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的设计_魏蕴然
- 格式:pdf
- 大小:146.18 KB
- 文档页数:4
后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中的标志设计
王秀玲;张杰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08()1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世界平面设计进入了多种设计风格繁荣
发展的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向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转变。
本研究分析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变迁和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3页(P171-17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多元化
【作者】王秀玲;张杰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F760.5
【相关文献】
1.标志性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世界最受欢迎的La Conica咖啡壶设计 [J], 范鑫
2.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r——以中国汽车品牌标志为例 [J],
吴杰
3.标志性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世界最受欢迎的La Conica咖啡壶设计 [J], 范鑫
4.后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中的标志设计研究 [J], 暴秋实
5.标志设计中后现代主义风格探究 [J], 郑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简史》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汇报人:日期:•工业社会的设计•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背景•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特征•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评价目•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趋势•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案例分析录01工业社会的设计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变革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
030201工业社会的背景03大规模生产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普及率。
01机械化生产工业社会的设计强调机械化生产,以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为目标。
02功能主义设计注重功能性,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而不过分追求外观和装饰。
工业社会的设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进步性工业社会的设计过于强调机械化和功能主义,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导致产品的冷漠和缺乏情感共鸣。
局限性02后工业社会的设计背景知识经济的发展01在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逐渐取代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逐渐普及。
这种经济转型对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与市场竞争0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为了在市场中取得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设计,以吸引消费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03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强,绿色设计成为了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趋势。
设计师开始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努力实现可持续性和环保的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后工业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这些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设计、生产和营销。
制造业的变革随着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普及,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和模拟,然后使用数字制造技术实现设计。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标志设计之路作者:荣华马海元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5期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设计由此也应运而生了。
作为平面设计的构成部分,标志设计也在这股设计思潮中发生了改变,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设计特征:强调标志造型的复杂多变,不断创新标志设计的视觉传达形式,不断变革标志设计的设计语言,并注重标志设计的情感表达和视觉体验。
总之,在后现代视域下的标志设计,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设计之路。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美国艺术理论家莱文在《告别现代主义》的一文中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对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出了评价:“后现代主义不是纯粹的。
它引用、纯化、重复过去的东西。
它的方法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它是风格的自由和自由风格的。
它充满怀疑,但不否定任何东西,它容忍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连贯性。
其疑云不同,范围广泛。
它模仿生活,容忍粗糙和不成熟,采取业余爱好者的态度。
注意关系而非风格,运用会议、自由、虚伪、讽刺、幻想、怀疑来结构作品。
它是内在的、主观的。
它打破了世界和自我的界限。
它涉及个性与行为,向自然复归,不只是包括自然界,而且容纳软弱的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如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崭露头角,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现代主义走向灭亡,而是被现代主义唤醒的一种新的设计形态,日本著名设计师在其《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即使现代主义没有初诞生时的冲击力,仍然不可被流星取代。
”二战后,人类逐渐从战争的伤痛中恢复过来,转而发展经济,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众文化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审美观也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
人类开始追求各种自由风格,排斥传统设计规整和秩序,开始推崇混乱美、动态美、和复杂美。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第一节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第二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第三节设计美学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第二节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第三节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第四节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五节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二节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第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设计第四章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第一节中国现代设计的简要回顾第二节设计美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第三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第五章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第一节当代设计观的建立第二节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第三节当代设计的内容和层次第四节当代设计美学观第五节大众文化与当代设计美学第六节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设计美学》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是学生深入认识设计专业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指导,课程中有大量讨论和研究的设计理念和美学的问题,是把美学思想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课程。
