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剂量新的推算方法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儿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首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来确定给药剂量。
儿童的年龄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婴儿期(0-12个月)、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5岁)、学龄期(6-11岁)和青春期(12-18岁)。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给药剂量也存在差异。
其次,要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给药剂量。
一般来说,儿童的体重越大,药物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
通常情况下,给药剂量可以按照每千克体重给药多少毫克的方式来计算。
例如,如果药物的推荐剂量是每千克体重给药10毫克,那么一个25千克的儿童应该给予250毫克的药物。
此外,还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给药剂量。
有些疾病需要更大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有些疾病则需要更小的剂量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计算给药剂量时,医生会考虑到疾病的特点和严重程度。
总之,计算小儿给药剂量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医生会根据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研究数据,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计算。
此外,为了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医生在计算过程中还会考虑到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以及每次给药的频率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药剂量的计算过程中,医生必须严格遵循药物的推荐剂量和给药指南,避免超量或亏量给药。
同时,家长也应该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在使用药物时严格按照医嘱给药,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改给药频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给药剂量的计算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的剂量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给药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儿童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因此,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用药情况,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保儿童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科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体重计算:这是最常用、基本的方法,每日剂量等于患儿体重乘以每日一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需连续应用数日的药应采用此方法,而临时对症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2. 按体表面积计算:准确度高,但复杂,适用于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
小于30公斤的小孩体表面积=体重×+,单位为平方米;大于30公斤的小孩体
表面积=体重公斤-30×+。
3. 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 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
量=儿童体表面积(m²)××成人剂量。
在使用这些方法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以及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法在给小儿使用药物时,正确计算药物剂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小儿的体重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年龄、体重和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法。
1. 按体表面积计算法(BSA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儿童用药剂量的方法。
根据孩子的身高和体重来计算其体表面积,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Dubois公式和Mosteller公式。
BSA法可使药物剂量更准确地反映儿童的生理特点,但计算略显繁琐。
2.按体重计算法:这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的方法。
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药物剂量。
一般情况下,将药物剂量按照每千克体重给药,然后根据孩子的体重调整剂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极轻或极重的儿童可能会有一些误差。
3.按年龄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的方法。
根据孩子的年龄来确定药物剂量。
因为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和排除速率不同于成人,所以在给儿童用药时通常会比成人剂量稍微调低一些。
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特别是那些对体重较为敏感的药物。
