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3G-evdo 信令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电信3G业务-EVDOEV-DO是英文Evolution-Data Optimized或者Evolution-Data only的缩写。
有时也写做EVDO或者EV。
CDMA2000 1xEV-DO是一种可以满足移动高速数据业务的技术。
一条EV-DO信道的频宽为1.25 MHz。
实际建网时需要使用两个不同的载波支持语音与数据业务,这虽然降低了频率利用率,不过从频谱效率上看,CDMA2000 1X+CDMA2000 1xEV-DO的传输数据能力已经大大超过WCDMA(目前WCDMA能够实现的R4版本空中接口速率为2.4Mbps/5Mhz,而CDMA2000 1xEV-DO Release 0速率为2.4Mbps,CDMA2000 1xEV-DO Revision A速率为3.1Mbps,CDMA2000 1xEV-DO Revision B速率为9.3Mbps)。
而且从技术实现上面来看,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分开,既保持了高质量的语音,又获得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网络规划和优化上CDMA2000 1X和CDMA2000 1xEV-DO也相同,各个主要设备制造商的系统都能支持从CDMA2000 1X向CDMA2000 1xEV-DO的平滑升级,这对于电信运营商在技术和投资方面的选择都很理想,有助于CDMA2000 1xEV-DO的推广。
技术思想EVDO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分别放在两个独立的载波上承载。
这样极大地简化了系统软件的设计难度,避免了复杂的资源调度算法。
EVDO虽然使用单独的载波进行数据传输,但从射频角度来看,IS-95/2000 1X与EV-DO 是完全兼容的。
这就意味着基站的射频器件与IS-95/2000 1X系统可以相同,设备制造商可以不改变设备元器件生产和采购方法,运营商可以在现有网络升级时使用现存的IS-95/2000 1X射频部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之前的投资。
evdo信令过程EVDO信令过程EVDO(Evolution-Data Optimized)是一种3G移动通信技术,用于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EVDO信令过程是指在EVDO网络中,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通信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骤和协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EVDO信令过程的内容。
1. 握手过程EVDO信令过程的第一步是握手过程。
当移动终端进入EVDO网络覆盖范围内时,它会向基站发送一个握手请求。
基站收到请求后,会进行认证和授权等步骤,以确保终端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
一旦认证通过,基站会向终端发送握手应答,建立起双方之间的通信链路。
2. 注册过程握手成功后,移动终端需要进行注册过程。
注册过程主要包括位置注册和IP注册两个步骤。
位置注册是指终端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告知基站,以便基站能够正确地路由数据。
IP注册是指终端获取一个IP 地址,用于在EVDO网络中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3. 会话建立注册完成后,移动终端可以发起会话建立请求。
会话建立是指终端向基站发送一个建立会话的请求,以便与目标设备进行通信。
基站收到请求后,会根据目标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可用资源等因素,决定是否同意建立会话。
如果同意,则基站会向终端发送会话建立确认,双方正式建立起会话。
4. 数据传输会话建立完成后,移动终端和目标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过程中,终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分成小的数据包,并添加一些控制信息,然后通过EVDO网络发送给目标设备。
基站接收到数据包后,会进行路由和转发等操作,将数据包传送到目标设备。
目标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会进行解析和处理,然后返回响应给终端。
5. 会话释放当会话不再需要时,移动终端可以发起会话释放请求。
会话释放是指终端向基站发送一个释放会话的请求,以关闭与目标设备之间的通信。
基站收到请求后,会向终端发送会话释放确认,双方结束会话并释放相关资源。
EVDO信令过程包括握手过程、注册过程、会话建立、数据传输和会话释放等环节。
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和协议,移动终端和基站能够在EVDO网络中进行高效的数据通信。
CDMA网规网优部指导书GL –XXXX代替GL –XXXX EV-DO RevA空口信令流程分析指导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DMA网规网优部文档历史目录1目的与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角色和职责....................................................... 4系统模块介绍..................................................... 5指导书正文.......................................................S ESSION呼叫流程................................................Session建立 ...............................................流程介绍.................................................RouteUpdate ..............................................UATIRequest ..............................................ACACK ....................................................HardwareIDRequest ........................................HardwareIDResponse .......................................UATIAssignment ...........................................UATIComplete .............................................