本课程探讨主要围绕现代设计理念与美学思想这个中心,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以哲学思想为根基的美学观念与设计艺术发展的关系之密切和直接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美学是从现代设计发展的视角,通过对设计美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读来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在于《设计美学》(Design&Aesthetics)与《设计概论》、《设计史》共同构成设计类各专业史论课,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学习《设计美学》有助于理解、发现和解决设计中的美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对提高设计水平,创造美的设计,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大有裨益。
后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中的标志设计研究作者:暴秋实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平面设计进入到了一种多元化设计风格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逐步向后现代注意设计风格进行转百年,本文主要研究后现代注意设计语境之中的标志设计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语境;标志设计随着世界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进步使得标志设计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清晰,并且,后现代语境之中的标志逐步形成了一种体系化,简洁化和创意化的设计观念。
一、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介绍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之初,现代主义就成为了二十世纪设计行业的核心。
七十年代后,后现代社会主义设计理念的提出又进一步加深了标志设计的变革。
现代主义设计的理念就是少,九十多。
标注注重其功能性和表达性特征,去除一切可以去除的繁杂的表现,那么,这种设计是受当时工业化条件的发展所限制。
发展到七十年代后期,工业发展逐步成熟,人们对于标志设计的核心要求不仅仅是少,更多的是一种和谐与统一。
人们认为,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之中的标志太过于单调,没有任何赏析性能。
人们在长达七十年的单一色调之中开始厌烦。
消费者开始对新鲜的标志设计充满兴趣,这极大地醋精了后现代设计语境之中标志设计成型,发展和广阔传播。
后现代主义的标志设计逐步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
主张以各种修饰手法来达到视觉冲击,同时有十分明确的表达出标志含义。
二、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的特点虽然是基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而产生的,但是与现代主义标志设计特点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本文就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目的多元化,表现多元化这两个方向进行一个具体的阐述。
(一)目的多元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八兆时代,各种发达的传媒设备被人们所应用和发展,各种文化相互碰撞,逐步形成了后现代社会注意的初级形态。
那么,在这样的设计语境之中,标志设计作为其重要分支,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感性,形式以及视觉刺激被完美的应用于标志设计之中。
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的设计
魏蕴然
【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9)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社会的服务性因素被高度重视,大众的地位从被动提升到了主动.由此产生的现代标志系统,把关注大众的心理感受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命题.一套良好的标志系统应当包含大量经过筛选的优质信息.首先,设计师不可忽视标志系统作为传达讯息的一种符号体系所拥有的共同特点:可认知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其次,设计师必须了解,为了准确地传达出信息,标志系统设计必须使用精炼的抽象概念对人的视觉经验产生影响.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魏蕴然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7
【相关文献】
1.后工业时代的家具设计观——家具的非物质系统设计 [J], 陈祖建;关惠元
2.“80后”的符号记忆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I DO”婚礼品牌标志设计 [J], 陆瑞玑
3.后工业时代家具非物质设计观——"服务"系统设计 [J], 夏安娜;段海燕;穆亚平
4.“80后”的符号记忆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IDO”婚礼品牌标志设计 [J],
陆瑞玑;
5.旅游标志系统在藏区公路的特色设计——国道318线(川藏南线)康定至东俄洛段公路改建工程交通标志标牌设计 [J], 宋川;宋国萍;陈建华;王兆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标志系统
赵雷;李国庆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2003(22)2
【摘要】图书馆标志系统,是馆舍使用中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也应是图书馆设计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标志系统显得愈加重要,文章介绍了图书馆标志系统的构成。
【总页数】3页(P28-29)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标志系统;构成;设置位置
【作者】赵雷;李国庆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91
【相关文献】
1.试论基于图书馆文化的图书馆标志系统建设 [J], 胡琳
2.高校图书馆建筑中“无声的引导员”——浅析当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动线与布局 [J], 夏媛媛
3.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标志系统 [J], 沈天鹰
4.打造适合读者使用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以某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例[J], 潘湛华
5.《图书馆建筑设计》:谈图书馆建筑设计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J], 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标志设计的多元化
王刚
【期刊名称】《美术大观》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 一、简约风行天下rn以"少即是多"为口号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一如既往地流行.现代标志设计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这个时期讲求功能、反对装饰、追求理性简洁的设计理念,从思想上、方法上及设计形式上对以后的标志设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我们的设计生活中随处可见现代主义的风格.现代主义标志设计强调简洁和功能,擅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进行造型、构图,反对与功能无关的装饰,这种风格的标志大部分都是用圆规和直尺所做的几何图形,以高度的精密与标准化为特征,强调标志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功能性和极度简约的风格.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国产汽车标志设计中多元化特征 [J], 陈培瑶
2.浅谈现代标志设计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J], 刘阳
3.数字媒体时代标志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J], 柳标
4.数字媒体时代标志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J], 张静;杜煌
5.原始社会视觉文化的当代呈现——以原始社会时期的吉祥纹样对当代标志设计的启发为例 [J], 胡大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哈尔滨市标识系统及艺术创意形象规划
赵宁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5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被热爱艺术的哈尔滨人赋予了色彩和生命,哈尔滨以其罗曼蒂克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因此,城市标识系统及艺术形象规划的作用就愈来愈重要.
