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两篇》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时评两篇》教案360文档中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具体内容为《时评两篇》。
其中包括《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
通过对这两篇时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评论性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评论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责任》和《说自信》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篇评论性文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3. 课文学习:a.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c. 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文,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时评两篇》a. 论责任论证方法:因果论证、举例论证b. 说自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2. 评论性文章写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针对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多阅读评论性文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重点:掌握评论性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3. 课文学习: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篇优秀的评论文章,讲解其写作技巧和论证方法。
12.社论两篇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发表的具有很强指导性的重要评论。
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同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而言,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
它集中地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
本课选取了两篇最具典型性的社论。
1.新闻评论的写作有怎样的特点?提示: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明确的思想问题,以及人们迫切需要明确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
论点不鲜明,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觉得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
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
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增加文采,使读者爱看。
2.《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饱含深情,从中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情感?提示:香港回归,举世瞩目;“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对这百年盛事,值得大书特书。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似长篇叙事抒情诗,句句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时至今日,再次捧读,仍觉酣畅淋漓、倍感振奋和自豪。
3.在写作方法上,《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提示:饱含激情,气势磅礴。
第一段直奔主题,连续两句感叹,令人热血沸腾。
通读全文,大气磅礴;叙事抒情,明快激昂;行文简洁,言简意丰。
《时评两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评论与随笔”中的《时评两篇》。
详细内容包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两篇文章。
通过学习这两篇时评,使学生了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性,以及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两篇时评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论证方法,并学会分析时评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篇时评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理性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两篇时评,了解文章大意,标注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两篇时评的内容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两篇时评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时评两篇》2. 板书内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 观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1. 观点: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 论证方法:理论论证、实例论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社论两篇导获奖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1〕这首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试加以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实,写眼前所见,诗人选择了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非常具体鲜明。
然后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启发读者将金陵的现状与历史作以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2〕赏析“伤心庾开府〞的“伤心〞包含的深刻内蕴。
庾开府即庾信,他的身世反映南北朝时的动乱变化,写了许多思乡诗歌,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也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多年,思乡之情甚切。
所以,诗人借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含蕴丰富。
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文本研读]1.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
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2.《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考点探究和本章相对应的高考知识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评价文本。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第12课社论两篇大学的力量一百多年前,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园南墙外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
于是,校方决定在南墙外修一道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开,可是事与愿违,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经过如此反复几次,校方发现“封校”的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效果。
于是他们推倒围墙,长年累月的向社会各界开设免费的课程,这种开放的效果出奇的好,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扬,而且南墙一带很快成为哈佛最活跃和治安最好的地带。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大学的另一种作用。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粘.稠(niān)窘.乏(jiǒnɡ)保俶.塔(shū) 烹.调(pēnɡ)不屑.(xiè) 秘诀.(jué)哈.巴狗(hā) 褥.子(rù)烹饪.(rèn) 乳酪.(lào)筵.席(yán) 胼胝..(pián zhī)趿.拉(jí) 玫瑰.(ɡuī)痉挛..(jǐnɡ luán) 粗糙.(cāo)解析:A项,“粘”应读niánchùhǎtā,“痉”应读jìng。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空虚修道士摩肩而过法郎B.纸墨缴学费复杂迂回积蓄C.疲倦实验室黄油面包厨房D.书籍笔计本摄影月报黎明解析:D项,计—记。
答案:D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无极》让陈凯歌的声誉跌至低谷。
昨天剧组正式拍板由黎明来演“梅兰芳”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京剧界和观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黎明像不像“梅兰芳”和陈凯歌是否能借《梅兰芳》咸鱼翻...身.。
相关素材一、社论的类型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
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香港回归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
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1997年7月1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年,其租期将于1997年6月30日届满。
但是,澳门问题却与香港问题不尽相同,在过去的四百多年内,葡萄牙是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占领澳门的,中葡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租约。
二次备课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12 社论两篇(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社论这种文题的基本特征。
2.了解社论的写作特点和结构。
[学习重点]了解社论的写作特点和结构。
[学习难点]了解社论的写作特点。
[教学建议]学习本课前,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做好铺垫后再来阅读这两篇社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天天预习]1.课内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寰.宇()核.心()华裔.()【答案】huán hé yì(2)词语积累①举世瞩目:②前赴后继:③高瞻远瞩:④张灯结彩⑤雀跃:⑥兵戎相见:⑦发人深省:【答案】①全世界的人都关注着,形容影响很大。
②到(某某地方去)、往。
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③高瞻:站在高处看。
瞩:注意地看。
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眼光远大。
④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⑤麻雀是以跳跃的方式行走。
用以形容人因高兴而非常兴奋,象麻雀一样不停跳跃,也形容非常高兴。
⑥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见。
