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 格式:wps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1.郭沫若矛盾2.《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3.郭沫若周扬4.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6.刘索拉《你别无选择》7.《班主任》卢新华8.韩东杨炼9.曹禺10.李寻欢宁财神二、1.林海雪原2.闻捷3.锻炼锻炼4.高晓声5.茶馆6.食指(郭路生)7.平凡的世界8.余秋雨9.金光大道10.莫言三、1.大连会议1962 年8 月2 日至16 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当代文学史上一般被称为“大连会议”。
“大连会议”是这次文艺政策调整中的一次重要事件2.三突出”原则是指“在所用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要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开拓者家族是蒋子龙在小说中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具有相似的思想风貌和主导性格,是一群积极投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当代英雄,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5.晚生代作家,亦被称为"八十后"作家,多为评论家和青年学者,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
四、1反思一词据说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
天玉山传奇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部文学回春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作品,围绕着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的矛盾斗争,大胆地揭示了这20年来,由于阶级斗争形势做了错误估计而产生的极左思潮的严重危害及社会历史根源,告诫人们永远记住历史的沉痛教训。
2.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
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代表作家: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当代文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当代重要的文学潮流,1977年至1979年间,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滥觞,文坛上涌现了一批直面人生苦难,对十年“文革”浩劫进行血泪控诉,揭示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内伤的作品,形成一股创作潮流,称为“伤痕文学”。
2.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过去的教训,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扩充和深化了文学的历史内容,在题材开阔、思想主题深化、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3.寻根文学:出现于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冲击下,文学创作呈现出主题多元化的局面。
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作家注重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寻,以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为描写对象,从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进行文化寻根,在描绘中挖掘民族文化精神。
4.先锋小说:又称为现代派小说,广义上指当时一切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以及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且在其直接影响下的,其作品从哲学思潮到艺术形式都有明显的超前性的小说;从狭义上看专指在80年代中期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小说。
5.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于诗坛的诗作,源于一代青年在“文革”中痛苦迷惘的经历、思考和情感,大胆地借鉴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尤其是意象派等现代诗的表现艺术,探索以新的诗艺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个性。
6.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利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本来面貌。
7.第三代诗人:以自觉叛逆的姿态登上文坛,反对朦胧诗派,称自己为第三代诗人,对朦胧走向经典不朽,要自觉对抗、极端地断裂。
8.革命样板戏:为了粉饰文革期间文艺界的萧条,填补周扬文艺黑线和文学作品都打倒后留下的空白,并达到某种教育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八、、;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及简答当代文学分期①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②1966至1976的“文革”十年、③新时期(76或78年至今)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召开;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三突出在文革期间,江青等人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与典型论、主旋律等的关系)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进行传播的文学,主要特征是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和多元的艺术探索。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代表作品有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革命历史小说通过对现代已来特别是共产党成立已来的革命斗争和历史进程,参与到历史合法性的叙事之中。
代表作品有曲波的《林海雪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
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朦胧诗派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开始于北岛主编的杂志《今天》,舒婷、顾城、杨炼等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1.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陈思和先生提出的,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潜在写作”是在没有写作自由的特定时代里的地下写作。
2.民间文化形态。
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
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3.民间隐形结构。
民间隐形结构指当代文学作品,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
现行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代表作品有电影《李双双》。
4.民间理想主义。
我们用这个词来归纳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理想主义的作假的创作现象。
在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名词。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恶,但同时滋长了放弃人类精神的向上追求、放弃理想的信仰和庸俗唯物主义。
5.共名与无名。
这是一对专指文化形态的相对立的概念。
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地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制约,这样的文化状态称为“共名”,在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那种重大统一的时代主题已经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就会出现。
文化思潮和观念只能反应时代的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鸣状态,我们把这种文化状态称为“无名”。
6.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一、填空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
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
《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
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丶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即(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文学时期)、(新时期)。
3.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在北平召开,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
第二次文代会于(1953年9到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对促进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鼓励文学艺术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起到了重大作用。