具体例子.................................................Session释放 ...............................................AT 在接入信道发起Session 释放............................流程介绍...............................................AT 在业务信道发起Session 释放............................流程介绍...............................................AN 发起Session 释放-Session 配置失败.....................流程介绍...............................................SessionClose ...........................................具体例子...............................................Session协商 ...............................................流程介绍.................................................ConfigurationStart .......................................ConfigurationRequest .....................................ConfigurationResponse ....................................ConfigurationComplete ....................................SoftConfigurationComplete ................................具体例子.................................................C ONNECTION呼叫流程 .............................................Connection建立 ............................................AT 发起的Connection 建立.................................流程介绍...............................................ConnectionRequest ......................................TrafficChannelAssignment ...............................RTCACK .................................................TrafficChannelComplete .................................具体例子...............................................AN 发起的普通Connection 建立.............................流程介绍...............................................Page ...................................................DataReady ..............................................DataReadyAck ...........................................XonRequest .............................................XonResponse ............................................AN 发起的快速Connection 建立.............................流程介绍...............................................Connetion建立后流应用阶段 .................................流应用阶段...............................................流程介绍...............................................XoffRequest ............................................XoffResponse ...........................................LocationRequest ........................................LocationNofication .....................................LocationAssignment .....................................LocationComplete .......................................具体例子...............................................接入认证.................................................流程介绍...............................................Connection释放 ............................................AT 发起的Connection 释放.................................流程介绍...............................................AN发起的Connetion释放-Dormancy Timer超时...............流程介绍...............................................ConnectionClose ........................................定时器............................................TCSPClose具体例子...............................................