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画面中如何处理主体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如何让照片中的主体更加突出在我们拿起相机或手机拍照时,往往希望照片中的主体能够清晰明确、引人注目。
然而,有时候拍出来的照片可能会让人感到主体不够突出,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那么,如何才能让照片中的主体更加突出呢?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选择简洁的背景一个简洁的背景可以极大地突出主体。
避免选择过于复杂、色彩斑斓或有过多元素的背景。
比如,在拍摄人物时,可以选择一面纯色的墙壁、一片空旷的草地或者平静的水面作为背景。
这样,主体就能够在画面中脱颖而出,不会被背景所干扰。
如果无法找到理想的简洁背景,也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或使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
虚化背景能够使背景变得模糊,从而让主体更加清晰和突出。
在使用大光圈时,要注意控制好景深,确保主体的关键部分都在清晰的范围内。
二、运用对比对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突出主体的方法。
可以通过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大小对比等方式来实现。
色彩对比方面,例如拍摄一朵红色的花在一片绿色的草丛中,鲜明的色彩差异能够让花朵瞬间成为焦点。
明暗对比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将主体置于明亮的光线中,而背景处于较暗的区域,这样主体就会因为明亮而更加引人注目。
大小对比在拍摄中也经常用到。
比如拍摄一个巨大的建筑物前站着一个小小的人物,通过这种大小的悬殊差异,能够让观众的目光迅速聚焦在人物身上。
三、突出主体的构图合理的构图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使主体更加突出。
常见的构图方法有中心构图、三分法构图和引导线构图。
中心构图是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构图方式简单直接,能够让主体一目了然。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画面元素过于单调,可能会显得呆板。
三分法构图则是将画面分为九宫格,将主体放在四条分割线的交点上或者沿着分割线分布。
这种构图方式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能够让画面看起来更加平衡和协调。
引导线构图是利用画面中的线条,如道路、河流、栏杆等,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主体上。
这些线条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使主体更加突出。
突出画面主体的方法在拍摄一幅画面时,突出画面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使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突出画面主体的方法。
一、利用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是一种常用的突出画面主体的方法。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明暗对比,可以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在一个明亮的背景中,可以放置一个暗色的物体作为主体,这样主体就会更加显眼。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曝光度来增强明暗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
二、运用颜色对比颜色对比也是一种有效的突出画面主体的方法。
通过在画面中使用不同的颜色,可以使主体与背景产生对比,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在一个蓝色的背景中,放置一个黄色的物体作为主体,这样主体就会非常醒目。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饱和度和色彩平衡来增强颜色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
三、运用线条引导视线线条是画面中的一种重要元素,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线条,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主体上,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在一个画面中,可以使用一条弯曲的线条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主体上。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焦点和景深来增强线条的引导效果,使主体更加突出。
四、运用对比度对比度是画面中明暗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
通过增加对比度,可以使画面的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在一个低对比度的画面中,可以增加对比度,使主体更加鲜明。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曝光度和阴影/高光来增加对比度,使主体更加突出。
五、运用景深景深是指画面中前景和背景的清晰程度。
通过调整景深,可以使主体在画面中更加突出。
例如,在一个浅景深的画面中,可以使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
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光圈和焦距来控制景深,使主体更加突出。
六、运用构图技巧构图是画面中各个元素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通过运用一些构图技巧,可以使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使用对角线构图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一角,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
另外,还可以使用平衡构图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重点位置,使主体更加突出。
摄影突出主体的六个方法
1、留白
画面大面积的留白,不仅能让整个画面看起来简洁,还能将主体最大程度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2、框架
利用框架来构图,也是很好的表现主体的一种方法。
框架本身就有一种重点突出的意味,将人物直接框进来,加上明暗对比,很容易就告诉大家这幅摄影图片的主体在哪。
3、色彩对比
就像穿衣服一样,在一堆身穿暗色系衣服的人群中,如果你穿了一件亮色系的大红色,肯定会获得更多的眼光,你就是主角。
4、光影
如果是光线比较好的室外,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光影来突出主体。
5、特殊的拍摄角度
之前的文章中也给大家提到过,比如,你想在到处都是人的情况下,还能拍出景点的美,那么只能找特殊的拍摄角度。
6、反差
这其实也就是利用光线的明暗反差,让主体能够快速展现。
就像是舞台灯光效果一样,当主角出现时,灯光就会打到主角的身上。
拍照也一样,不管是室内拍摄还是室外拍摄,注意寻找并且利用自然光,实在不行就进行布光,以便达到摄影师想要表达的
效果。
