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豆价格风波始末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大豆的国际贸易200830780207 柯华达08电商2班7号说到大豆的国际贸易,首先要说说发生在大豆的国际贸易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轰动一时的“大豆风波”事件:2004年3月,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采购250万吨大豆,在国际炒家的哄抬之下,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从先前的约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
接着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签下4100元/吨的高价进口合同离开美国之后,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随即暴跌,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吨。
参加采购团的中国企业损失惨重,只能选择倒闭或者被外资收购,也从那一年起,国内民族大豆压榨企业市场如风流云散,一蹶不振,2004年年底,外资已初步形成在中国油料压榨市场的产能布局。
经历了2004年的“大豆风波”事件后,那么大豆的国际贸易发展到现在有变成怎样了呢?下面来说说大豆的国际贸易现状:先看看公布的一组数据: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国际最大三个大豆出口国。
而且国际大豆的产量也是在逐年递增的。
但是,现在的大豆国际贸易,已经被四大跨国粮商“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紧紧控制着,它们垄断了世界粮食贸易的80%。
目前这几家跨国粮商掌握着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产国大豆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等设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
中国大豆进口供给也主要由这四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达到80%。
在美国,这四大粮商是美国粮食物流的实施主体,其粮食贸易量占美国粮食贸易量的80%以上。
那为什么大豆的国际贸易会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呢?这是有着特定的原因和背景的,下面就以巴西为例来详细分析一下。
虽然跨国粮商很早就进入了巴西,但是真正大举扩张是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
下面是那个时候巴西农民和国际四大粮商的优劣势对比表:总之,现在的大豆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格局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很难被打破。
王绍光:大豆的故事——资本如何危及人类安全字号:小中大大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耳熟能详的作物。
它本身对人类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是人类拥有的一种含有高营养价值的原始作物,尤其对物质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食品的营养价值显得更加珍贵。
同时,大豆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类产品(鲜豆、豆芽、豆腐、豆奶等等)是亚洲饮食的基石,而大豆油是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大约构成了世界食用油产量的一半;豆类食物不但占据着世界食物产量60%以上的份额,而且在蛋类、家禽、猪肉、羊羔肉、牛肉和鱼类生产的饲料方面均是首选。
大豆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价格相对低廉,这些都是大豆这种食物资源的优势,足见其重要性。
一、大豆简史——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到进口国的转变大豆的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从那时起,中国就已经种植大豆了。
直到二战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豆生产量最高的国家,约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的90%。
大豆在中国种植收获了不错的产量,中国的亚洲邻居(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和北印度)也开始种植大豆;在欧洲,大约是18世纪上半叶有了大豆的种植;在美国,1765年大豆首次被当作“中国的野豌豆”(Chinese vetches)介绍到北美殖民地,直到20世纪40年代,大豆农业才在美国真正起飞,美国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主导了世界大豆生产。
从图1可以看出,1961年时,美国生产的大豆已占世界总量的68.7%;而居第二的中国,大豆产量份额跌至23.3%。
不过,那时其它国家生产的大豆加在一起也才8%。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大豆农业在拉丁美洲飞速发展起来。
1974年巴西的产量超过了中国,1998年阿根廷的产量也超过了中国,2002年巴西和阿根廷的总产量又超过了美国。
到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仅仅只有5.55%,而美国的份额是31.88%,巴西的份额是28.67%,阿根廷的份额是18.73%,就连本来不怎么生产大豆的其它国家,份额也达到历史新高15.16%,其中印度的产量达到1228.2万吨,比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相当于中国产量的85%。
中国大豆产业危机大豆,我国古称“菽”,为五谷之一,包括黄豆、青豆、黑豆等,原产于我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
