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问题。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
实验步骤,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一根轻绳连接木块和一块小砂袋,然后在砂袋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当施加的拉力小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时,木块将保持静止;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实验步骤,在一个水平的玻璃板上放置一根直尺,然后在直尺上方用蜡烛点燃一束光线,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板后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当光线垂直入射时,经过玻璃板后会发生折射,角度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案例三,简谐振动的模型制作。
目的,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
制作步骤,用一根弹簧和一个小球制作简谐振动的模型,调整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观察小球的振动情况。
制作结果,当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符合一定条件时,小球将做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小球的质量有关。
教学意义,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简谐振动的特点,加深对简谐振动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案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类似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给物理教学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学生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以及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火箭发射等,引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F=ma,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力和加速度。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5. 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尝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
案例二: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彩虹的形成等,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2. 讲解: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折射率、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
3. 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折射率和入射角、折射角。
4. 讨论: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误差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享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在高一物理课堂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期对其他物理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讲解物理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力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车实验。
在课前,我准备了一辆小车、一根坡道和一些不同重物。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调整小车上的重物质量来改变小车在坡道上的加速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还增强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引入生活案例物理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光学的反射和折射时,我引入了日常生活中的折光现象。
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水杯看起来较矮的情景,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学生成功解释了折光现象,理解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三、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电路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
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电流表、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自行组装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不仅提高了实验和测量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引入一些实例和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我会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物理实验视频,例如“米歇尔逊干涉仪”的演示视频。
这些多媒体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评价和反馈教学案例分享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案例针对的是高中物理课程,以“力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任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通过实验、案例、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对象为我国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团队合作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为开展复杂且有深度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核心物理概念及其公式。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问题求解的能力,如运用代数、几何、微积分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物理原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物理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严谨治学,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进人际交往。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
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
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实验方法测绘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
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思路】:
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
在演示实验和投影片的帮助下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2
3
教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倾斜直线。
教师设问2: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对于同一导体图线的斜率即U与I的比值不变。
但A、B导体U与I的比值不同。
教师设问3: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步骤二:
由步骤一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于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
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①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
②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
③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欧姆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设问4: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
例如E=F/q。
再一次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
常用的单位哦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KΩ=103Ω;1MΩ=106Ω
教师设问5: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
所以1Ω=1V/A.
4
④让学生通过预习材料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
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
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6: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步骤三:
⑤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如教材图2.3-3所示。
教师设问7: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
如教材图2.3-5所示。
⑥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
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教学总结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 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
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
【教学反思】:
5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做
实验效果较好。
边做实验边得出结论比较轻松,易于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所接受。
有不足的地方是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
意环节更为紧凑,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或
再测一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6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字) 荐初二物理教案物态变化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