无论使用何种计算方法,正确的测量和记录孩子的体重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的体重会随着生长而变化,因此在每次给药之前都要重新测量体重,并相应调整剂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儿童的性别、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疗效。
总之,正确计算小儿用药剂量是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医护人员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还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儿科用药是指针对儿童临床需求,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计算给药剂量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精确计算儿科用药剂量十分重要,以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并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儿科用药挑战。
一、根据年龄划分药物剂量1. 婴幼儿期(0-1岁):婴儿期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体重来计算。
常用的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婴幼儿剂量(mg)或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体表面积修正系数= 婴幼儿剂量(mg)。
另外,有些药物的剂量会根据婴儿的实际出生天数进行调整,如早产儿及新生儿等。
2. 幼儿期(1-3岁):幼儿时期的用药剂量一般是根据体重进行计算的。
可以使用与婴幼儿相同的公式来计算幼儿的给药剂量,即体重(kg)×给药剂量(mg/kg)=幼儿剂量(mg)。
此外,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不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用药评估方法。
3. 学龄前儿童(3-6岁):在学龄前儿童时期,用药剂量仍是根据体重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前儿童剂量(mg)。
4. 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以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
计算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儿童剂量(mg)或体表面积(m²)× 给药剂量(mg/m²)= 学龄儿童剂量(mg)。
在特殊情况下,还需根据儿童的生理和药物代谢特征来调整剂量。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的用药剂量可以采用成人剂量,具体剂量还需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年龄和发育情况等。
二、根据体表面积调整药物剂量1. 什么是体表面积(BSA)?体表面积是指一个人体的外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可以计算得出。
计算BSA的公式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Du Bois' 和Haycock'公式。
儿童用药剂量简易计算方法
在给儿童使用药物时,确定合适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剂量的不准确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者过低的效果。
儿童的身体构成、代谢速率以及免疫系统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常规的成人剂量不能直接用于儿童。
下面将介绍几种简单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
1.按照体重计算:
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药物剂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成人用药剂量是指标准的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重是指儿童的实际体重。
2.按照年龄计算: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如婴幼儿,因为体重变化较快,用体重计算可能不太准确。
此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计算药物剂量。
一般情况下,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成人用药剂量是指标准的成人用药剂量,儿童年龄是指儿童的实际年龄,a是根据具体药物和儿童年龄来确定的系数。
3.按照体表面积计算: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儿童的体表面积来计算药物剂量。
然后,可以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
一般情况下,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成人用药剂量是指标准的成人用药剂量,儿童体表面积是指儿童的实际体表面积,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得出。
儿童用药的剂量计算方法
根据儿童的年龄计算剂量:
1. 参考剂量法:根据成人的剂量和儿童的年龄,按照一定的比例确
定儿童的剂量。
例如药物成人剂量为1mg/kg,适用于儿童的最小年龄为2岁,可以按照每2岁增加1/12的成人剂量进行计算。
2.孔子法:根据儿童的年龄将儿童的体重估算为成人体重的n倍,然
后按照成人的剂量计算儿童的剂量。
常用的孔子法系数有1/2(新生儿)、1/3(1岁)、1/4(2岁)等。
根据儿童的体重计算剂量:
1. 体重法:根据儿童的体重(通常以kg为单位),按照一定的剂量
-体重比例计算儿童的剂量。
例如药物的剂量为10mg/kg,当儿童体重为
20kg时,计算得到的剂量为200mg。
2. 布罗潘亨肉毒杆菌法(Broslow法):布罗潘亨肉毒杆菌法是儿
科用药中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身高,结合儿童的年龄
和性别,使用一套颜色编码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剂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救
