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危病人亲属王明成的要求为病人注射药物促进其死亡案
- 格式:doc
- 大小:3.94 KB
- 文档页数:2
安乐死之争内容摘要:安乐死一经出现便备受争议,引发了人类思想伦理领域的大变革、大讨论。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未达成普遍的共识,反对安乐死与赞成安乐死者旗鼓相当,各不相让。
而今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的死亡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对待安乐死已从过去的禁止、反对,逐步转变为立法管理,由于安乐死涉及伦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牵涉医生、病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因此需深入探讨,解决安乐死带来的争议,使得安乐死能真正为垂危病人解除痛苦,防止其成为蓄意谋杀的方式。
关键词:安乐死,生命意义,人性1.安乐死的定义“安乐死”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快乐的死亡”或“无痛苦、幸福地死亡”。
我国的定义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1.1安乐死必须符合下列条件:a.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上看,病人患不治之症并已临近死期b.病人极端痛苦,不堪忍受c.必须是为解除病人死前痛苦,而不是为亲属、国家、社会利益而实施d.必须有病人神志清醒时的真诚嘱托或同意e.原则上必须由医师执行f.必须采用社会伦理规范所承认的妥当方法。
1.2安乐死的程序a. 病人向法院提出申请b. 医师对病人情况作出书面诊断结论c. 达成安乐死实施协议d. 进入“第二等待期”e. 最后实施1.3安乐死实施方法a. 注射氰化物b. 口服安眠药c. 注射凝血剂2.安乐死的支持观点2.1死亡,作为人生发展的最后阶段,要怎样度过,作为生命个体应该拥有自主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的基本权利,其中理应包括公民的生存自由权。
在病人身患绝症又痛苦不堪,医学尚无回天之力和安抚之功的情况下,尊重病人的意愿,让他幸福而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是尊重病人生存权利的表现。
人有生活美好的权利,也有选择安逸死亡的权利。
62006.12安乐死的可行性论证及立法设想□颜勇(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在社会各界对安乐死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本文从安乐死的可行性入手,通过对安乐死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对将来安乐死方面的立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安乐死可行性实施条件立法设想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016-02一、安乐死的历史与定义人的生命是极其宝贵的,具有崇高的价值,任何亵渎与侵害生命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与惩罚。
泰戈尔曾经写诗曰:“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夜之静美。
”其笔下的生死颇具理想化的意境,但事实上当一个极度痛苦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而医学也无回天之力的尴尬局面时,这时是选择用科学的手段让病人在没有痛苦的状态下有尊严的安然死去呢,还是任凭病人在极度的痛苦中被病魔折磨到生命的终点呢?这是安乐死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关注,受到争论的焦点,其间包含了太多的伦理,法律等许多方面的复杂的问题。
学者专家对此众说纷纭,悬而不决,终无定论。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源远流长。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许多知名的西方思想家都倡导安乐死亡,如弗朗西斯培根和《乌托邦》作者莫尔。
而在现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界对安乐死的关注和争论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是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所组成。
其原意是指舒适、幸福或无痛苦地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
“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积极与消极之分。
广义理解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让其死亡及自杀。
狭义理解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来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加速其死亡的过程。
积极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为了解除病危重病人的痛苦而采取某种措施加速病人的死亡。
浅思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是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
其原意是指舒适,幸福或无痛苦的死亡。
安乐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而是无痛苦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的措施。