1936年中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1.2%,但如今仅位居世界第四,前三名美国、巴西、阿根廷2008年的产量分别为8050万吨、5760万吨、3220万吨,而我国2008年的大豆产量为1610万吨。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年消费大豆约5000万吨。
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3744万吨,比上一年增长21.5%;2009年进口大豆4255万吨,同比增长13.7%,创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我国大豆产业,却受制于四大跨国粮商—美国ADM (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它们占据了中国进口大豆量的80%,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为75%。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2002年取消大豆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国外大豆潮水般涌入中国,200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国内大豆业不会忘记2004年之痛。
2004年,国际粮商得知当年3月中国采购团到美国采购大豆的消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从220美元/吨暴涨至391美元/吨,创15年来新高。
中国采购团在此背景下硬着头皮签署了购买合同,随后大豆价格跌至266美元/吨,国内大豆产业遭受重创,压榨行业巨幅亏损。
国际粮商乘机兼并中国大豆加工骨干企业,控制其大豆采购权。
如大连华农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但由于在2004年价格波动中损失惨重,不得不将广东东莞的压榨厂转让给嘉吉,将广东湛江压榨厂部分股权转让给德国托福,将南京华农的部分股权转让给邦吉;山东三维集团不得不将日照大海油脂企业转让给邦吉。
一年间中国1000家规模以上大豆压榨企业被压缩到90家,其中64家被外资控制,占据中国榨油总量份额的85%,从此我国大豆产业链被外资打断,并形成“南美人种大豆、中国人买大豆、美国人卖大豆并决定价格”的格局。
由“大豆危机”引发的思考作者:刘冬梅来源:《硅谷》2010年第05期摘要: 由于我国大豆企业在2004年的大豆收购中遭到重大的损失,以致外资企业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控制了80%的大豆压榨企业和70%的油脂加工企业,完成了从种植、运输、贸易和加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从这次“大豆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大豆行业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例如:不熟悉国际贸易、不够冷静克制、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等。
同时也产生许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受到威胁、大豆的悲剧是否会在其他行业重新上演。
为保护我国粮食安全、保证大豆和油脂的供应安全与稳定,政府应重新制定对豆农和本土大豆企业的补贴政策,并采取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措施。
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引进先进设备,增强自身能力。
相关科研单位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产品,研究为企业生产服务,提高工程技术。
关键词: 进口大豆;外资企业;粮食安全;市场调控;期货;转基因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310219-02作为大豆的原产国,大豆种植在中国已有4700年的历史,其他国家虽只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但是发展迅猛。
美国打着“帮助穷国发展农业”的旗号向巴西、阿根廷、等国积极推广种植转基因大豆。
其产量迅猛增长很快超过中国,形成了大豆产量美国第一、巴西第二、阿根廷第三、中国第四的格局。
我国大豆年产量与1993年大豆产量达到1530.7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47%,1994年产量创纪录的达到1600万吨但仍无法弥补我国的需求缺口,自1995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大豆净进口国。
1995年进口79.5万吨,到2000年进口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突破了3000万吨。
1996年国家为弥补国产大豆的不足,调整大豆贸易政策。
调整后规定我国对大豆实行配额管理。
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税率为40%,配额内税率为3%。
由于当时一些国内合资企业拥有对立进出口专营权,以至于一直执行的是3%的税率,这也是中国加入WTO后所做出的大豆进口关税,在这一方面中国做出了巨大让步。
另眼看中国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启示
李宝柱
【期刊名称】《饲料广角》
【年(卷),期】2005(000)017
【摘要】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下称CBOT)大豆市场风起云涌。
演绎了一场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也经历了一场从“波峰”到“浪谷”的喜悲。
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5月份,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李宝柱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对策 [J], 李九成
2.问题探究让学生“另眼看世界”——记统计教学中学生的两次别样收获 [J], 王泳
