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梳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下是一篇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文章名为《常州梳篦:非遗中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梳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常州梳篦,你了解多少呢?作为常州的一大特色,常州梳篦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常州梳篦,也称为“宫梳名篦”,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它由两部分组成:齿疏的称为梳,齿密的称为篦。
常州梳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著称。
在常州地区,梳篦的生产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把梳篦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选材、锯制、磨光、安装等,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常州梳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除了精湛的工艺,常州梳篦还有着美好的寓意。
比如,梳子常常被视为爱情的信物,代表着相思和牵挂;而篦则寓意着祈福和祝福。
在民间,人们相信梳篦有着驱邪避凶、保佑平安的作用。
因此,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日用品,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工艺品。
如今,常州梳篦已经成为了常州人送礼的首选。
它不仅代表了常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一种寄托了美好情感和祝福的礼物。
在国内外市场上,常州梳篦也备受青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常州梳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它承载了无数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有关常州梳篦的介绍
常州梳篦是一种手绘梳子,产于中国江苏常州。
在中国,梳子被称为梳梳。
这些梳子最初是供皇室使用的,已经生产了 2000 多年。
梳子有两种器物,即木梳。
常州碢篁制作工艺形成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常州梳篾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了前几代。
清乾隆年间常州赋载:伐竹入,朝京门皆户。
当时常州西门、南门有数万人从事梳制,故西门有会稽巷,南门有木须街为地名。
清光绪初年,苏州织造官员每年都到常州订制一批精梳,作为宫廷御用。
制作常州梳妆需要特殊的技能和使用专用材料。
梳子的材料可以是竹子、木头或动物的骨头。
竹子主要产自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
木材主要来源于名贵品种,如红木、枣木、石南花、黄杨等。
一把木梳(中文:梳子)的制作过程包含28 个步骤,一把梳子(中文:篦,一种不同类型的梳子,有更多的齿)需要72 道工序。
梳子的制作非常讲究所用到的雕、绘、烧、雕、磨等工艺,需要传统工艺。
由于常州梳缕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因此它们通常用于装饰目的,同时据说对头发也有好处。
常州梳篦调研报告常州梳篦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梳篦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对于保持头发健康和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州作为中国传统梳篦制作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梳篦制作历史和丰富的梳篦文化。
为了解常州梳篦制作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本次调研拟对常州梳篦产业进行深入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技艺;2.调查梳篦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3.推动常州梳篦产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三、调研方法1.文献与资料调研:查阅相关行业资料和文献,了解常州梳篦的历史及产业现状。
2.实地调研:通过走访梳篦制作企业、梳篦市场以及消费者,获取实际情况。
四、调研过程与结果1.梳篦制作工艺和传统技艺通过梳篦制作企业的走访,了解到常州梳篦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木材选择、加工、切割、雕刻和抛光等环节。
梳篦所用的原料多为檀木、桃木等优质木材,工艺精湛,刀工细致。
常州梳篦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常州梳篦风格和特色。
2.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调研发现,随着人们对个人形象的要求不断提高,梳篦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尤其是对于那些注重头发护理和发型的人来说,梳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在消费者偏好方面,调研结果显示,舒适、持久和易于携带是消费者购买梳篦的主要考虑因素。
3.常州梳篦产业的发展潜力根据调研结果,常州梳篦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一方面,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精湛,品质可靠,具有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梳篦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而且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重视,高品质的梳篦市场需求更加旺盛。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常州梳篦产业的支持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五、政策建议1.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培养更多的梳篦制作技艺传承人,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2.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梳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挖掘市场潜力。
3.创新设计和研发:鼓励梳篦制作企业加强创新设计和研发,生产更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梳篦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篦梳,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
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
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
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相传炎帝死后,蚩尤起兵复仇。
