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7.66 KB
- 文档页数:2
炒供体制概念解释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或藩属国也会向宗主国献上礼物。
这些礼物称为贡品。
朝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1.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即弱小国家向强大国家进贡并承认其霸权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体系中,强大国家作为宗主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礼物、金钱、资源等,并给予它们保护和政治支持。
朝贡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在东亚地区广泛应用。
2. 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口众多,经济相对繁荣。
中国各个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或外交手段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帝王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超越了周边小国,于是开始实行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利用了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有几个基本原则:3.1 宗主国的地位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承认它的霸权地位。
宗主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2 进贡制度进贡是朝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他国家要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包括金钱、珍宝、特产等。
进贡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宗主国的臣服和尊重。
3.3 保护与支持作为回报,宗主国会给予进贡者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这包括军事上的保护、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援助等。
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宗主国可以巩固自己在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4. 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的应用中国古代朝廷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中心大国,接受来自周边国家的进贡,并给予它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西汉、唐朝和明朝等。
在这些时期,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使周边国家接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
除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朝贡体系。
它们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名词解释1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
清朝是其衰落时期。
清朝的朝贡制度是依据满族建立的王朝历史特点与实际需要借用明朝制度建立的与周边民族、国家建立的国际关系制度。
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清代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朝贡贸易。
18世纪的法、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周边侵略扩张并与中国建立了国际贸易关系,朝贡体系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淡出历史。
朝贡制度在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朝贡制度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而在近代的国际关系史中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朝贡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乃至各朝贡国融入国际社会,并且最终淹没在历史大潮中。
参考:(在朝贡体制下的朝贡贸易关系是朝贡体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而朝贡制度是宗藩关系的基础,是其制度化表征,宗藩关系则是朝贡关系的实质性所在。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
其主要内容有:1、宣布结束战争。
2、五口通商3、赔款4、割地。
5、协商关税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掀起了一轮缔约狂潮,美法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增续,英法不满于《天津条约》,借口换约,以武力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认识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式。
这一制度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朝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贡,中国则给予回赐物品或赐予封号。
朝贡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而中国则是强大的帝国。
朝贡制度在政治方面起到了维护中国政治地位和统治稳定的作用。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可以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遏制外族的扩张。
同时,朝贡制度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手段,通过赠送回赐物品和封号,借以维护和平、增进友好关系。
在经济方面,朝贡制度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贡品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珍奇物品。
这些物品对于中国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朝贡制度在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品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同时,中国也通过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或地区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制度,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1 -。
小议朝贡体系所谓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传统关系的主要形态,进而成为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整个东亚地区的一种基本国际关系形态。
朝贡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夏商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两宋时期走向完善,明清两代朝贡体系到达巅峰。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开始了,从非洲沿岸到亚洲,再到中国自身,之前朝贡体系内的国家开始不断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朝贡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朝贡体系中最后一个国家—朝鲜,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其独立,其实质是将朝鲜划归日本的控制范围,朝鲜也成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至此,朝贡体系名存实亡。
1901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自身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这也标志着朝贡体系的正式解体。
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国文明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而朝贡体系的经济基础则是建立在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而这又是一种近乎于自然经济的经济体系,其生产力十分低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朝贡体系作为一种更加高级的上层建筑,它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不难想象,朝贡体系脆弱和低效的经济基础必然无法长期维持古代中国与朝贡国的正常关系。
可以说朝贡体系的发展程度和中华帝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朝贡体系也日趋完善的原因。
