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章绪论1、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就是分专业与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中华人民共与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就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就是怎样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加班人。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具有宏观与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就是需要与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第六章高等教育教学一、名词解释课程: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
学科: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
专业: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评价: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法:为实现一事实上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深—1、高等学校的学科特征:(1)层次性:高等学校学科的层次性是指学科可按研究范围的大小和抽象程度的高低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2)教学科研一体化: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是与教学科研密切联系的,是学校三大职能实现的平台,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范围。
二、简答题1、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相应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科的数量多,专业并不一定与之对应;1、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第1章 高等教育概述第一节 教育及其规律一 什么是教育(1)二 教育的基本规律(2)(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高等教育及其职能一、高等教育的界定(3)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4)(一)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二)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三)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四)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三、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1)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3)(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的延伸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一、古代高等教育(14)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15)三、近现代高等教育(16)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7)(一)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二)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三)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8) {是一门教育科学}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9)84年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出版 标志学科体系的确立第2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20)(一)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径(二)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95年《教育法》法律形式规定教育方针(22)二、教育目的(22)(一) 教育的目的(二) 教育目的的性质 {主观性 客观性}第二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订要求(24)二、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25)(一) 分层次培养目标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培养目标三、制定专业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8)(一)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二)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三个阶段:精英、大众(15%-50%)、普及;我国大众 (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精神。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
(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外国的高等教育:(1)国外在奴隶社会时期亦已出现了高等教育,世俗和教会两种文化教育体系并存;(2)中世纪的高等教育,除了由教会和世俗政权设立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和机构,其它大学的建立,通常是学生与教师分别以手工行会组合形式,在原有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起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组织结构、师资结构等。
第一章绪论1.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学生具有特殊性,..职能具有特殊性。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十六大”中的教育方针是怎样规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教育方根的表述是怎样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
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需注意:(1)注重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因而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
3.激励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反映的是需要和动机,能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没目标而努力。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三、认识高等教育学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教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教学的研究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教学的发展第二章高教本质一、教育与高等教育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1)高等教育的概念: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
(3)本质属性: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有经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属性。
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从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
二、高等教育的地位1、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2)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a社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b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促进人才的社会流动。
(3)其他价值观 a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 :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普通教育。
b知识本位价值观: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c社会本位价值观: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特殊作用: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第三章高教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本质)。
2.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
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5.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学校教育制度.6.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商朝右学;形成:《学记》《大学》《论语》;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期,宋朝,书院成为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98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颁布。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又称“新学制”,在旧中国施行时间最长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7.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教授的职业)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学园”。
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意大利和法国8.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9.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1.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体现这些特点的教学原则是哪几条?其他教学原则在应用上也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高校教学过程特点高校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系统最基本的活动过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
在教学目标上,有明确的专业性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探索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的学习有相对的独立性四个统一:1、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
表现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结合上。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3、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4、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特殊属性。
2、请分别阐述各条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运用要领,并谈谈有哪些补充意见。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韵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师应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
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
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