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
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
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
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
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白蛇传西厢记西游记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
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
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
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
这就是最初的篦箕。
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
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
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
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800字高中范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800字高中范文篇1"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常州)特产,花开并蒂。
"这首名谣所唱的就是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篦(木梳、篦箕的总称)。
起初,我对梳篦比较陌生,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它是常州的特产。
所以,每当我经过"篦箕巷",心中对梳篦好奇便更深了一层。
这个周末,我有幸寻访常州"篦箕巷"中比邻皆是"梳篦店",便大开眼界,对这些宫梳名篦那可是赞不绝口、爱不释手。
"篦箕巷"中的一家店——"梳香门第"吸引了我的兴趣。
跨进仿古的厅堂,我立刻那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梳篦吸引住了。
首先映我眼帘的就是那对"蝶恋"梳。
听工作人员说,这对梳篦的灵感来源于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事最后说道,这对爱人双双化蝶,同飞共舞。
这对梳篦也正是寄托了着美好的情感,寓意着"双碟比翼飞"。
这对梳篦不仅寓意好,做工也十分精细。
它的篦齿细密均匀,绘画也很精美,双碟栩栩如生,翅膀的色彩十分绚丽,其间镶嵌了颗颗碎钻。
其他的梳篦也同样的巧夺天工。
你瞧,那急性子的"齐天大圣",那肥头大耳的"猪八戒",那各种神情的"脸谱",那美若天仙的'"仕女",就连《红楼梦》中病怏怏的"林黛玉"都满面春光、神采飞扬呢!这些梳篦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独具匠心",令我眼花缭乱。
我轻轻抚摸着梳篦,感到十分光滑细腻。
它色呈土黄,质感精美。
我听说,梳篦如今已是常州人送礼的首选,因为它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而且还能够因刺激头皮神经,而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呢!这些梳篦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其中制作木梳需28道工序,制作篦箕却要72道工序。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各种传统手工艺品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其中,常州梳篦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常州梳篦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常州梳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当时的江苏常州地区盛产竹子,有一个叫“竹饭巾”李的人,在砍伐竹子的过程中,发现竹子中间有浅色的线条,便将竹子分成两半,制成梳篦。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州的早期梳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明朝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手艺的精湛,常州梳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制作常州梳篦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削杆子”、“断杆子”和“磨细牙”。
需要选择直径约为2-4cm的竹子,撕去竹子表面的绿皮,保证竹子干燥。
将竹子放入锅中蒸煮半小时,蒸熟后用刮子刮去竹子的毛刺和残余物。
接下来,将竹子从中间剖开,再将竹子切成6-8节长30-40cm的小节。
接着,用小锤敲击竹子,将其中的不完美部分敲掉,只留下完美的部分。
在磨盘上用细砂纸磨细锯齿,使其变得尽可能光滑。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而且需要手工操作,所以生产效率比较低,价格也比较贵。
然而,其良好的质量和独特的工艺引起了人们的追捧。
常州梳篦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梳头、梳眉、梳鬓、梳胡须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州梳篦的文化内涵更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常州梳篦的外形优美,造型独特,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形象,更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
常州梳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实用功能。
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相信常州梳篦还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于梳篦的文化与资料
梳篦,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它是江苏省常州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梳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始祖是陈七子,常州梳篦的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文化中,梳篦不仅是一种发饰,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女性的柔美和优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梳篦作文500字
《常州梳篦》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常州梳篦吗?这可是咱们常州的宝贝哟!
常州梳篦特别漂亮,上面的图案五花八门。
有的刻着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红的、黄的、紫的,好像能闻到花香呢;有的画着可爱的小动物,小兔子蹦蹦跳跳,小猫咪憨态可掬。
我听说过一个关于常州梳篦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姑娘,她总是头发乱乱的。
有一天,她得到了一把常州梳篦,用它梳了头发之后,变得漂亮又整洁,大家都夸她像个小公主。
常州梳篦不仅好看,还很实用呢。
用它梳头,头发顺顺的,不会打结。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把这样神奇又漂亮的常州梳篦呀?