【总页数】1页(P223)
【作者】赵宁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
【相关文献】
1.追求文化主题和艺术形象的和谐统一——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和平龙创意设计征集委员会主任易建湘同志在“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暨中华和平龙创意设计第二轮征集活动”仪式上的讲话 [J],
2.结合艺术传承与休闲旅游的创意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全区景观及附属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J], 彭文惠
3.新兴艺术形式在电视广告创意表现中的运用——以奥迪形象《沙画篇》的创意与表现为例 [J], 张冠琼
4.民俗村品牌形象构建中的标识创意设计 [J], 方潇;苏本正
5.谈大学文化标识体系建设与大学精神传播——以四川大学文化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为例 [J], 张宏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9卷第4期2009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N anjing Fo restry U niver 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V ol .9No .4Dec .2009 收稿日期:2009-04-10 作者简介:魏蕴然,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助教,硕士。
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的设计魏蕴然(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社会的服务性因素被高度重视,大众的地位从被动提升到了主动。
由此产生的现代标志系统,把关注大众的心理感受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一个命题。
一套良好的标志系统应当包含大量经过筛选的优质信息。
首先,设计师不可忽视标志系统作为传达讯息的一种符号体系所拥有的共同特点:可认知性、普遍性和稳定性;其次,设计师必须了解,为了准确地传达出信息,标志系统设计必须使用精炼的抽象概念对人的视觉经验产生影响。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人性化设计;公众;传播中图分类号:T 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4-0110-04 随着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发展,标志系统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的作用日渐重要。
它产生的目的是服务大众,其设计如何做到更加人性化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旨。
一、后工业社会中的标志系统———服务大众的信息传递者“我们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首要标志是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最重要资源。
”[1]怎样才能使公众快速准确地接受各类资讯呢?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编纂成抽象符号的系统以后,可以同任何规律体系一样用来说明许多不同领域内的经验。
”[2]因此,标志系统设计作为符号学中拓展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环境中。
后工业社会中,“系统的生产知识并迅速地加工、处理、传递,成为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的增长来实现”[3]。
这种社会发展状况,导致专业与技术人员大量增加。
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
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必然对服务性更加关注,有着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说,后工业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对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进行了这样描述:“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
……主要人物是专业人员,因为他通过教育和培训把自己装备起来提供各种后工业社会日益需要的技能。
如果工业社会的定义是根据作为生活标准标志的商品数量来确定的话,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则根据服务和舒适所计量的生活的质量的标准来确定的。
”[4]143所以,服务和人性化是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关键词。
公众对当代标志系统的要求也不再满足于最简单的常规符号。
人们希望看到一些更加赏心悦目的标志出现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
不仅是因为品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众能感受到他们享有最人性化的服务,人的自我关注的心理能得到满足。
自我价值的肯定能够使他们和周遭一切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和谐的进步状态。
这就使得标志系统的应用对资讯信息的传达要起到亲和作用,从而使各种理念更广泛地被公众接受。
—110—2009年 总第36期魏蕴然: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的设计二、解构与重组———后工业社会标志系统设计的理念要做到人性化设计,首先要了解标志系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手段,“在成为被自己所指称的物的同时,还必须呈现为认识的对象”[4]20。
它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或各种有着象征意义的物体。
标志系统不能脱离它要传递的信息本身而单独存在。
换句话说,标志就是一种可以被认知的视觉符号。
无论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还是环境景观视觉识别系统,都是以标志为主的视觉传达系统。
标志的产生和人类的意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的意识过程是由认知表象开始,再将被认识的表象通过大脑的思维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并固定成为特定的认知模式。
“嵇康在《生物哀乐论》中说:`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
'即说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形,同样的事物也有不同的内容或性质,所以要取名以区别,这里的名即指一种记号或代号,也是一种标识。
”[5](《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识”biāo zhì同“标志”。
)所以,人对周遭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
最初标志系统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服务大众,仅仅是作为特定群体中使用的信息传递媒介。
一方面,信息的纯粹性得以保证,然而另一方面,公众的感受被忽略,只是被简单地当作无条件承受者,传达者要表述什么,大众就要被动接受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服务大众成为关键话语。
