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七章表象
- 格式:ppt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2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自考串讲笔记一、面孔识别的准确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面孔的独特性;(2)对于本族的面孔人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倒摄一直会导致目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目击者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1.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3. 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
P136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5. 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6、相关范畴:① 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 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 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
P142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P143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一、两种观点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
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早期曾被关注,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表象在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曾趋沉寂。
在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表象的研究又重新受重视并迅速发展,成果也非常丰富。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表象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表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表象的实验和功能的讨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
以下的实验就是为探索考察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而设计的:1.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
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示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演示②带栅格的表象组。
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示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组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
等到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带一个测试点的同样的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实验演示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与组②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
第七章表象(表象(44课时)表象(表象(Mental image Mental image 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
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表征(11课时)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如Neisser Neisser((1972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
对知觉的期待。
Kosslyn Kosslyn Kosslyn((19801980,,1981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
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Podgorny Podgorny 和Shepand Shepand((19781978)的视)的视觉定位实验。
实验分5组(组(11)视觉)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网格(2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网格,想象出字母(3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实验表明,3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
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3、McCollough 效应实验什么是NcCollough 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 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