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为:“换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
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
安乐死的本质是死亡过程的文明化、科学化,主张“安乐死是对于医学无法挽救的濒临死亡的死亡过程进行的科学调节以减轻或消除死亡的痛苦,使死亡状态安乐化。
在西方,从启蒙时代开始个人对于自己生命和自由的把握与张扬迅速拓显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于是自十七世纪起,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一部分濒危病人的生命可以在人工干预下长时间的、极其痛苦的予以延长。
医学就关于延长病人生命和解除病人痛苦的固有矛盾被极大激化了。
有关安乐死的讨论和病例不断涌现,安乐死合法化运动登上历史舞台。
安乐死合法化运动在欧洲和美国兴起。
由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一安乐死等名义有计划的屠杀犹太人,从1938年到50年代后期关于安乐死的讨论几乎销声匿迹。
从而使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安乐死的合法化再度兴起。
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自然死亡法》,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死权利。
随后德国、法国、荷兰等相继通过了有关安乐死的法案,但就过失行为及均告夭折。
2001年4月荷兰再次通过安乐死法案,在我国掀起又一轮讨论安乐死的高潮。
我国立法迄今为止尚未涉及安乐死问题,但被动安乐死的情形在现实中较为普遍,出现问题一般做医疗纠纷处理。
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医生蒲连开因为他人实施安乐死手术,被病人一名家属以故意杀人罪告上法庭。
1991、5、17,汉中市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蒲连生,王明成为身患绝症的病人(即王明成之母)夏素文注射促进其死亡的药物不构成犯罪。
本报连续报道的“王明成要求‘安乐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央视昨晚首次播出两年前对我国首例“安乐死”执行医生蒲连升的专访―――中国首例“安乐死”始末(图)2003-08-18 00:00:00中国首例“安乐死”执行医生蒲连升在接受央视采访最近发生在陕西省的一起“安乐死”事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事件的当事人是陕西省汉中市人王明成。
在17年前,他的妈妈夏素文因为身患绝症,痛苦不堪,被医生实施“安乐死”,成为全国第一例“安乐死”事件,随后王明成和医生蒲连升被逮捕。
17年之后,王明成也因为身患绝症,向医院提出来希望实施“安乐死”,但是医院的答复是国家没有立法,不能够实施。
8月3日,王明成在家中病逝。
■我在看守所呆了492天说到“安乐死”就不能不问蒲连升大夫是怎么想的?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大夫,15年前在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他为一个垂危的女患者实施了“安乐死”,但是3个月之后,公安机关就把他抓了起来,检察院在公诉书中指认,蒲连升涉嫌故意杀人,但是在5年之后,汉中市法院宣判蒲连升无罪,检察机关不同意这个判决,提出了抗诉,一年之后,汉中市法院终审判决,蒲连升无罪。
这就是当时震动全国的第一例“安乐死”案件,2001年4月,蒲连升做客央视,接受了专访。
1986年一名叫夏素文的患者,她呻吟不止,惊叫不安,用头碰床头,坐卧不宁,尿也尿不出来,她儿子和女儿跪在地上跟我说,叫我妈早点儿走吧。
我就开了处方,复方冬眠灵100毫克,开这个药的原因是他要叫他妈早点咽气,已经跪下了呀!(处方上)那个话是我写的,家属要求“安乐死”,下面是家属的签字,儿子王明成,女儿王晓琳,家属问我了,说我妈打这个针以后,什么时间能够咽气,我说大概在12点左右吧,到凌晨5时,护士找到我说,蒲主任,病人不行了,死的时间是凌晨5点,总共19个小时,病人才死亡的。
立案是7月3日,抓我是9月20日。
检察机关(起诉我)是故意杀人罪。
在看守所里总共呆了492天,这个我是记得最清楚,我认为我是冤枉的,我作为一个医生,在我医生范围之内,尽我医生的职责,减轻病人的痛苦,何罪之有,往事不堪回首。
论我国“安乐死”的法律制度内容摘要:自“安乐死”一词衍生以来,伴随它的争议也不断猛烈化。
安乐死究竟合不合法,究竟该不该立法,也是众多人口中争议的核心所在。
本文从安乐死的概念、我国的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及合理性等几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
归纳论述了安乐死的概念、在国家的进展情形及国际个别国家对安乐死的立法,并针对我国各方面情形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作了几点的分析,要紧从我国安乐死观念的显现、安乐死立法的争议、安乐死研究的奉献、立法的必要、我国国情、立法条件等方面较具体的论述了几方面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安乐死立法的争议立法的合理性一、“安乐死”的法律概念安乐死一词原自希腊文Euthanasia,是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所组成。
其原意是指舒适、幸福或无痛楚地死亡。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楚的死亡,安然地归天;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终止患者的痛楚而采取致死的方法。
(一)、“安乐死”的学理概念“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踊跃与消极之分。
