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心理表象
- 格式:ppt
- 大小:6.30 MB
- 文档页数:43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
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
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
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和300 O。
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
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
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向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
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 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
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突出原因有两个。
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认知答: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
2、认知心理学答: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内省答:冯特提出: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4、生态学效度答: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简答1、认知心理学名声的戏剧性的上升,和几方面因素是分不开的答:1)心理学家对统治美国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语言学家,如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注意途径,而情、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瑞士著名理论家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即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
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学的5种方法答:1、脑损伤病人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3、磁共振成像;4、事件相关电位;5、单细胞记录技术。
三、其他1、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强调表象的重要性。
而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他说,获得一个新的记忆,就象鸟舍里新增加了一只鸟一样,而回忆就象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2、1879年冯特创立了他的实验室。
3、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记忆。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位心理学家,1890年出版了著名的《心理学原理》。
5、华生的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进行研究。
心理学表象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一些进行解释。
1. 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
它包括个体的注意力、思维、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
2. 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通常是自动的,不需要个体的主动控制或意识参与。
3.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知觉、思考、记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和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的方式。
4.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事物和事件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它可以是喜乐、愤怒、悲伤等各种感觉状态,通常伴随着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5. 压力:压力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它可以是来自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可以是个人在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时的压力。
6. 焦虑: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或可能威胁的担忧和紧张感。
它通常与心理和生理的紧张、恐惧和不安感相关。
7. 抑郁: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的情绪状态。
它通常伴随着消极的自我评价、希望缺失和身体上的疲劳。
8. 自尊:自尊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认同。
它是个体认识自己和塑造自身身份的重要因素。
9.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表达。
10.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它可以是个体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体参与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的课程。
这只是一小部分心理学中的名词和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了解和理解这些名词和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第七章表象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一、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一)定位实验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如下,实验分3组:1、知觉-记忆组。
示例2、带栅格的表象组。
示例3、不带栅格的表象组。
示例实验材料与结果:图示实验结论:3个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
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二)锐敏度实验Finke&Kosslyn,1980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实验材料及过程2、表象锐敏度实验。
结果:表象鲜明组被试在知觉和表象条件下的锐敏度几乎一样,且都随两点的实际距离增大而提高;非鲜明组尽管表象条件低于知觉条件,但曲线相似。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三)McCollough (麦考勒)效应实验McCollough效应:在令被试注视不断交替出现的一个红色背景上的垂直栅条和一个绿色背景上的水平栅条,适应后,改为注视一个由黑白色的半边垂直栅条和半边水平栅条所构成的复合刺激图形,被试报告此图形的白色竖条被看成绿色,而白色横条被看成红色的现象。
示例1;2finke(1980)的实验:如果在实验中只让被试看两种颜色,而要求被试相应想象横竖线条,可以得到McCollough效应;如果在实验中只让被试看横竖线条,但需表象出两种颜色,那么就不会出现McCollough效应。
结果说明:表象在模式信息的加工水平与知觉有机能等价,而颜色信息加工水平则没有。
(四)选择性干扰实验Segal&Fusella,1970实验过程:要求被试形成某个视觉表象(如一棵树)或某个听觉表象(如电话铃声),接着对他们进行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的觉察实验。
结果表明:视觉表象对视觉信息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息觉察有干扰。
支持了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表象是对当前未直接呈现的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或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二、表象表征存在的论证:双重代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Paivio(1975)的实验实验过程:先给被试呈现实验材料卡片,然后让被试判断画出来的图对或词对所标志的一对东西实际上的大小,记录反应时。
第七章表象(4课时)表象(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
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1课时)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
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
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Podgorny和Shepand(1978)的视觉定位实验。
实验分5组(1)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
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3、McCollough效应实验什么是NcCollough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
1965年McCollough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后向屏幕上交替投射垂直栅条和水平栅条,每10秒交替一次。
让被试注视10分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一半是垂直的一半是水平的黑白栅条。
结果被试报告说看到的垂直栅条是绿色的,水平栅条是红色的。
如果被试的头倾斜90°,继续观察,原来发绿的栅条变为发红,原来发红的栅条变为发绿了。
第二节 表象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将表象看作是信息编码与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通过研究提出两种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表象理论及其研究
(一)基本表象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是真实物的抽象化再现,人将视觉和言语信息转化为表象存储在记忆中,表象是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基本表象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的支持。
(二)双重编码理论
佩维奥(A·Paivio,1975)等人提出的双重
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