3.2004年"大豆风波"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优势"为什么变成了"中国劣势"? [J], 李艺;杨列勋;陈晓剑;陈锐刚;刘庆伟;王拴红;部慧
4.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思考 [J], 樊好勇;韩海军;李春平
5.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思考 [J], 樊好勇;韩海军;李春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4年大豆危机事件始末2004年大豆危机事件始末2008年02月18日 10:46 《中国经济周刊》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
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
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
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
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
即所谓的“洗船”事件。
对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
目前为止,纠纷依然未果。
(杨眉)以上为转帖,下面为我个人补充:我记得,这次“集体采购”,是由商务部领导牵头组织,率领庞大的采购团,将近二十家大豆压榨企业参加,去之前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央台新闻联播都做了报道!得到信息之后,CBOT(芝加哥国际大豆期货)大豆价格应声暴涨,等中国人点完价,下完八百万吨订单之后,前脚刚走,CBOT价格随即大幅跳水!此次采购给中国民营大豆压榨企业造成重创,一船大豆便损失上亿元(一船大豆按巴拿马级的,装载量是五万吨到八万吨,一吨赔两千元,一船大豆就赔一亿多元),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是经营困难。
据保守估计,此次采购给中国压榨行业至少造成一百五十亿的损失!国际四大粮商(ABCD,其中的A为ABM(Archer Daniels Midland),B为邦吉(Bunge),C为嘉吉(Cargill),D 为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多家大豆压榨企业,给国际粮商布局中国铺平了道路。
另眼看中国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启示李宝柱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下称CBOT)大豆市场风起云涌,演绎了一场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也经历了一场从“波峰”到“浪谷”的喜悲。
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5月份,这一阶段的市场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在参考CBOT大豆市场的走势后一致追高,纷纷在国外定购大豆,经历了“高额”利润的惊喜;二是2004年底至2005年3月,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在CBOT大豆市场的指导下基本一致看空,大多抛售大豆、豆油和豆粕,承受了巨额经济损失的阵痛。
在这两次突变中,国内压榨企业表现出出奇的一致性和集中性。
业内人士把这两次事件称为“中国的大豆风波”,这两次风波后,国内压榨企业的底牌暴露得淋漓尽致,众多大型压榨企业中,有的大豆尚未到港就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因背景实力雄厚、抗亏能力强而仍在抗争;有的经过智慧的经营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生机勃勃……世界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近几年每年都有2000万吨左右的大豆进口量,如此大的进口量应该是有规模采购效益的,但是国内买家偏偏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无独有偶,国内的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大型企业也遭受到同样的洗礼。
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应该怎样把握行情?等等,诸多问题,相关人士都在进行深思。
本文站在压榨行业的下游产业——饲料的需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1 两次突变的成因第一次“风波”中,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诸多国外因素的刺激和中国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后的需求拉动下,从600美分/蒲式耳暴涨到2004年3月份的近20年来历史高价——1 064美分/蒲式耳。
在这期间,国内众多压榨企业一路追高采购大豆,但是不久,受到国外基金抛售和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禽流感疫情后假需求的暴露等因素影响,CBOT大豆价格又从4月份开始一路狂泻,到2004年9月份下跌到550美分/蒲式耳左右,跌幅达到48%,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跌幅达1 000元/吨以上。
豆类企业套期保值案例2004年的大豆风波造成了本地区其它10多家油脂企业都不同程度的亏损甚至倒闭。
而新春油脂能够存活的原因是利用期货对现货做了套期保值,其它油脂企业则由于没有重视期货保值,甚至没有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所以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
2004年,大豆价格价格一路疯狂上涨,到3月份,大豆现货价格上涨至4100元/吨的历史新高。
对于大豆压榨企业要维持生产、持续经营,就必须继续购买大豆原料,以便维持生产。
但是由于大豆价格高涨,处于历史高价位,购买即意味着风险,不购买就无法维持持续生产。
面对此难题,新春公司的领导决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控制价格风险。
在现货市场4100元/吨的高价买入现货,在期货市场上3800元/吨的价格卖空大豆期货。
