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20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涉及五个研究,包括COMMANDER HF、EMPA -HEART、PIONEER-HF、TRED-HF、UCM-502935。
1 .COMMANDER HFCOMMANDER HF是有关利伐沙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既往研究显示华法令并不能改善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有关利伐沙班的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显示:立伐沙班(2.5mg BID)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梗塞后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心衰与凝血酶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抗凝药是否能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改善合并CAD的慢性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呢?研究分组为:利伐沙班2.5mg BID组和安慰剂组,入选对象为射血分数降低的窦性节律CAD患者。
主要疗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塞、卒中。
研究结果显示立伐沙班未能改善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卒中,也未能改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率。
主要终点事件未改善的结果推测与入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恶化HF相关。
安全性方面,主要安全终点并无显著性安全优势,特别是对于符合ISTH标准的主要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更高。
有关该研究的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突然或无目击者的死亡、肺栓塞或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事后分析,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心肌梗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局限性:入选对象是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HFpEF的患者结论未知;血栓栓塞事件并不是该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EMPA-HEARTEMPA -REG是探讨恩格列净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左室结构、功能、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既往EMPA -REG研究结果证实了Empagliflozin降低MACE事件(14%)、心血管死亡(38%)、全因死亡(32%)、因心衰住院率(35%),但心血管获益机制尚不清楚。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新进展一、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完全满足人体对心脏泵血功能的需求,造成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周围组织器官缺氧和代谢障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
近年来,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一种重大慢性疾病,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1. 冠心病相关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冠心病相关性心力衰竭,即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研究发现,超过50%的心力衰竭患者是由冠心病引起的。
2.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的压力超过正常值。
长期存在的高血压会逐渐损害心肌,导致心肌皮质细胞生长和纤维组织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3. 心肌病性心力衰竭心肌病是指心肌本身的病变,导致心肌功能不全。
心肌病性心力衰竭通常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原因导致的心肌病变,从而引起心脏的功能障碍。
4. 瓣膜性心力衰竭心脏的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如果这些瓣膜发生病变,就可能导致瓣膜关闭不完全或开放不完全,使得血液流动不畅。
这会导致心脏承受更大的负荷,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三、心力衰竭的治疗新进展1.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心力衰竭治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开始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进行心力衰竭的治疗。
目前,一些医疗设备已经能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辅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2. 利用新型药物治疗心力衰竭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引入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如ARNi、sGLT2抑制剂等。
这些新型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3. 利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复制的未定向的细胞,带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
近年来,利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许多研究表明,对于心肌细胞损伤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干细胞能够诱导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病理生理机制解析:心力衰竭引言: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异常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发展过程。
一、受损心肌功能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正常情况下,心肌受到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作用而产生有效收缩。
但在心力衰竭中,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过程的障碍。
1.1 心肌细胞损伤与凋亡长期存在的高血压、冠心病、细胞凋亡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从而减少有效收缩单元数量。
此外,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也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并加剧功能下降。
