945年9月至1946年占63.2%,1947年占77.2%,1948年占了67.4%,1949年占了58.4%,1950年则为36.9%。
这些物资主要包括小麦、食物、化肥、棉花等,对当时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渡过难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美国对日本的态度,因其全球化战略的需要不断转变。
刚开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为打击日本,使其军国主义永远不能抬头。
但是,后来的朝鲜战争、北约与华约的两极对峙以及越南战争等,日本都成了美国国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棋,所以,其对日的政策,也就变为了扶持和利用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军事上等重要方面,都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
这对于日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对于朝鲜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沉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因其有利的地理、政治因素,借些大发战争财。
由于朝鲜战争,离战场最近的日本不仅成了美军大量军用物资的生产工基地和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为美军提供各种服务的基地。
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出钱直接向日本订购大量的物资和劳务服务。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3年战争和停止,美国对日本的特需订货一共为23.9亿美元,占日本总出口额的50.6%;其中1951年占总出口额的43.7%、1952年则为66.1%、1953年为63.5%。
三、和平而稳定的国际环境。
战后日本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十年经济的重建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900万人流离失所。
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
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1945年秋到1946年初,主要消费物资的黑市价格暴涨为官价的30倍到60倍。
经济上的混乱状况一直持续到1947年。
该年由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主持编写的日本第一部《经济白皮书》承认“政府、企业、家庭皆有亏损”。
这句话概括了当时日本经济的困难局面,以至成为名言。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走上轨道的。
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经济政策。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年份名义GDP(亿日元)名义增长(%)实际增长(%)名义GDP(亿美元)年平均汇率(美元兑日元)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1995 4,951,660.0 1.4 2 52643.63 94.06 1996 5,050,120.0 2.0 2.7 46425.08 108.78 1997 5,156,440.0 2.1 1.6 42618.73 120.99 1998 5,049,050.0 -2.1 -2 38568.86 130.91 1999 4,976,290.0 -1.4 -0.1 43686.16 113.91 2000 5,029,900.0 1.1 2.9 46672.54 107.77 2001 4,977,200.0 -1.0 0.2 40954.50 121.53 2002 4,913,120.0 -1.3 0.3 39182.71 125.39 2003 4,902,940.0 -0.2 1.4 42292.25 115.93 2004 4,983,280.0 1.6 2.7 46060.45 108.19 2005 5,017,340.0 0.7 1.9 43141.36 116.3 2006 5,073,650.0 1.1 2 45998.64 110.3 2007 5,155,200.0 1.6 2.4 43780.89 117.75 2008 5,051,120.0 -2.0 -0.6 48845.57 103.41 2009 4,709,367.0 -6.6 -6.3 50303.00 93.62 2010 4,792,231.0 1.8 3.9 54607.30 87.751955-199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使用的基期价格是1990年价格。
试析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罗山县莽张高级中学赵聪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百业待兴。
但是它励精图治,积极学习和引进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由一个战败的、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80年代后期,日本发生极其严重的经济“泡沫”。
进入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破灭,金融危机严重,经济回升乏力,政局变动频繁,已失去了赶超美国和西欧势头。
但其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仍未动摇,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日本经济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以重建并迅速发展起来?本人才疏学浅,凭借一点浅薄的知识发表自己的拙见,与同行商榷,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泡沫”经济金融危机萧条复合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市场经济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战略二战中,日本惨败。