切换控制流程..................................................更软切换...................................................流程介绍...............................................ResetReport ............................................Neighborlist ...........................................SLPACK .................................................具体例子...............................................虚拟软切换.................................................虚拟软切换原理介绍.......................................基于DRC信道的虚拟软切换...............................基于DSC信道的虚拟软切换...............................虚拟软切换时长计算.......................................ACK信道Enabled/Disabled触发条件 ......................ForcedACK字段发送的原理................................虚拟软切换和虚拟更软切换的判断方法.......................DO A比DO 0的虚拟软切换时延短的原因...................... 6参考资料.........................................................前言本文介绍了EV-DO RevA系统中常见业务的空口信令流程,结合实际的测试数据,讲解了其中主要字段的具体含义。
呼叫信令详解(前后台)重点关注参数解释PCCPCH-RSCP:UE 测得主公共控制信道的码片功率PCCPCH-C/I: UE 测得主公共控制信道的载干比PCCPCH-Path Loss: 主公共控制信道的路损DPCH-RSCP: UE 测得专用信道的码片功率DPCH-C/I: UE 测得专用信道的载干比DPCH-ISCP:专用信道的干扰信号BLER:误块率,是一段时间内误块数与总TB 块数的比值。
即的总传输块数呼叫流程信令图起呼过程分四个阶段:RRC连接建立,直传信令连接建立,RAB建立,震铃接通建立RRC连接(1)UE 在取得下行同步后,向NodeB发送SYNC_UL,接收到NodeB 回应的FPACH 信息后,在RACH 信道上向RNC 发送RRC Connection Request 消息,发起RRC 连接建立过程。
(2)RNC 准备建立RRC 连接,分配建立RRC 连接所需要的资源,并发送一条Radio LinkSetup Request 消息给NodeB。
(3)NodeB 配置物理信道,在新的物理信道上准备接收UE 消息,并给RNC 发送一条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 响应消息。
(4)RNC 通过ALCAP 协议,建立Iub 数据传输承载。
Iub 数据传输承载通过AAL2 的绑定标识与DCH 绑定在一起。
建立Iub 数据传输承载需要NodeB 确认。
(5)(6)通过Downlink Synchronisation 和Uplink Synchronisation.控制帧,NodeB 与RNC 为Iub 数据传输承载建立同步,此后NodeB 开始DL发送。
(7)RNC 在FACH 信道上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消息给UE。
(8)UE 在DCCH 上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 消息给RNC,RRC 连接建立完成直传信令连接建立(含鉴权和加密)(9)UE 在DCCH 上给RNC 发送一条Initial Direct Transfer(CM Service Request)消息,该消息包括了UE 请求的业务类型等信息,例如12.2K语音业务。
CDMA网规网优部指导书GL XX.XXXX–XXXX代替GL XX.XXXX–XXXX EV-DO RevA空口信令流程分析指导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DMA网规网优部文档历史[这个表包含了这个文档的版本历史]目录前言本文介绍了EV-DO RevA系统中常见业务的空口信令流程,结合实际的测试数据,讲解了其中主要字段的具体含义。
随着EV-DO系统的网络发展,部分流程可能会有改变,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需要注意对比。
在本文中,介绍了3大部分的流程:✧Session呼叫流程(具体包括了Session建立流程、Session释放、Session的协商流程);✧Connection呼叫流程(包括了Connection建立流程、Connetion建立后流应用阶段、Connection释放流程);✧切换控制(只涉及激活状态下的更软切换、软切换、换频切换的流程,DO系统Dormant状态下的切换、DO与1X之间的切换等未涉及)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对于每个业务流程,本文采用了先介绍流程图,然后给出每条信令的具体字段解析,最后是一个具体实例的组织方式,所以篇幅相对较长。
EV-DO RevA空口信令流程分析指导书1 目的与范围本指导书目的是为EV-DO RevA信令分析提供思路和方法。
本指导书适用于CDMA网规仿真部的EV-DO RevA优化工作。
2 术语和定义3 角色和职责4 系统模块介绍下面对基站内部常见的软件模块的功能作详细介绍:S_CES: 信道单元子系统。
主要负责信道板CHM的基带数据的调制与解调,实现空中接口物理层的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功能。
S_RCP: 无线信道管理。
主要负责进行Overhead信道,接入信道,前反向业务信道等无线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S_FSP: 帧选择模块。
主要负责反向业务帧的选择,相关协议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前向业务帧的流量控制等。
S_TP: 业务处理模块。
主要负责实现缺省应用和多流分组应用的RLP协议,前向RLP分组的流量控制等。
1 EVDO掉线信令特征EVDO空口掉话可分为前向掉话和反向掉话两类。