1.2 心肌组织纤维化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可促进心肌组织纤维化。
纤维化会导致心肌僵硬,减少收缩力和充盈容量,并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1.3 能量代谢障碍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下,供氧不足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将直接影响心肌收缩力。
此外,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过度也会加速心肌代谢,消耗大量能源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二、容量负荷过重除了受损的心肌功能外,容量负荷过重也是心力衰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1 血液滞留与内皮功能紊乱在慢性高血压或其他原因导致外周动脉阻力增加时,左室需要更大的力度来推动血液流出。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额外负荷会使得左室壁增厚,并进一步损伤心肌。
此外,内皮功能异常也会促进血管收缩和液体滞留。
2.2 体液潴留与肾脏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肾脏功能损害,造成钠、水潴留和体液过多。
这种情况下,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导致心室壁张力过高,不利于血液回流。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心脏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在心力衰竭中它的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
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在心力衰竭中,由于低灌注或其他因素刺激,RAAS系统被激活。
肾素释放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
该物质收缩外周动脉,促使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性增强,并刺激醛固酮分泌。
-⼼肌舒缩功能发⽣障碍时,最根本问题是⼼排⾎量下降,引起⾎流动⼒学障碍,维持⼼脏功能的每⼀个代偿机制的代偿能⼒都是有限的,长期维持最终发⽣失代偿,即可引起⼼衰。
(⼀)Frank-Starling机制 前负荷主要受静脉回⼼⾎量和室壁顺应性的影响,它是影响和调节⼼脏功能的第⼀个重要因素。
⼀般⽤左⼼室舒张末期压作为前负荷的指标。
前负荷增加反映舒张末期容量增多,⼼室做功增加。
在运动或应激时,⼼肌肾上腺素能神经冲动增多,循环中⼉茶酚胺浓度升⾼,出现⼼动过速,⼼肌收缩⼒增强,曲线1向曲线2移位。
⼼搏量和⼼排⾎量增加反映⼼室作功增加,但舒张末期压⼒和容量则⼏乎⽆变化(A点向B点移位)。
运动使肌⾁⾎管扩张,降低周围⾎管阻⼒和主动脉阻抗。
运动时动脉压仅轻度升⾼,⼼排⾎量却明显增加,由于Frank-Starling机制,剧烈运动时⼼排⾎量可达到⽔平,左室舒张末期压和容量仅轻度上升(B点移向C点)。
中度收缩性⼼衰时(曲线3),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的调节,⼼肌舒张末期纤维长度增长,⼼室舒张末期容量(⼼室前负荷)增加,静息时⼼排出量和⼼室作功可维持在正常⽔平。
肺⽑细⾎管压异常升⾼与左⼼室舒张压升⾼有关,使⼼衰者在静息时也发⽣呼吸困难(D点)。
⼼衰通常伴有去甲肾上腺素(NE)储备减少,⼼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下降,因此对⼼脏肾上腺素能神经刺激的变⼒性反应亦降低,结果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活动不能使⼼室功能曲线上升⾄正常⽔平,运动时⼼肌收缩⼒不能相应增强。
运动时旨在增加⼼室充盈的因素,可使衰竭⼼室的功能曲线更加低平,引起⼼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压⼒显著升⾼,肺⽑细⾎管压亦随之升⾼,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衰者的活动明显受限。
当左⼼室功能曲线压低(曲线4)⾄⼼排出量不能满⾜静息时周围组织的需要或左⼼室舒张末期压和肺⽑细⾎管压升⾼时即产⽣肺⽔肿(E点)。
(⼆)⼼肌肥厚 ⼼肌肥厚是⼼脏负荷增加的主要代偿机制之⼀。
当引起肥厚的初始刺激是压⼒负荷过重时,其结果是引起收缩期室壁张⼒的急剧增加导致肌原纤维对称性复制,单个⼼肌细胞增⼤和向⼼性肥厚。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是心脏的基本功能单元,当心脏负荷过重、缺血或缺氧等情况发生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和坏死。
这些细胞的死亡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包括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脏重塑,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
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舒张期不能有效地充盈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足。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脏纤维化和心室壁僵硬有关。
4.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收缩期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血压下降和血液循环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室壁厚度和硬度改变以及心脏节律异常有关。
5.血管功能障碍血管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加重心力衰竭。
6.心室重构与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时,心室会发生重构,心脏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心室重构涉及到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纤维化和脂肪浸润等过程。
7.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代谢会发生障碍,导致能量生成不足和代谢废物积累。
这些代谢障碍会进一步损害心肌细胞的功能,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
8.心室负荷过重与心肌细胞超负荷当心脏承受的负荷过重时,心肌细胞会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高血压、主动脉狭窄和心脏瓣膜疾病等有关。
9.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心力衰竭时,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
这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会进一步损害心脏的功能,参与心力衰竭的进展。
10.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会受到氧化应激的损害,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和进展慢性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之一,生存质量降低,预后不良。
它的治疗是持续性的综合治疗,需要病人在门诊及家中进行。
不少病人由于未进行规范的治疗,导致病情反复,甚至迅速恶化,被迫住院治疗,严重的危及生命。
因此,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十分有益。
