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
- 格式:docx
- 大小:748.64 KB
- 文档页数:8
诗歌与人生——从诗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敗的奇葩。
特别的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
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诗言志”,诗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现,在诗人有据可查的九百九十多首诗歌中,每一首无不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绝唱。
我们可以从他诗歌粒粒珠玑中一一的品读,去认识他,去仰慕他,去追随他。
一、远大的抱负与乐观情怀李白自幼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好剑术”,“遍干诸侯”。
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政治抱负,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25岁前,诗人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元十四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游历生活.他在《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人以奋飞直上青云的大鹏鸟自喻,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在吴筠的引荐下,他实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的愿望。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再艰难再曲折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总会有希望。
长安的赐金放还,给诗人带来了如被冰雪的打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表达痛苦、愤懑的诗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何宏晔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豪放飘逸、率真洒脱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用富有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用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浓烈情感,用不吐不快、酣畅淋漓、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永恒。
关键词: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
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
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
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
浅析李白的诗风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00516号张兰姣【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
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诗风一、导言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
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
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
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一)豪迈雄放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
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
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一、奔放豪放的创造精神李白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豪放的艺术态度,塑造了奔放豪放的诗歌形象。
他的诗作充满了奔放的气息,挥洒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还是歌颂英雄壮举、表达自由意志,李白的诗歌都散发出强烈的豪情和创造精神。
1.自然景色的奔放李白以其独到的笔触和狂放的艺术风格,描绘了许多自然景色。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致,如壮丽的山川河流、广袤的原野草地、苍茫的天空明月等等。
他运用奔放的诗句和狂放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又富有诗意。
2.情感的奔放李白的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忧愁、愤怒、喜悦、豪情等等。
他奔放的创造精神使得他的情感得以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用激昂的诗句和奔放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狂放和豪情,使读者感受到他情感的真实和直接。
3.自由意志的奔放李白是一位追求自由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对束缚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奔放的创造精神,表达了对权威和体制的不屈服,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反抗。
二、感性浪漫的艺术精神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性和浪漫的情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精神。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痴迷,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1.对美的追求李白追求美的激情和痴迷,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美的意象和美的表达。
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艺术的方式,以感性和浪漫的情感,将美的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2.对世界的痴迷李白对世界的痴迷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中瞬间美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索。
他用感性和浪漫的艺术精神,传达了对世界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超凡脱俗的超越精神李白的诗歌中传递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越精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李白的《静夜思》诗歌鉴赏李白的《静夜思》诗歌鉴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浅谈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写作提纲一、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首先,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其次,善于运用奇幻的神话传说和游仙诗的形式,来表现其热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进步理想的追求以及同黑暗现实的尖锐矛盾。
最后,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其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二、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形成原因1、生平及其思想性格对其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影响2、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3、善于学习和继承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优良传统第一,李白能够大胆的学习、借鉴和继承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第二,李白还善于从民歌中提取浪漫主义的丰富营养。
