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机制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永亮周全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1期王永亮周全(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摘要:本文对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党建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c)-0235-01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党总支从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出发,以加强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党总支是在校、院二级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机构,下设2个大学生联合党支部和26个大学生班级党支部。
1 大学生联合支部建设1.1 大学生联合党支部建设在大学生联合党支部建设上形成了以“一个基地,两条途径,三个注重”为主线的工作体系。
即:“一个基地”,是指以学院会议室为党支部活动室的“党员之家”,支部定期在“基地”开展研讨、交流、会议等活动,不定期开放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借阅党内刊物。
“两个途径”,是指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两种提高党员素质的途径。
通过专家、领导讲党课武装学生党员的理论头脑;通过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了解社会现实,进而引领社会风尚。
“三个注重”,是指党员在平时学习中需注重的三个方面,即注重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特别是一些突发的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件;注重学习讨论,互相帮助;注重批评与自我批评。
通过这种体系的培养,学生党员思想有了明显提升。
1.2 大学生积极分子培养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我们首先做好启蒙教育,支部书记讲党课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成为工作的重点。
培养考察方面做到五个坚持:(1)坚持走访。
(2)坚持学习。
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探讨文章介绍了高校党团组织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党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与建议。
要依托党建带团建,打造学生满意的党团组织;理论与实践并行,加强大学生干部廉洁教育;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完善党团组织监督评价机制。
标签: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对策一、高校党团、社团组织建设的现状大学生党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学生党组织、学生团组织、班委会、团支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
1、学生党组织现状学生党支部是先进性的代表,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正以富强、民主、文明、法治的新形象展现于世界与世人面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成为先进的一份子。
此前教育部公布了2011 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调查表明,“有八成的大学生表示有入党意愿”。
据统计,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为251.2万人。
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基本实现,初步形成大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
[1]据光明日报报道,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
[2]2、学生团组织现状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发挥着“龙头”作用,亦是高校党建团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实践中,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还是共青团员,因此,团组织对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代大学生展示才华,充实大学生活的重要组织,是大学生的青春之歌。
助学方法6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王晓莹一、学生党支部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通过思想引领和社会实践,探索“党建+X”新模式,对于增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高校要把支部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青年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培养新时代新人。
(二)青年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 学生党员主要是青年群体,是志愿者队伍的强大后备力量。
青年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为,是青年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或低偿性的行为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是劳动力的一种无偿或低偿付出。
志愿服务的核心是服务,这一主旨和党的宗旨“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一致性,志愿精神与中国精神高度契合。
(三)志愿服务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志愿服务是促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是开展青年学生德育的有效组织形式。
组织建设和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
志愿服务是促进青年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基本环节。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党员的潜在力量和青春活力,增强育人实效和满足自我提升。
学生党建+志愿服务的模式,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方式。
志愿服务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模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区和社会,通过实践的方式,更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党员队伍发展、培训、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有部分高校只注重数量的发展,而忽略了教育和管理,对申请入党的学生缺乏全面、持续、系统的考核,党员队伍发展、培训、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个别高校对于学生入党标准,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把控不严的问题,对于学生党员发展后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和落实,对于学生党员发展中、发展之后的考核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抓手和考量标准。
(二)部分学生党员队伍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不坚定。
在高校学生党员中,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相较之于发挥党员的服务意识,部分学生更加看重党员身份给自己带来的荣誉,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不坚定,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科学建设。
同时,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集中于入党期间,对于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缺乏有效的落实。
(三)学生党员队伍带头实践学习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
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未能树立先进典型,带头实践学习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
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提供顾问咨询服务、组织经验交流会以及奖惩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的党员角色认知度低,进取拼搏精神缺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化,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足,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二、构建以提升内生动力为核心的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与培育模式内生动力是指人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
环境外力与个体内在需要相互作用,产生了推动行为活动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发自心源,在动力体系中最丰沛、持久、稳定,相应来说,内生动力是人不断提高和发展最丰沛、持久、稳定的因素。
以提升内生动力为核心的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与培育模式是指,推行有温度的教育、实施有力度的管理、建立有尺度的监督并形成三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党员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打造高质量的学生党员队伍。
(一)推行有温度的教育。
高校学生党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在当前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学生党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展开研究。
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建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结合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应对影响因素。
通过总结和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性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性在于,党建工作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他们具有学习勤奋、心态豁达、政治觉悟高等优点,是党和国家的可靠接班人。
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广大高校学生,培养他们忠诚党的事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能力,必须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
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性在于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和政治觉悟,引导学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养成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党的利益的思想,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校学校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2 研究背景高校学生党建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组织将关注焦点转向高校学生团体的组织建设。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高校学生群体结构的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建立更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党建需求。
高校新型大学生组织中建立党团联动机制的研究作者:顾建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52期顾建国(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随着高校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活、行为、交流、集聚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学生组织、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不断涌现,这给当下的党团工作带来不少问题。
本文力求探索党建和团建的结合,希望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在新型大学生组织中建立党团联动机制,通过分析高校新型大学生组织中建立党团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给出建立新型大学生组织党团联动机制的途径,试图给新时期的党团关系注入新的形式,以党建工作的创新带动团建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新型大学生组织;党团联动;机制研究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6-03高校党建和团建,历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党建带团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团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是党团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有效做法。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