前向掉话是指前向链路首先丢失,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触发条件:1、开销消息监控失败包括QuickConfig,SectorParameters,或者是同步控制信道包监控失败,其特征信令是测试log中出现QucikConfig Supervision Timer Expired,SectorParameters Supervision Timer Expired或者Control Channel Supervision Timer Expired;2、DRC监控失败特征信令是在连续T FTCMPRestartTx内DRC均为0后又未有N FTCMPRestartTx个时隙连续的非零DRC,其特征是测试log中出现RTCMAC_DRC_Tx_STOPPED且未出现RTCMAC_DRC_TX_RESTARTED。
由于目前T FTCMPRestartTx是12个控制信道周期,和开销消息的监控时长相同,所以大多数情况中在DRC监控失败之前开销信道消息监控失败已经触发掉话,故DRC监控失败的较为少见。
反向掉话是指反向链路首先丢失,其特征信令是后台网管中出现A9-AL-disconnected消息且同时未伴有A16_Session _Transfer(即不是A16口切换),同时AN在前向信道发送ConnectionClose后没有收到AT应答的ConnectionClose,则可判断为反向掉话。
跨AN切换失败的特征信令是出现“A16 Session Transfer Abort”,AN重新建立空口,则可判断为切换失败导致掉话。
若在信令中出现以上特征信令之一,均判定为掉话。
2 信令分析流程分析流程:在排除覆盖原因后首先检查有无邻区漏配的情况,而后再观察是否存在开销消息监控失败的问题,随后检查是否存在扇区参数配置不一致,最后分析跨AN切换失败的情况。
以下内容为本人自已收集整理,希望大家能用的上。
问题一:无法显示EV信号怎么办?答:1、升级radio到支持EVDO版本;2、升级UIM卡的PRL到支持EVDO版本(建议更换带有MD5与3G字样64K的UIM 卡);3、打10000号确认您所在的位置EVDO信号是否已覆盖。
问题二:哪些ROM支持EVDO?答:ROM中radio版本为3.42.02以上且不带U、PRL版本为00005以上的都支持EVDO(我用的ROM中radio版本为3.42.02就可以使用EVDO上网)。
问题三:如何查看radio版本?答:点击“开始》设置》系统》设备信息”,查看“无线版本”信息。
问题四:如何查看PRL版本?答:点击“开始》设置》系统》设备信息”,查看“PRL版本”信息。
问题五:如何更新UIM卡中的PRL?答:使用已入网的手机编辑短信内容“PRL”发送到“10659165”,接到4条短信后PRL即升级成功(短信最后一条将提示PRL升级成功)问题六:为什么已经可以收到EV信号,拨号后仍然转为1X?答:1、进入“EPST”中设置正确的AN-AAA鉴权账号与密码;2、确认EPST中与EVDO相关的重要设置,具体内容如下(一般升级为带EVDO版本的radio时下面参数都已默认设置好):(1)“VIEW INFO”菜单下“Modem Setting”中的“Preferred Mode”值为“Automatic”、“HDR Hybrid Preferred”值为“Enable”;(2)“VIEW INFO”菜单下“M.IP Setting”中的“MIP_Mode”值为“Simple IP Only”;(3)“VIEW INFO”菜单下“Data Parameters”中的“Rev.a”值为“Enable”(如果无此项就不用设置)问题七:如何查看AN-AAA鉴权是否通过?答:在拨号键盘拨“##33284#”,选择“HDR”,值为1表示认证成功,值为2表示不通过。
中国电信2009年EVDO网络优化技术白皮书(性能参数设置专册)(V1.0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无线网络优化中心二零零九年十月编写说明:《DO性能参数设置专册》重点介绍了与DO网络无线性能相关的空口参数,包括影响前向性能和反向性能的参数的名称、内容描述、取值范围、建议值、设置原则等,附录汇总了主流设备厂家的参数设置、建议值设置原则及影响。
希望本专册能使各省网优人员对DO 参数的理解、应用及后续网优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本专册下发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前向性能参数:影响前向链路性能的参数主要包括DRC信道和ACK信道相关参数,具体包括:¾Control Channel Rate¾DRC Length¾DRC Channel Gain¾ACK Channel Gain反向性能参数:影响反向链路性能的参数主要是反向RTCMAC算法参数,具体包括:¾系统侧RAB参数¾AT对扇区负载的判决相关参数¾T2PInflow参数¾传输分组参数¾BucketLevel参数鉴于对DO参数含义的理解、性能效果影响及优化调整尺度的把握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建议当前现网的DO参数设置值优先选择设备厂家建议值,随着后续对DO参数理解深入和经验积累,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DO参数优化调整。
根据DO网络业务发展的特点,后续会推出业务参数、Qos参数等优化专册。
编写小组成员: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无线网络优化中心;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京研究院;高通公司;中兴公司;华为公司;上海贝尔公司。
编制历史:版本更新日期修改更新说明主要撰写人V1.0 2009-10-9 完成V1.0版赵勇目录1. 前向性能参数 (5)2. 反向RTCMAC算法参数 (6)2.1 系统侧RAB设置相关参数 (6)2.1.1 RTCMAC_ReverseActivityBitSource (6)2.2 AT对扇区负载的判决相关参数 (6)2.2.1 QRABSelectNN (6)2.2.2 PilotStrengthFilterTC (7)2.2.3 PilotStrengthQRABThresholdDRCLock (7)2.2.4 PilotStrengthQRABThresholdDRCUnlock (8)2.3 T2PInflow相关参数 (8)2.3.1 T2PTransitionFunctionNN参数 (8)2.3.2 PilotStrength参数 (20)2.3.3 T2PInflowRangeNN(NN>0)参数 (22)2.3.4 T2PNoTxFilterTC (23)2.3.5 T2PFilterTCNN (24)2.4 确定传输分组相关参数 (24)2.4.1 功率参数 (24)2.4.2 PermittedPayload参数 (30)2.4.3 MergeThresholdNN (32)2.4.4 TransmissionModeNN (32)2.4.5 TxT2Pmin (33)2.4.6 TxT2PMax参数 (33)2.4.7 FRABlow (36)2.5 BucketLevel更新相关参数 (37)2.5.1 BucketLevelMaxNN (37)2.5.2 BucketLevelMax00 (37)2.5.3 BucketLevelMax01 (38)2.5.4 BurstDurationFactorNN (38)2.5.5 BucketFactorNN参数 (39)2.6 其他参数 (43)2.6.1 ARQMode (43)2.6.2 MaxNumMACFlows (44)2.6.3 Rate1M8Supported (44)2.6.4 RPCStep (45)2.6.5 AuxiliaryPilotChannel参数 (45)2.6.6 RequestParameters (46)附录:厂家参数对照表 (48)1.