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指导:链球菌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0.55 KB
- 文档页数:1
球菌(二)一、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是一大类G+、排列呈双或长短不一的链状球菌。
1. 分类1)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①甲(α)型溶血链球菌;②乙(β)型溶血链球菌;③丙(γ)型链球菌。
2)抗原结构分类:据链球菌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不同,运用血清学方法分成A~V 20群。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其他群少见。
同一群的链球菌又分若干型。
A群根据其M抗原不同,可分成约100个型。
3)生化反应分类:对一些不具有群特异性的链球菌(如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需用生化反应、药物敏感和对氧的需要分类。
对氧的需要分类分为:需氧、厌氧和微需氧链球菌。
2. 医学常见链球菌二、A群(化脓性)链球菌:本属细菌的代表种,主要成员有化脓性链球菌或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对人致病的链球菌有90%属此种。
1. 形态与染色: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长短不一,革兰染色阳性(G+),无芽胞,无鞭毛,透明质酸的荚膜。
2. 培养特性:(1)营养要求高:血平板或含血清培养基;(2)液体培养为沉淀生长;(3)血平板呈灰白色表面光滑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多数有透明溶血环(β溶血现象)。
3. 生化反应:(1)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2)分解葡萄糖。
(3)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
(4)链球菌不产生触酶,与葡萄球菌不同。
4.抗原结构:(1)多糖抗原(C抗原):为群特异性抗原,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为链球菌的分群依据。
(2)表面抗原或称蛋白质抗原:壁外的菌毛样结构含M蛋白,位于C抗原外层,具型特异性,有近100种血清型。
M抗原与致病性有关。
(3)P抗原或称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
5. 抵抗力:一般链球菌均可在60℃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
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杆菌肽和磺胺药都很敏感。
a族链球菌分类a族链球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球形细菌,属于链球菌科。
它们是以字母"A"来命名的,是人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
本文将从a族链球菌的特征、分类、病原性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a族链球菌的特征a族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呈球形,通常成对或成链排列。
它们在革兰染色中呈紫色,具有多种抗原,可通过草绿色溶血性试验进行鉴定。
此外,a族链球菌对氧气需求较低,属于厌氧菌,能够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二、a族链球菌的分类根据其血清型和生物学特性,a族链球菌可分为多个亚型,其中包括A、B、C、D、E、F、G、H、K和L型等。
不同亚型的a族链球菌在病原性和致病机制上有所差异。
三、a族链球菌的病原性a族链球菌是一类潜在的致病菌,它们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肺炎、脑膜炎等。
其中,A型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严重的疾病,如化脓性咽峡炎、中耳炎、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等。
B型链球菌主要引起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染,常见的有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四、a族链球菌的防治在预防和控制a族链球菌感染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等。
2.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3. 接种疫苗:对于易感人群,如新生儿和婴幼儿,可接种相应的疫苗来预防a族链球菌感染。
4.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应用抗生素时,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 加强监测和报告:对于a族链球菌感染病例,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总结:a族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病原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a族链球菌感染的认识,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接种相应的疫苗,并及时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a族链球菌感染的发生。
[精华版]链球菌的分类溶血性链球菌百科名片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又称沙培林对热和化学清毒剂均敏感,常引起扁桃体、咽部、中耳等感染。
亦为肾盂肾炎、产褥热、猩红热的病原体。
目录生物学特性1.流行病学致病性检验和控制1. 生物学特性1.流行病学致病性检验和控制1. 展开编辑本段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
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溶血性链球菌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
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培养特征,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
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
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不同菌株溶血不一。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抗原结构,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3)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分类,根据链球菌在血液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是否溶血及其溶血性质分为三类。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个别种成双排列。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链球菌属细菌的知识,欢迎阅读。
⒈分类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尚未统一。
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⑴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该类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该类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③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⑵根据抗原结构: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 …等20个群。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若干型。
如A群根据其M抗原不同,可分成约100个型;B群分4个型。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主要是 A群,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⒉细菌特性⑴链球菌① 形态染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较长。
无芽胞,无鞭毛。
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2~4h)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革兰染色阳性。
②分离培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多数菌株兼性厌氧,少数为专性厌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37℃18~24h后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光滑、直径为0.5mm~0.75mm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不同类型的溶血环。
③生化反应触酶阴性、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第九章球菌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鉴别用触酶(过氧化氢酶)试验: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鉴别试验有:Optochin敏感试验、胆汁溶菌试验和菊糖分解实验,后者全是阳性。
奈瑟菌属
副溶血性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1、G-弧菌(多形性),单鞭毛
2、嗜盐(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无盐不长,>8%也不长。
不耐热,不耐酸
3、神奈川现象(KP):在特定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中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为碳源的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
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
二、致病性
1、致病机制不甚明确(KP+为致病株、KP—不致病)
KP+有耐热性溶血毒素(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黏液素、黏液素酶
2、引起食物中毒: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盐腌制品。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
■根据芽胞有无分为:
→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
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
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构成人体的正常菌群。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
1。
致病条件
①寄居部位改变②宿主免疫力下降
③菌群失调③厌氧微环境
2.所致疾病
①败血症
②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腹腔、生殖盆腔、口腔、呼吸道、脑感染.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
HSP·Works
Limited Version - BACTERIUM。
链球菌的分类
一、链球菌的分类二、链球菌感染的症状三、链球菌感染的治疗
链球菌的分类1、链球菌的分类
1.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半透明溶血环,称为甲型溶血或α溶血。
医学教育|网搜集并伴有绿色素生成,亦称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
多为条件致病菌。
1.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又称β溶血。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
1.3、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2、链球菌感染病因
链球菌致病除与人体防御能力的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感染细菌的数量有关外,还与其所产生的毒素及酶的关系密切相关。
链球菌在痰、渗出物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数周,在尘埃中无日光照射时可生存数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从水、尘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动物粪便中皆可检出。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根据其细胞壁中特异性抗原(多糖体)的不同,分为A——H、K——T共18个族;又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K、T、S抗原的不同,将各族细菌分为若干个血清型。
对人类有致病力者90%为A族,A族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B、C、D、G族也偶致病。
根据对氧需要与否分为需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兼性厌氧链球菌。
厌氧链球菌常寄居于口腔、肠道及阴道中。
此类细菌型别繁多,人体曾感染过某型细菌后产生的抵抗力,对其他型细菌并无作用,故链球菌感染可发生多次。
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一)B群链球菌(GBS)又称无乳链球菌
能引起牛乳房炎,严重危害畜牧业。
现发现该菌也能感染人类,尤其是新生儿,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死亡率极高,GBS正常寄居于下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直肠,带菌率达30%左右。
新生儿GBS感染有两种类型∶①早期发病的暴发性败血症。
②晚期发病的化脓性脑膜炎。
菌体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成双或短链状排列。
少数菌株有荚膜。
血平板上多数呈α溶血或不溶血。
D群链球菌感染者多为老年人、中青年女性、衰弱或肿瘤病人。
(三)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α溶血,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关系密切。
链球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根据溶血性、抗原结构和对氧需要等三种方法。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半透明溶血环,称为甲型溶血或仅溶血,。
并伴有绿色素生成,亦称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
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
3.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
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性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H及K~V等20个族。
对人有致病作用的链球菌90%属于A族,A族链球菌常引起各种类型的化脓性感染,故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