第三、李白还善于吸取其他优秀诗人的长处.三、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摘要:李白是唐代诗歌的伟大旗手,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形式自由、气势宏伟,常用一些夸张式的比喻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来表现其热烈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代表着唐诗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
李白诗歌形成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思想性格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勤奋地向前代文学遗产学习,继承并发展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并把我国古代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优良传统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关键词: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成因、影响。
浅谈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唐代是我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时代,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其中伟大诗人李白的成就尤为突出,是这一时代的旗手。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这也是盛唐诗歌的主导风格。
李白诗歌鉴赏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课题背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作为其中一块瑰宝,在今天依然有着不衰的生命力。
诗圣李白的作品在文化界广为传诵,是唐诗创作的颠峰,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李白诗作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历史学习,为此我们小组便开始了这一课题研究。
研究过程:对于李白诗歌鉴赏,前人有过许多研究分析,留下来的资料,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次我们小组的研究资料的选取,主要是《李白诗选》和《李白全集》。
经过几个月的收集理,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研读与讨论有了一定的收获,并在五月结题此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成果:关于李白诗词鉴赏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诗圣李白的作品在文化界广为传诵,是唐诗创作的颠峰,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是一个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李白诗作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历史学习,为此我们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关键词:李白诗词鉴赏正文:对于李白的诗作我们多少有点了解,但又缺乏完整的认识。
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一个对李白较完整的了解各个方面,(如:主要作品,个人生平等)将在以下体现。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游学阶段这一阶段,诗人尚年轻,此时,李白在不断求仙访道,即游学。
虽然年轻,但少时的李白已有了远大的理想,对仕途有点渴求,此间的诗作,虽然是初期的,风格已完全突显出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其诗歌风格定位较早,有别于当时的一些文人,因此,这为以后他的作品在文学中登峰造极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选《上李邕》做一点鉴赏。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本诗由刘友竹先生考证,李白的《上李邕》一诗是他于725年第一次来渝州拜谒刺史李邕之后所作。
李邕是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间任渝州刺史的。
李白于开元九年春在成都谒见益州长史苏后,便深居青城山读书。
浅谈李白的人生经历及其诗词风格摘要: 李白是盛唐的天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性格是旷世少有。
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
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旷世奇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李白的魅力的展现就是盛唐魅力的展现。
Li Bai is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s talent poet, is after Qu Yuan's romantic poet, his life has been full of t he legendary color, his thought disposition was unrivalled unusual. Li Bai's creation style may from his jueju poem, t he musical conservatory, the style of ancient poetry charac terized by freedom from rigid patterns three kind of litera ture styles manifest. Expresses feelings the way often is t he eruption type, once sentimental Xingfa does not control rushes wells up, and gushes out the volcano just like the h orizon hurricane. In the Chinese poetry history, Li Bai is the unrivalled rare talent, has the unreplaceable status, m ay say that Li Bai's charm's development is the glorious ag e of Tang poetry charm development.关键词:李白的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及影响正文:众所周知,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行路难》赏析三则《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白《行路难》赏析三则,欢迎阅读。
《行路难》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一: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
而面对金樽美酒、玉盘珍馐,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
才学识见如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各一方。
未来的生活中,闲来垂钓,宛如昔日垂钓而受周文王之聘,助文王打下江山的姜尚(姜太公),而历史上又有的这样一个典故: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起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有了对未来的新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最后,出于诗人本身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他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
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
《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
一、豪情壮志的表达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与激情。
