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孙膑》教学设计,河大版】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5
孙膑教学设计语文孙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在战争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
对于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介绍孙膑的背景和成就在开始教学设计之前,我会先向学生介绍孙膑的背景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以从他的家族背景、出生地、受到的教育和他所展现出来的出色的军事能力等方面进行介绍。
同时,也要提到他的主要成就,如与庞涓合作击败赵国、与庞涓分道扬镳等。
二、介绍孙膑的战略思想接下来,我会向学生介绍孙膑的战略思想。
孙膑的战术包括“引蛇出洞”、“疑兵之计”、“声东击西”等,这些都是他在战争中所使用的巧妙的策略。
对于每一个战术,我会向学生解释其背后的原理和作用,让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在实际中应用。
三、分析孙膑的战术应用在教学设计中,我会为学生提供一些案例和场景,让他们来分析孙膑的战术应用。
比如,我可以给他们一个西周与楚国作战的场景,让他们思考孙膑会如何利用他的战术来应对敌人的攻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膑的战术思想。
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向学生介绍孙膑的战术,我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战略思考。
这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讨论、写作或者辩论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最后,我会将孙膑的战略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比如,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孙膑的战略思想来解决。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孙膑战略的实用性和价值。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中应重点介绍孙膑的背景和成就,讲解孙膑的战略思想,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将孙膑的战略思想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膑的战略思想,培养他们的军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孙膑》教学设计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师: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兵法计策,比如说诸葛亮曾经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之兵,周瑜打黄盖的时候曾经用过“苦肉计”,历史故事中曾经多次出现的“反间计”,这些都来自古代的兵法——三十六计。
你们还知道哪些兵法计策?(生答)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孙膑,一起去欣赏一下他给我们展现的“战场艺术”和“人生艺术。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熟读文本,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2、研读文本,分析本文的语言,从而把握文中所体现的“战场艺术”和“人生艺术”。
三、学案反馈,落实基础1、指出学案中大家出错比较多的地方,给学生纠正出错较多的字音,字形。
2、给学生拓展比较重要的字词。
四、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这篇课文中你还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
五、研读课文,问题探究思考:1、本文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孙膑的卓越才能,请用四个字的词语进行概括。
明确: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2、在这几个故事中孙膑都运用了哪些计策来展现“战场艺术”使自己决胜赛场和战场的,请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中孙膑采用的是“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最终“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这个计策是三十六计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①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②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③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中孙膑采用的是“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最终“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围魏救赵”本身就是三十六计之一。
马陵之战这个故事中孙膑采用的是“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这一“减灶法”诱敌深入。
这个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第一计——瞒天过海。
3、我们学习古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借鉴古代先贤的人生艺术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
《孙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等用法。
2、理解孙膑的战略和庞涓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有著名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著名战略,至今仍是兵家克敌制胜的绝招。
美国西点军校也用《孙子兵法》作为教材。
其后代孙膑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有《孙膑兵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给他作的人物传记,文章记述了孙膑以其非凡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的故事,从中我们来领略其兵法的精妙所在,并学习《史记》通过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作者、作品简介1、司马迁(公元前145-前约90左右),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前后历时14年,于前91年撰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后始称《史记》。
它记述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历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约53万字。
《史记》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提问检查字词字词注音蹶上将斫大树自刭田忌悍勇阻隘万弩使田忌将而往文言实词1、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①期曰②齐使田忌将而往③乃钻火烛之b、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①韩告急于齐②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c、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涓自知智穷d、使动用法意动用法①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齐因乘胜尽破其军③素悍勇而轻齐e、名词、形容词作状语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古今异义①直走大梁②去韩而归魏③我固知齐军怯④士卒亡者过半矣⑤读其书未毕3、一词多义将①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齐使田忌将而往白①见白书,乃烛火照之②斫大树白而书之以①虏魏太子申以归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介词结构后置韩告急于齐文言虚词韩告急于齐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四)集体朗读请同学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孙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我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感受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3.学习《史记》的选材艺术,认识传记文学既体现“实录”精神又显示文学色彩的文史交融的特点。
4.进一步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对孙膑性格的把握2.积累文言词语3.研读三个小故事,学习三个小故事中的智慧【教学难点】1.掌握、运用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是司马谈的遗愿,却使他的儿子忍辱负重,耗尽一生的心血,也是这部书使儿子到了生命的尽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部书吗?它的作者又是谁呢?二、文题阐释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
膑,古代剔去人膝盖骨的一种酷刑。
孙膑被庞涓施以此刑,后世就用“膑”做他的名字。
三、孙膑简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
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
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