前向性能参数 (48)2.反向RTCMAC算法参数 (48)2.1 系统侧RAB设置相关参数 (48)2.1.1 RTCMAC_ReverseActivityBitSource (48)2.2 AT对扇区负载的判决相关参数 (49)2.2.1 QRABSelectNN (49)2.2.2 PilotStrengthFilterTC (49)2.2.3 PilotStrengthQRABThresholdDRCLock (50)2.2.4 PilotStrengthQRABThresholdDRCUnlock (51)2.3 T2PInflow相关参数 (51)2.3.1 T2PTransitionFunctionNN参数 (51)2.3.2 PilotStrength参数 (58)2.3.3 T2PInflowRangeNN(NN>0)参数 (60)2.3.4 T2PNoTxFilterTC (61)2.3.5 T2PFilterTCNN (61)2.4 确定传输分组相关参数 (62)2.4.1 功率参数 (62)2.4.2 PermittedPayload参数 (64)2.4.3 MergeThresholdNN (67)2.4.4 TransmissionModeNN (68)2.4.5 TxT2Pmin (69)2.4.6 TxT2PMax参数 (69)2.4.7 FRABlow (71)2.5 BucketLevel更新相关参数 (72)2.5.1 BucketLevelMaxNN (72)2.5.2 BucketLevelMax0 (72)2.5.3 BucketLevelMax01 (73)2.5.4 BurstDurationFactorNN (73)2.5.5 BucketFactorNN参数 (74)2.6 其他参数 (76)2.6.1 ARQMode (76)2.6.2 MaxNumMACFlows (76)2.6.3 Rate1M8Supported (77)2.6.4 RPCStep (77)2.6.5 AuxiliaryPilotChannel参数 (78)2.6.6 RequestParameters (79)1.前向性能参数在EVDO Rev.A网络中,前向链路的数据速率由终端根据前向链路质量进行申请,并在DRC信道上向基站申请前向数据速率。
移动互联时代的EVDO无线网络信令处理能力探讨王建军;曾浩雄;罗萍;钱少波【摘要】通过对网络主流设备的主要信令流的分析,得到适合不同话务模型下的信令处理能力评估方法,同时通过评估测试,得到主流设备处理瓶颈及能力大小的参考。
%In this article,the main signal flows through mainstream EVDO network equipment are analyzed,thereby methodologies for assessing signaling processing capacity under different traffic models are proposed.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ocessing bottlenecks and capacity of equipment are given based on assessment tests.【期刊名称】《现代电信科技》【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信令风暴;信令流;负荷评估系数;CAPS;BHCA;EVDO【作者】王建军;曾浩雄;罗萍;钱少波【作者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随着大屏幕、高性能的智能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根据传统的话务模型设计的网络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移动互联时代新的用户行为,频频发生的信令风暴危机使我们产生疑问,设备的处理能力成为网络运营维护人员当前最关注的问题。
下面通过对主流设备的BSC信令处理部位瓶颈部件的确定以及处理能力的探讨,同时提出了一种适合不断变化的话务模型下的网络负荷评估办法。
1 研究思路评估网络设备处理能力首先需要确定适合这种设备处理内容的标称处理能力的单位,确定相应的评估算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力大小评估,评估思路为:不同信令流对设备负荷的影响评估→信令处理瓶颈位置的确定→瓶颈部件处理能力评估。
EVDO (3G)业务用户使用手册一、电信3G业务概述面对3G时代的抉择,消费者或许有太多的疑惑和不解,3G究竟有多快。
下面做一简介。
EVDO的单扇区理论峰值速率下行3.1M。
一般情况下一个基站配置3个扇区,可有9. 3M带宽,一般情况下多个用户是在一个基站之下共享总带宽,即每个用户分配到的实际速率是不可能达到峰值速率的。
EVDO实测速率大约在150KB/s左右(指平均速率,不是峰值速率),用户多时每个用户分到的速率会更少些。
EVDO的使用就相当于我们电信新建了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最高速率为3.1M。
这个基站扇区下的3G用户都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行驶。
初期车少,可以尽情高速飙车。
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车辆的增多,速率自然就要下降。
上网快不快不仅与计算机性能、信号强弱有关,还要考虑互联网资源。
特别在互联网服务器及互联网网关出口等资源方面,影响较大。
因此无线3G不是用来替代有线宽带,它是有线宽带的有效补充。
从近期受理的用户投诉来看,绝大多数用户的投诉主要是对电脑使用的不熟悉,对3 G网络不了解造成的。
一般来说只要能上网就不是网络的问题,需要用户来检查无线网卡、电脑驱动、电脑病毒等相关硬软件问题。