战后日本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量失业。
战争期间政府为筹措军费,曾发行大量赤字公债。
1944年以来,累积公债余款已超过当年度的国民收入。
战争结束,中央银行为了救急又大量发放贷款,使货币过量与物资奇缺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
日本经济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然而,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仅花了10年时间,就得到了迅速恢复。
到1955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都超过了二战前或恢复到战时的最高水平。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1、1945年—1955年,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
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二战后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与变革二战结束后的日本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变革。
日本作为战败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在战后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和现代化,而政治制度也逐渐趋向民主化。
经济发展在战后重建期间,日本政府率先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复兴政策。
通过大量投资和采用新技术,日本成功地建立了制造业基础,尤其是汽车、电子和钢铁等高科技产业。
在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直到今天,日本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不俗的地位。
近年来,一些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兴起表明日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工业化国家向后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政治制度改革二战后的日本曾经先后被盟国和美国占领,直到1952年才宣布独立。
在这期间,为了建立一个健全民主政治体制,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
他们重新审议宪法,废除了军事政府制度和开明的制度,废除了严格的文化和社会等级制度,改善了女性和外国人的地位,以及那些属于生产/工人领域的政治运动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日本政治制度进行了更全面的改革。
例如,政治领袖的权力在众议院选拔之前得到了减少,政治广告和捐赠制度得到了更为严格的监督,各种发展党派的手段和政治机器得到了减少。
这些改革对日本的民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民主国家。
文化的变革二战后,日本社会价值观快速改变。
过去的礼仪和等级制度逐渐消失,走向了更为开放、自由和多元化。
同时,西方国家的影响也在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迹象,逐渐影响和改变了日本传统文化。
比如,西方的音乐、电视节目、电影等文化形式在日本广泛传播。
而传统的和鼓、歌舞伎等日本特色文化近几年也逐渐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最近,日本也不停地推出新的政策去吸引外国人。
政府鼓励日本旅游、工作、留学以及定居,因为他们知道日本对国际化鼓励比起以前更为积极了。
最终,新的政策、文化和经济加速了日本向国际社会派送其独特的出口。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之路法政学院08历史2班顾颖宝2008084201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被美国军事占领及向战胜国投降后,国内的经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及危机,而且一度面临着经济崩溃的痛苦挣扎。
然而,令世人惊叹的是,仅仅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日本的经济却得到了奇迹般的复兴,并为其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探索经济复兴的道路上,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和作出怎样的努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下来探讨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复兴一、日本经济复兴的条件1.战争中的遗存虽然战败是日本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是战争中遗存的有形与无形资产也为日本复兴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国家财富方面,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的1935年,国民财富累计总额为1868亿日元,战时最高点达到1942年的2531亿日元,1945年战败时为1889亿日元。
在八年对外侵略战争中,前期积累大于消耗,后期消耗大于积累。
结果是战败时国民财富积累仍比战前1935年增长1.1﹪。
这说明八年战争中尽管新增积累几乎全被战争消耗所抵消,但至战败时,资本积累仍维持在战前水平。
