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布《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564.81 KB
- 文档页数:1
论述氯碱行业烧碱产能置换的政策依据【摘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烧碱进行了严格的限产,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我国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政策上的探讨。
【关键词】氯碱行业;烧碱;产能置换;政策依据前言烧碱是一种白色的不透明固体,它不能燃烧,并且有很强的腐蚀性,它被广泛地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它的产品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它的下游领域有几千种。
产品在石油工业,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电力,食品加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包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氧化铝化工,水处理和其它工业,纸浆和造纸工业,纺织工业和化纤工业以及皂业和清洁剂工业。
一、烧碱的产能分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烧碱生产国,其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大约有45%左右。
全国已有将近160家烧碱生产企业。
截至2021年末,国内烧碱工业的总产能达到4580万吨。
目前,我国烧碱生产规模以华北,西北,华东为主,其总量超过80%,而西南,华南,东北为次等,其总量占比不到5%。
就中国烧碱生产规模而言,新疆中泰公司,万华化工公司,新疆天业公司,山东信发公司,山东大地盐化公司,陕西北元公司,山东金陵公司,华泰公司,东营公司,滨化公司,上海氯碱公司,其产量分别为187万吨,156万吨,116万吨,72万吨。
目前,中国10大烧碱公司的平均生产能力为106.6万吨,而全球10大公司的平均生产能力为264.8万吨,中国单家公司的生产规模占全球总量的40%,因此,我国烧碱厂的规模效益还有待提高。
二、烧碱行业产业政策依据(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氯碱生产与消费大国,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烧碱生产与消费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其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产能过剩的情况日趋严重。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第一次提出了禁止新建烧碱装置的要求,以解决我国烧碱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2.01.04•【文号】工信部规〔2012﹞2号•【施行日期】2012.01.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组织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和趋势(一)产业现状(二)发展趋势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发展重点(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三)先进高分子材料(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五)高性能复合材料(六)前沿新材料四、区域布局五、重大工程(一)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二)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四)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六)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示范应用专项工程(八)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九)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十)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六、保障措施(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二)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三)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五)培育优势核心企业(六)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七)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九)深化国际合作交流附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略)前言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白皮书发布推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5月28日,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缓控释肥十年发展峰会暨产业白皮书发布”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志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金正大集团等单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化肥企业代表、种植大户以及媒体代表近四百人参加了会议。
图:“中国缓控释肥十年发展峰会暨产业白皮书发布”现场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白皮书在此次峰会上首次对外发布。
该白皮书的发布是缓控释肥10年产业发展在中国化肥行业发展的缩影,其对缓控释肥产业10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梳理,总结了缓控释肥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大面积推广应用等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并对新型肥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此白皮书对未来缓控释肥产业的持续迅猛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我国化肥产业已全面进入了新的上升发展阶段,将有力推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农资行业供给侧改革进程,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缓控释肥产业助力推动化肥行业转型升级面对我国肥料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转型升级,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明确指出,作为肥料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已经化肥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已居世界首位。
然而我国肥料行业也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未来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他认为,必须要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并加大新型肥料的普及力度。
中国率先推广掺混缓控释肥的方法,在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缓控释肥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对缓控释肥的利用和生产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2020年不但要实现化肥零增长,还要力争实现负增长。
2021年精细化工正戊醛正戊醇行业分析报告2021年1月目录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4)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5)(1)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5)(2)行业主要政策 (6)二、行业发展概况 (7)1、基础化工行业概况 (7)2、正戊醇行业概况 (8)三、正戊醇主要生产工艺 (9)四、正戊醇行业上下游情况 (9)五、正戊醇行业竞争情况 (11)六、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2)1、有利因素 (12)(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12)(2)下游医药、农药、涂料等行业需求增长间接增加本行业需求 (12)(3)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直接拉动本行业增长 (14)2、不利因素 (15)(1)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15)(2)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行业景气程度 (15)(3)行业发展成熟度高,市场竞争激烈 (15)(4)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16)七、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 (16)1、规模及资金壁垒 (16)2、资质及审批壁垒 (16)3、品牌影响力及供货稳定性壁垒 (17)4、环保壁垒 (17)八、行业特点 (18)1、行业经营模式 (18)2、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及季节性 (18)九、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18)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19)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19)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化工产业链上游为石油、矿石等原料生产行业;产业链中游为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品生产行业,行业即属于基础化工行业,为精细化工行业及其他下游行业提供基本化工原材料;产业链下游涉及医药、涂料、食品、农业、纺织业、建筑业、造纸工业、电子设备等各行各业。
