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灸教育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50 MB
- 文档页数:118
课件艾灸课件-(带附件)课件艾灸疗法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一、引言艾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本课件旨在介绍艾灸的基本概念、作用机理、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绿色、天然、无副作用的疗法。
二、艾灸的基本概念艾灸,是利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条,对特定穴位进行熏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绒,是由艾草经过晾晒、揉搓、筛选等工序制成,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
三、艾灸的作用机理1.温热效应:艾灸时,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2.药理作用:艾绒燃烧时,释放出的有效成分可以渗透皮肤,发挥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等。
3.经络调节:艾灸作用于特定穴位,可以调节经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
4.免疫调节: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四、艾灸的操作方法1.直接灸:将艾绒捏成小团,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熏烤。
2.间接灸:将艾绒放在姜片、蒜片等材料上,再放在皮肤上进行熏烤。
3.艾条灸:将艾绒卷成条状,点燃一端,对准穴位进行熏烤。
4.温针灸:将艾绒捏成团,放在针灸针尾端,点燃进行熏烤。
五、艾灸的临床应用1.风湿性关节炎: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缓解关节疼痛。
2.胃肠功能紊乱:艾灸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
3.月经不调: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温养胞宫,调节月经周期。
4.亚健康状态:艾灸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
六、艾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天然、无副作用的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掌握艾灸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件的介绍,使读者对艾灸疗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一、温热效应艾灸的温热效应是其最直接的作用方式。
当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穿透皮肤,温暖深层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绝技班教程】玄普灸阵之元气动力灸(上)元气动力灸是玄普灸阵中的A类灸阵之一,具有适应面广的特点,本文依据唐辉老师在神手绝技班讲课录音整理,因为音频文件大小限制,故分上下两部分。
我们的灸阵已经很成熟,操作比较方便元气动力灸(上)前几日讲了位于东北方向的后天艮卦和先天震卦之间的关系,它所对应就是玄普门灸阵体系的“元气动力灸”。
“元气动力灸”相当于四季中的立春,主要是对人体的阳气进行温和升温的一个灸法,我们知道位于北方的后天坎卦和先天坤卦结合是“师卦”,这个位置应对的是冬至,自然界最冷的时候,寒冷的季节要向春暖花开的春季运动,就一定需要一个位于东北的艮土来升温,因此寒性体质想要升温,不能直接从冬季跳到春季,而是要有一个立春的过渡,即艮土的升温。
胃土升温用胃经的“足三里穴”,四总穴歌诀中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意思是肚腹要留下胃土的气息,才能和肾的阳气结合达到温煦和推动脏腑气机运动的功能。
“元气动力灸”的第二个穴位是“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能补虚、补小肠的阳气,人体腹部占用面积最大的脏器是小肠,从胃部开始盘绕整个腹部,小肠比较长,盘绕的原因要对食物进行充分、有效的吸收;小肠也叫丙火,丙火的向上推动带动三焦气机的向上运动。
所以“元气动力灸”临床用于舌苔比较白寒或者白且厚腻的舌相中。
舌苔是小肠对食物进行吸收之后产生的一种水气,它一定与肾阳相结合,因此正常的舌苔是均匀分布的薄白苔。
大家都知道寒冷的季节都会产生雾的天气,如果温度越低,雾的浓度和深度就比较重,同理,小肠(腹部)比较寒冷的时候,对应的白苔就比较多,如果舌苔白厚,则说明人体腹部的温度比较低。
(本图为炼精化气灸)临床上在面对白苔时,特别是有上火症状白苔患者,临床上很多医生都容易误诊为火气,从而用一些寒凉清热的药,我们知道白苔产生的原因是“火气藏不到脾土中”,所以这种火叫外越的“虚火”,是不能用清热的方法治疗的,我们把这种症状称之为“火包冰”,在治疗上可以适当的用一点“凉药”驱散火气,但绝对不能用“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