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8
示范教案错误!教学分析在学生学习了算法的初步知识,理解了表示算法的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三种不同方式以后,再结合典型算法案例,让学生经历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与数学表达能力.三维目标1.理解算法案例的算法步骤和程序框图,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思想.2.引导学生得出自己设计的算法程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得出自己设计案例的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算法程序.教学难点:编写算法案例的程序.课时安排2课时错误!第1课时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大家喜欢打乒乓球吧,由于东、西方文化及身体条件的不同,西方人喜欢横握拍打球,东方人喜欢直握拍打球,对于同一个问题,东、西方人处理问题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在小学,我们学过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先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当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较大时(如8 251与6 105),使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教师点出课题.思路2(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算法语句.今天我们将通过“更相减损之术”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思想.推进新课错误!错误!错误!讨论结果:(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则b称为a的一个约数.(2)两个整数m与n的公约数中的最大值称为m与n的最大公约数.(3)求两个整数a与b的最大公约数,“更相减损之术”的算法步骤:对于给定的两个数,以两数中较大数减去较小的数,然后将差和较小数构成一对新数,再用较大数减去较小的数,反复执行此步骤,直到差数和较小的数相等,此时相等的两数便为原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程序如下:错误!错误!思路1例求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分析:用(a,b)形写出求解过程.解:(78,36)→(42,36)→(6,36)→(6,30)→(6,24)→(6,18)→(6,12)→(6,6).即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6.点评:这种算法,只做简单的减法,操作方便、易懂,也完全符合算法的要求,它完全是机械的运算,据此很容易编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算.思路2求294与84的最大公约数.分析:由于这两个数都是偶数,同除以2后再用“更相减损之术".解:∵294÷2=147,84÷2=42,∴取147与42的最大公约数后再乘2.(147,42)→(105,42)→(63,42)→(21,42)→(21,21).∴294与84的最大公约数为21×2=42.点评:当m与n均为偶数时,可以同除以2后再求解。
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秦九韶算法
中国数学名家-秦九韶
秦九韶(1202~1261年),字道古,南宋普州安岳(今四川省安岳县)人。
,有记载则说秦九韶自称鲁郡(现山东滋阳、曲阜一带)人,幼年时随父亲在四川巴州居住。
青少年时饱受战乱,成年后离开四川,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做官,任过县尉、通判、州守等职,死于梅州(今广东梅县)。
秦九韶的突出数学成就表现为四个方面:
(1)“大衍求一术”。
即为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西方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是高斯于1801年建立的,比秦九韶晚了554年。
他还把这种理论用于解决商功、利息、粟米、建筑等问题。
(2)线性方程组解法。
他在《数书九章》中解决了许多相当于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其中数字相当大,计算也很复杂。
他在“均货推本”题草中,井然有序地写出厂解题过程,这种解法与高斯消元法本质相当,但比高斯早约600年。
(3)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他集秦汉以来“开方术”之大成,运用贾宪的“增乘开方法”,解决于数字高次方程有理数根和无理数根的近似值计算问题。
他所设计的演算程序被称为“秦九韶方法”。
西方同类问题的探究始于19世纪,他比意大利的鲁菲尼、英国的霍纳要早五、六百年。
(4)“三斜求积”。
他在《数书九章》中,依据分别为12、14、15的三边求出了相应的三角形面积,其方法具有一般性。
这与西方的海伦公式是等价的。
- 1 -。
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古代数学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数学家们在没有现代计算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各种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几个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一、埃及乘法算法埃及乘法算法起源于古埃及时期,被用于解决大数字的乘法问题。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数字分解为2的幂的和,然后将每个分解项相乘,最后将乘积相加得到结果。
例如,计算15乘以23,首先将15分解为2的幂的和,即15=1+2+4+8,然后将23与每个分解项相乘,得到23、46、92和184、最后将这些乘积相加,得到345,即15乘以23的结果。
二、中国割补算法中国割补算法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一种乘法算法,用于计算两个数的乘积。
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削减和补充相乘数的位数,最终得到乘积。
以计算13乘以21为例,首先将13和21写成两列:```1321--23```然后将第一列的数字逐次除以2,直到最后为0,同时将第二列的数字逐次乘以2、每次除以2时,如果结果为奇数,则将第二列当前行的数字加到最后的乘积上,如果结果为偶数,则不加。
最后将所有加上的数字相加,得到乘积。
在这个例子中,结果为273三、印度乘法算法印度乘法算法是古印度数学中的一种乘法算法,用于计算两个数的乘积。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数字分解为2的幂的和,然后将每个分解项与另一个数字相乘,最后将乘积相加得到结果。
以计算23乘以16为例,首先将23表示为2的幂的和,即23=1+2+4+16、然后将每个分解项与16相乘,得到16、32、64和256、最后将这些乘积相加,得到368,即23乘以16的结果。
四、巴比伦平方根算法巴比伦平方根算法是古巴比伦数学中的一种算法,用于求一个数字的平方根。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逼近的方式,不断改进平方根的近似值。
例如,求解数字10的平方根。
首先假设一个初始近似值,例如2、然后通过将这个近似值与10除以这个近似值的平均值相加,得到新的近似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