过程中需要迅速计算儿童剂量的情况。
其他考虑因素:
1.成长发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代谢、肝脏和肾脏功能都处于
发育阶段,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调整剂量。
2.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病情较重的儿童,可能需要给予较高的剂量,
但同时要注意不要超过安全剂量。
3.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在儿童的体内代谢速度较慢,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剂量的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特别注意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剂型,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1、剂量计算和给药:(1)对于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体重而定,一般采用每公斤体重(mg/kg)的剂量;(2)在口服药物给药时,应将之稀释为一定浓度的液体给药,并以小量多次的方式给药。
2、剂量换算:(1)按每公斤体重(mg/kg)的剂量,可以换算成具体的毫克数量,例如:儿童体重34kg,若给药剂量为20mg/kg,则应给予该药物34×20=680mg;(2)在术语中,1mg/kg称为1毫克,以此类推,1g/kg称作1克,1ug/kg称作1微克,例如:儿童体重34kg,若给药剂量为1ug/kg,则应给予该药物34×1=34ug。
3、药物给药频率:(1)一般药物,每天2次以上,每次剂量应适当减少;(2)清热镇痛药,每4-6小时一次;(3)特殊药物,如青霉素等,每24小时一次;(4)抗生素,每24小时一次,每剂量应尽量均等。
4、药物给药途径:(1)口服:一般药物,少量以液体稀释后给药;(2)静脉输液:给予多种混合药物、特效药物、大剂量或紧急给药时,最节省时间、最方便,适用于重症病人;(3)肌肉注射:一般药物量较大时,如大剂量维生素、抗生素、代谢药物等,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4)外用:如皮肤膏药、眼药水、耳药水等,宜用外用方法。
5、儿童药物给药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1)缩短药物给药时间,并在必要时给予洗胃;(2)定期检查患儿的氧饱和度;(3)儿童病情稳定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给药剂量;(4)注意儿童药物的剂型、稀释比例、给药途径及给药频率等;(5)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临床症状等影响,选择恰当的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6)一般来说,儿童的药量远小于成人;(7)给药剂量应定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8)应特别注意宠物中毒患者的抗毒药应用;(9)药物禁忌症和过敏史应特别关注并谨慎处理。
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方法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由于儿童的身体组织、器官体积和功能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也会有所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体重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剂量。
其次,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通常基于体重或体表面积。
前者是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而后者则适用于一些特定药物。
以下是常见的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方法:1.儿童口服药物的剂量计算:a. 根据体重计算:将药物剂量按照每kg体重多少mg计算,然后根据儿童的体重,将计算出的剂量转化为实际用药剂量。
b.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使用克-米或克-平方米的公式计算体表面积,然后将药物剂量按照每平方米多少mg计算,并转化为实际用药剂量。
2.儿童静脉用药剂量计算:a. 根据体重计算:将药物剂量按照每kg体重多少mg计算,然后根据儿童的体重,将计算出的剂量转化为实际用药剂量。
b.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同口服药物的计算方法。
3.儿童鼻腔或咽喉部用药剂量计算:a. 根据体重计算:将药物剂量按照每kg体重多少mg计算,然后根据儿童的体重,将计算出的剂量转化为实际用药剂量。
b.根据年龄计算:根据儿童的年龄,参考相关用药指南或药物说明书,计算出适当的剂量。
在进行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时1.严格遵循药物说明书或用药指南中的建议剂量范围。
2.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调整剂量,考虑到儿童的发育状态、肾脏和肝脏功能等因素。
3. 在计算剂量时,通常会使用标准药物浓度,如mg/kg或mg/m24.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消除特点,避免剂量积累引起的不良反应。
5.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药物疗效,必要时进行剂量调整。
总之,小儿用药剂量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个体特点和药物特性。
医生在计算和调整小儿用药剂量时,应细致、谨慎,并与患儿及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汇总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是儿科医生非常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由于儿童个体差异大,生理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酶系统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儿童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剂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汇总儿童用药剂量计算的方法,供医学人员参考。