1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各种心血管疾病在慢性演变过程中,其心脏都要经历由适应到适应不良的病理过程,心功能亦由代偿转为失代偿,的适应性机制主要包括动用心脏储备,心脏扩大和心肌肥厚三种机制。
当各种原因导致心肌负荷过度或心肌丧失时,循环功能的立即短暂调节有赖于神经激素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而长期调节则依靠心肌机械负荷诱发的与神经激素系统介导的心肌重构与心室重塑。
心室重塑是导致hf不断进展的病生理基础。
有症状心力衰竭阶段还通过神经激素系统的激活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后负荷增加,收缩期室壁应力增高;也使容量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前负荷与舒张期室壁应力因而增高,而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使hf进行性恶化。
收缩性hf以心室射血分数减低为特征;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心室充盈障碍,后者同样引起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
心室重构包括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心肌细胞的变化是细胞坏死和调整及适应不良性肥厚,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是胶原蛋白沉积和纤维化。
如何抑制心室重构过程是改善远期预后和延长心衰自然病程,提高远期存活率的基本手段。
2慢性心力衰竭常用药物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常规使用四类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
利尿剂应用于有液体潴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
因它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所以应和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合用利尿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使病人每日体重下降~为宜,使用中应注意电解质及肾功能,监测血压。
一旦病情控制,即可以最小剂量维持,一般需无限期使用。
文章编号:!"#$%&’’((&))"))$%)!"*%)$·综+述·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0-.0),)/"*#1."#-./#%2$."1#2")*31.杨淑艳!,张+雷&,郑中华!,张以忠!,赵丽微!+(吉林医药学院:!,病理教研室,&,附属医院药剂科,吉林吉林!$&)!$)摘+要:心力衰竭越来越成为当今医学的一个重大问题,近些年的研究和实践使得心力衰竭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就目前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心力衰竭;病生机制;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心力衰竭是由许多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引起的、心脏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满足机体对代谢的需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晚期阶段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目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性增高[!0&],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在临床上非常重要,本文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45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4,45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力衰竭时,心排出量的降低及动脉充盈不足,激活了各种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机制,特别是交感神经的激活,使外周阻力增加,外周血液重新分配,最终导致器官的血流异常。
4,65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心力衰竭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加而使心排出量增加;同时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动脉血压和重要器官的供血,这对维持循环有短暂的调节效应。
但是,长期的活性增高导致外周阻力增高和水、钠潴留,加重了心脏的后、前负荷,且大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肌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这些都进一步抑制心脏的功能。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引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经典定义基于病理生理学,即“心脏有足够的前负荷却失去为代谢组织提供足够氧气的能力”。
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中发现,HF的病理生理与其治疗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包括神经激素释放与炎性适应,这在HF早期有助于心脏适应这种变化,但是到后期便演变成促进心衰的发展,严重影响心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
本章节主要从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室重构、神经激素激活和炎性反应四个方面来介绍HF的病理生理。
由心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是HF最常见的病因,但实际上心脏的任何病理改变最终都会引起HF,对于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的HF,还待更多的研究。
血流动力学反应当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血流动力负荷加重时,心脏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来维持心脏输出量。
最重要的适应机制是Frank-Staring机制,即通过增加心脏前负荷来提高心脏输出量(图13.1)。
其次通过心肌肥大来增强心肌收缩力。
神经激素系统(尤其是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也可以通过容量平衡调节和提高心室灌注来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脏前负荷。
这些机制在最初可以改善心肌功能,但是最终会因不适应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心室重构重构是指左心室在大小、形状和功能方面的改变,一般作为初级心脏病理改变的后果,本节从细胞、器官和系统水平上来重点讲述心室重构的发生。
心室重构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向心性心室重构,表现为左心室室壁增厚,心室舒张功能初期不改变,随着时间延长,舒张功能最终会下降。
第二种是偏心性心室重构,心脏扩张,收缩力下降,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
后者常见于心梗后心室重构,表现为容量负荷加重,瓣膜返流,心肌病理性舒张。