化工产业链概览如下图所示:(C1-C12分别表示各类有机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我国有机化学原料制造行业的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体制。
目录前言 (1)1 总则 (3)1.1编制依据 (3)1.2评价目的、原则、指导思想、内容及重点 (6)1.3评价时段、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的确定 (8)1.4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10)1.5评价工作等级、范围 (14)1.6外环境关系 (17)1.7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 (17)2拟建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19)2.1拟建项目概况 (19)2.2贮运工程 (29)2.3公、辅工程 (30)2.4原辅材料及能耗 (33)2.5工艺技术方案选择 (36)2.6主要生产设备 (38)2.7工程分析 (38)3区域环境概况 (66)3.1地理位置与交通 (66)3.2自然环境概况 (66)3.3社会环境概况 (69)3.4重庆潼南工业园区简况 (70)3.5区域污染源调查 (71)3.6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72)4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79)4.1主要施工内容 (79)4.2环境噪声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79)4.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81)4.4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81)4.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82)5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3)5.1环境空气影响预测评价 (83)5.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99)5.3地下水影响分析 (101)5.4声环境影响评价 (104)5.5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6)5.6萧氏祠堂影响分析 (107)6 环境风险评价 (108)6.2风险评价基本情况 (108)6.3风险识别 (110)6.4源项分析 (115)6.5事故后果计算 (122)6.6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135)6.7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140)6.8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141)6.9事故伴生/次生污染物环境污染防范措施及消除措施 (141)6.10环境应急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142)6.11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程序及演练 (144)6.12人员紧急撤离、疏散组织计划 (145)6.13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 (146)6.14公众教育和信息 (146)6.15记录和报告 (146)6.16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146)6.17风险防范措施投资 (148)6.18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49)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51)7.1废气治理措施 (151)7.2废水治理措施 (155)7.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60)7.4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163)7.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65)7.6非正常排放污染防范措施 (165)7.7景观与绿化 (166)7.8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66)7.9施工中的污染防治对策 (166)7.10环保投资估算及比例 (167)8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171)8.1清洁生产原则 (171)8.2生产装置 (171)8.3清洁生产总体水平 (173)8.4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途径及措施 (173)8.5循环经济分析 (173)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74)9.1总量控制因子 (174)9.2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及建议指标 (174)9.3总量控制指标来源 (174)10 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和选址合理性分析 (175)10.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75)10.3选址合理性分析 (181)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85)11.1经济效益分析 (185)11.2社会效益分析 (185)1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5)12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88)12.1环境管理机构及职责 (188)12.2环境监理要求 (189)12.3环境监测计划 (189)12.4环保设施峻工验收内容及要求 (192)13.公众参与 (198)13.1公众参与的目的 (198)13.2公开参与形式 (198)13.3公众意见反馈 (206)13.4小结 (206)14 结论与建议 (208)14.1结论 (208)14.2建议 (218)前言国家工信部2012年发布《化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化肥工业“到2015年,尿素占氮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磷铵占磷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无氯钾肥满足国内需求,单质肥复合化率、大颗粒尿素比重逐步提高”的发展目标。
新型肥料项目实施方案投资分析/实施方案新型肥料项目实施方案说明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科学施用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业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却很有限。
因此要解决“人地矛盾”,单位耕地的粮食增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耕地基础能力偏低,肥料在粮食增产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为45%-50%。
可见,通过肥料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肥料仍然是支撑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
传统肥料行业一般包括化肥行业和初级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其中,化肥又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4类,是目前我国施用肥料的主要品种。
随着肥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肥料向复合高效、控缓释长效和环境友好等多方向发展,因而我们把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生产的具有上述特征的肥料称为新型肥料,以区别于传统化肥工业生产的化学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以及未经深加工的有机肥料。
该新型肥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5838. 6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506. 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 33%;流动资金5332. 6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 67%O达产年营业收入37297. 00万元,总成本费用28922. 04万元,税金及附加306. 06万元,利润总额8374. 96万元,利税总额9836. 19万元,税后净利润6281.2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554. 9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2. 88%,投资利稅率62.10%,投资回报率39. 66%,全部投资回收期4. 02 年,提供就业职位676个。
依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相关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根据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具体的资源条件、建设条件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阐述投资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把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逐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工业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实现节能量6.9亿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工业清洁生产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大范围示范推广,开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约70亿吨、再生资源12亿吨。
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4万亿元。
未来五年,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
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进绿色发展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
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紧紧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