广义明白得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缘故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
狭义明白得的安乐死那么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楚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与的方法未延长痛楚的死亡进程,或为了制止猛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踊跃的方法以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进程。
踊跃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是指医生为了解除病危重病人的痛楚而采取某种方法加速病人的死亡。
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是指停止维持病人一辈子命的方法,任病人死亡。
固然,在各个领域,对安乐死的概念或许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局限在其本意“无痛楚的死亡”当中。
《牛津法律大辞典》以为安乐死是指在病入膏肓的患者或病危患者的要求下采取的引发或加速死亡的方法.《布莱克法律字典》对此的释意是从同情动身,把身患绝症和极端痛楚的人处死的行为和做法.《中国百科全书,法学》概念为;关于此刻医学无可拯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的痛楚,可采取方法提早终止病人的生命.因此,咱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二)、“安乐死”立法概念的要求在立法中,“安乐死”的概念必需严谨,细致,出名却的依据与规定,不能莫冷两可、模糊不清。
浅论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作者:杨荣雪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6期摘要:安乐死合法化问题向来是高度引人关注,特别是自荷兰以绝对优势通过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之后,中国社会各界也相应展开了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论争。
各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社会的集体意识给安乐死投了反对票。
纵观多方观点、传统认知,人们对安乐死合法化依然保持谨慎的态度,可以理解它的存在,但是排斥它很快的到来。
追究其本源,其实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集体的认知。
不可否认的是消极安乐死的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希望的安乐死法案仅为赋权性法律,它仅是赋予那些能够接受安乐死或者安乐死对他们来说是更佳选择的人们以豁免权(并不是强迫所有临近死亡的人都必须实施安乐死),让这些合理实施安乐死的人不受到惩罚,然后带动安乐死完全合法化的进程。
关键词:安乐死;学理争论;生命权;传统认知一、安乐死的发展历程“安乐死”来源于希腊语Euthanasia,原意是指“不痛苦的死亡”,“快乐的死亡”。
它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幸福无痛苦的死亡;无痛死亡。
安乐死又分为两種情况:积极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
积极的安乐死是指采用药物加速病人的死亡进程同时缩短病人的痛苦时间的安乐死方式;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停止对病人进行治疗或实施抢救措施,即放弃通过医疗技术的延长病人生命的长度,同时达到缩短病人的痛苦时间的效果的死亡方式。
安乐死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原始游牧部落在迁移过程中,常把老人,病人留下,任其自生自灭。
或者遇到突发部落战争,就直接将他们杀害,以免他们被俘虏遭受更加羞辱的对待。
另外就是原始部落为保证其整体部落的强盛,常把老人、病人杀害或者直接活埋,减轻部落的负担以及病者的长期的痛苦。
这也算是最早期的“安乐死”。
后来由于西方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完全处于教会的统治下,此时宣扬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个人的生命是属于上帝,自己是没有权利也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安乐死也因此沉寂了一段时间。
一个医学生对安乐死的思考我对安乐死的了解源于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2》。
影片中李香山身患绝症,他担心自己会死得很惨,于是他的好友秦奋承诺,帮他“有尊严的”死去。
最后,李香山在秦奋的帮助下,跳海了结生命。
对于影片中秦奋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的质疑,四川多元律师事务所的徐小中律师表示:“秦奋的行为绝对不是‘故意杀人’。
”他认为,秦奋主观上没有杀人的动机,他和李香山是挚友,客观上没有杀人的行为。
对于他是否是“间接故意杀人”,徐小中说:“这种情况类似安乐死,很复杂。
需要严格的法律认定和具体的细节分析。
船主其实也有管理职责问题,但也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只是民事方面的问题。
”其实秦奋对李香山提供的是一种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医学、护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1],它是针对垂危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护理。