在劳动力资源方面,虽然战争夺去了300万日本人的生命,但并未在人力资源供给层面给战后日本经济带来过大影响。
据人口统计表明,全面侵华后的八年战争期间,日本人口尽增866万人,战后有600万军人及其家属从海外返回本土,结果战败后日本人口由1937年的6334万人骤增到7800万人。
从人口的素质来看,明治以来,日本的国民教育就已达到了较高程度。
到1940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高达99.6﹪,社会总人口中在校学生比率为24﹪,高于美国和英国。
从生产技能来看,战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引进效仿,不仅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出各种训练有素的熟练工人和科技人员,而且早就了一批像三井、三菱那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财阀及大型企业。
从生产组织和管理来看,美国对日本国家机器的破坏和改造,主要限于陆海军省、大东亚省、军需省等直接为战争服务的部门,大部分政府机构,特别是大藏、商工等经济省厅及日本银行等并未受到太大冲击,这就为战后经济重建提供了制度性的和组织性的保证。
2.战后初期制约经济复兴的诸因素第一,战后初期政府、企业到国民的这种精神虚脱状况对现实经济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战败使日本丧失了所有殖民地,其殖民地经济体系崩溃,国内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第三,赔偿政策的影响。
实现对日占领后,美国占领当局下令封存所有军需工厂,要求日本政府清查并保管好军需企业的设备和设施,等候赔偿处理。
这些企业的停产封存,对现实生产活动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
第四,贸易限制的打击。
在战后的一两年见,人力、资本及技术设备拥有相当基础的日本经济面领着“无米下炊”的窘境,贸易限制几乎把一向依赖海外市场的日本逼入绝境。
与严酷的外部经济环境相对照,由于战争和战败,日本经济本身的基础层面已遭到很大破坏,从而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构成严重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战争的破坏,使企业的修复和转产面临巨大困难。
第二,产业关联设施亟待修整。
第三,农村经济凋敝。
第四,国民生活环境的破坏。
第五,国家财政濒临破产。
二、复兴道路的探索1.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政策(1)粮食危机和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突出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
战前,日本国内大米供应的20﹪是从殖民地国家掠夺来的。
战争结束后,由于这种粮食供应体系被打乱,再加上国内的灾荒和歉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造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引起了社会动荡。
为了缓和粮食危机,日本政府利用美国提供的“占领地区救济资金”,从美国进口了占进口总量一半以上的粮食。
这虽然暂时避免了危机的恶化,但由于生产的破坏和下降,粮食危机一直持续到1948年。
为此,日本政府在沿用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首先是制定有关法律,主要有《紧急开拓实施纲要》(1945年11月)、《农业协同组合法》(1947年)、《农业改良助长法》(1948年)等。
其次是采取增加生产的措施,在保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农民精耕细作,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结果,1948年大米生产恢复并略微超过了战前的水平,1950年生产量达到965万吨,比1945年的587万吨增产64﹪。
由此,粮食危机就基本解除了。
2.恢复工业生产,消除恶性通货膨胀战后物价暴涨是由于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大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即在生产下降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人们纷纷提取战争期间积攒下来的公债和银行存款,再加上大量增加的临时性军费支出,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造成了物价暴涨。
为此,日本政府在1946年2月不得不采取了以冻结银行存款为中心的紧急金融措施。
尽管如此,物价暴涨的势头仍难以遏制,1947年又暴涨了一倍多。
当时的经济状况是供给绝对不足,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很快卖出去了。
然而,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料不足而难以扩大生产,进而也就难以增加就业。
因此,如何恢复生产、扩大供给,就成为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的关键或突然口。
(1)倾斜生产方式为了摆脱战后“经济危机”,1946年12月,日本政府断然采取了一项煤炭增产压倒一切的经济政策,时称“倾斜生产方式”。
这一政策一直推行到1949年初,从而在生产领域打开了战后危机的突破口。
为确保倾斜生产方式的贯彻实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民经济统制体系,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重点扶植发展煤炭、钢铁等产业的倾斜政策,其主要手段措施有:第一,物资统制与倾斜。
根据《临时物资供需调整法》、《指定生产资料分配手续规程》和《指定配给物资分配手续规程》等三项法令,政府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直接统制。
生活资料统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维持国民最低限度的需求,防止出现更大的社会动乱。
