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
- 格式:pdf
- 大小:694.0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地处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03′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邻朝鲜半岛、韩国和日本诸岛。
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南界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北连蒙古国,西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接壤。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
中国地形以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南部丘陵和广大的河流系统组成。
1. 西北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它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单位,占地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
2. 安集海、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横断山、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纵横交错,横亘中国地理版图,构成中国境内的重要山脉。
3. 平原和盆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川盆地等一系列平原和盆地的形成,使中国南北平原和盆地占了很大的土地面积。
4.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海域。
中国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沿海地区属于典型的沿海平原地区。
三、气候环境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
主要气候类型有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1. 寒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因地处高纬度,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2. 温带气候:包括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地带等地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3.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4.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台湾岛等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
中国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东亚季风和西北季风是中国主要的季风类型。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优化开发区域——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一、环渤海地区(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
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
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
4、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6、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8、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9、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10、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1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2)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3)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刘向南刘天昊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重要的空间手段,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
基于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类型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总体分析,系统总结了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碎片化现象严重、保护经费不足、人为干扰频繁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而从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法律体系和保护地资源产权四个方面解析了问题的形成机制,最后从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B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重要的空间手段,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九大以来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客观上也为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外部条件。
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得以较快地推进。
自2015年12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到目前中国已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陆续获批。
2017年9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完善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案。
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组建成立。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保护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目前,涉及中国12个省份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按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并重点围绕“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体系”、“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管理体制的探索。
森林经营规划_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森林成熟与农作物及蔬菜等的成熟一样,具有明显性。
参考答案:错误2.轮伐期越长,相应的经营措施就多;相反就少。
参考答案:正确3.在我国,林业分工论首先由我国原林业部()老部长为首的一批专家提出,并形成一套系统的林业经营理论体系。
参考答案:雍文涛4.森林经营单位在申请森林认证之前,不一定要进行自我评估。
参考答案:错误5.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
参考答案:美国GPS6.遥感技术由()等构成要素组成。
参考答案:传感器_遥感对象_信息传播媒介7.在美国,()被称为20世纪“三大航天工程” 。
参考答案: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_“阿波罗”飞船登月_航天飞机升空8.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称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仅图形数据,不包括属性数据。
参考答案:错误9.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功能,是遥感的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10.()是一个由计算机软件、硬件、方法库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可实现空间数据采集、管理、操作、分析和可视化,以而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的计算机化的系统。
参考答案:地理信息系统11.在林业遥感应用中,()与纹理信息结合,可以识别树种、进行树种空间分布制图。
参考答案:高光谱12.邬建国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1、格局—过程—尺度;2、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3、生态学干扰;4、缀块—廊道——基底模式。
参考答案:正确13.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1939年德国地植物学家特罗尔(Carl Troll)在“航空象片制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概念。
参考答案:正确14.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翻了()倍。
参考答案:215.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在世界排名()参考答案:第五16.检查法,顾名思义,通过定期重复调查来检查森林结构、蓄积和生长量的变化。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教学设计课题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二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区域认知)2.运用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综合思维)3.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及特点。
(地理实践力)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重点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意义难点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55公顷,保存着较完整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亚热带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达2 400多种,其中格木、野荔枝、鸡毛松、观光木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有100余种,其中约、苏门羚和白鹏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
鼎湖山的天然森林是世界上特殊的森林类型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1979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自然保护区网,并成为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定位站。
想一想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哪些?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从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引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讲授新课(承接)同学们,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我们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保护好自然环境?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想一想什么是自然保护区?(1).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学生思考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图片导入)想一想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什么?(2).目的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赵文飞;宗路平;王梦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7【摘要】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整理了我国现有2672个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发展历程、保护类型、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特征统计。
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指数等方法,对全国自然保护区从海陆分布、省级分布、时空分布、集聚分布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类型丰富,大致经历了“起步-停滞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稳固完善”的5个发展阶段,以中小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为主;(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省域分布差异悬殊,沿“胡焕庸线”呈“西少东多、西聚东散”的特点;(3)不同类型和管理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分布集群态势差异明显,形成了黄山-怀玉山、粤东北丘陵、南岭、武夷山等11个显著聚集区;(4)建设规模和连片聚集效应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与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构造变化趋势存在紧密联系。
最后,本文讨论了形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自然条件及主观人为等因素,并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布局完善和海陆统筹的保护区网络,科学界定保护地类型,逐步优化自然保护区边界及稳步提升科研监测成效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向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和时效性问题,以期为未来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及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总页数】14页(P2786-2799)【作者】赵文飞;宗路平;王梦君【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相关文献】1.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2.湖南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及空缺分析3.太行山猕猴国家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4.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栖性胡蜂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作者:杨喆吴健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05期摘要农村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保留地,同时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分布区。
农村地区的机会成本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成本,是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潜在驱动因素。
该研究从县级政府视角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策机制,利用2005—2018年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分布的影响,并按照保护区所在区域和级别进行分类讨论,探讨机会成本对保护区个体规模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机会成本是决定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机会成本和保护区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机会成本每增加1%,该地区保护区面积将减少0.679%。
②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
③机会成本对地方级保护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
④随着机会成本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个体规模有缩小趋势,能够缓解机会成本的压力,但保护区生境面临破碎化风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此,中国在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布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建立和管理的影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多功能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审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对象纳入保护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驱动因素;机会成本;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F32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22)05-0144-12 DOI:10.12062/cpre.20211130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而农村地区保存着中国最主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2]。
地理教案二: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的资源和利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认识我国的主要土地类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
二、基本知识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由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土壤、植被等组成的岩土体,包括地球上陆地表层和海洋底层。
2.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可以按照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土地覆盖类型,我国的土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七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用地。
三、我国主要土地类型1.耕地耕地是我国最重要的土地类型,也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一。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人工灌溉区是耕地最为丰富的地区。
耕地利用率高,用于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2.林地林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生态旅游等。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区,以及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辽宁等省份。
其中南方的丰富的热带雨林是林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3.草地草地是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我国草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
草地的特点是草种多样,植被厚密,适合放牧和草原旅游等业态的发展。
4.水域水域是指我国的江河湖泊、人工水库、海洋等水体。
作为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水域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水能资源等。
我国的水域资源分布在各个省份,其中内陆水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诸多湖泊,海洋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5.城镇用地城镇用地是指我国的城市和城镇所占用的土地。
我国的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更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商业等行业,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一、概述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当年最大NDVI值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
我国草地植被总地上生物量为16 TgC,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总地下生物量为60 TgC,是地上生物量的15倍而总生物量是176 TgC,占世界草地植被的7,其平均密度约等于24 gCm,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草地植被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势为:东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350m 和3750m处分别出现了波谷和波峰,与我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为森林的14左右,显著大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草地在碳平衡中的贡献相对较大。
1. 研究背景和意义草地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上草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理解国家乃至全球碳循环、水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发生相应调整。
系统地开展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管理政策、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数据和资料,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手段,系统地评估中国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为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