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总论共85页
- 格式:ppt
- 大小:4.44 MB
- 文档页数:85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节中药材鉴定的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典。
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全国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
五十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从1963年版起,开始分一、二部,一部收载药材和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和各类制剂。
1986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药材标准,载药31种。
1992年卫生部又颁布了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载药101种。
国家药典对药品的品种和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其鉴别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如199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材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
比 1990年版新增药材17种,新增制剂125种。
药材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在量和质上都明显高于1990年版,如有显微鉴别项目的有322种(包括横切面和粉末),薄层鉴别的150种,含量测定的105种。
有11个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个品种采用了气相色谱法。
41个品种采用分光光度法,17个品种采用薄层扫描法。
第二节中药材的取样方法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因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总论大纲(一)中药材的采收加工1.采收原则2.加工方法(二)中药鉴定的依据1.国家药品标准2.地方药品标准(三)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检品登记2.取样3.鉴定4.鉴定记录及鉴定报告书(四)中药鉴定方法1.来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五)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项目内容细目一中药材的采收加工要点采收原则(一)植物药类1.根和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植株枯萎前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
苦楝皮——秋冬两季采收。
肉桂——春季、秋季各采一次。
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叶片繁茂,颜色青绿,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5.花类:多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
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
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
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绵茵陈”,秋季—“茵陈蒿”。
8.藻、菌、地衣类: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二)动物药类1.昆虫类: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三月中旬前采收土鳖虫等——均应在活动期捕捉斑蝥等——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宜在夏秋两季捕捉,如蟾蜍、各种蛇类中国林蛙——在霜降期捕捉3.鸟类及哺乳类:大多数全年均可采收,如鸡内金、牛黄、马宝等鹿茸——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麝香活体取香则多在10月份进行(三)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学科。
2中药鉴定学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2)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3)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4)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3中药品种问题多多:(1)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2)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3)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4)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5)人为制假(广藿香)有复杂品种问题的约占50%4影响中药质量因素多多:(1)野生与家种(牛膝)(2)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3)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4)运输贮藏(细辛)(5)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6)提取过的残渣(丁香)第三章起源与本草1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上、中、下三品排列。
2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载药730种.记载了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始载火试法和对光透视法。
3唐·李勣、苏敬《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载药850种.附图经7卷,药图22卷,首次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增药114种,外来药:龙脑、安息香等。
4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类本草)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载药1746种,新增628种。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自立分类系统,将药物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
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9幅。
第四章中药资源概况著名“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著名“浙八味”:白术(于术)、杭白芍、浙玄参、延胡索(浙元胡)、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杭萸肉)、浙贝母。
著名“四大南药”: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著名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西红花著名“秦药”:秦皮、秦归、秦艽。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可能系东汉医家所著载药数:365种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 唐朝政府指派苏敬等增修《本草经集注》2. 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又称《唐本草》3. 载药844种,附药物图谱(图文对照)4.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早883年!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1. 作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2.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皮类-春夏之交。
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发汗-药材加热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气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干燥。
★干燥意义:杀酶保苷,保存药效;保证质量利于贮藏。
常用干燥的方法:(方法、优缺点、药材)阳干法(晒干法)不宜用晒干的药材有含挥发油的药材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如花类、叶类、全草类。
日晒后易开裂的药材如郁金、厚朴、白芍等。
烘干法可控制温度,含脂肪及保酶的药材可用此法。
阴干法质地较轻的药材可用此法如叶、花、全草类。
低温冰冻干燥法(冻干法)贵重药材可用此法。
★中药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药材固有颜色发生变化走油-泛油:含油药材;含粘性多糖药材风化-矿物自燃-含油较多的药材药材贮藏的新技术应用:气调养护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中药鉴定的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原动(植)物鉴定定义:又称分类学鉴定、来源鉴定。
应用动(植)物分类学的指示,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
目的:确定中药材正确学名,保证应用中品种的真实性。
方法:观察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性状鉴定定义:又称宏观分析法或直观分析法,主要是利用人类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尝以及水试、火试等方法,对中药材的性状(形态、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现象、气味等)作为依据,进行鉴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