他以饱满的诗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社会的热爱和关怀,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豪情满怀地歌颂了自己的才华与雄心,表示要以诗歌为酒,以豪情洒志,奋发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二、放逐彷徨的抒发
李白的一生中经历了放逐和流亡的苦难,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放逐彷徨的抒发。
他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孤独与无奈,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例如,在《静夜思》中,他在寂静的夜晚中感慨自己身世的不幸,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三、超脱俗世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超脱俗世的追求,他试图超越尘世的束缚,追寻心灵的自由和真实。
他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展示了一种超脱凡俗、追求真理和灵性的精神。
例如,在
《庐山谣》中,他借庐山的峻岭美景,抒发了对凡尘俗世的吟咏与
批判,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附件:
1:《将进酒》:李白以豪情洒志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社
会的热爱和关怀,展示了一种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
2:《静夜思》:李白在寂静的夜晚中感慨自己身世的不幸,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3:《庐山谣》:李白借庐山的峻岭美景,抒发了对凡尘俗世的
吟咏与批判,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放逐:指被迫离开故乡、被流放到他地的行为。
2:彷徨:指因迷茫或困惑而徘徊不定。
3:超脱俗世:指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超越凡尘的思考和境界。
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搁笔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醴酒仗剑啸明月,一儒一道寄天涯——---浅析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吉林省通化县第七高级中学牟小璘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真个把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刻在纸上。
要寻找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不得不给李白一笔浓墨重彩。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是所有中国文化人追逐的步伐。
一.“诗言志”——李白诗歌的思想根源李白的身世是一团谜,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奇。
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逸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倘恍莫测”(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
李白少年时代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
他鄙视蓬间雀,鄙视那种垂涎欲滴的权利欲,他如大鹏般渴望扶摇九万里。
但他又不想一步步脚踏实地登上事业的顶峰,怀有侥幸成功的心理,希望平交王候,一步凌云。
他一生都,一举定邦,一言问鼎,西入长安,从永王嶙以及晚年想当一普通士兵进而建功立业的想法都是这“侥幸心理”的直接反映。
在道家的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
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
大鹏在飞翔之中,总是看似漫不经心,自由自在,但自有服不可撼动的活泼与强硬。
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李白的诗风是什么李白的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
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有“东风”“秋风”“香风”“长风”“雄风”“风雪”等等,不同的风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
李白的诗风是什么?请看下文。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
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诗风一、导言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
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
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
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一)豪迈雄放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
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身世之谜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
前者厚重,后者瑰丽。
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
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
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史书上说,李白虽然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是他的祖籍却是陇西成纪,只不过他的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叶生了他。
李白五岁时,又回到了蜀地。
这样,李白终是个甘肃人,与西域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丰富了,与同时代的唐代诗人相比,李白太秀异了。
连苏东坡都叹道:“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中国诗史的这个高峰来得有些突兀。
文化的创造多数时候是渐进的,但有时会是突进的,如果李白是个外来户,带来那样的创意,产生那样的辉煌,即可作文化突进的一个个案来研究。
而且,李白虽只是一人,背后却代表很多人和事。
奇怪的是,那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力,那时特别大,有着丰富的文化融合现象,大到宗教教义、文明礼数,小到一只吃饭的盆子上面的图案,无不体现着某种特殊时代的文化魅力。
所以,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过去,陈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观点。
理由之一是,据他考证,隋末西域绝非中国版图,所以不能成为贬谪罪人之地。
只有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0年)平焉耆,西域才成为中国政治势力范围,方可作为贬谪罪人之地。
前几年周勋初先生写了《诗仙李白之谜》,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异特点,如:婚姻的入赘,对家庭不够负责,对胡姬的喜爱,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诗中绝无思亲之句”,以及女儿与儿子的名字寓意等。
他得出的结论是:李白身上有着深隐的西域文化情结和浓厚的西域文化色彩。
他虽然不说李白是西域胡人,但也认为李白的祖先好几代人生活在当时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丝绸之路上,难免有异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陈寅恪对于李白身世的考证,不是一件为考证而考证的事情,而是有他的文化关怀在里面的。
他对于整个李唐皇室血统的考证,其实都有一种文化诗学的寓意:力图发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对于一个老大帝国的起死回生之力。
陈寅恪对于他心中的大唐的梦思,其实是寄托了他关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之梦。
李白其人,代表了民族文化复苏的一个伟大的传奇。
所以,自然不可以将这样的考证,看着是以血统论人。
这是一个观察的角度,是从文化透视文学。