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
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四、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欲隐勿见通“现”出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通“拳”拳头老弱罢于内通“疲”疲惫2、古今异义遂以为师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夫解杂乱纷纠者古义:杂乱,纷扰今义:争执的事情明日为五万灶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3、一词多义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可是(转折连词)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并且(并列连词)去韩而归承接连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修饰关系连词乃阴使召孙膑派(动词)齐使者如梁出使(动词)说齐使使者(名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才能(动词)臣能令君胜能够(能愿动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比得上(动词)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以及(连词)及临质等到(介词)庞涓恐其贤于己比(介词)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向(介词)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在(介词)齐使田忌将而往率领(动词)魏将庞涓闻之大将(名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顺利(形容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利益(名词)齐军既已过而西矣经过(动词)士卒亡者过半矣超过(动词)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写(动词)见白书文字(名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动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于是(副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认为(动词)虏魏太子申以归而,表修饰关系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为(介词)于是乃以田忌为将把(介词)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用(介词)疾之嫉妒(动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快速(形容词)4、常见实词齐使者如梁往(动词)欲隐勿见埋没(动词)孙膑以刑徒阴见会面(动词)说齐使劝说(动词)窃载与之齐到(动词)马有上、中、下辈等级(名词)及临质对(动词)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推荐(动词)膑辞谢曰推辞、拒绝而孙子为师军师(名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率领(动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军队(名词)魏果去邯郸离开(动词)直走大梁奔向(动词)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轻视(动词)齐号为怯号称(动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奔赴(动词)孙子度其行揣度(动词)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动词)乃钻火烛之照亮(动词)5、常见虚词庞涓既事魏已经(副词)乃阴使召孙膑于是(副词)乃阴使召孙膑暗中(副词)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就(承接连词)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屡次(副词)君弟重射只(副词)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两次(数词)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向来(副词)我固知齐军怯本来(动词)6、词类活用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客人那样(名词作状语)田忌信然之认为……对(意动用法)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用法)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疲弊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使……挫败(使动用法)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装的、精锐的部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7、特殊句式窃载与之齐省略句与齐战于桂陵状语后置五、课文大意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孙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司马迁和孙膑。
2、对照注释,能解释重点词语,直译课文。
3、掌握课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4、归纳写作特色,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孙膑性格的把握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马陵道智取庞涓的故事的启示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史记》、司马迁。
3、听录音,学生轻轻的跟读,扫清文字障碍。
4、疏通、翻译课文。
(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的词义。
○1齐使田忌将而往:将,带兵。
○2去韩而归:去,离开。
○3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向西行。
○4素悍勇而轻齐:素,向来;轻,轻视。
○5齐号为怯:号,扬言,这里是伪装之义。
○6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趣,通“趋”,追逐;蹶,使……受挫。
○7我固知齐军怯:固,本来。
○8士卒亡者过半矣:亡,逃跑。
○9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
○10孙子度其行:度,估计。
○11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斫,砍削。
○12期日:期,约定。
○13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14魏军大乱相失: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15齐因乘胜尽破齐军:因,于是。
○16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显扬,传扬。
(2)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二、三中的部分练习,巩固有关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现象的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3)学生分小组口译课文。
(4)抽学生进行口译课文。
5、讨论分析课文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请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孙膑用减灶之计,在马陵道胜庞涓。
)(3)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孙膑:足智多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具体表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敌军弱点,故作假想,巧设伏兵,造成庞涓错觉,诱敌就范,战而胜之。
庞涓:骄傲自大。
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设计的假象时,即轻易大喜,还自得的说:“我固知齐军怯”。
写孙膑的同时写庞涓,则是为了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八年级语文下册,《孙膑》教学设计,河大版】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孙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3. 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将、引、去、走、使、利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于、而、以等虚词的用法4.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孙膑性格的把握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马陵道智取庞涓的故事的启示文本解读:一. 孙膑简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
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
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
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
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二. 研讨探究1. 本文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孙膑的才能?这体现了司马迁人物传记在选材上的什么特点?提示:①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②在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选取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的材料,既体现人物的主题风貌,又表现其性格的丰富性。