在高价买入现货后,价格在当月末出现崩溃式下跌,而新春油脂的损失由于成功套保而降至最低。
2 0 0 8年的大豆行情很多方面与2004年的行情很像,价格不断高涨,新春油脂再次面对高价位购买大豆的风险。
对此,公司毅然决定在5月份购买4000吨现货大豆的同时,在CBOT以1514.25的价格卖出相当于4000吨大豆量的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当时很多人对公司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大豆价格还有不断高涨的可能,卖出期货很容易出现期货上的浮动亏损。
而卖出期货后,确实很快就出现了期货浮动亏损。
而其它几家企业在购进现货的同时,认为价格还会上涨,放弃了套期保值,并在期货盘子上面买入大豆期货而改做投机,取得浮动盈利。
2008年7月,国内外大豆期货现货均出现大幅度、急剧的下跌,下跌幅度和速度都是历史罕见的,那些没有套期保值的油脂企业投机而来的浮动盈利变成了大幅的亏损,而新春油脂由于前期的套期保值,在这波行情里再次躲过价格的波动风险。
2008年5月,有一家企业以11800元/吨的价格提前订购了新春油脂的豆油,而此时豆油价格已经有下跌的迹象,在现货价格不断下跌的同时,新春也在不断卖出豆油现货,以便控制价格风险。
作者: 李艺[1] 杨列勋[2] 陈晓剑[3] 陈锐刚[1] 刘庆伟[4,1] 王拴红[1] 部慧[1]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080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3]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26 [4]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
出版物刊名: 管理评论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大豆风波 信息服务 行业协会 公共管理
摘要:2003年8月-2004年8月,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压榨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受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所累而陷入困境甚至危机。
该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公共信息服务和行业协会建设等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本文以该事件为案例,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大豆大战:我们为什么惨败郎言郎语:2004年,一场大豆危机令大批中国压榨企业破产。
为什么要在2004年3月底以这么高的价格-4300元购买800万吨大豆呢?就是笨。
大豆价格暴跌,世界四大跨国粮商开始大规模圈地运动。
它们趁机低价收购中国破产的压榨企业,然后参股多家大豆压榨企业。
四大跨国粮商都是谁?它们在中国都做了什么?这四家公司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在国际上就叫做ABCD。
四大跨国粮商攻城略地,究竟意欲何为?大豆价格提高了,金龙鱼油价提高了,然后赚你5%-10%的利润,就这么简单吗?一、国际大豆价格波动中国大豆价格是由谁控制的?在这里我告诉各位读者,这就是以华尔街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所作所为。
这一群人也可以简单地叫做金融资本,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我国大豆的价格。
当初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国际大豆价格一上升,我们的粮油价格就跟着上升?背景提示2009年5月11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预警称,今年一季度,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l000万吨,累计进口101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4%。
作为国产大豆主产区之一的黑龙江,一季度进口同比增幅达到了84.5倍。
海关总署称,目前转基因大豆产品在黑龙江省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其中豆油占黑龙江市场份额的80%,豆粕市场则有90%左右是转基因豆粕,与2008年年初非转基因产品占大部分的形势相比刚好相反。
那么,美国转基因大豆为何可以打败国产大豆?这一事件的发生又有着怎样的根源呢?我要告诉各位读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的大豆净化车间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出油量?美国大豆的品质为什么这么好?美国的大豆甚至还特别抗疾病,为什么呢?中国拥有世界上野生大豆品种的90%以上,所以中国其实是真正控制了大豆品种的。
然而,一件愚蠢的事情发生了,美国有一家种子公司叫做孟山都,它没有这么好的大豆品种,于是在2000年到中国来访问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这就是所谓的友好访问。
有人来访问,我们都会对他们很友善,请他们吃饭,请他们喝五粮液、茅台,宾主尽欢。
2003年,我们开放大豆进口。
当时进口的大豆叫做转基因大豆,比我们东北的黄金大豆便宜百分之十几,出油量又多了六分之一,你开放进口的结果就是迅速淘汰东北黄金大豆。
我们真的开放了,然后东北黄金大豆真的被淘汰了。
2003年8月,美国政府开始出手了。
美国农业部宣布,由于天气因素,美国决定减低大豆的库存。
就在这个时刻,华尔街的金融资本进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猛炒大豆期货。
从2003年8月份炒到2004年5月份,把大豆价格拉到了4400块/吨。
就在2004年4月份,华尔街透过他们所控制的中国媒体造谣,“小心哦,赶快买哦,大豆要涨到7000块一吨哦,要涨到8000块一吨哦!”把中国的油脂压榨工厂吓得够呛,所以就在4月份以平均4300块/吨的价格购进了800多万吨大豆。
到了5月份涨到4400块/吨,到了6月份不知道是谁一声令下,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始狂抛大豆期货,结果打到了2000多块一吨。
我们是4300进的货,结果跌到了2000多,造成70%的油脂压榨工厂全线倒闭。