4.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的思想斗争主要有(对电影《武训楼》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批判)(对胡风思想批判)。
5.在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实践证明,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正确方针。
6.1966年2月,江青与林彪勾结在起,经过精心策划,炮制了所谓《纪要》,这是他们企图从文艺问题上打开缺口,进而实现其慕党夺权的罪恶阴谋。
7.1976年清明节前后发生的(天安门诗歌运动),预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春天的到来8.《保卫延安》是作家(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作品以解放战争中的(延安保卫战)为背景,着力型造了以(周大勇)为代表的英雄战士的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的形象,具有开创意义9.《红旗语)中的主要人物是(朱老忠)这是当代文学中相当成功的(农名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二师学潮)两大事件。
10.有“三红一创”之称的作品分别是粱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
柳青的《创业史》11.写出下列人物形象所属的作品名称:梁三老汉(创业史)余水泽(青春之歌)、严志和(红旗谱)、甫志高(红岩)。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B)1.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写出了短路爱情小说《在悬崖上》的作者是A陆文夫B.邓友梅C.宗璞D.王蒙( C )2.第三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正确的是A.1956年7月B1958年7月C.1960年7月D1962年7月( D)3.江姐是哪部长篇小说里出现过的人物A.《红旗谱》B.《创业史》C.《保卫延安》D.《红岩》( A)4.《红日》的作者是A.吴强B.杜鹏程C.曲波D.冯德英(B)5.最早出现的反映我国农村合作化道路的长篇小说是A.《不能走那条路)B.《三里湾》C.《山乡巨变》D.《创业史》(C)6提出“写中间人物论”的人是A、周扬B.胡风C邵荃麟D.郭沫若(C)7.提出“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人是A、洪子诚B、易中天C、陈思和D、王晓明(B)8.“样板戏”的提出者是A、张春桥B、江青C、王洪文D、姚文元( A)9.姚雪垠在当代文学史土的最大贡献是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A.《长夜》B、《李自成》C、《星星草》D、《少年天子》(C)10.《山乡巨变》的作者是A丶浩然B、柳青C、周立波D、赵树理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些细节1 贺敬之的长诗《放声歌唱》与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是最早的一批极有影响的政治抒情长诗。
2 郭小川独创了一种适合表达自己奔放激情的“新辞赋体”。
3 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的散文创作高潮的代表作家。
4 翟永明在组诗《女人》中提出“黑夜意识”,也就是“女性意识”。
5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6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7《烦恼人生》是池莉的成名作。
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8文革后,五六十年代诗人重返诗坛后的作品被叫做归来者的诗。
诗人称为“归来的诗人”,有公刘、艾青、流沙河、昌耀等。
名词解释1干预生活作品:“干预生活”作品是主张对现实生活应当采取积极参预、介入的态度,勇于暴露生活的矛盾、生活的阴暗面,敢于触及艺术的禁区的一系列作品。
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李国文的《改选》等。
2 政治抒情诗:在新民歌运动使抒情诗崭露头角的时候,政治渗透到抒情诗的领域,革命改造了部分抒情诗,这使得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成为必然,政治抒情诗的特点是内容上直露的表白诗人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以标语口号来代替感情的抒发成为一种风尚,诗歌变成一种战歌,主题由赞颂新生活转向对继续革命的感情和行动的赞扬,艺术上,诗歌的想象方式和象征体系发生了变化,浅薄的比兴象征,托物意志的方法大量运用,典型的标志是“红日,青松,红旗,井冈山,天安门等”被赋予了政治含义,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象征符号,与建国初期诗歌相比,前者注重现实的变化,后者注重精神的发扬!3 伤痕文学:一批深刻地控诉十年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作品的涌现,这批小说被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主体是短篇小说,包括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王蒙的《最可宝贵的》等。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2.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4、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5、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流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主题和流派,并总结出复习要点。
一、重要作家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2. 钱钟书(1910-1998):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主题涉及家庭、婚姻等。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巴金(1904-2005):巴金以揭示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公正为主题,被誉为“生活写实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等。
4. 老舍(1899-1966):老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5. 阿来(1957-):阿来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主题涉及藏族文化和西藏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尘埃落定》、《云南虫谷》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主要主题1. 社会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经常关注社会现象问题,批判社会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作家们用文字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2. 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文学也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
3. 人生哲理:许多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人生哲理,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生死、爱情等问题。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流派特点1. 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强调个人主义和精神内省,注重语言形式和实验性的敘事结构。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杨绛等。
2.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以农民生活和问题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包括刘庸、杨显惠等。
这种文学探讨农民的命运和他们面临的困境。
3.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问题。
分期___1949__“十七年”文学__1966___ “文革”文学_____1976____新时期文学__“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90年代文学转型总体格局:共同性小时、文学形态反复、呈现出多样变异的状态。
90年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世俗化、个人化倾向、多样化现实主义思潮:①90年代现实主义的新面貌收到冲击,并未退出文学舞台,只不过改变了对塑造典型人物、刻画典型性格、塑造典型环境的严格恪守。
②陈忠实《白鹿原》、余华《活着》、张洁《无字》小说一、“伤痕文学”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重要作品: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二、“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意义。
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恢复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伤痕文学的缺陷“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揭露触及到了文革的本质,但对于文革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根源缺乏冷静的思考,艺术表现也较幼稚。
刘心武;(1942-),祖籍四川。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享誉文坛。
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家。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作家作品、主要人物。