二、常见EVDO问题处理办法:A.初次使用拨不上EVDO1、首先确认是否开通EVDO功能,一般途径通过客服来查询或者办卡时是否办理此项业务;2、检查无线网卡的数据卡驱动、拨号客户端软件是否安装好,如果之前安装过相关无线网卡驱动应该先卸载,然后再安装正确驱动;(如何重装驱动见附件)3、重新启动计算机,再重试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A、如果此时仍无法上网,检查无线网卡是否插好,重新插拔,等待一段时间,再检查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B、如果此时仍无法上网,将无线网卡插到另一台可以正常上网的电脑上面,并安装无线网卡的驱动程序和拨号客户端软件,检查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如果可以了,则说明是电脑的问题,建议用户重新安装操作系统;C、如果此时仍无法上网,可将UIM卡取出,放入正常的无线网卡里面,确认是否是无线网卡的问题,无线网卡问题则咨询无线网卡厂家,或者到销售经销商更换无线网卡;D、如果此时仍无法上网,可尝试先拨打一个语音电话,然后再检查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E、如果此时仍无法上网,检查UIM卡是否是64K的,如果是64K的,到营业厅更换UIM卡,更换后再重新拨号看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4、经过上述检查之后,如果依然不能拨上EVDO网络,则将问题提交给客户经理;*自行开通EVDO业务小窍门*发送短信:PRLC 10659165,然后会收到3条回复短信,把这三条短信保存在卡内,然后再检查是否可以拨上EVDO网络;B.上网速度慢首先核查上网速率能达到多少,如果用户的上网速率小于38KB/s(300kbps),一般是附近上网的用户数较多导致速率降低,可以做如下检查:1、如果此时上网速率达到38KB/s(300kbps)左右,这属于正常速率,如果大于38KB/s(300kbps),则表明此时段不在上网高峰期,同时上网的用户数不多,如果小于38KB/s(300kbps),则表明此时段在上网高峰期,同时上网的用户数较多,速率均值自然下降。
目录1.概述 (1)1.1.目的和范围 (1)1.2.定义和缩略语 (1)2.CDMA2000 1X语音业务流程 (2)2.1.MS始呼流程 (2)2.2.MS被呼流程 (4)2.3.MS发起的释放流程 (5)2.4.MSC发起的释放流程 (6)3.CDMA2000 1X数据业务流程 (7)3.1.MS数据业务始呼流程 (8)3.2.SCH建立流程 (9)3.3.MS发起的数据呼叫激活流程 (11)3.4.网络侧发起的数据呼叫激活流程 (11)3.5.MS发起的数据业务释放流程 (12)3.6.网络侧发起的数据业务释放流程 (13)4.EVDO数据业务流程 (15)4.1.AT始发的数据业务呼叫流程 (15)4.2.网络侧发起的数据业务呼叫流程 (17)4.3.AN发起的连接释放流程 (18)4.4.AT发起的连接释放流程 (19)4.5.PDSN发起的会话释放流程 (20)图表1MS始呼流程图 (2)图表2MS被呼流程图 (4)图表3MS发起的释放流程图 (6)图表4MSC发起的释放流程图 (6)图表5CDMA2000数据业务用户状态图 (7)图表6MS发起的数据业务始呼流程图 (8)图表7SCH建立流程图 (10)图表8网络侧发起的数据呼叫激活流程图 (11)图表9MS发起的数据业务释放流程图 (13)图表10网络侧发起的数据业务释放流程图 (14)图表11AT始发的数据业务呼叫流程图 (16)图表12网络侧发起的数据业务呼叫流程图 (17)图表13AN发起的连接释放流程图 (18)图表14AT发起的连接释放流程图 (19)图表15PDSN发起的会话释放流程图 (20)1. 概述1.1. 目的和范围主要说明CDMA2000 1X、EVDO的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信令消息流程。
1.2. 定义和缩略语MS Mobile Station 移动台BTS Base Transceiver System 基站收发信机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基站子系统,包括BSC和BTSAbis Abis interface BSC(基站控制器)和BTS(基站收发信台)之间的通信接口MSC 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SCCP Signaling Connection Control Part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七号信令:MTP第三级的补充)AT Access Terminal EVDO接入终端,相当于1X 的MSAN Access Network EVDO接入网,相当于1X的BSSUm CDMA空中接口SCH Supplemental Channel 增补信道PDSN Packet Data Serving Node 分组数据服务节点,完成和无线网络(PCF)及IP网络的接口PCF Packet Control Function 分组控制功能块,无线域与分组域(IP网络)间的接口A8/A9 A8/A9 Interface PCF与BSC之间的接口A10/A11 A10/A11Interface PCF和PDSN之间的连接称为RP接口,也称为A10/A11接口,A10为数据接口,A11为信令接口。
3G(EVDO)命令手册目录1简介 (3)1.1概述 (3)1.2技术特点 (3)2配置EVDO (5)3典型配置 (7)1简介1.1概述CDMA2000 1x EV-DO标准最早起源于Qualcomm公司的HDR技术,早在1997年的时候Qualcomm就向CDG提出了HDR(高速数据)的概念,此后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实验在2000年3月份以CDMA2000 1x EV-DO的名称向3GPP2提交了正式的技术方案。
1xEV的意思是'Evolution',也表示标准的发展,DO的意思为Data Only(后来有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此技术的含义,把Data Only改为Data Optimized,表示EV-DO技术是对CDMA2000 1X网络在提供数据业务方面的一个有效的增强手段)。
同年10月份3GPP2投票表决把该标准定义为C.S0024, 在美国的TIA/EIA称为IS-856。
2001年12月在ITU的会议上,CDMA2000 1x EV-DO技术作为CDMA2000家族的一个分支被吸纳为IMT-2000标准之一。
1.2技术特点尽管CDMA2000 1x已由许多无线运营商部署并投入运营,提供153.6kbps的数据传输链路,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高速访问计算机互连网的要求。
因此,工业界开发出了CDMA2000 1x EV-DO的解决方案。
它将高速数据信道与语音信道分离,充分利用了数据业务在实时性要求、误码率要求和对称性方面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在与CDMA2000 1x载波宽度(1.25MHz)一样的频带上,为用户提供高达2.4Mbps的数据链路。