”高校党团组织应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建立新机制,努力使党团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活力的组织拓展覆盖,确保党建带团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高校新型大学生组织中建立党团联动机制的必要性加强高校新型大学生组织的党团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与发展组织成员成为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主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研究作者:文丰安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2期[摘要]学生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文章就新时期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组织组织建设思想舆论建设阵地建设作风建设[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 ),男,重庆酉阳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从事党建和思政方向研究。
(重庆 400067)[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3-0113-0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
新时期,积极在高校青年大学生中发展新党员和以党建促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如何适应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基层学生党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学生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组织在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学生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党组织团结凝聚广大同学、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1.灵活设立学生党组织。
新时期,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
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多,为学生党组织的设置提供了人员保证。
党员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构成分布一般来说,大学一年级党员少,二年级预备党员多,可以考虑按年级设立党小组。
高年级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人数较多,可以在班级独立设置党支部。
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公寓化的高校,可以尝试学生党组织进社团、进公寓的新机制,以学生社团和公寓为单位建立党组织。
这样可以直接把学生党组织推向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沿,便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抓好学生党组织的班子建设。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浅探作者:吴欣遥来源:《党史文苑》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就高校党建工作进高校社团对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意义,以及党建工作进高校社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校社团党建意义实践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自发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阵地和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由于具有自发性、灵活性、流动性、松散性的自身特点和基层党建工作覆盖面不够等种种因素,学生社团党建工作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深入渗透到学生社团,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
一、党建工作进社团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保证学生社团的社会主义方向,鼓励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社团在全面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1.学生党建进社团对拓展学生党建新领域,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 过去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组织方式趋于弱化,高校传统组织结构上的基层党组织构建即由各院系的党组织,各系的党支部乃至下属的班团组织的组织形式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的学生群众组织,区别于院系的学生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延伸和补充。
通过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基层党组织,打破年级、班级设置党支部的传统,转变为以学生党员共同的兴趣爱好、行为倾向作为划分党组织的依据,搭建不同类型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有利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党员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
“党建+”背景下高校党建联合会建设机制研究◎张建荣[摘要]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院特点设立党建联合会,把党建联合会打造成党建与思政育人的平台,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进入新时代,党建联合会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模式,完善工作机制,凝练团队文化,深化工作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关键词]党建+;党建联合会;机制;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82(2019)02-0089-06 Title: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Party building associ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Party building+”Author:Zhang Jianrong(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330201)Abstract: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set up a Party building associ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and make the party building federation a platform for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The Party building federation must firmly grasp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innovate working ideas,reform the working model,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consolidate the teamculture,deepen the work content,and adhere to the student-centered.The student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cultivating people,how to train people,and who to train peopl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growth and talents and raises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 creating a bra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Party building+;Party building federation;mechanism;research[作者简介]张建荣,江西服装学院党委委员、学工部部长,高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及对策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
加强党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做好大学生社团的党建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向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同时也是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1、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起步阶段大学生社团是在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愿望自发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
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灵活性等特点。
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而各个高校之间的领导方式不尽相同,不排除有个别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发展不重视或者对大学生社团引导不到位,以至于大学生社团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工作,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1998年中共中央XX部、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有了政策依据,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党建工作进社团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社团组织者、社团成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对党的相关理论政策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对社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社团组织形式松散,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形式和相对应的工作部门,至于社团内党支部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对社团成员活动起不到有效的引导,社团的执行力、凝聚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社团的发展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充分重视,社团活动开展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引导,社团活动过程中遇到学生能力范围之外的困难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社团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社团活动经费匮乏,大多数社团活动经费都是依靠新成员加入社团时所缴纳会费及社团拉赞助所得,而这些经费对于社团开展大型活动几乎是杯水车薪。
2、党建工作进大学生社团发展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
龙源期刊网
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机制研究与实践
作者:仝东峰林楠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在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文章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实施对策建议,以期为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必要性;制约因素;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度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机制研究与实践”。
一、前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也指出了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进社团的要求。
高校学生社
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而成的群众性组织[1]。
随着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社团日益活跃。
然而,由于高校
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组织结构松散、稳定性差等特点[2],很容易出现主流价值观淡化,受
不良思潮侵害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青年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如何主动占领学生社团这块阵地,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愈发紧迫。
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机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2]。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党组织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专业优势。
随着时代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这个因共同兴趣爱好、知识渴求、交往需要而相聚在一起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日益发展成富有影响力、凝聚力和生机活力的团体。
然而,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自主性、自发性以及契合当代青年个性张扬的心理需求的特征,往往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和不法行为的侵蚀[3]。
同时,在高
校教育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以班级、专业、学院为界限的学生管理体制日渐弱化,学生出现了从“班级人”到“学院人”再转变到“社团人”的多重身份[4]。
传统的以学院、班级专业为平台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界外“边缘地带”,即逐渐形成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因此,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育覆盖面,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占领学生社团这一重点领域,加强引导和教育,使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