人像摄影的裁切方法人像摄影是一种将人物作为主体的摄影形式,通过摄影师的构图和技术手法,展现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在人像摄影中,裁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通过裁切来突出人物的表情、姿态和特征,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趣。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人像摄影的裁切方法。
1. 头部裁切头部是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通过对头部的裁切可以突出人物的表情和眼神。
在头部裁切时,可以选择将人物的脸部和头发完整地呈现在画面中,或者只裁切脸部的一部分,例如只裁切眼睛或嘴巴。
裁切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比例,避免将人物的脸部裁切得过大或过小。
2. 半身裁切半身裁切是将人物从头部到腰部或大腿部位进行裁切,可以展示人物的身体姿态和动作。
半身裁切可以突出人物的动态感和气质,适用于拍摄动作类或时尚类的人像照片。
在进行半身裁切时,要注意保持人物的比例和平衡,避免将人物的下半身裁切得过短或过长。
3. 全身裁切全身裁切是将人物的整个身体都呈现在画面中,可以展示人物的整体形象和造型。
全身裁切适用于拍摄服装、广告或时尚类的人像照片。
在进行全身裁切时,要注意保持人物的比例和姿态,避免将人物的身体裁切得过短或过长。
4. 细节裁切细节裁切是将人物的某个细节部位进行裁切,例如手部、脚部、背部等。
细节裁切可以突出人物的某个特征或者引起观者的好奇心,适用于拍摄时尚、艺术或特定主题的人像照片。
在进行细节裁切时,要注意保持细节的清晰和突出,避免将细节裁切得过小或过大。
5. 空间裁切空间裁切是将人物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裁切,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通过空间裁切,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或者突出人物在环境中的动作和姿态。
在进行空间裁切时,要注意保持人物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避免将人物的空间裁切得过小或过大。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人像摄影的裁切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实际拍摄中,摄影师可以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拍摄需求选择合适的裁切方法,通过合理的裁切来展现人物的魅力和个性。
突出摄影主体的方法摄影是一种通过镜头记录和表达的艺术形式,如何突出摄影主体是每个摄影师都需要掌握的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帮助摄影师更好地突出摄影主体。
1. 使用对比色色彩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运用对比色,可以让摄影主体在画面中更加突出。
例如,如果主体是红色的花朵,可以选择绿色的背景,这样花朵就会更加鲜艳夺目。
对比色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摄影主体更加突出。
2. 利用线条引导视线线条是构图中常用的元素,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通过合理运用线条,可以将观众的目光引导到摄影主体上。
例如,可以利用一条弯曲的河流将观众的目光引导到远处的建筑物上,使建筑物成为画面的焦点。
线条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出摄影主体,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3. 运用光线光线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直接影响照片的效果。
通过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利用侧光来照亮主体的侧面,增加主体的立体感。
光线的运用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立体、生动,突出其特点。
4. 运用景深景深是摄影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清晰度。
通过调整景深,可以使摄影主体在画面中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使用大光圈来减小景深,使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从而突出主体。
景深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出摄影主体,使其更加醒目。
5. 运用构图规则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决定照片的效果。
通过合理运用构图规则,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运用“三分法”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其更加突出。
构图规则的运用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醒目、吸引人的注意力。
6. 利用背景虚化背景虚化是一种常用的摄影技巧,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突出。
通过选择适当的光圈和焦距,可以使背景模糊,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
背景虚化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突出摄影主体,使其更加突出。
7. 利用取景角度取景角度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影响照片的视觉效果。
通过选择不同的取景角度,可以使摄影主体更加突出。
静物摄影知识:如何处理居中的主体呈现出简单而有力的形式呢静物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种分支,在静物摄影中,主体的构图和呈现至关重要。
当我们摄取一张静物照片时,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居中的主体呈现出简单而有力的形式。
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处理居中主体的技巧和方法。
一、利用对称性当主体处于画面中央时,可以利用对称性来呈现出简洁的形式。
对称性是指看起来完全相同或很接近的两个部分分别开展在一条中心线两侧。
对称性通常会被人认为是一种美感形式,它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例如,拍摄对称的餐具,利用主体中心位置将餐具分割成两半,左右对称。
这样拍摄会给人一种非常有条理的美感,给人以整洁、清爽、安定、平和之感。
二、利用背景和构图手法在静物摄影中,背景和构图同样非常重要。
当主体处于画面中央时,适当利用背景和构图手法可以让主体更加突出。
例如,可以利用浅景深的手法让主体突出,让背景虚化,现在很多相机都已经设置了这个功能。
利用视线引导关注主体,比如主体处在一个三角形的空间内,这样更容易随意地吸引观众的视线并引导观众的目光。
或者采取逆光拍摄,让主体的背景更暗一些,这样可以让主体更加显眼。
三、利用配色静物摄影中,配色同样非常重要。
当主体处于画面中央时,适当利用配色可以让主体更加突出。
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能量,色彩鲜明的主体会更不容易被忽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颜色鲜艳,这样可以使主体更加鲜明。