《常州梳篦》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常州的梳篦。
常州梳篦可有名啦!它的样子美极了。
有的梳篦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小巧的扇子。
而且上面的装饰特别精致,有彩色的珠子,闪闪发光;还有漂亮的丝线,随风飘动。
我家就有一把常州梳篦,那是妈妈送给我的。
每次我用它梳头,都觉得自己像个小仙女。
妈妈说,以前的人都喜欢用常州梳篦,因为它能让人变得更美。
有一次,我带着梳篦去学校,同学们都围过来看,大家都觉得太好看了,都想要呢!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常州梳篦吗?。
常州梳篦作文范文“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令人特别自豪的家乡特产,那就是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就有了梳篦的雏形。
据说那时候,有一个叫陈七子的人被打入监牢,当时狱中条件很差,他的头上长满了虱子,奇痒无比。
一天,狱卒用竹板痛打陈七子,事后,陈七子发现竹子都裂成了一长条一长条,他就把这些长条整齐,用来梳掉头上的虱子,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梳篦。
在唐代,梳篦得到了开展,妇女们喜欢把梳篦插在头上当装饰品。
清代的慈禧太后也十分喜欢用常州梳篦梳头发,直到现在,她一直使用的象牙梳篦还被陈列在故宫博物馆中呢。
在清朝,常州梳篦到达了鼎盛时期,当时在运河两边建起了很多的梳篦作坊,形成了“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景观,木梳街,篦基巷就是在那时形成的,一直流传至今。
那么,为什么常州梳篦这么受人欢送呢?原来,常州梳篦的原料是木头、兽角或者毛竹,它们经过72道半工序才能够制作成精美的梳篦。
人们通过印、刻、烫、染等方法,在梳篦上刻出精美的图案,使梳篦从日常用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品。
我在网上搜了一些梳篦图案,发现每一把梳篦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人物梳、鱼群梳和龙凤梳。
你看,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摸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好似刚刚吃了一顿美餐;眉清目秀的唐僧双手合并放在胸前,一看就是一位得道高僧;孙悟空呢,正爬在金箍棒生四处瞭望,似乎正在侦查有没有妖精;沙僧神态严峻好似有只妖王正在眼前。
鱼群梳也是各具特色,有的鱼颜色深沉,令人感到严肃庄重,;有的鱼颜色绚烂,让人感到活泼开朗,看着它们,我仿佛走进了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
龙凤梳更是别具一格,龙梳威严霸气,一看就是王者风范,凤梳恰恰相反,慈眉善目,优雅高贵,像是温柔娴淑的皇后。
每一把梳篦都形象逼真,每一把梳篦都精妙绝伦,每一把梳篦都使人叹为观止。
梳篦这么受人欢送,不仅是因为做工精巧,还因为它有醒脑、聪耳、明目的成效,就连海外游客都赞不绝口。
在美国电影《星辰女娇娃》中,女主人胸口就佩戴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
始于晋朝,至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
清光绪年间,常州梳篦被列为贡品,每年要向皇上进贡 60 张象牙梁篦箕, 60 张黄杨木梳,从而使常州梳篦获得了“宫梳名篦”美称。
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慈禧太后所用的木梳,即为常州所产的黄杨木梳。
常州篦箕、木梳采用天然材料,尤以精湛技艺的手工制作为特色,以选料精细,工艺考究为著称。
篦箕取壮竹“竹青”质地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断齿,再经胶合,打、挫、抨括等72 道半工序方能完成一张篦箕的制作,篦梁上还以字画描绘,镶嵌珠宝进行装饰,十分讲究。
木梳以优质名贵树材为主,如黄杨、檀香、石楠、枣木等,其质坚纹细,色泽清艳,经28 道工序制成木梳,齿浑润滑,梳除发垢,利于整发按摩,再饰以雕、描、刻、烫工艺,融实用于欣赏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公元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
在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
召开巴拿马和平展览会,常州梳篦展品,经国际评奖委员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银质奖。
公元1926年纪念美利坚合众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费城召开国际博览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金质奖。
2002年12月3日,世博会组委会在摩纳哥投票选举2010年世博会城市时,常州梳篦厂仿制的1915年世博会获奖的竹节梳作为赠送给各国官员。
常州的特产数不胜数,外地的游客到了我们常州,肯定会买很多常州的特产,萝卜干、豆渣饼、芝麻糖、加蟹小笼包……可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常州的“宫廷梳篦”。
常州的梳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梳篦始祖就发明了它。
唐宋时期,梳篦长作为女性发饰,女性常把它插于发间;到了明清时代,梳篦更是受到皇亲国戚的喜爱,清代苏州官员每年都要从常州订购60把黄花梨木梳和60把上等竹制木梳这样高等的木梳与6套龙袍、600朵宫花进献给皇上,深得皇上的喜爱。
并且据说,慈禧太后十分钟爱常州的梳篦,每年都在常州定做用金、银、水晶等昂贵原材料制作的梳篦和木梳。
梳篦的由来十分离奇。
据说,春秋战国时代,一名官吏因犯错而入狱,狱里条件非常差,导致他头皮上长满了小虫,十分的痒。
一天,一位狱卒有严刑逼供,这位官吏被打后发现,木板上的一些打下来的东西很能止痒,原来,上面是一愣一愣的,这就是梳篦的原型。
而梳篦的制作过程也非常难,一共要经历七十二道半的程序,据说,原本梳篦需要七十三道工序,只是因为梳篦始祖是七十三岁去世的,人们认为七十三这个数不吉利,所以,人们将七十三道工序改为七十二道半,以此缅怀梳篦始祖。
梳篦的实用功能也很强,在一些古代医书上都有记载,它不仅可以梳头,还可以起到明目、按摩穴位等一些作用,可谓是实用又美观,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现在,常州依然在传承和发扬着这门艺术,这门艺术,已经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来保护它流传下去!。
【六年级】有关说明文的作文800字常州梳篦常州梳篦是常州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
常州梳篦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常州梳篦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常州梳篦主要以竹子为原料制作而成。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高质量的竹子,切割成合适的大小,然后剥去竹皮和竹节,进行破朽中心和竹块的浸泡、煮熟,利用火炭的火力和水浸的水力进行竹材的软化。
接着,将软化后的竹材切割成梳篦的形状,用刀工巧妙地加工成梳篦的外形,再进行平整、梳齿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美观。
根据梳篦的大小和形状,进行上色和镶嵌等装饰工艺,使其更加精美。
常州梳篦的特点在于制作精细,纹理清晰,手感舒适,耐用。
其表面光滑,用起来非常顺手,不会伤及头皮。
梳篦的齿间距也很合适,既能梳理头发,又能按摩头皮,有助于促进头发的生长。