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们以天朝上邦自居,并且实施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最终导致落后于时代,再也无力抵御西方强敌的入侵和掠夺,导致了朝贡体系的解体和自身的灭亡,同时,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也加速了朝贡体系的解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朝贡体系是古代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内在生命力最强的国际秩序。
正是朝贡体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以和平、发展、交流为主旨的国际体系。
古代的中华文明可以说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亚洲大陆上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朝贡的物质基础,而精神基础就是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朝贡制度名词解释
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中采用的一种外交政策,即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征收贡品,以维护中国的霸权地位。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中国作为中心国家享有特权地位,对外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和文化控制。
以下是朝贡制度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朝贡:指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廷献贡的物品或货币。
2. 朝贡国:指向中国朝廷献贡的国家或地区。
3. 明朝的朝鲜王朝:指朝鲜王朝在明朝时期作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的附属国。
4. 亲贡国:指向中国献贡并得到中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比较亲密。
5. 藩属国:指向中国献贡并被中国承认为藩属关系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亲贡国的关系较为紧密。
6. 求贡国:指向中国请求成为朝贡国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朝贡来表达对中国的依附和求援。
7. 北狄、南蛮:指中国对外交往中对外族的称呼,北狄包括游牧民族,南蛮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8. 通贡使:指中国派遣的负责与朝贡国交往的使者,一般由高级官员担任。
9. 接贡使:指朝贡国派遣的负责献贡并与中国交往的使者。
10. 朝贡贸易:指以朝贡为基础的贸易形式,朝贡国向中国献贡的同时,也可以从中国购买物品,实现双方的贸易交流。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通过外交手段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索取贡品的制度。
这一制度起源于商代或西周时期,经历了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直至清朝末期被废除。
朝贡制度的核心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通过外交手段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索取贡品。
贡品通常是珍贵的物品,例如丝绸、金银、瓷器、药材等。
朝贡制度的目的有多方面:一是展示中国的国力和文化,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二是通过贸易和礼仪交往,维持与邻国的关系和平;三是通过朝贡制度,向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朝贡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秦汉时期,朝贡制度被系统地建立起来,成为中央政府对周边民族的统治工具。
唐宋时期,朝贡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随着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朝贡制度逐渐衰落,最终在清朝末期被废除。
朝贡制度的综述不能忽视朝贡制度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融合。
同时,朝贡制度也使中国的文化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然而,朝贡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朝贡制度使得中国政府对周边国家的统治加强,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二是朝贡制度对中国贵族阶层的贪腐和腐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朝贡制度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平等,中国在贸易中处于强势地位。
总的来说,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西域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支、大夏等国的相对位置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按生产生活方式,分成“行国”、“土著”两种。
3分。
同时记载了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
2分。
2. 赛里斯:古代欧洲对产丝的东方古国中国的称呼。
3分。
赛里斯是丝织物的发音。
2分。
3. 万叶假名:日本在创造自己的假名文字之前曾借用汉字。
万叶假名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2分。
约在7-8世纪时期,日本人借用汉字的发音记录日本语的音节,写成古代和歌集《万叶集》。
1分。
这种舍弃汉字的意义,只借用汉字的发音来记录日本民族语言的借用文字,称为万叶假名。
2分。
4.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2分),和为和合,敬为对人的情感,清为自我操守,寂为内心修炼的前提。
(2分)反映了儒道禅思想对茶道的渗透。
(1分)5. 也里可温教: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1分)对于基督教分支景教(2分)和天主教(2分)的称呼。
6. 一赐乐业教:中国古代对于以色列民族(2分)移民来中国的犹太教的称呼。
3分。
7. 钦天监正:明代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叫钦天监,2分。
钦天监的首席主持官叫钦天监正。
2分。
清前中期由外国传教士担任。
1分。
8. 佛郎机:明末中国史书中对欧洲沿着新航路而来的葡萄牙国家及其所产大炮的称呼。
2分。
见于《明史•佛郎机传》。
1分。
这一称呼源于中亚西亚的阿拉伯人称欧洲人为佛郎机。
2分。
羊毛树传说:公元1-2世纪,古代希腊、罗马风行中国的丝绸。
但他们对丝绸的生产工艺不甚了解1。
在一些博物学家的著作中,记载说:丝织物是从赛里斯的森林中的羊毛树上产生的绒毛,纺线织成的2。
后来又说:有一种赛儿的小动物,生长期5年,死后肚子里的丝是丝绸的原料。
反映了遥远的古代欧洲对中国异文化的想象。
2邪马台:邪马台国是《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的倭女王国国名2。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政治和经济交往
制度。
该制度始于汉朝,盛行于唐宋时期,直至明清时期。
在这种体系中,中国作为中心国家,对周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
化上的影响。
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进贡珍奇物品,并承认中国的统治地位。
这种交往方式不仅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周边地区,也促进了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子”,其他国家的君主则被称为“藩王”。
藩王需要定期向中国朝廷进献珍品,并派遣使臣前往京城
朝见天子。
这些使臣通常是由藩王亲自挑选出来的精英人才。
除了物质上的贡品外,朝贡体系还包括文化方面的交流。
藩王派遣使
臣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和科技,并将其传播到自己的国家。
同时,中国也会向周边国家传播儒家思想、书法、绘画等文化。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发展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也奠定
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朝贡体系引言朝贡体系是古代国际关系中一种重要的政治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后影响了东亚及周边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
通过对于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国际关系中的力量互动与地缘政治格局。
朝贡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朝贡体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首次确立朝贡体系的国际地位是汉武帝时期西域胡服绢的贡献。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政权通过对外扩张和贸易往来,将周边国家纳入朝贡关系,以实现对周边区域的政治控制。
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在古代国际关系中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朝贡体系建立在中央政权对周边国家的政治控制基础之上,以祭祀、礼仪等方式体现对朝贡国的统治关系。
其次,朝贡体系中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中心国家享有最高地位,周边国家以贡献物品进行朝贡,维系着一种等级制度。