总之,处理居中的主体呈现出简单而有力的形式是一项很有挑战性又很有创造性的工作。
在我们的摄影练习中,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从而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和有吸引力。
摄影画面中如何处理主体摘要: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
处理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使其鲜明突出,而影响主体在画面中突出程度的是主体的位置和主体的面积;并且根据主体在画面中面积的大小,又可分为直接处理主体和间接处理主体两类处理方法。
关键词:画面;构图;主体;主题思想;黄金分割;对比Abstract: The main body is master expressive object in a picture,it is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main idea .there is a fundamental rule that we must show the main body outstanding,it is the position and area of the main body that influence the main body outstanding in a picture,according to the areas size of the main body in a picture,it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disposal method: direct dispose the main body and indirectly dispose the main body.Key words: picture;layout;the main body;the main idea;golden section;contrast摄影是通过画面来表达形象的,而组成一幅画面的因素有许多,一般来讲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主体、陪体、环境(前景和背景)、空白等,其中每一个因素对于主题表现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它们当中肯定会有主次之分。
我们说,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就称为主体。
主体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吸引摄影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
一幅画面失去了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就失去了画面的意义,就使人们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由于主体在画面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处理主体的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使其鲜明突出,使它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那么什么因素又会影响到主体在画面中的鲜明突出程度呢?笔者认为是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
1 主体的位置1.1 黄金分割构图法在各种造型艺术当中,“黄金分割”都是一个基本的创作规律,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雕塑、绘画等各个方面。
在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鉴并融汇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黄金分割”也因此成为摄影构图中最神圣的观念。
事实上许多摄影构图样式就是由“黄金分割构图法”演化而来的。
其中的“三分构图法”就可以看成是“黄金分割构图法”的简化版,即用垂直线把画面分成三等分,把主体放在垂直线或接近垂直线的位置上。
另外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井”字构图法又称“九宫构图法”,它和“黄金分割构图法”也是殊途同归,非常相似。
这类构图法往往适用于封闭式的构图,画面显得均衡、稳定、和谐。
在摄影实践中,“黄金分割构图法”被我们大家有意或无意地经常使用,比如我们外出旅游,在某一景点需要拍照留念时,往往会把被摄者放置在画面的偏左或偏右一点儿的地方,大概就也就是在黄金分割点的附近,而不会把被摄者直接安排在画面的正中心的位置,除非我们这时拍的是人的近景或特写。
细心的观众也许还能体会到,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多数新闻报道当中,外景的主持人或者出镜记者一般都是站在电视画面的一侧向大家播报现场新闻,而不是站在电视画面的正中间。
以上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画面,使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于黄金分割规律的遵循。
1.2 对角线构图法把主体放在画面的对角线上或者接近画面对角线的位置上,它可以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充分利用画面的容量,能够在画面中产生明确的线条透视,它还可以使画面显得均衡和稳定。
实践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这种构图方法,比如说对于各种会议的新闻报道,摄影记者可以选取其中的一排,采用“对角线构图法”来拍摄,电视新闻的会议报道也较多采用此种方法。
有时为了交代两个或几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采用“对角线构图法”,最经典的例子当属南非作者凯文卡特所拍的,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表现的是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秃鹰紧紧地盯着一名赤身裸体的小女孩,等待着她的死亡,从而可以上来把她吃掉。
画面在突出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的同时,又把观众的视线送到了她身后的对角“点”上,使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其身后的虎视眈眈的秃鹰,两点相互配合、呼应,使画面构图更具形式美感、更具动感,更加震撼人的心灵。
1.3 对称式构图法由于文化、性格、社会体制的因素,中国人特别喜欢这种构图方法,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对稳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但是这种构图方法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不足。
比如说,中国南方的许多园林建筑,本身的结构就是对称式的,所以我们拍摄此类建筑物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对称式构图法来拍摄,但是这种拍摄方法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空间深度不明显,立体感不强。