无论是各类企业机构还是空间场所中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达给大众。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最精炼的信息传递给大众的,是将复杂内容凝练为符号的标志系统。
所以,现代标志系统的设计创作必须要以服务大众为前提。
标志系统不再是把各类信息强加给公众,而应当让公众自主接受,因为对于信息的选择权掌握在公众手中。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更换自己的标志形象,本意是作为国家经济复苏的新起点,不料消费者拒绝接受陌生的新标志,导致可口可乐销量大减,与原先的公司期望值完全相反。
通过调查,公司发现原先的标志———代表了“欢快”的飘带型文字设定早已深入人心,再也无法取代,公司只好换回最初的标志设计,来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同。
这就说明,现代社会中,标示系统的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公众的感受。
不被公众接受的标志系统即使艺术价值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
后工业社会中,公众通过视听的途径接收到标志系统传达出的某种信息,随即会以自我的社会经验和审美经验、以社会的规范等标准作参照来体验并核查信息,从而对它作出准确与否、可靠与否的判断,最终决定是否接受该信息。
而公众本身也在对信息起传播的作用,会以自己的判断影响周围的受众对信息的态度。
而这恰恰吻合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一句话———“媒介即讯息”。
对这种观点进行引申理解,可以认为当代标志系统的审美特性需要产生出一种增值意义,为其功能性服务。
首先必须关注其所需要传递的内容,标志系统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
虽然过于强调标志系统的功用性并不能够在后工业社会满足社会大众的情感需求,然而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功用性才是标志系统存在的基本依据。
这种功用性即是标志系统人性化设计中必须遵从的基本准则。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缩短,现代城市、居民的变化以及复杂性也成为设计标志系统时所要考虑的因素。
公共化、互动化和开放化是现代标志系统介入整个生活空间的重要特征。
“我们运用新技术所提供的服务和观念可以将甚至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也引入国际媒介社会。
”[4]26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后工业时代标志—111—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9卷 第4期系统的一种观点,让我们更易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化的重要性。
三、表述和接受———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设计的构成当代标志系统设计是后工业社会服务性产业逐渐占了主导地位之后出现的新的信息传播学科。
它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会在心理上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
”[4]529要设计出良好的标志系统,除了要对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对大众的感受有深切体会。
首先,设计师不可忽视标志系统作为传达讯息的一种符号体系所拥有的特点:可认知性、普遍性和稳定性。
(1)可认知性。
符号作为高度抽象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更要求其有着快速辨识性,在后工业时代这样一种信息量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公众更希望得到最直观的表述。
(2)普遍性。
标志系统的广泛使用,是因为现代社会公众希望得到最快捷的有效信息而发展起来的,若要标志系统在公众日常生活中产生无处不在的影响,必然不可忽略其普遍性。
(3)稳定性。
一旦标示符号的意义形成,在公众意识中生成了固定概念,往往不会再被轻易改变,这便是符号的稳定性。
标志设计师们必须在掌握这三个特性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设计,而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
其次,为了准确地传达出信息,设计师在标志系统设计时必须使用精炼的抽象概念对人的视觉经验产生影响。
倾斜的物体会让人产生不稳定感,横平竖直的物体会让人产生稳定感;暖色系使人产生亲近感,冷色系使人产生疏离感;浅色令人感到轻飘飘,深色令人感到沉甸甸,这些感觉也会在公众心理上产生符号化的概念,从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时,会把这种心理暗示带入综合体验中,这便是来自视觉经验的印象。
要做到标志系统的人性化设计,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出:“现代视觉文化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而视觉传媒所创造出的传播效果,更多的来自于是用的技巧,而忽略了本身的内容性。
视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正在瓦解着文化的聚合力。
”[6]这种说法无疑为现代设计师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套良好的标志系统应当包含大量经过筛选的优质信息。
而这一切都围绕着标志系统是作为信息承载体这一功用性为核心展开的,离开了功用性这一基础特征,所有的装饰性强调都将成为无意义的图案。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独立完备的标志系统的场所或者机构,必定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在标志的符号共性特征上再抓住信息源的特点进行延伸发挥,结合公众的审美体验加以修饰,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而又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标示作品。
一味模仿相似的类别,必然会导致泛符号化而不易被记忆的情况。
如何抓住信息源的本身特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文化、传统风俗、自然风貌、使用者的认同和既定规范这几个方面入手。
这其中涉及的关键词便是“适合”。
“适合,是一种与呈现出`逐渐的'邻近形式的空间相联系的相似性。
它具有与连接和调节相同的秩序。
”[7]这种适合,可以理解成标志系统与其所存在环境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产生正是标志系统人性化设计的体现。
设计师不仅需要深入体会作为信息承受者的公众的心理经验和视觉经验,而且要联系与之有关的公众的认知性,并通过自身艺术素养把这些因素统一成“一种形式”表现到标志系统中。
现代标志系统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传播者制造的信息,还包含了设计师希望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形态。
设计师的风格体现,是其自身素养的再现,而—112—2009年 总第36期魏蕴然:后工业时代标志系统的设计不是在创作过程中刻意制造出来的产物。
在现代标志系统设计中,陈述是一种方式,陈述的内容才是诉求的关键。
设计师只有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在诸多繁琐的形式中脱颖而出,使设计作品在纵深的时间流中保持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