最后,朝贡体系通过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对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朝贡体系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启示尽管朝贡体系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但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依然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朝贡体系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要尊重差异性和平等性,避免强权均力,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模式。
其次,朝贡体系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提醒我们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重要性。
最后,朝贡体系的历史告诉我们,国际关系中应当注重长期稳定与互惠互利,避免一切形式的霸权行为。
结语朝贡体系作为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政治体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国际关系中的力量互动与地缘政治格局,也可以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一、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闭关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
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
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
至1566年共43年。
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
"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朝贡册封体系朝贡册封体系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方式,它是指中国朝廷对外国君主进行册封,以确认其在中国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对于中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际地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朝贡册封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中国各诸侯国之间就有相互封爵的习惯。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对外扩张,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这时朝贡制度开始形成。
朝贡制度是指周边国家向中国朝廷进贡物品,以示对中国的臣服和尊重。
而中国朝廷则会对这些国家进行册封,确认其在中国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制度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有数十个国家向中国进贡。
朝贡册封体系的实施,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播。
中国向周边国家传播了自己的文化、科技和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周边国家的文化和技术。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向日本传播了佛教和汉字文化,这对于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贡册封体系的实施,也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通过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文化,增强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这种制度也使得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的认可和尊重,从而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和荣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朝贡册封体系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在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朝贡制度也逐渐被废除,中国开始采取现代化的外交手段,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交往。
总之,朝贡册封体系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国际地位的维护。
虽然这种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是指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是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朝贡体系常见于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被称为“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层面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其权威、稳定边境、加强战略合作等目的,接受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朝见和进贡。
这种朝贡行为常常需要边境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特产、贡品、领土和人力等。
与此同时,朝贡国家或部落在保持独立和自治的前提下,也能从中央朝廷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朝贡体系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周天子以“天子”自称,自视为天下的至高无上者,他们规模庞大的朝臣和官僚机构不仅管理国家事务,还处理和回应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见和朝贡。
这些朝贡国家往往是中国周边较强大的国家,如鲜卑、东夏、南诏等。
他们通过向中央朝贡,以显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和尊敬,并寄望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同时,周廷也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和物质贡品,丰富内政和文化,并通过此外交手段巩固边境,维护安宁。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非常复杂而庞大,造成了现代学者对其性质和影响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朝贡体系是中央政权在面对边境国家或民族时的一种合法性和霸权性展示。
通过接受朝贡,中央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领导各民族的王权,并为边疆地区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朝贡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多元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融合。
朝贡被看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可以扩散到边缘地区,并同构于当地民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无论朝贡体系被理解为权力展示还是文化融合,都无法否认其在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体系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
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互通。
同时,朝臣国家通过朝贡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保护和支持,加强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盟关系。
然而,朝贡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朝贡是一种单向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央政权通常依赖朝贡国家的贡品和人力,而并不需要给与相应的回报。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朝贡国家对中央的怨恨和抵制。
而朝贡体系也逐渐衰弱和消失,随着国际关系的变迁和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朝贡制度逐渐被西方殖民主义和现代国际法体系所取代。
总之,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既是政治和经济的交往方式,也是文化和制度的交流手段。
通过朝贡,周边国家和民族与中央政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并且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和支持。
然而,朝贡体系也存在着不平等和单向性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而出现的挑战。
对于现代学者和历史研究者而言,深入理解和探讨朝贡体系的性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国际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