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89738讲义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799.00 KB
- 文档页数:81
微生物学第一章第一章绪言一、一、微生物概述1、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
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2、2、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物生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生动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原3、3、微生物的特点a a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在形态上,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大小以微米和纳米计量。
b b 繁殖快生长繁殖快,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细菌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可以繁殖一代。
c c 代谢类型多,活性强。
d d 分布广泛有高等生物的地方均有微生物生活,动植物不能生活的极端环境也有微生物存在。
e e 数量多在局部环境中数量众多,如每克土壤含微生物几千万至几亿个。
f f 易变异相对于高等生物而言,较容易发生变异。
在所有生物类群中,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和昆虫。
微生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二、二、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紧密联系,下面仅列出几个:1、1、环境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主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基本成分。
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08级基地班)任课教师:熊芳教授教化时数:15学时实验周数:4周生物学实验教授教化中间微生物实验目次(15学时)微生物实验差不多常识介绍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4学时)实验二:泥土自生固氮菌的分别纯化(5学时)实验三:显微镜的应用和简单染色(3学时)实验四: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3学时)第一次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差不多常识一、实验目标1.熟悉实验室规矩和安稳守则,精确应对实验中显现的不测变乱;2.熟悉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和有关试剂的全然常识;3.操纵实验申报的精确书写。
二、实验内容1.实验室规矩;2.实验室安稳守则;3.实验室中不测变乱处理;4.常用器皿及器具;5.显微镜及有关常识;6.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申报。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培养基的全然流程如下:原料称量→消融→调剂pH值→过滤澄清→分装→塞硅胶塞和包扎→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一、养分成分1. 依照不合微生物的养分须要配制不合的培养基,如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能够(或应当)由简单的无机物质构成。
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至少须要含有一种有机物质。
碳源物质的功能:构成细胞物质;为机体供给全部心理活动所须要的能量(异养微生物)。
氮源(nitrogen source) 凡是供给微生物养分所需的氮元素的养分源,称为氮源。
氮源物质的重要感化是合成细胞物质中含氮物质,少数自养细菌能应用铵盐、硝酸盐作为机体进展的氮源与能源,某些厌氧细菌在厌氧与糖类物质缺乏的前提下,也能够应用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
能源指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供给最初能量来源的养分物或辐射能。
2. 留意各类养分物质的浓度与配比养分物的浓度:在一样情形下,浓度合适的养分物质才对微生物表示出优胜感化,浓度大年夜时对微生物进展起克制造用,浓度小时不克不及知足微生物进展的须要。
各养分物质之间的浓度比:培养基中各养分物质之间的浓度比直截了当阻碍微生物的进展与滋长和(或)代谢产品的形成与积聚,专门是碳氮比(C/N)(碳氮比一样指培养基中元素碳与元素氮的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两种成分含量之比)的阻碍更为明显。
微生物384讲义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大概的框架和内容:一、微生物概述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3.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4.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二、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微生物的观察技术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4. 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三、微生物的遗传学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来源2.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和遗传转移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和基因敲除技术4. 微生物的突变和重组突变株的筛选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应用1.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2.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3.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五、微生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1.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2. 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4. 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六、微生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1. 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2. 抗药性监测和耐药性基因的研究3. 抗药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4. 抗药性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七、其他微生物相关问题探讨1. 微生物的生态学问题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 新兴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上是一个微生物学讲义的大致框架,每个章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展开。
在撰写讲义时,需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易懂性,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
同时,还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微生物学讲义主讲人鞠宝2004年9月目录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二、微生物科学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五、21世纪的微生物学展望第二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第二节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第二节培养基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第三节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生长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第三节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第六章病毒—非细胞型生物第一节病毒的概述第二节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病毒的复制第四节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五节亚病毒因子第七章微生物遗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第三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第四节基因突变与诱变育种第五节基因重组第六节菌种的保藏与复壮第八章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一节转录水平的调控第二节转录后调控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一节基因工程概述第二节微生物与克隆载体第三节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第四节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第五节表达载体的构建第六节DNA的合成、体外扩增和定位诱变第七节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展望第十章微生物的生态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第二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第十一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一节进化指征的选择第二节微生物的分类及命名鉴定第三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喝的酸奶、酒等发酵饮料,吃的面包、馒头甚至呼吸的新鲜空气都是微生物带来的恩惠;而我们所遭受的感冒和其它传染病等病魔的折磨,则是有害微生物侵蚀了身体所致,但服用或注射抗生素类药物后恢复健康,又要感谢微生物,因为这类药物是微生物的“奉献”。
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如:许多微生物产品疫苗、维生素、酶制剂、酒和抗生素等重要产品,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组成成员以及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1347年的瘟疫(鼠疫耶森氏菌)几乎毁灭整个欧洲,今天的艾滋病(AIDS)、癌症、SARS 以及已被人类征服了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疟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