在这两种重构中,细胞水平上表现为肌细胞肥大,负荷加重、神经激素分泌、炎性反应或氧化应激都可以引起细胞肥大。
一、实验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心脏充盈压升高,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心衰的病因多样,包括心肌病变、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冠心病等。
为了深入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本研究采用实验性心衰模型,对心衰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进行探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实验性心衰模型的心脏功能变化;2. 探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3. 评估心衰治疗药物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心衰模型组、药物干预组、药物对照组。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血压计、心电图仪、心脏超声仪、生化分析仪等。
3. 实验方法:(1)心衰模型制备: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衰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麻醉大鼠,切开胸壁,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
(2)心脏功能检测: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各组大鼠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指标。
(3)生化指标检测:采集各组大鼠血液,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生化指标。
(4)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组在模型制备后给予药物治疗,药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四、实验结果1. 心脏功能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衰模型组大鼠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指标均明显降低,表明心衰模型制备成功。
2. 生化指标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衰模型组大鼠的CK-MB、LDH、cTnI等生化指标显著升高,提示心肌损伤严重。
3. 药物治疗效果:与心衰模型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生化指标也得到明显降低,提示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的心衰改善作用。
五、实验结论1. 成功建立了实验性心衰模型,为心衰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模型。
2. 心衰模型组大鼠的心脏功能、生化指标均显著降低,提示心衰的发生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
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情况一、实验研究1.单味中药研究 关于单味中药抗心衰的药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基于对心衰的强心作用,大体可分为拟强心甙类与非强心甙类2部分。
(1)拟强心甙类药物:传统中药含强心甙的药物较多,如北五加皮甙、苦葶苈子、黄夹甙、万年青、福寿草甙、铃兰甙、蟾酥、羊角拗等,这类药选择性作用于心脏,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搏出量作用。
近年的研究发现葶苈子、五加皮含有强心甙,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素G相似,且作用时间较快,留存时间较长;尤其是葶苈子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等作用,且副作用小,是一味治疗心衰有前途的药物。
北京、天津10个医院组成的黄夹甙临床试用协作组报道从黄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一种效价高而成本低的亲脂性混合强心甙——黄夹甙,实验证明其与毒毛旋花子甙K的作用相似。
临床观察表明,该药强心作用确切,药效迅速,蓄积和副作用小,对抗左心衰竭疗效尤显著;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较毒毛旋花子甙K为强。
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等报道福寿草具有强心利尿作用,经临床观察用本品治疗后尿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静脉压下降超过4kPa,心率减慢超过10次/min,占55%。
实验证明:本品可增加dp/dt(等容收缩期心室内最大增长速率),使PEP (血前前期)缩,,使心肌收缩速加加快,能提提高,其作用不为β阻滞剂阻断。
田嘉泰报道:铃兰毒甙与洋地黄类治疗心衰334例临床疗效观察,认为本品的强心作用较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 为优,而毒性作用及副作用比后二者为低。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报道,经药理和药化实验证明,北五加皮粗甙具有强心作用,即正性肌力及负性频率作用,并提出其作用机理与对ATP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万年青总甙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扩张肾前管,增加肾前流量,有利尿作用及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的供前供氧,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传导,减慢心率等作用。
西苑医院报道:对蟾酥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蟾酥具有强心、升压和呼吸兴奋作用,其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甙K相似;其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前量,但不影响心率,此外尚有利尿作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陆再英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在其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心排血量下降,组织氧供不足,促使机体动员各种储备力量进行代偿。
这些代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受损的心功能得以补偿,但是代偿过度往往又加重心脏负荷使心排血量反而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CHF的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近十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少的研究成果已对临床提高防治CHF的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就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心脏工作性能的研究现况心脏的功能传统上用每搏血量、心排血量及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衡量,而这些血流动力学效应乃是心肌收缩过程的表现。
【总页数】3页(P2-4)