我去山东日照演讲,当地的一个油脂压榨工厂是这么告诉我的:“郎教授,我就是你讲的样板。
当时我们日照XX压榨工厂刚刚建好,还没有开工就在4300块/吨的时候从美国购进了一船大豆,船还没有靠岸就跌到2000块,我们还没有开工就倒闭了!”经过这一波之后,中国70%的油脂压榨工厂倒闭了,你们猜下一步会是什么?2009年8月中旬,美国大豆协会等农业机构在对黑龙江的大豆主产地深入考察时提出建议,劝说黑龙江放弃榨油生产,这一建议遭到黑龙江大豆协会的否定。
自取消大豆进口关税和配额限制之后还不到10年,我国就从世界大豆出口大国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目前,我们每年消费的大豆约5000万吨,其中的70%~80%为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和南美洲国家。
在瞄准原料生产的同时,国外粮油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油脂加工业,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ABCD国际四大粮商趁此天赐良机进入中国,贱价收购这些70%倒闭的压榨工厂。
2004年度大豆年报苏建国一、2004年行情回顾“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用“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这句话来形容2004年国内外大豆市场波澜壮阔而又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的行情走势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CBOT黄豆连续的K线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期价从2004年1月初开始突破整理平台在美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导致国内大豆库存下降近而引发供应紧张的刺激下稳步攀升,在2月份开始受南美干旱天气以及中国大肆采购大豆的背景下投机基金大肆炒作疯狂推高期价,在4月2日CBOT黄豆刷新15年以来新高1064美分,迫使中国买家高位订价后基金迅速全线撤退,期价在1000美分高位短暂停留之后就一头栽下来,基金顺势建立大量空头持仓,期价一路暴跌至500美分上方才止跌企稳,在此过程中期价跌势流畅,途中未见大规模反弹。
从2004年初的涨势到下半年的跌势,整体上犹如过山车一般迅速摸顶之后快速滑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那么面对已经过去的2004年以及重新回到原地的期价,那么如何看待2005年黄豆市场行情显然是站在新年开端的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回顾2004年国内外大豆市场走势,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初至4月5日的最后加速上冲阶段,其间CBOT黄豆创出近16年的新高1064美分,接近1988年6月份的高点1067美分,上涨幅度达270点,约34%;与此同时连豆409合约也创出4100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涨幅达到742点,约22%。
此轮上涨行情是2003年牛市最后疯狂冲刺的演绎。
此波涨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刺激因素:一是美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二是南美大豆产量因亚洲锈病及干旱造成减产,与预期相比下调幅度高达900万吨左右;三是中国大量购买及外国基金的兴风作浪。
第二阶段:4月6日至11月8日的见顶后的大幅下跌阶段,其间美盘从1064美分高位最低跌至502.4美分,跌幅达561.6美分,合53%;同期连豆505合约跌幅达1151点,合31%。
2004年度大豆年报苏建国一、2004年行情回顾“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用“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这句话来形容2004年国内外大豆市场波澜壮阔而又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的行情走势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CBOT黄豆连续的K线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期价从2004年1月初开始突破整理平台在美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导致国内大豆库存下降近而引发供应紧张的刺激下稳步攀升,在2月份开始受南美干旱天气以及中国大肆采购大豆的背景下投机基金大肆炒作疯狂推高期价,在4月2日CBOT黄豆刷新15年以来新高1064美分,迫使中国买家高位订价后基金迅速全线撤退,期价在1000美分高位短暂停留之后就一头栽下来,基金顺势建立大量空头持仓,期价一路暴跌至500美分上方才止跌企稳,在此过程中期价跌势流畅,途中未见大规模反弹。
从2004年初的涨势到下半年的跌势,整体上犹如过山车一般迅速摸顶之后快速滑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那么面对已经过去的2004年以及重新回到原地的期价,那么如何看待2005年黄豆市场行情显然是站在新年开端的广大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回顾2004年国内外大豆市场走势,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初至4月5日的最后加速上冲阶段,其间CBOT黄豆创出近16年的新高1064美分,接近1988年6月份的高点1067美分,上涨幅度达270点,约34%;与此同时连豆409合约也创出4100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涨幅达到742点,约22%。
此轮上涨行情是2003年牛市最后疯狂冲刺的演绎。
此波涨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刺激因素:一是美国大豆连续两年减产;二是南美大豆产量因亚洲锈病及干旱造成减产,与预期相比下调幅度高达900万吨左右;三是中国大量购买及外国基金的兴风作浪。
第二阶段:4月6日至11月8日的见顶后的大幅下跌阶段,其间美盘从1064美分高位最低跌至502.4美分,跌幅达561.6美分,合53%;同期连豆505合约跌幅达1151点,合31%。
