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微观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讲义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69.50 KB
- 文档页数:32
国际经济学总结绪论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制定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国际传递机制;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在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着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与人为的阻碍。
(2)国际经济关系比国内经济关系更复杂。
不同国家之间政策目标不一致,国际间经济政策会相互影响。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指商品或货品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目的:(1)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和国内的流动程度的差别引起的对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2)了解现实中人为的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理论分析(2)规范分析:对贸易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探讨贸易政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1)国际贸易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
(2)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中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代码:ZB1005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3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宏、微观经济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分为微观(国际贸易)和宏观(国际金融)两大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着重介绍商品和要素贸易的起因、贸易格局的决定、贸易利益及分配,以及贸易政策等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讨论国际经济关系与一国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国际收支、汇率决定与制度、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
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系统介绍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的同时,注重讲解规范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熟悉一些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析技巧和工具,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2.能够运用基础经济学理论分析开放条件下的相关内容;3.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逻辑与思维习惯,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在专业学习中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4.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国际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
含义:用商品Y 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用一个单位X与Y交换可能得到的数量。
2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3国际贸易的产生以两国相对价格存在差异为先决条件,及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之上。
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国富论》批判重商主义,一国财富的衡量标准不是其所用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贵重金属所能够买的商品数量。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2在定义上,若ax>bx,则A国在X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若ax/ay>bx/by。
则A比较优势。
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一国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2H-O定理: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供给能力不同,引起相对价格差异,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3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4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使两国同种商品相对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并最终打均衡,在这过程中,两国的丰富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稀缺。
下降,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较小的方向变化,随着同种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必然达到均衡,即国际贸易使两国同质的要素获得相同的收入。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各国通知生产要素价格也会趋于一致5罗伯津斯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四章特定要素和国际贸易1特定要素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558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学分: 3.0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开课学期:5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先修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后续课程:国际金融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随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同时在国内外经济学类教学中,国际经济学也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学习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包括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
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内外平衡理论等。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3.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学时分配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关系,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1.1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1.2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3 国际贸易的起因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2学时)教学目标: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日趋完善。
从本质上讲,古典学派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