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⑦发:启发;省:醒悟。
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3)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社论包含三个要点:①代表报社(新闻媒体);②评论对象是;③目的是。
【答案】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引导舆论,指导受众2.背诵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司空曙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1)这首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试加以赏析。
二次备课多,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非常具体鲜明。
然后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启发读者将金陵的现状与历史作以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2)赏析“伤心庾开府”的“伤心”包含的深刻内蕴。
【答案】庾开府即庾信,他的身世反映南北朝时的动乱变化,写了许多思乡诗歌,诗人经历过“安史之乱”,也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多年,思乡之情甚切。
12社论两篇(时间:45分钟满分:55分)一、语言建构与运用(2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少学校高三复习使出了以练代学、以考代习的“高招”,各科的习题与考题如汗牛充栋....,学生从早到晚怎么也做不完,缺乏自己消化的时间,成绩不见长进。
②法治的美德在于实事求是与把握分寸,只有杜绝深文周纳....、坚持违法必究与防止矫枉过正并举,才能让司法判决掷地有声、定分止争、守护公序良俗、实现社会善治。
③叶舟的散文仍难得地葆有高蹈轻扬的诗性和从容不迫的诗心,他的散文如诗行般跳跃,却雍容华贵....,气韵悠长,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文明世界。
④遂宁地形如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但近十年经过人工打造,遂宁因观音湖而更显灵性与活力,观音湖因圣莲岛而更显神韵与美丽。
⑤由于“野蛮生长”,大量非规范停放、非规范使用,定位精度差、用户体验差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共享单车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迷雾。
⑥花蚊子不仅躲在竹海中,也登堂入室....,白天藏在家中阴暗的角落里,傍晚闻到人气,纷纷乱飞哼哼觅食,往往撞到人脸上。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解析①汗牛充栋:汗牛,指用牛拉车运书,牛累得出汗;充栋,指书堆满了屋子,一直顶到房梁。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②深文周纳:泛指不根据事实给人强加罪名。
深文,法律条文;周,周密;纳,使陷入。
此句使用正确。
③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高雅从容,庄重大方。
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
此句是解说“叶舟的散文”的特点,如人仪态高雅从容、庄重大方,用了拟人化手法,正确。
④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技术的精巧、高超奇妙,夸赞其成果或作品似乎非人力所为,好像鬼神所造。
⑤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此处使用正确。
⑥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前形势如下,中国计生系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应该将计生工作中心由控制人口数量转到提高优生优育的人口服务上来。
社论两篇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发表的具有很强指导性的重要评论。
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同其他的评论文体比较而言,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
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最重要的指导性言论。
它集中地反映政党、政府、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
本课选取了两篇最具典型性的社论。
1.新闻评论的写作有怎样的特点?提示: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明确的思想问题,以及人们迫切需要明确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
论点不鲜明,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觉得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
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
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增加文采,使读者爱看。
2.《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饱含深情,从中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情感?提示:香港回归,举世瞩目;“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对这百年盛事,值得大书特书。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似长篇叙事抒情诗,句句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时至今日,再次捧读,仍觉酣畅淋漓、倍感振奋和自豪。
3.在写作方法上,《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这篇社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提示:饱含激情,气势磅礴。
第一段直奔主题,连续两句感叹,令人热血沸腾。
通读全文,大气磅礴;叙事抒情,明快激昂;行文简洁,言简意丰。
12社论两篇拥有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了,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
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
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充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
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境界吗?在不经意间所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
丢掉了爱心,你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重新磨砺。
但是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能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然后准备走一段山路。
1.《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
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成立了特别行政区,除国家外交、国防事务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1583年,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在未经明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自行成立澳门议事会进行葡萄牙社区的自治管理,在此后的400多年里,葡萄牙通过各种非法手段逐步占领了澳门。
收回澳门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强烈愿望,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社论两篇》教案*教学指导*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
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
《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
《大公报》1902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
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
以香港回归这一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
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
回顾中华儿女这一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
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
(富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这种激情。
)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盼。
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
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
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一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
因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
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宏气势。
“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
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
“远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后的欣慰与感慨。
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
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上。
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
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
《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
”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说。
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结尾与标题呼应,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
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傲之情。
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
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
在回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
那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
“时代的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
也可以进行比较欣赏。
*相关资料**一、社论的类型*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
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香港回归*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
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