它可以独立地建成无线移动数据网络,也可以与CDMA2000 1x混合组网,互为补充,完成ITU对3G系统制定的功能要求。
1xEV-DO由于采用了巧妙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使得系统具有用户峰值数据速率(每一用户瞬间数据速率的最大值)高、平均吞吐量(每扇区每秒能传送并被全部所服务用户成功接收的信息量)大的优势。
第3章CDMA2000 1X EVDO网络3.1EVDO设计思想1X EVDO 是一种专为高速分组数据传送而优化设计的CDMA2000 空中接口技术。
随着无线接入到因特网(Internet)需求的增长,对无线分组数据业务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以无线局域网为代表的无线接入技术虽然能提供较高的带宽,但是,在安全性、计费和覆盖等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应用,如果通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无线因特网业务,无疑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同时考虑到与以ADSL为代表的有线数据网络竞争的需要,要求这种新的蜂窝网络至少能提供与ADSL 相比拟的数据带宽。
鉴于此,高通公司从1996 年开始开发了HDR(High Data Rate)技术,并于2000 年被TIA/EIA接受为IS856 标准(以Release 0 版本发布),又称为HRPD(High Rate Packet Data)或1X EVDO。
1X 表示它与CDMA2000 1X 系统所采用的射频带宽和码片速率完全相同,具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EV(Evolution)表示它是CDMA2000 1X 的演进版本;DO(Data Optimization)表示它是专门针对分组数据业务而经过优化了的技术。
1XEVDO 于2001年被ITU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1X EVDO 系统最初是针对非实时、非对称的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设计的。
高速传送是对1X EVDO 系统设计的核心功能要求,高速意味着需要基于有限的带宽资源,利用蜂窝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类似于有线网络(如ADSL)那样的高速数据业务。
最初设计1X EVDO 系统时,主要是为了提供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等无线因特网业务,它们要么具有非实时的特点,对业务的QoS 保证没有严格的要求;要么具有非对称的特点,要求前向链路的传送速率和吞吐量明显高于反向链路。
显然,随着业务的发展,对1X EVDO 系统功能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在CDMA2000 1X 系统中,中低速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是码分复用的,共享基站发射功率、扩频码和频率资源。
【杭州】3G上网信令揭秘本文整理了3G上网在BSC上跟踪的信令全过程,对A11、A12接口信令做详细解析。
另外,跟踪了3G连接时直接拔卡、直接关机等状态下信令,和产生的原始话单、计费话单进行对比,证明休眠时间不计费、直接拔卡关机均计费正常,并解析AAA 正确得出用户休眠次数和激活上网时间的话单原理。
从测试到整理成文,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自己懒、上班时间没空整理文章等因素外,更多的原因是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去悟透BSC上跟踪到的DO上网信令。
所以请相信这篇文章值得对3G感兴趣的你花时间去看。
共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排障有所帮助。
感谢华为工程师帮忙修改,7月21日根据建议修改本文。
加附件5,附件5是本文原稿加工程师批注,批注的内容正是我没注意的细节,没时间看本文的同志可下载附件5后查看。
一、理论知识在解析DO上网信令之前,先介绍一下分组域网络架构和相关接口,因为在跟踪到的信令中涉及到各接口,DO网络架构如下所示:CDMA分组域系统采用省中心模式,所有核心设备(PDSN、AAA、ANAAA)都放置在杭州。
地市PCF(Packet Data Serving Node,可和BSC合设,也可是单独的设备。
例如华为BSC合设PCF,北电是单独的设备RNC/PCF)通过网络设备汇聚后接入杭州的CE,通过CE访问PDSN和AAA等网元。
上图中,AT(Access Termination)是接入终端,例如手机或者上网卡;BTS 是基站,BSC是基站控制器。
分组域核心设备包含PDSN、AAA、ANAAA。
PDSN (Packet Data Serving Node)是分组数据服务节点,是CDMA 分组网里的关键设备,它完成和无线网络(PCF)及IP网络的接口,起着桥梁的作用,PDSN和移动终端建立PPP连接,把终端来的PPP的数据转换成标准的IP数据,路由到IP 网络,同时,将网络来的IP数据封装在PPP里传送给终端,将PCF来的计费参数和自身统计的计费参数结合形成UDR格式传送给AAA;AAA(Authenticaion,Authorizaion and Acounting)对用户发起的业务进行认证、授权、计费消息采集、计费详单文件的生成,它根据用户名判断用户申请的业务类型,每个用户名代表一种业务,如用户名WAP代表用户申请WAP业务的连接,另外AAA根据用户名判断是否需要向业务网关发送计费消息,根据IMSI判断是否向归属地发送计费消息;AN-AAA是3G阶段新增加的鉴权接入设备,执行3G设备的接入认证和授权功能,在CDMA1X网络中不需要这个网元。
另外HA--Home Agent是归属地代理,负责和PDSN/FA建立Mobile IP隧道,负责解封装从反向隧道中传来的用户数据,路由到Interne。
该设备在Mobile IP 网络中存在,在Simple IP网络中不存在。
当前现网是Simple IP网络,因此在浙江分组域网络里不存在该设备。
上图包含如下接口:Um:空口,是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接口。
部分终端在BSC上无法跟踪到任何信息,因为问题终端根本没有上发空口消息,或者消息没有到BSC这一层。
可用QXDM 软件跟踪到终端发送和接收到消息,但该软件如何跟踪我不会用,希望会用得同志共享。
Abis:连接基站BTS和基站控制器BSC。
A8、A9:BSC内部接口,和PCF交互接口。
A8是业务数据传递,A9传输信令消息。
A10、A11:PCF和PDSN接口。
A10是用户业务通道,A11走信令消息。