美国对华的隐性粮食渗透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势头,食物的升级换代导致中国粮食进口的规模逐年增大。
基于此,美国政府和以谷物协会为代表的农业利益集团從多边和双边层面对中国施加影响,通过一系列隐性的手段来侵蚀中国的粮食主权。
美国谷物协会致力于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效率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因此它投身于开拓、维护和扩大美国的粮食出口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这一点与美国政府的战略不谋而合。
标签:美国政府;谷物协会;中国;粮食安全1973—1974年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为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1]。
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全球化加速发展,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问题正日益变得尖锐。
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及其消费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制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政府的对华粮食战略从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的粮食霸权在冷战结束后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的国际分工之后,美国政府鼓励大量的包括跨国粮商在内的跨国公司积极进入中国市场,力图控制中国从上游到下游的粮食产业链,中国粮食主权受到侵蚀。
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粮食战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全球的粮食战略,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国政府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和规则,把其他国家吸纳到农产品自由贸易体制下,以粮食作为武器影响全球所有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使其丧失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产生对美国粮食生产的依赖。
然后再通过强大的粮食全产业链控制,使这些国家接受美国提供的单一而方便的食物体系。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巨额的粮食补贴使美国粮食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形成粮食生产的绝对优势后,再利用WTO规则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挤垮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独立粮食生产体系,使他们的粮食生产进一步依赖美国。
中小企业非正常致死的三支“冷箭”2004年前,中国的豆油压榨企业有1000多家,这些豆油企业虽然品牌不大,但产品在当地都还是受到认同的,2004年后,豆油压榨企业的数量变成了只有90家,其中64家被外资控股,无数的中小豆油企业旦夕之间消失了。
不是这些企业不努力(当然不够努力),也不是这些企业产品不好(当然也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突然就倒闭了呢?原来,是由于美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便宜过本地大豆,大豆价格先高后低剧烈波动,导致先期购入大豆的企业每卖一吨亏一吨,不开工存货要烂掉,开工就是赔钱。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大豆企业在2004年被美国政府及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忽悠,组团采购大豆,最后变成全行业亏损的中国大豆事件。
有人说这是期货定价阴谋,有人说商务部中了粮商寡头的奸计,有人说这是行业整合的必然过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小企业最难防的第一支冷箭:规模企业的性价比压力。
也就是说,由于中小企业采用与规模化企业一样的营销战略,导致规模企业可以很轻松地利用成本变化,就打垮中小企业:不是伪军太厉害,是中小企业自己太愚蠢。
所以,中小企业如果与行业标杆(即规模化企业)的产品、营销、驱动力差不多,那么中这支冷箭的概率就会很大。
比如在中国饮料行业,很多企业做着与娃哈哈、康师傅等类似的产品,都有过一段销量增长的美妙时光,但很快就发现,自己的产品慢慢被娃哈哈、康师傅替代,即使放在一个货架上,销量份额也在逐步减少,直到最后退出市场。
很多这类企业真是在倒闭后都不知道为什么:中了规模企业性价比的冷箭。
第二支冷箭是行业整合的机会压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行业的归宿必然是走向高行业集中度(一般以CR3即前三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表示),那么中小企业的机会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即企业要么加快规模化,扩大市场份额;要么就会被收购或被迫倒闭。
这里的关键是时间,即不是简单对行业集中化趋势有判断,而是要预测行业集中化的大致时间,这就是为自己的企业找到战略回旋空间,而不是等到被对手逼到墙角,才考虑转型。
2004年大豆价格风波始末自从南北朝以来,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了南方。