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极具美感的对称式的场景,比如说,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去太原动物园游玩,一进大门,就被眼前的喜庆场面所吸引:一条长廊通向远方,长廊两侧的地面上布满了鲜花,在长廊的廊架上,在远离地面的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上挂满了许多大小各异的灯笼,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许多游人在此纷纷摄影留念,大家的审美观念、构图方式也大致相同,就是把人物放在长廊的正中,采用对称式构图法,主体两旁的廊架、鲜花、灯笼相互对称,既有美感又有纵深感,形成了许多向人物集中的红色线条,这样就把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主体上来了。
但是,这样拍出来的画面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就是绝对的对等,使画面显得有些呆板、缺少变化。
我想,如果主体人物的身体稍微侧一点,也就是说在均衡中寻求一点变化,将有助于解决对称式构图画面较呆板的问题。
除了上述构图方式之外,我们常见的构图方式还有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圆形构图、V形构图等等。
只要我们按这几种方式来结构画面,就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2 主体的面积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是影响主体突出的另一个因素。
根据主体在画面中面积的大小,一般可分为两类处理主体的办法:一种叫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比较大,因而也比较突出,这是一种偏重写实的方法;另一种叫做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通过其他摄影手段仍然可以使它很突出,间接突出主体,使画面显得含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联想、思考的空间较大,是一种偏重于写意的方法。
前面所谈的,基本属于直接表现主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下面我们再谈一谈间接表现主体的方法。
2.1 运用对比来突出主体这是间接表现主体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所谓“对比”,它的含义十分的广泛,可以是质感的对比,可以是明暗的对比,可以是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虚与实的对比,甚至还可以是动与静的对比,运动的对比等等。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质感的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主体,深化主题的目的。
曾在世界新闻摄影展览中获得大奖的作品《乌干达干旱》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表现非洲干旱地区人们的苦难的:摄影记者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这样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
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明暗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用大面积的暗衬小面积的亮,或用大面积的亮衬小面积的暗,这种明暗可以是物体自身的影调差别,也可以是光线照射区域和光线照射强度的差别。
如2009年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得肖像类一等奖的作品《伊拉克母亲和她的儿子》就是采用的这种拍摄手法,主体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却比较亮,相对于周边大面积的黑,同样可以突出主体,渲染人物的情绪。
再次,我们可以运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即用大面积的某色调与小面积的其他色调相对比,一般来说,小面积的色彩是主体部分,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运用色彩间接突出主体。
再比如,2009年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得突发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走出北川》就是采用的这种拍摄手法,画面展示的是去年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救援场面:作者居高临下,几乎是垂直俯拍的,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9位武警救援队员围抬着一名头颈血迹斑斑的生还者,伤者平躺在一副门板上,身上盖着一张白色的棉被,目光惊恐而呆滞,在伤者的四周,分布着9名身着迷彩服的救援战士。
由于画面中人物众多,信息量较大,所以伤员作为主体被安排在了画面的中心,形成了中间亮白色,四周暗绿色的强烈的色彩对比,这样就很好地突出了主体,鲜明地表达了画面的主题思想: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为了挽救一个灾民的生命,我们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在所不惜,热烈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运用虚与实的对比来突出主体,这也是我们在摄影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光圈、焦距、物距等手段缩小景深,使焦点准确地落到主体身上,从而使得主体非常清晰,周围的陪体、环境等较为模糊,得到一幅主体实、周边虚的画面,这样也可以突出主体。
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对人物进行的室外采访,电视摄影记者往往会开大光圈、缩小景深,从而突出被采访者,静态的摄影也是如此。
2.2 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线条具有引导人的视线的作用,画面中线条的延伸和走势会逐渐把观众的目光引导到主体身上来,线条本身就是画面主题内容表现的一部分,观众视线在画面上的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观众感受画面主题思想的过程。
我们这里所说的线条除了明确的直线、曲线等有形线条外,还包括人的视线、动作的趋向线、事物之间的关系线、汇聚线等无形的线条,它们都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面积不大但仍然需要突出的主体上来。
2009年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得突发新闻二等奖的作品《巨石下救出小女孩》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画面展现的是去年汶川大地震时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合力营救一位困在巨石下的小姑娘的场面,画面采用的是圆形构图,主体处在画面的中心,并且面积还很小,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线条的引导间接的使主体很突出。
首先从画面中的有形线条来看,左下角伸向主体的手,对观众的视线有着极强指向和引导作用,仿佛把观众从画外直接带入画中,并随着它的指向走近主体。
其次摄影记者对画面无形线条的提炼和运用也有独到之处:作为陪体出现的右边那位军人的双手和左上角两位军人的手以及右上角3名军人的视线都集中指向画面主体,这样画面中所有线条都朝着画面几何中心的主体方向汇聚,所以画面上无论是有形线条还是无形线条都充分地发挥了视线引导作用,突出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