A12:PCF与AN-AAA之间用于接入认证的信令通道接口。
另外1X网络还有BSC和MSC之间的A1口:用于传输MSC(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和BSC之间的信令消息。
当CDMA 1X用户拨号时,BSC内的PCF经A11口向PDSN发送建链请求,PDSN 向AAA发送用户的认证请求,通过认证后PDSN给用户分配IP地址,PCF和PDSN之间建立PPP链接,用户可访问INTERNET网络。
当3G用户接入时,PCF先通过A12接口向ANAAA发送接入请求,ANAAA通过用户认证后,PCF向PDSN送建链请求。
另外ANAAA和HLR之间有2M线连接,以获取HLR上用户的SSD数据做用户接入认证。
可见3G用户上网在分组域的认证和CDMA 1X类似,唯一的区别是:1X网络中是要先往MSC(HLR)发起基于设备的认证,DO是发起到ANAAA的基于设备的接入鉴权认证。
二、实际信令跟踪解析BSC上跟踪信令见附件1。
其中第1~263行是插入上网卡的位置登记过程,第264~304行是拨号过程,第305~2419行是DO上网过程中跟踪到的信令,第2420~2436行是断开连接时的信令。
MSCE上跟踪到的信令见附件2,只在插入上网卡的位置登记过程中跟踪到相关信令(1X网络接入请求,做位置登记)。
现对各过程重要信令进行解析。
在插卡1X位置登记、3G接入认证过程,详解A12接口到ANAAA认证的信令;在拨号过程,详解到PDSN的A11接口信息;在上网过程,解析从激活进入休眠态、从休眠进入激活态的信令,主要解析A11接口信息;断开连接后,解释AAA产生的原始话单各字段含义,并和企信部最终的话单进行对比,和BSC实际跟踪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比对,证明休眠时间不计费,只计费激活时间。
1、插卡时,1X位置登记、3G接入认证过程在用户终端设置成仅DO模式时只有3g网络的接入鉴权,终端只有在混合模式的时候才会发生1x网络的接入鉴权。
一般上网卡默认是混合模式,早期个别自带的客户端可设置仅DO的模式。
智能手机上可设置混合模式和仅DO模式。
当前测试终端是上网卡,用集团公司统一客户端,默认混合模式状态下,因此在插入上网卡或者3G手机开机时,同时向1X网络做位置登记、向3G网络做接入鉴权认证:●BSC通过A1口向MSCE注册1X网络:需要说明的是,1X和DO的鉴权是独立的过程,即使在1X位置登记过程没有成功,也不影响以下DO的鉴权。
例如:最初杭州首次拨通DO时,就是用6850仅开通DO功能的帐号拨测。
有条件的话,感兴趣可做如下测试验证:省内漫游号码未开通漫游功能,则在A1口会拒绝位置登记请求(原因是漫游不允许),不能1X上网;跟踪A12口则将发现BSC仍旧向省ANAAA平台发送认证请求,只要用户DO功能正常开通,则全省共用的ANAAA平台会通过用户认证。
●BSC通过A12口向ANAAA注册3G网络:双击第255行,查看A12口接入请求携带的信息:由上可知向A12口发送的是用户的ESN、用户名、32位鉴权随机数和鉴权值,并不包含IMSI(虽然user-name字段由IMSI和域组成,但并不代表是IMSI字段),因此在BSC上跟踪A12口要根据ESN跟踪。
鉴权值是这样获得的:对于MD5算法用户,初始值是NAI(用户名)、鉴权随机数、鉴权密码通过MD5算法获得的值;对于CAVE算法用户,初始值是IMSI、鉴权随机数、SSD、ESN(或者MEID)通过CAVE算法获得的值。
另外从A12接口消息可见SSD并不在网络中传播的,分别在UIM卡和HLR或者ANAAA中有保存。
A12返回的消息A12_Access_Acept是通过请求,具体消息如下:A12认证通过时,返回callback-id,该值是在ANAAA设置,每个帐号对应一个callback-id,即IMSI。
BSC返回的A12信息里,callback-id每两位一组,第一组不读,均看每组的第二位,得到IMSI:460036060588576。
MSCe侧跟踪到的1X网络位置登记信息总结:(1)插卡或者开机过程,通过A1口向1X网络做位置登记,通过A12口向3G网络做认证请求;(2)无论是MD5算法还是CAVE算法,A12口上报参数都一样的,包含:ESN、用户名、鉴权密码、32位鉴权随机数、鉴权auth值。
ANAAA保存的数据包含:用户名、密码、ESN、SSD(如果HLR上设置用户SSD共享,则ANAAA保存SSD)。
如果用户是MD5算法,则终端根据NAI(用户名)、鉴权随机数、鉴权密码做为算法初始值,MD5算法得到鉴权值,ANAAA也根据保存的用户名、密码参数以及网络上传的随机数用MD5算法得到鉴权结果,和终端上传得鉴权值比对,一致则通过鉴权。
如果用户是CAVE算法,则终端根据NAI、鉴权随机数、SSD、ESN(或者MEID)做为算法初始值,CAVE算法得到鉴权值,ANAAA也根据保存的用户名、ESN、SSD参数以及网络上传的随机数通过CAVE算法得到结果,和终端上传的鉴权值比对,一致则通过鉴权。
(3)注意reject消息,例如:[A12] A12 Acess Reject。
说明是A12接口拒绝接入,DO鉴权不通过。
双击该reject消息,可查看相关原因(例如用户不存在)。
例如:A12-Access Reject拒绝消息如下:拒绝原因是A12-Access Request里的Hardware ID值错误。
双击认证请求A12-Access Request消息可查看到Hardware ID(ESN)值。
双击A12-Access Request可以看到最下面Hardware ID信息(如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部分终端上报了终端本身的ESN,而不是UIM卡的ESN,和ANAAA所存ESN不一致,因此拒绝。
(此拒绝消息仅在后期ESN绑定认证DO时才会出现。
当后期ESN 绑定时,ANAAA在比对鉴权值之前,需要比对A12接口上报的HardwareID/esn 和ANAAA所存的ESN,若不一样则拒绝。
当前网络没有绑定ESN,则只需比对鉴权值)MD5算法认证失败,则肯定是密码错误。
因为MD5算法的初始值只有用户名和密码,若用户名有误不存在,会有user not exit的拒绝提示。
(4)之所以详细介绍A12信令,因为这是DO和1X上网的唯一区别。
若用户能上1X不能上DO,则只需跟踪A12接口。
但发现有些上网卡(主要是华为的所有上网卡)A12接口上报的ESN是上网卡终端的,而非UIM卡号码对应的ESN。
此时需跟踪该终端的ESN,而非跟踪号码的ESN。
另外6800等插卡的水货机,需跟踪UIM卡号码对应的ESN。
2、拨号过程附件1第264~304行是拨号过程。
现网中,各地市PCF经CN2和分组域核心网相连。
现网当前有多台PDSN负荷分担工作,由两台FACN(Foreign Agent Control Node)服务器来实现对PDSN集群控制:PCF侧配置FACN的地址来指向FACN,同时配置PDSN路由。
当终端发起一次数据业务时,PCF第一次通过A11接口向FACN发送注册请求,FACN回复PDSN地址给PCF,PCF再次通过A11 接口向FACN指定PDSN发送注册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