常州梳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栩栩如生的镶嵌工艺,常见的有漆画、金丝嵌、玛瑙嵌等。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梳篦的美观度,还展示了常州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常州梳篦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常州梳篦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常州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和磨练,技艺要求十分高,几乎每个梳篦制作师傅都需要从小学习,并且需要多年的实践才能精通。
可见,制作一把常州梳篦不仅需要专业技艺,还需要制作师傅对梳篦的热爱与坚持。
常州梳篦作为常州的特色文化之一,凝聚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的智慧。
它以其优雅的外观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州梳篦的魅力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州梳篦
1、简介
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人们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用具。
常州梳篦制作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正如苏州的刺绣,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常州自古以来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年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
如今,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还保存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篦箕巷”。
2、历史源流
据民间传说,梳子是四、五千年前一个名叫赫廉的巧匠发明的,他居住在常州南郊的清水潭,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献给当时的皇帝,皇帝试过,感觉很舒服,当即命令赫廉向民间推广。
1959年,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出土回旋透雕象牙梳一把,据考古证实,这件文物距今已4500余年,正是炎黄时期的物件!这把象牙梳足以证明:中国人早在上古时期已学会造梳。
清朝官员每年要定制黄杨木梳、象牙梳等,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
民国时期,常州梳篦两度参加世博会,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世界博览会(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The Sesqui-Centennial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获得金质奖。
在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过程中,代表团把常州梳篦厂生产的楠木月牙竹节梳作为国礼送给世博会组委会的与会代表。
3、工艺特点
长州梳篦制作是一门精湛而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技艺,制作过程颇为讲究。
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木材主要选用质地坚韧、纹路细密、刨削光滑的红木、枣木、檀香、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用黄杨制作的梳篦,需百年树龄木材,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色泽清艳,兼具缓解头痛、醒脑、聪耳、明目、去痒等保健功能,所以尤为珍贵,流行于世。
常州梳篦以技艺精湛的手工制作为特色。
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达到齿浑润滑的效果,以利于整发按摩。
再加以雕、描、刻、烫、嵌等极为讲究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成品梳融实用与欣赏为一体,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
4、传承人介绍
国家级传人金松群,生于1943年,1963年开始从事梳篦描烫工艺制作,现任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松群在继承梳篦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开创了由日用梳篦向工艺梳篦的发展新路。
设计和制作了日用造型梳、工艺欣赏梳和旅游纪念梳、礼品梳、收藏梳等多种产品,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保持了常州梳篦制作工艺的领先地位。
2009年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
留青竹刻
简介
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是刻竹与书画相结合的产物。
常州是留青竹刻的发祥地,常州竹刻起源于东门外的“雕庄”。
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辈出,近代享有盛名的大家当推徐素白,被称为中国“20世纪留青竹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历史源流
在竹上刻画,源远流长,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至明代中期,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批才华横溢、技艺超群的大竹刻家出现,竹刻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江南是历史上的“竹刻之乡”,常州是留青竹刻的发祥地。
史传我国明代开创留青竹刻艺术新局面的张希黄,是常州府江阴县人氏,他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常州画派恽南田不仅一位众所周知的大画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雕刻高手,
工艺特点
留青竹刻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竹刻艺人在这层竹筠上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显示较强的立体感,又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深月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更为赏心悦目。
留青竹刻的铲地技法颇为重要。
竹均仅0.4—0.5毫米厚薄,表现多层次的画面效果,定要借助铲地和竹肌的色泽来衬托。
铲地的好坏起到决定画面效果的作用。
传承人介绍
徐秉方,近代竹刻家徐素白之第三子,1945年生于武进常州。
作品既有书画墨香,又有刀笔神韵的自在境界,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另外还有省级传承人徐秉言、范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