1.儿童体表面积法儿童体表面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
其核心理论是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同,按照体表面积来计算药物剂量可以更精确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计算公式如下:儿童体表面积(BSA)=0.0061 ×(身高cm)^0.666 ×(体重kg)^0.5儿童剂量(Child dose)= 成人剂量×(儿童BSA/成人BSA)2.年龄法年龄法是儿童用药剂量计算的常见方法之一,适用于婴幼儿或者年龄较小的儿童。
计算公式如下:儿童剂量(Child dose)= 成人剂量×(年龄/年龄标准)其中,年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月龄、年龄范围等。
3.体重法体重法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计算公式如下:儿童剂量(Child dose)= 成人剂量×(体重/体重标准)体重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每千克体重、每千克体表面积等。
4.临床经验法临床经验法是医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疗推荐剂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普遍应用的药物,例如普通发热药、抗生素等。
医生可以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重、年龄等因素,结合自身经验给予合适的剂量。
5.比例法比例法是根据儿童与成人的相对差异,将成人剂量按比例缩小给予儿童。
通常,比例法适用于有参考的药物,成人的剂量已经经过比较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儿童可以比照类似药效的成人剂量,根据患儿体重或年龄调整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用药剂量计算方法都是一种参考,医生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如肾功能、肝功能、代谢情况等因素。
此外,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医生需要了解该药物的药动学、药代动力学等基本知识,对其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药效进行评估。
儿童用药剂量最科学的计算方法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儿童用药剂量最科学的计算方法。
你们知道吗,给孩子们用药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让孩子们受到很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科学地计算儿童用药剂量,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你知道吗,小孩子的身体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新陈代谢速度比较快,肝脏和肾脏的排毒功能还不够强大,所以在用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计算儿童用药剂量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易懂的方法:按照体重来计算。
你们知道吗,儿童用药剂量通常是按照体重来计算的,这样既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能避免药物的浪费。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要找到儿童用药的推荐剂量范围。
这个范围通常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等因素来确定。
比如,对于一岁以下的婴儿,药物的剂量通常会比较小;而对于十岁以上的儿童,药物的剂量可能会比较大。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用范围和推荐剂量。
接下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孩子的药物推荐剂量除以他们的体重。
比如,如果一种药物适用于3岁至6岁的儿童,推荐剂量是每次10毫克,而你的孩子体重是20公斤,那么他每次需要服用的药物剂量就是:10毫克/20公斤=0.5毫克/公斤。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体重来计算出他们每次需要服用的药物剂量了。
我们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
比如,如果孩子有其他疾病或者过敏史,可能需要减少药物剂量;而如果孩子病情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给孩子们用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学会科学地计算儿童用药剂量,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吧!。
儿童用药剂量新的推算方法探讨
中国药师 2000年第2期第3卷药物与临床
作者:何宁宁
单位: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200081
关键词:剂量,小儿;体表面积;系数,换算▲
摘要应用一个新的计算公式编制了不同年龄儿童体表面积和用药剂量换算表。
计算出单位体重用药量与单位体表面积用药量之间的换算系数F值。
探讨了3种不同计算小儿用药剂量方法之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成人剂量的分数,推导出一个简易的计算公式。
小儿的年龄、体重逐年增加,体质各不相同,所以小儿用药剂量一直是儿科治疗过程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按年龄或体重折算的方法。
这二种方法不太理想,按年龄折算的方法是由公式推导出来,适用于一般药物粗略的计算,此外小儿生理功能并不与体重成比例,按体重计算的剂量,对年幼儿合适,对年长儿往往偏大,而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用药剂量比较精确,因为许多生理功能,如心搏出量、基础代谢率、每分钟呼吸量、肾小球滤过率、血容量等与体表面积有较一致的关系,按每平方米(m2)体表面积计算给药或输液既适合各年龄的儿童也适用于成人。
目前美国医药协会药剂委员会推荐按体表面积计算儿童用药量,此外美国配药资料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对儿童剂量除记载单位体重(kg)用药量外,还记载了单位面积(m2)的用药量。