【作者】陆再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1
【相关文献】
1.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J], 胡旭东
2.充血性心力衰竭 (17)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J], 于全俊
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新认识 [J], 赵英杰;刘官明
4.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治疗进展 [J], 周桂坤;邹阳春;王明晓;王学英;王春玲
5.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研究现状 [J], 车文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叶章正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对心衰病理生理的研究经历了从系统器官水平到细胞亚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发展过程。
目前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心力衰竭神经体液系统细胞凋亡心脏重塑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细胞因子能量代谢重构舒张功能不全心肌成纤维细胞信号传导神经内分泌的激活由于心排血量降低,交感神经、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同时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动脉血压和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对心衰起到暂时的代偿作用,但是当心衰转为慢性时则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有害作用:1.心衰与RAAS激活:已知RAAS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可使心肌新的收缩蛋白合成增加,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增生,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新近研究表明,在血压正常的情况下,血管紧张素Ⅱ也能通过直接激活血管紧张素受体-1引起心脏肥大、心肌重塑和功能障碍12;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内分泌、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R)促进心肌间质I型和III胶原纤维的形成,醛固酮有着与之相似的促纤维化作用3;在严重的充血性心衰中研究发现RAAS与心肌免疫应答的激活相关4,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内分-免疫之间的互相作用;Ang1I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兴奋a1受体,刺激心肌细胞肥大;AngII通过心肌细胞膜上的AT(1)R使肌浆网释放钙离子,使胞浆中钙浓度增加,增强心肌收缩力,激活胞核基因及增加胞浆蛋白合成;Ang II还可激活原癌基因表达,使心肌细胞内的m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使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使心肌纤维化顺应性变小。
实验表明醛固酮可诱导心肌甚至骨骼肌细胞凋亡,循环中高水平的醛固酮可引起所有类型横纹肌的损伤,以致有人认为心衰可能是全身性肌病的一部分5;某些病理情况下心脏摄取醛固酮,慢性心衰时心脏产生醛固酮,导致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心肌肥厚,顺应性减低。
醛固酮和AngII 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心脏,二者的作用可相加,并有证据表明,醛固酮可能影响AT(1)R介导的信号传导,提示存在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靶器官病变6;另外还存在“醛固酮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在采用ACEI治疗心力衰竭时,血浆醛固酮(ALD)在短期内下降,但长期治疗(3个月以上)后,即使是高剂量ACEI,也不能抑制血浆醛固酮水平。
其机制可能与ACE基因多态性等有关。
近十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心衰时存在心肌、血管壁等局部组织RAAS的激活,可能存在RAAS旁分泌或自分泌系统。
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细胞表面可能存在肾素或肾素原的受体;心脏从循环中摄取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后者转化成血管紧张素I,然后生成血管紧张素II;心脏也可能存在独立的血管紧张素II生成系统;心脏中存在非ACE途径,比如chymase催化的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7;缺血/再灌注时,心脏肥大细胞分泌的肾素可激活心脏RAAS系统,进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8,提示抑制心脏肥大细胞或将是治疗心衰的一种策略。
另外,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血管紧张素II可以直接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中枢神经系统RAAS活化,释放"ouabain",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循环或心脏RAAS致左室肥厚和功能失调的作用9;延髓头端腹外侧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2的失衡可能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主要原因,AT(1)R的信号转导与NAD(P)H 氧化酶诱导的活性氧释放有关;而AT(2)R抑制信号的传导则可能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有关1011。
2.心衰与交感神经激活:尽管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在心衰失代偿时在维持循环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过度激活对慢性心衰患者起到了不利的作用,终末期心衰与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的降低相关:心脏中的β1受体下调;受体激酶活化诱导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其效应机制解偶联;抑制性的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水平升高;ryanodine受体和它的结合蛋白(FK506 结合蛋白)分离,导致ca2+ 的摄取和释放障碍12,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
心梗后远端非梗死心肌的SERCA2a表达下降,肌钙蛋白I降解,肌丝功能异常13,导致ca2+处理异常和收缩功能降低,可能是心梗后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下降的一个原因。
磷酸肌醇-3激酶γ和神经元摄取去甲肾上腺素机制的障碍在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传导改变中起重要作用14。