中国“南粮北运”的粮食供应格局也因此保持了上千年的时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一格局悄然地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由于中国南方的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南方的粮食已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中国的北方却因为东北、西北荒地的开发,相继发展成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北方的粮食开始往南边运送。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食用油及禽畜肉类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和饲料来源,其最重要的产地在东北,最主要的消费地却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沿海地区。
东北大豆进关面临着严重的运输瓶颈。
中国大豆按照距离东北的远近而形成了南北价差的现象。
从1995年的80万吨到2005年的2659万吨,进口大豆的数量在10年时间内增长了33倍。
中国原有的大豆、菜籽压榨厂遵循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一致的原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南等大豆、油菜籽产区。
由于运输成本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对进口大豆的加工不可能依靠这些原有的压榨厂来完成。
于是,由进口大豆带来的巨大的加工需求引发了沿海地区对压榨和精炼油厂的大量投资。
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山东、江苏、辽宁和广东等省份的沿海港口兴建了100多个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同时,国家政策倾向支持大厂,要求企业进口的大豆只能自己加工而不能直接用于贸易。
贸易公司拿不到检疫批文,中型厂又无资金实力去做国际采购,致使工厂原料不足,只能停工。
这样,进口大豆加工的利润就相对集中在大型、资金量大、有进口权的公司。
这是一个大豆加工行业新旧更替的时代。
尽管有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50%~60%的企业停工或半停工,但是技术含量高,能配置自己的期货贸易、拥有先进的仓储和物流体系、临港而建的大型油脂加工厂仍在不断地兴起。
由于减少了采购、储存和运输的环节,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其他企业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在挤占国产大豆或国产菜籽的市场的过程中,这些油脂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一般在86-300元/吨左右。
2002-2003年,大豆油价格大幅上涨。
2003年10月,大豆压榨利润高达1,000元/吨。
国内压榨厂的投资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4年,中国食用油行业总的压榨能力达到8400万吨之巨。
当年国内的大豆压榨实际需求只有2,800万吨(包括国产大豆774万吨和进口大豆2,023万吨),行业平均开工率只有33%,为最近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由于大豆压榨厂家布局的过度集中,在天津塘沽、辽宁大连和东莞麻涌等地出现了“一港多厂”的现象。
进口大豆压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掩盖了中国榨油企业在自身经营上存在的一些隐患。
中国榨油企业资金周转的传统模式是,银行开出信用证,企业进口大豆,然后加工,快速将大豆油和豆粕销售出去,归还信用证资金,如此依次循环。
正常情况下,如果榨油企业的盈利前景良好,其资金周转是畅通的。
但是,一旦银行加强信贷控制,就会要求企业要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否则无法开立信用证。
同时,中国榨油企业一味依赖进口大豆,坐享丰厚的压榨利润。
原料来源单一和产品严重同质化导致了中国榨油企业经营模式雷同,竞争手段相似,抗风险能力低下。
这些榨油企业都是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期中诞生的,没有人会想过行业发展的拐点迟早会到来,更没有人想到这一天会来临得如此地快。
2003年底,在温家宝总理首次访美即将成行之际,中国安排了大豆、棉花和电子产品等四个采购团前往美国。
中国大豆采购团的成员以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为主,共有超过10个榨油企业的负责人随团赴美。
中粮公司、河南粮油公司以及大连华农油脂公司等都在此次赴美大豆采购团的名单中。
中国大豆采购团原定于11月18日到达芝加哥。
但11月17日,在美国商务部决定将来自中国的三种纺织品提出重新设置配额的磋商请求的当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通知美国大豆协会访美行程因签证原因后延。
11月24日,深圳检验检疫局对外宣布,该局从美国进口大豆所夹带的豆荚和豆杆中检出大豆疫霉病菌,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这两起事件被认为是对美国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的回击。
12月7日-10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成功,中美贸易争端降温。
美国人是政治为经济服务,中国人是经济为政治服务。
就和中国政府动不动就做主为国内的航空公司购下大量的飞机一样,中国的大豆采购也仅仅是中国政府手中的一个谈判筹码。
中国的大豆采购团不象是企业自主的采购行为,更象是在政府那只扭曲的手的主导下即将上演的又一场大戏。
12月17日,中国大豆采购团启程前往美国芝加哥。
12月18日,在访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后,中国大豆采购团公开宣布准备采购250万吨的美国大豆,如果价格合适,将再增加采购250万吨。
他们就差再添上一句“为中美友谊而干杯”了。
被临时推迟了一个月的行程已经让市场更为紧张,他们急需美国的大豆去喂饱那些崭新的榨油机器。
他们也建造好了更多的仓库已准备存放更多的大豆,谁知道国家的转基因政策还会不会转向呢?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交易经理们的欢呼声的背后,国际基金们已张开了贪婪的大口等待即将掉落的肥肉。
2003年秋天,美国大豆出现大面积减产,国际市场预言南美大豆也将出现大幅度减产。
德刊《油世界》称,全球2003/04年度大豆产量估计为1.9926亿吨,低于2亿吨的消费需求量。