码和存储系统,一是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事物
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储存、转换和提取,其表
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主要用言语听
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
在信
息加工过程中,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可以重
叠,既可能表象编码占优势,也可能是言语符号
编码占优势。
有时表象系统和言语符号系统可以
互译,即言语符号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以用言语符号形式加以储存。
佩维奥认为,表象和言语是相平行和相联系的两个认知系统。
言语编码加工抽象的语言信息,表象编码加工具体的形象信息。
表象编码似乎是空间加工,而言语编码是有序加工。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个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表象系统用表象码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码和言语码可以互译,言语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
存储信息。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表象与认知模型引言: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表象和认知模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表象和认知模型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表象的概念与作用表象是指人类在头脑中对外界事物的再现或模拟。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能够帮助人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
表象可以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形式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符号形式的。
表象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象是人类思维的内在表示,研究表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机制。
其次,表象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如通过内部表象的操作和变换来解决问题。
此外,表象还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记忆和学习,通过对表象的编码和存储,人们能够更好地记忆和提取信息。
二、认知模型的概念与应用认知模型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一种理论描述或模拟。
它是对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规律的一种解释和预测。
认知模型可以是符号系统的,也可以是神经网络的,它们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来解释和预测人类的行为。
认知模型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认知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建立和验证认知模型,我们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基本单元和模块,进而深入研究思维的机制和规律。
其次,认知模型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通过建立与实际行为相吻合的认知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此外,认知模型还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来设计智能系统和算法。
三、表象与认知模型的关系表象和认知模型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的。
表象是认知模型的基础,认知模型是对表象的解释和模拟。
表象提供了认知模型的输入和输出,而认知模型则通过模拟表象的操作和变换来解释和预测人类思维的过程。
在具体研究中,表象和认知模型相互交互。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人类思维的表象来验证和改进认知模型,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和验证认知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表象的产生和变化。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归纳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与知觉的一门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决策和解决问题。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和对其进行加工、理解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感知的方式、特点以及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其中,感知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可分为感知刺激、感知处理和感知结果三个阶段。
人们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经过大脑处理后形成感知结果。
2. 感知与注意力:人类的感知过程受到注意力的调控。
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我们对某些刺激的关注程度和处理优先级。
3. 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密不可分。
感知是收集外界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将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二、记忆记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我们保存并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信息。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知识点:1. 记忆分类:记忆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知记忆是对刺激的瞬时感知,短时记忆是短暂存储的记忆,而长时记忆则是相对永久的记忆存储。
2. 记忆编码与提取:记忆的编码是指信息保存到记忆系统中的过程,而提取则是从存储中检索信息的过程。
编码和提取的方式对记忆的质量和效果有关重要影响。
3.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处理信息的过渡记忆系统,它负责维持和操作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任务所需的信息。
三、思维思维是人类处理问题、推理和解决困难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思维的方式、规律和效能。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思维知识点:1.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思维的核心任务之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包括问题意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生成和解决方案评估等。
2. 推理:推理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得出新结论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推理的不同类型,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及推理中常见的错误和偏见。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距离效应❝Kosslyn等人(1978)•实验材料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Kosslyn(1974)•实验程序:–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旁边–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个小的动物(如苍蝇)旁边–然后实验者说出目标动物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让被试利用他的已构成的表象来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
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Kosslyn(1975)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旋转实验 Shepard(1970)•实验所用材料,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B为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C为镜象对。
正确反应为“不同”•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旋转的理论概括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但是表象并不是直接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第二节相互作用理论和命题理论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Hayes(1973)•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让被试想象屏幕上有一个红的西红柿;同时实际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比较模糊第二节相互作用理论和命题理论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表明:同一感觉道的表象和知觉是相似的,两者竞相争夺同一心理过程或资源:–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某些情况下,表象也有利于知觉。
成对联想实验Paivio(1969)结果表明:表象是一种强有力的编码,在学习和记忆中起中介作用,能促进学习和第三节表象的作用和功能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表象在问题解决、创造活动等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在心理学中早就指出,视觉表象对诸如绘画、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和安装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听觉表象对于音乐家有重要意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