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不避小事俗事。
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
2. 马陵道智取庞涓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善用计谋,正确分析形势。
三. 拓展延伸1. 有人认为,司马迁对孙膑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其作传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依据文本,联系学过的《报任安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①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发奋著史记②孙膑受膑刑积极展现自己,著述《兵法》2. 为孙膑写一幅对联,以表现其才智与谋略提示:膑足修列兵法,赛马扭转乾坤四. 语言积累1. 通假字欲隐勿见通现出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通拳拳头老弱罢于内通疲疲惫2. 古今异义遂以为师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夫解杂乱纷纠者古义:杂乱,纷扰今义:争执的事情明日为五万灶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3. 一词多义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可是(转折连词)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并且(并列连词)去韩而归承接连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修饰关系连词乃阴使召孙膑派(动词)齐使者如梁出使(动词)说齐使使者(名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才能(动词)臣能令君胜能够(能愿动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比得上(动词)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以及(连词)及临质等到(介词)庞涓恐其贤于己比(介词)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向(介词)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在(介词)齐使田忌将而往率领(动词)魏将庞涓闻之大将(名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顺利(形容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利益(名词)齐军既已过而西矣经过(动词)士卒亡者过半矣超过(动词)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写(动词)见白书文字(名词)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动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于是(副词)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认为(动词)虏魏太子申以归而,表修饰关系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为(介词)于是乃以田忌为将把(介词)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用(介词)疾之嫉妒(动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快速(形容词)4. 常见实词齐使者如梁往(动词)欲隐勿见埋没(动词)孙膑以刑徒阴见会面(动词)说齐使劝说(动词)窃载与之齐到(动词)马有上、中、下辈等级(名词)及临质对(动词)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推荐(动词)膑辞谢曰推辞、拒绝而孙子为师军师(名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率领(动词)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军队(名词)魏果去邯郸离开(动词)直走大梁奔向(动词)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轻视(动词)齐号为怯号称(动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奔赴(动词)孙子度其行揣度(动词)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动词)乃钻火烛之照亮(动词)5. 常见虚词庞涓既事魏已经(副词)乃阴使召孙膑于是(副词)乃阴使召孙膑暗中(副词)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就(承接连词)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屡次(副词)君弟重射只(副词)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两次(数词)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向来(副词)我固知齐军怯本来(动词)6. 词类活用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客人那样(名词作状语)田忌信然之认为对(意动用法)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用法)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疲弊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使挫败(使动用法)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装的、精锐的部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7. 特殊句式窃载与之齐省略句与齐战于桂陵状语后置【模拟试题】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痛恨B. 老弱罢于内疲惫C. 欲隐勿见出现D. 魏果去邯郸离开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遂以为师B.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C. 夫解杂乱纷纠者D. 明日为五万灶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玉斗一双,欲与亚父B.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劳苦而功高如此C.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则与斗彘肩D.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A. 沛公欲王关中B. 素善留侯张良C.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D. 必蹶上将军5. 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②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④见白书,乃钻火烛之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有上、中、下辈等级B.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推荐C.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砍D.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穷困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B. 韩告急于齐方与将军会猎于吴C.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于饮D. 乃弃其步军度我至军中,公乃入9.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战略战术思想的一组是()①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②取君上驷与彼中驷③卒得王千金④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⑤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④⑤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孙膑之所以能到齐国且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齐国使者独具慧眼,齐将田忌对其友善且尊重。
B. 孙膑教田忌赛马取胜,体现出过人的智慧。
他非常自信地让田忌下大赌注,田忌相信孙膑,按照孙膑的指挥,果然取胜,赢得千金。
C. 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为了迷惑魏军,故意用减灶法,使敌军上当,使庞涓羞愧难当,把刀自刎。
D. 马陵道战役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妙谋划,掌握时间,利用地形,取得了胜利。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1. A2. B3. C4. D5. B6.(略)7. D8. C9. D 10、11(略)文:孙子死后,隔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孙膑。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他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
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赌注,我能让你取胜。
田忌信以为然,与齐王和贵族子弟们比赛下了千金的赌注。
到临场比赛,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让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次比赛完了,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
于是田忌就把孙子推荐给齐威王。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做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