交感神经激活时,刺激α受体,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表达,从而加重心力衰竭和心脏肥厚15;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a1和β受体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另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可间接通过激活RAAS系统,引起心室重塑。
心衰时体液因子改变的研究进展1.肽类细胞因子:已知心钠肽、脑钠肽、精氨酸加压素、内皮素等肽类细胞因子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钠肽除了有排钠、利尿、扩管等改善心衰益处之外,尚可以作为心肌细胞分泌的内源性抗纤维化因子,抑制心室重构16;另有研究证明,BNP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17;更为重要的是BNP增高的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在CHF的诊断、治疗、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方面存在重大价值18。
除血流动力学效应外,内皮素可以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增生19,参与心脏重塑,促进心肌肥大;然而新近在心脏发现的一条由ET-1激活的参与细胞存活的信号传导通路则可能使我们对内皮素受体阻滞剂价值进行重新评价20。
近来研究发现终末期CHF患者心脏尾加压素Ⅱ(UⅡ)表达上调,UⅡ表达集中在受损的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提示其在心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研究发现:心衰时瘦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水平也相应的出现变化,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炎症细胞因子:研究表明,不同原因的心衰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参与,患者血清中IL-8, IL-6, IL-18, IL-10, IFN-γ,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21。
IL-4水平升高与心肌间质纤维活化及心室重塑相关22;体外和体内研究发现TNF-α, IL-1β,IL-6等降低心肌收缩力,还诱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心室肥厚和纤维化23;NYHA分级越高的病人,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越高,心衰病人促炎细胞因子(TNF-α等)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等)均升高,但是IL-10/TNF-α降低24,说明促炎因子的作用较抗炎因子作用强,心肌因炎症反应而损伤。
心衰时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认识的深入,相信会给心衰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研究进展1.心脏成纤维细胞在心衰中的作用:心脏成纤维细胞在高血压、心肌梗死和心衰的心肌重构起了关键作用,心肌成纤维细胞主要通过分化成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而引起心肌重塑,损伤收缩能力。
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表达收缩蛋白质类,迁移性增加,增殖活跃,分泌能力增加。
致炎因子(如TNF-alpha, IL-1, IL-6, TGF-beta )、血管活性肽(如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1,促尿钠排泄肽类)、激素类(如去甲肾上腺素)、机械牵拉和氧供应不足(如缺血再灌注)等能刺激肌纤维母细胞,使其胶原蛋白合成增加,有丝分裂加快,细胞增殖、迁移,胶原产生、分泌增加,并分泌多种血管活性肽和生长因子25。
心脏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加心肌的僵硬度,使心脏顺应性减低,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
另外,研究发现压力负荷增加后的早期(7天内),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包括胶原凝胶收缩、迁移能力和增殖就发生改变26,提示心血管疾病中伴随着成纤维细胞迅速和动态的改变,促进疾病的发展。
2.心衰中的细胞死亡:心肌细胞死亡在心衰中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
目前已知,心肌细胞死亡造成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不仅导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而且是心肌重塑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坏死和自噬,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病理因素可以诱导心肌细胞死亡(如过度牵张、活性氧簇、β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血管紧张素Ⅱ、致炎细胞因子、细胞骨架紊乱等)27,细胞死亡参与心衰的发生发展,而细胞凋亡则可能是心衰从代偿期到失代偿期的一个标志。
心肌数量减少是心衰的一个特征,研究表明低水平的细胞凋亡也可以最终引发心衰28。
3.能量代谢重构(Energy metabolism remodeling)与心衰:近年来,心衰时心肌能量代谢的异常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心衰时结构上的心室重构相对应,功能上的能量代谢的“重构”也可能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正常情况下心肌的能量供应以脂肪酸的分解供能为主,当需求增加,脂肪酸分解不足以提供足够能量时,通过糖酵解和肌酸附加途径补充能量。
研究表明:当心室肥厚的犬类腺嘌呤核苷酸总池(TAN)量降低约30%时(相当于人类心衰时观察到的降低程度),能量代谢状态发生重构,由相对稳定状态变为“能量饥饿”状态,这种心肌能量代谢的转变具有急变特征;当增加TAN 和可交换磷酸盐池的量时,肌酸池代谢产能相应增加,说明肌酸池的代谢与腺嘌呤核苷酸和磷酸盐的量相关29。
心衰时能量代谢重构。
脂肪酸分解池、糖酵解池和肌酸池能量储备降低:肌膜上肌酸转运体(CrT)减少,使得心肌肌酸(Cr)浓度降低,或者肌酸激酶(CK)、腺苷酸激酶(AK)缺陷,肌酸池途径障碍;动物实验和临床上针对Ⅰ/Ⅱ期心衰病人的研究发现:虽然能量不足的信号(如ADP上升等)可以使心衰病人心肌糖酵解暂时增强,当需求量持续增加时却不足以持久提供足够能量;在代偿期,脂肪酸分解供能能力不变,或者已经降低,在心衰失代偿时则降低,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研究以及酶活性测定发现心衰中参与脂肪酸转运和利用的蛋白质下调,线粒体产生ATP的能力下降30。
加之心衰时神经体液紊乱、肌小节收缩功能下降等等使心肌收缩时的能量消耗增加。
一方面是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心肌能量储备的下降,使心肌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增加、心肌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心衰时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但是过表达肌酸转运体(CrT),使心肌中肌酸和磷酸肌酸水平超常升高,却加快了心肌肥大和心衰的进程31。
可能是由于衰竭的心脏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磷酸化扩大的肌酸池,或者腺嘌呤核苷酸池和磷酸盐池的储备下降。
关于舒张功能不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表现为两种形式:保留射血分数的“单纯”舒张功能不全,或者与收缩功能不全合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