1、新中国的诗坛构成:解放区诗人:艾青、何其芳等;国统区诗人:郭沫若、臧克家等;青年诗人:公刘、李瑛、白桦等。
2、隐失的诗群:“七月派”:胡风、绿原等;“九叶”诗人:穆旦、郑敏等。
3、50——70年代的诗歌:抒情诗代表诗作:闻捷《天山牧歌》诗集,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
最为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爱情组诗。
叙事诗代表诗作:李季《杨高传》(1946年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田间《赶车传》等。
民间叙事诗:云南彝族撒尼人《阿诗玛》;藏族《格萨尔王传》等。
4、山药蛋派:赵树理代表性作品有短篇《登记》(小飞蛾、艾艾等)、《“锻炼锻炼”》(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长篇《三里湾》(王金生、马多寿等)等。
柳青代表作《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徐改霞、郭振山、姚世杰、郭世富等)5、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周大勇等)、《在和平的日子里》,吴强的《红日》(沈振新、刘胜、石东根、陈毅等)、梁斌的《红旗谱》(朱老忠、严志和等),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许云峰、江姐、成岗、徐鹏飞等),杨沫的《青春之歌》(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
6、通俗小说:曲波《林海雪原》(少剑波、刘勋苍、栾超家、杨子荣、白茹、座山雕、蝴蝶迷等),知侠《敌后武工队》,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7、异端小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林震、刘世吾、赵惠文)、宗璞的《红豆》(萧素、江玫、齐虹)、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8、50——70年代的小说:杨朔《香山红叶》、《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茶花赋》,秦牧《社稷坛抒情》、《土地》、《古战场春晓》、《花城》,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灯火》、《红玛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
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伤痕文学:文革后,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概述1.20 世纪初的文学革命2.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3.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二、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现实主义文学1.1 鲁迅1.2 老舍1.3 茅盾2.浪漫主义文学2.1 郭沫若2.2 巴金2.3 曹禺3.现代主义文学3.1 徐志摩3.2 郁达夫3.3 朱自清4.当代文学4.1 贾平凹4.2 阿城4.3 张抗抗三、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及影响1.鲁迅的《狂人日记》2.老舍的《茶馆》3.茅盾的《子夜》4.郭沫若的《女神》5.巴金的《家》6.曹禺的《雷雨》7.徐志摩的《再别康桥》8.郁达夫的《故都的秋》9.朱自清的《荷塘月色》10.贾平凹的《废都》11.阿城的《棋王》12.张抗抗的《隐形人》四、现当代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1.反映社会变迁2.传承民族文化3.推动文化创新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 世纪初的文学革命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概述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文学也开始了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内容上。
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期,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后期,以朱自清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
当代文学则以1949 年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文学和改革开放后的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现实主义文学以鲁迅为代表,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以北京茶馆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茅盾的《子夜》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描绘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画卷。
浪漫主义文学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表达了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
当代文学17年文学1、双百方针双百方针:①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系统的解释,即“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并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
②“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它的提出与贯彻有力的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在这一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文艺界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社会的阴暗面和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矛盾开始为一些作家所关注,迅速出现了新局面。
2、两结合创作方式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3、政治抒情诗①在50年代时期,有一些诗人如有郭小川、贺敬之;②他们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壮志豪情的书写和战斗精神的表现。
由于这些诗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被人们称为“政治抒情诗”。
思辨性、政论性和鼓动性是其最基本的抒情风格;③主要代表作品有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贺敬之《回延安》、《雷锋之歌》等。
4、闻捷第一个作品:秧歌剧《加强自卫队》重要特征:“叙”与“抒”完美结合代表闻捷诗歌风格并产生影响的诗集——《天山牧歌》(劳动和爱情的赞歌)5、《天山牧歌》的艺术思想(作品特点)①闻捷诗歌避免了对生活一般化的描写和浮泛的歌颂,作者更善于深入年轻人的内心世界,选取富有生活情趣和感情因素的生活片段,进入深入细致的表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的微妙的感情活动。
《舞会结束以后》、《葡萄熟了》;②与歌颂诗人片中主观表达不通用,闻捷感情往往较多地与民族风情、绚丽的民族风光水乳交融,是的作品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俗风情图画。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1.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2.杨朔的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他的散文被称为诗的语言3.秦牧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
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
4.《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5.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旨在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使之更好地为“四化”服务。
茅盾致开幕词,邓小平致祝辞,周扬作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
6.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的指引下………7.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8.《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9.《农民帝国》:获“鄂尔多斯文学奖”10.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11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12谌荣《人到中年》“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采用以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为轴线的自由结构.13.古华《芙蓉镇》浓缩性极强的结构方法(编年史)。
作者从2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四个特定的年代(1963、1964、1969、1979)进行重点描写,把其它年代的人事变迁用回忆、补叙等手法穿插其中,避免了节奏缓慢、篇幅冗长的弊端。
一、刘白羽散文的特点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刘白羽有“军人散文家”的美誉。
二、《长江三日》的主题思想作品抒写了作者由重庆乘船沿江而下,经三峡到武汉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宏伟秀丽、千姿百态的壮美雄姿,热情地抒发了革命者对于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战胜一切困难、奋勇前进,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