体表面积推算儿童用药量
公式:。
式中,成人的平均体表面积为1.70 m2。
1 儿童体表面积新的计算方法
儿童体表面积计算有许多方法,以往大多根据儿童体重求得。
《1997~1998年美国药物资料手册》刊登了根据儿童体重与身高求得体表面积的公式:体表面积
(m2)=,该公式较以前单从体重求得体表面积更为合理,但计算
比较麻烦,前提是必须准确知道小儿的身高与体重。
2 药物剂量换算表及换算系数F值
参照1985年卫生部按统一计划和要求对哈尔滨、北京、西安(北部地区),上海、南京、武汉(中部地区),广州、福州、昆明(南部地区)九市152 874名7岁以下小儿及41 935名7~19岁青少年中城区男童的体格发育调查数据[2],应用上述公式编制了一份儿童用药剂量换算表,只要知道儿童年龄即可直接从表中查出相应的体表面积,进而查出占成人剂量的分数(即各体表面积与成人体表面积1.70 m2的比值),见表1。
使用时将成人剂量的分数乘以成人剂量即可得到小儿用药剂量,例如,苯巴比妥钠用于抗惊厥,成人剂量每次0.1~0.2 g,新生儿用量为0.12×0.1(或0.2)即12~24 mg/次。
知道了F值,单位体重
用药量和单位体表面积用药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可表示如下:
D s[mg·m-2]=F×D w[mg·kg-1]
式中:D s:单位体表面积用药量。
D w:单位体重用药量。
F:换算系数。
表 1 不同年龄儿童的体表面积和用药剂量换算表
换算系数随年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是35, 10岁是27,
1岁是21,新生儿是15。
3 新计算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中国药典》历来是按年龄大小根据成人剂量折算出儿童用药剂量,区别只是折算比
例有所不同,见表2。
3.1 与年龄折算方法比较从表2看出老幼剂量折算只是一种粗略的估算,由于个体差异,实际用药量往往有较大的差距,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是较为科学和准确的方法。
例如,《中国药典》95年版, 1岁婴儿是成人剂量的1/5(0.20)而按体表面积公式计算相当成人剂量的0.27。
在1~18岁年龄段中,尤其是13~14岁儿童按体表面积求得的药物剂量明显大于1995年版《药典》用量,如14岁患儿药典剂量是成人剂量的2/3(0.66),而按体表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相当成人剂量的0.86。
表 2 解放后《中国药典》不同版本老幼剂量折算表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随着年代的推移,儿童用药量逐渐加大,例如, 1~2岁儿童剂量《中国药典》53年版是1/8成人剂量, 10年之后的1963年版《中国药典》是1/8~1/6成人剂量,相隔14年, 1977年版《中国药典》已是成人剂量的1/5~1/4,从1953年的1/8到1977年的1/4, 24年中儿童剂量增加了1倍。
符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制度的加强和完善,儿童体格发育呈现随时间而增长的趋势。
从《中国药典》1977年版到《中国药典》1995年版的颁布时隔18年,这18年是改革开放的18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之对营养问题的认识和改善,儿童体格发育更趋增长,但《药典》中
儿童剂量并没有改变。
3.2 与体重推算方法比较阿莫西林是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成人口服1~4 g/d,分3~4次服。
儿童用量1日50~100 mg·kg-1,分3~4次服[3]。
通过实例看按体重计算剂量与按体表面积折算剂量的差异。
如一个出生二个月的婴儿,其体重6 kg,按体重计算剂量为300~600 mg·d-1,根据表1按体表面积推算应是成人剂量的0.19,即190~760 mg·d-1。
二种方法结果有差异但相差不很大。
如果一个12岁的患儿,从表1得知平均体重是35.47 kg,按体重计算剂量为1 774~3 547 mg·d-1,小剂量已远远超过成人小剂量,大剂量已接近成人大剂量,若按体表面积推算应是成人剂量的0.71,即710~
2 840 mg·d-1,较为合理。
4 3种推算儿童用药剂量方法之间的关系
3种推算儿童用药剂量方法之间的关系见表3。
从表中看出除了成人剂量2/3外,同一剂量对应年龄,按体表面积计算要比《中国药典》1995年版剂量小,与体重计算相比差异较大。
例如,与《中国药典》1995年版1/4成人用药量相对应的年龄,以体表面积计算是8个月,以成人体重60 kg计算是3.5岁。
表 3 同一剂量与不同推算方法年龄之间的差别
5 简易公式
为了方便应用儿童用药剂量,根据表1的数据推导出1岁至18岁青少年用药剂量的简易公式,用法简单,便于记忆,只要记住成人剂量,用本法很快就能心算出儿童剂量,
简易公式如下:
1~12岁儿童4×岁数+22=成人剂量的百分数。
13~18岁青少年4×岁数+28=成人剂量的百分数。
用法举例: 8岁患儿口服阿莫西林剂量: 4×8+22=54即相当成人剂量的54%,该儿童口服阿莫西林540~2 160 mg·d-1,分3~4次服。
15岁患儿口服阿莫西林剂量: 4×15+28=88即相当成人剂量的88%,该儿童口服阿莫西林880~3 520 mg·d-1,分3~4次服。
简易公式心算得出成人剂量的百分数与表1成人剂量的分数颇为接近,见表4。
表 4 简易公式计算结果与表1成人剂量的分数比较
(岁) 成人
剂量的分数0.2
7
0.3
2
0.3
6
0.3
9
0.4
3
0.4
7
0.5
1
0.5
4
0.5
8
0.6
2
0.6
6
0.7
1
0.7
9
0.8
6
0.9
0.9
4
0.9
6
0.9
7
成
人
剂
量
的
百
分
数
26 30 34 38 42 46 50 54 58 62 66 70 80 84 88 92 96 100
综上所述,按体表面积推算小儿用药剂量是较科学的方法,但由于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关系,药物在体内浓度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都是极为复杂的。
所以使用时还需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并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及病情等各方面因素来斟酌剂量。
■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Drug information Handbook 5th Edition 1997-98 Hudson. Ohio Lexi-Comp inc, 1997, 1334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3
[3]陈新谦,金有豫. 新编药物学. 第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