生产资料统制则是为了把极为有限的资源,通过政府的组织管理,集中用于恢复核心产业生产。
物质统制与倾斜的实施,为推行倾斜生产方式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二,物价统制。
物价统制是从1946年3月币原内阁颁发《物价统制令》(即所谓“三.三物价体系”)开始的。
以生活资料为重点,控制物价上涨、维护社会稳定是这一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在“石桥财政”时期,由于扩大产业补贴金,“三.三物价体系”有较大调整,到全面推行倾斜生产方式的片山内阁时期,物价政策更加完备,形成所谓“七月物价体系”。
这种价格统制倾斜政策,对于保证重点产业的垄断利润,恢复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基础物资的物价相对稳定,是相关产业生产成本费用的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起到了总体上抑制通货膨胀的结果。
第三,资金统制。
根据1947年3月开始实施的《金融机关资金通融准则》《产业资金贷款顺序表》,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必须按照政府指定的产业资金贷款顺序,有限提供最重要的产业。
周转资金贷款,必须在严格审查借贷方生产前景、库存材料及资金状况的前提下方可进行。
设备资金贷款,只能用于现有设备的维修和改造,原则上尽量控制购买新设备。
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作为经济复兴的重要产业资金,只能面向难以从一般金融机关获得贷款的产业或企业。
在当时民间金融机构资金短缺的状态下,复兴金融公库承担了向这些产业部门提供长期自己的任务。
第四,劳动统制。
日本政府1947年10月颁布的《煤炭增产特殊政策纲要》,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产煤能力,必须充实井下设备和劳动力,建立劳动规章制度,强制实施24小时工作制”。
对生产效率高的劳动者,特别是井下工人,在工资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
这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确有利于提高煤炭产量,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1946年底至1949年初推行的倾斜生产方式,正如“倾斜”二字所代表的含义一样,被“倾斜”的生产领域取得了预期的发展,未被倾斜的领域却步履缓慢,不过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来看,毕竟从生产领域率先打开了危机的突破口,度过了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然而,另一面,倾斜生产方式的实施及其成果,并不意味着其他经济问题的迎刃而解。
虽然倾斜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促进了生产的恢复,但却付出了容忍通胀继续蔓延的沉重代价,而承担这种代价的只能是国民。
(2)产业合理化1948年底,日本经济的内外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
倾斜生产方式的实施,使国民经济踏上了生产再循环的轨道,解决通货膨胀的时机渐趋成熟;美国调整对日政策,决定帮助日本整顿经济秩序,恢复日本国际社会一员的地位。
这些变化成为日本政府放弃倾斜生产方式、推行产业合理化新政策的直接契机。
1949年9月,吉田内阁审议通过通产省提交的《关于制定企业合理化方策之件》,正式作出《关于产业合理化》的决定,确定了产业合理化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十个重点问题。
其四项基本原则是:确定以合理化为前提条件的、最适合未来产业结构的各项产业指导方针;合理化原则上以迅速接近国际价格为目标;企业内部的合理化原则上依靠自身的能动创造,努力造就有利于合理化的环境,铲除合理化的障碍;提高效率,积极采用推广优秀技术。
十个重点问题是:制定产业指导方针,明确合理化目标,合理化计划的审查及劝告,提高效率与效率指导,奖励实验研究和普及优秀技术,确保合理化资金,铲除合理化的障碍,引进外资,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成立产业合理化审议会。
(3)道奇计划1949年春,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作为GHQ的顾问来日后,根据美国政府1948年12月提出的旨在遏制通货膨胀的“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
道奇计划的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和恢复自由经济,强调美国援助和日本政府的各种补助金是支撑日本经济的“假腿”,而砍掉这条“假腿”则是实现日本经济自立与稳定的前提。
为此,道奇计划把主要目标放在平衡政策财政上,不但要求日本实现年度预算中一般会计的均衡,而且还要求通过减少补助金、停止复兴金融金库贷款来实现财政综合平衡。
道奇计划是从需求方面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抑制总需求的政策。
道奇计划实施的结果,是1949年度财政预算留有大量的盈余,被编制成了一个“超平衡的预算”,在一般会计7410亿日元地最终预算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黑字预算”多达1300亿日元,占17.5﹪。
1950年度,一般会计预算规模又比上年压缩了10﹪。
由此,不仅直接抑制了日本政府的支出膨胀,而且还间接抑制了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有力地遏制了恶性通货膨胀继续发展的势头。
3.特许景气和经济恢复(1)“稳定恐慌”道奇计划的贯彻和执行,虽然对遏制恶性通货膨胀、健全财政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急剧紧缩的政策对于当时极为脆弱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服猛药。
由于日本经济还经不住剧烈的冲击,就产生了一些后遗症,形成了所谓的“稳定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