2003年9月到2004年2月,全球供需平衡表中大豆供应将出现异常紧张趋势。
截止到目前,预计北半球大豆产量已经较上年下降了480万吨,下降到9760万吨,为7年来的最低水平。
虽然截止到2003年9月1日,全球大豆库存量达到了4490万吨,但预计到2004年2月底,库存量将大幅减少到4290万吨。
《油世界》指出,北半球生产国的大豆歉收,导致对南半球生产国的依赖性提高。
美国有报告称,中国豆粕需求将增长40%,大豆油增长60%,大豆增长25%。
结果,国际市场大豆一直看涨。
入世以后,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大豆产业,通过发放进口检疫许可证的方式对大豆的进口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
同时,通过这一管理方式控制大豆的进口也是中国政府应付中美贸易争端的主要办法。
但这也使得中国的大豆进口反而不按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由于进口检疫许可证是一批批发放,大豆采购由原来的不透明变为透明,容易成为国际炒家的猎物。
2004年初,当美国大豆正在热销而中国大豆供应基本告罄之时,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采购大豆,美国基金肆意拉高美盘价格。
国外大豆出口商一方面在场内散布虚假需求信息,以放大需求效应,另一方面在卖出大豆的同时,会在CBOT市场上进行买入套期保值,这对CBOT市场本身而言也是一股不小的买升力量。
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先前的约3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为近15年来的新高。
CBOT是全球大豆市场的作价中心,中国厂商在采购国外大豆时,普遍依据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
中国大豆并没有像铁矿砂那样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而只是通过CBOT从跨国公司手中购买大豆期货。
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机制大部分是用CBOT期货价格加上现货升贴水构成大豆的现货价格,所以CBOT的每一次价格变动都会对中国大豆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现货商。
在中国大豆采购团签下高价进口合同,购买了大约300万吨的大豆后离开美国,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随即暴跌,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吨。
中国市场的豆粕价格在2004年初继续高涨,在压榨利润的驱动之下,中国榨油企业普遍加大采购力度。
同时,中国国内大豆加工能力的急剧扩张引发了对大豆采购需求的急度膨胀,转基因政策及外贸政策的不稳定性增加了中国榨油企业对进口大豆的投机需求和周转库存需求。
这样,中国榨油企业纷纷买入大豆远期合约,这使得2004年中国大部分进口订单的签约价格维持在相对高的价位,接近4,000元/吨。
然而,后来南美大豆并没有出现原来预期的大面积减产,和去年相比产量并未大幅下降。
而且,北美大豆种植面积预计比去年增加200万英亩,美国的及时降雨使得大豆播种进度非常之快,美国大豆增产的潜力很大。
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海洋运费下跌,也推动了进口大豆价格的下跌。
历史上,美伊战争期间国际船运费暴涨,并创历史高点,就曾经使得大豆运输成本增加,推动大豆价格攀升。
由于2004年中国开始限制铁矿石的进口以及南美的大豆出口低于预计,散装货物的海洋运费出现大幅下跌。
4月份以来,从太平洋西北沿岸到日本的运费下降了近4美元,与海湾到日本的运价差在4月中旬达到创记录的每吨31.5美元。
豆粕销售利润占压榨油厂利润中很大的一块,但豆粕市场受禽畜行业的影响大。
2004年春夏之交禽流感的爆发打击了畜禽养殖业,直接影响了国内豆粕的消费量。
国内大豆油在2月底达到最高价的7,600元/吨,豆粕在4月初达到最高价的3,400元/吨。
5月12日开始,CBOT的美盘基金从多头市场撤离,大幅减仓,大豆期价剧跌。
受此影响,国际大豆价格下跌近25%,跌到266美元/吨。
同时,国内油价和粕价下跌,大豆油报价6,900元/吨,豆粕报价3,200元/吨。
按同期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3,850-3,900元/吨,加工费用120元/吨,资金成本20元/吨计算,压榨油厂每加工1吨进口大豆就要亏损200多元。
到了11月份,大豆油最低跌到5,500元/吨,豆粕最低跌到2,400元/吨。
国内压榨厂商的亏损也一步步放大。
受2004年严厉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国内榨油行业紧缩银根,使很多榨油企业开不出信用证。
对于银行来说,即使没有加强信贷控制的政策,也不愿意给这些企业开信用证。
这些榨油企业进口大豆的成本过高,按照现在的大豆油和豆粕的市场价格来看,亏损是必然的。
如果开出信用证,很可能出现坏帐。
资金链出现断裂后,不少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无力支付大豆货款而被迫违约。
甚至连100万美元/船的“洗船”费用(以一定的费用把船货回售给供应商)都可能将一个榨油厂逼到破产。
4月18日,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巴西大豆中发现包裹了种衣剂的“红豆”。
5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通知,暂停4家大豆供应商向中国出口大豆。
之后又先后对发现含有种衣剂大豆所涉及的23家境外供应商下了封杀令。
6月11日,巴西政府发布法令,要求1公斤大豆只允许含1粒不明毒性的杂质,并向中国政府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种衣豆事件。
6月21日,中巴大豆谈判结束,两国恢复大豆双边贸易。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解除禁令。
中巴大豆事件帮助国内厂商暂时渡过了难关。
在全行业连续7个月亏损的背景下,5月16日,压榨能力占全国一半的16家中国最大的大豆压榨厂家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国际大豆供应商降低大豆价格。
如果大豆价格依然维持在高位,它们将联手减少第二季度的进口到货量,并在下半年将大豆进口量减少50%,同时共享现有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