此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李白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高峰,还应强调三点:第一,李白身上色彩之丰富与变化,与盛唐时代作为中国文化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有真实的联系。
唐代生活经历最丰富,身份最多样的诗人,非李莫属。
李一身而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顽童、流浪汉、政治家、酒徒与诗人,日本学者冈村繁还说他接受过官方道教秘密组织的资助,几乎将他视为一个“间谍”!李白是最无愧于他的时代的丰富多样的诗人。
第二,李白在青年时代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江南北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充实了诗人的性情人格,陶冶了他的心灵世界。
他在洞庭湖流域成家结婚,在长江中下游混迹渔商,在扬州散尽数十万金,无论是隐是仕,他充分吸取了各地经历中的种种精彩来作为他的诗料,因此,在他诗中,西域的异族风俗,荆楚的浪漫风流,吴越的清丽品质,齐鲁的慷慨之气,加上后面所说的蜀汉的诗书教养,融为一炉,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结晶。
第三,尽管李白由于血统和出身,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
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的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
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
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至今流传着“铁棒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
文化取决于教育,李白无论如何有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
李白多次自称“蜀人”,将长江水称为“故乡水”,将司马相如称为“乡人”。
李白五岁到了四川,深为中国文化之千年灵秀之气所钟。
由一个充分汉化的西域胡人,来完成唐代文化的一座主峰,这也是寄托了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复兴之梦。
只有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极高的信心,对它的化人之力有深刻的见识的人,才会有这样重要的文化想像。
下面,我们主要以李白有关月的诗篇为例,说说他的诗歌的三个精神:英雄精神、解放精神与人性精神。
英雄精神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古代中国是“士人文学”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学时代,现代则是“众人文学”占主流的时代。
士的文学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相信,充满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
由于士人注重精神训练,因而也是十分精神性的文学。
而众的文学则自娱或互娱或娱他的,是消费的、松弛的、日常的,是从天下和家国退回到家庭乡土或市井甚至肉身的文学。
李白自负不浅。
自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人”,“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壮士怀远略,志在解世纷”。
尽管李白诗中采取了很多民歌的养料,我看李白诗,骨子里是士的文学。
譬如历来难以索解的《独漉篇》,原是古乐府,描写为父报仇的故事。
李白的笔下,则是英雄精神的宣言。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这是写黑暗压抑如梦中难行困境。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这是英雄失路飘泊无依的生命困境。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这是对生命自由舒卷交流、君臣一体的美好意境的向往,对比第一句的“水浊不见月”,这里的“明月直入”是自由的、明朗化的精神。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搏鹏九天。
”这里有跃动的英雄气。
一扫负面的生命困境,像雄剑、像神鹰。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看李白诗的大处,根本上是士的诗歌,根本上是对于人的力量的信心和经由精神修炼而来的超迈的美。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嘲鲁儒》)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更加上了侠义行动的美,清新、自信、有力,是从文学上显示了:中国的士重新发现了自己。
所以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这跟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代也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传统,正在上升发育成熟。
我们说人生中最不可错失的文学时代,就是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最没有功利、最没有负担、最活泼爱美的时代。
李白诗是英雄出少年,是士的文学中的少年文学,是青春与生命热力的表现。
他写《少年行》,那可真的是一个英气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我们现在都还似乎从诗中听得到诗人爽朗无拘的笑声。
而且,少年是多梦的时节,少年时代美的想往,恰恰就是长大之后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得真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
”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
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我有个感觉,杜甫是深红色,或黑白分明中的黑色,李白则要么是唐三彩,要么是月光下的银白色,极真纯皎洁。
因为少年,所以到处是光与音乐。
因为少年,所以往往是动作的诗歌。
酒与力与剑的美。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
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
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
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
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有些现代知识人嘲笑李白,说他不自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很倒霉。
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自大狂的表现。
其实,这多半只是现代知识人自己的不自信,也缺少勇气,所以看李白不真,显出自家的小巧庸碌。
古人说的是,士以器识为先。
士的文学,先须有器识上的大气。
生命格局大,表现为有志气,有自信,有天下担当。
生命风调美,也表现为有才华,有魅力,足以使人向往追随。
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
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
“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
”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
即儒、仙、侠合一的新“士”,李白是不知不觉,不期然而然地,一气化三清。
儒生是“士”的基本骨干,但是儒生太文弱了,所以要有“侠”来救其阴柔之弊;儒生又太执着了,所以要有“仙”来化其阳刚之弊。
此种新“士”,如风卷云舒,惟意所适。
表现为又建功立业,又功成身退;又书生气,又浪子气;又经世致用,又喜反好玩;又飘逸高迈,又兴感淋漓;又大勇大义,又化合无形。
也就是:既有英雄精神,又有解放精神。
解放精神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
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
为什么说他又有“解放精神”呢?英雄精神与解放精神是不同的。
英雄精神是大的关怀,大的责任,是汉子气与豪杰的人生,在天地间堂堂做人的感觉;而解放精神则更多是解放自己的,是对于英雄精神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
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一旦成为自身羁绊,英雄也就走向了他的反面,所以解放精神就是连英雄气也能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