对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减轻临终患者的心理负担,解除患者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中,能在充满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2]。
1 安乐死的划分1.1 从实施者角度来看,西方医学界将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两种。
积极安乐死也称“主动安乐死”,美国刑法界也用“Mercy Killing”(怜杀)来表达,是指采用积极的措施去结束垂危病人弥留在痛苦之中的生命,具体做法是给病人注射毒剂,或者给服毒性药品等等。
而消极安乐死也称“被动安乐死”,可用英文“Letting die”来表达,是指停止对垂危病人的治疗措施,停止对病人的营养支持,尤其是指停止使用现代医学设备和手段抢救病人,让病人自行死亡[3,4]。
但在中国的法律中,安乐死是不允许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生命走向末期、忍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呼吸机停或不停,家属难以抉择。
“放弃抢救”实际是“放弃生命支持”,本质上隶属于“消极安乐死”范畴。
垂危病人亲属王明成的要求为病人注射药物促进其死亡案「案情」被告人:蒲连升,男,46岁,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住院部肝炎科医士。
1987年9月29日被逮捕,1988年9月23日取保候审。
被告人:王明成,男,36岁,陕西省第三印染厂销售科职工。
1987年9月25日被逮捕,1988年9月23日取保候审。
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被控犯故意杀人罪一案,由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被告人王明成之母夏素文长期患病,1984年10月曾经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变腹水”。
1987年初,夏病情加重,腹胀伴严重腹水,多次昏迷。
同年6月23日,王明成与其姐妹商定,将其母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被告人蒲连升为主管医生。
蒲对夏的病情诊断结论是:1。
肝硬变腹水(肝功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2。
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3。
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3度。
医院当日即开出病危通知书。
蒲连升按一般常规治疗,进行抽腹水回输后,夏的病情稍有缓解。
6月27日,夏素文病情加重,表现痛苦烦燥,喊叫想死,当晚惊叫不安,经值班医生注射了10毫克安定后方能入睡,28日晨昏迷不醒。
8时许,该院院长雷××查病房时,王明成问雷××其母是否有救。
雷回答说:“病人送得太迟了,已经不行了。
”王即说:“既然我妈没救,能否采取啥措施让她早点咽气,免受痛苦。
”雷未允许,王明成坚持己见,雷仍回绝。
9时左右,王明成又找主管医生蒲连升,要求给其母施用某种药物,让其母无痛苦死亡,遭到蒲的拒绝。
在王明成再三要求并表示愿意签字承担责任后,蒲连升给夏素文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并在处方上注明是家属要求,王明成在处方上签了名。
当该院医护人员拒绝执行此处方时,蒲连升又指派陕西省卫校实习学生蔡某、戚某等人给夏注射,遭到蔡、戚等人的回绝。
蒲连升生气地说:“你们不打(指不去给夏注射),回卫校去!”蔡、戚等人无奈便给夏注射了75毫克复方冬眠灵。
当事人披露我国首例“安乐死”案审判始末日前,本报报道的“9名尿毒症患者欲求安乐死”一事,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同时它带出了1986年至1992年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由于此案发生在陕西汉中市,时任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鸿鳞同志,曾参与了此案的研究和审判工作,他在最高人民法院机关刊物《人民司法》发表的关于《关于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论文中,提出“安乐死”无罪的观点和法律理论,对此案的最终无罪判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
1993年4月,荷兰医学代表团来到中国,与王鸿鳞同志进行学术交流后,对他的“安乐死”无罪的法律理论大加赞赏。
王鸿鳞同志现任陕西省纪委副厅级纪律检查员、省监察厅监察专员,近日,记者就发生在汉中市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对他进行了专访,他拿出保存了十多年的3大袋原始资料,向本报首次披露了该案的事实及审判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情节。
复杂的案情记者:本案的真实案情是什么?王鸿鳞:最近,我看到有关媒体对当年发生在汉中市“安乐死”案件的报道,因为种种原因,对于有关案情和审判的报道都有不准确的地方,我是知情人,有责任把事实真相告诉读者。
此案涉及两名被告人,一是医生蒲连升,他是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住院部肝炎科主任。
二是王明成,死者夏素文的儿子,陕西第三印染厂职工,夏于1984年10月曾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变腹水”。
1986年初,夏病情加重,腹胀伴严重腹水,多次昏迷。
当年6月23日,夏病危,王明成与其大姐、二姐、妹妹一起将其母送往汉中市传染病医院治疗,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变腹水”。
入院当日,医院就给患者家属发了病危通知书,后经常规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但夏仍感到疼痛难忍,喊叫想死。
6月25日上午,王明成和其妹向主管医生蒲连升询问其母病情,蒲连升说对夏治疗无望,并向他们介绍了国外使用“安乐死”的情况。
6月27日,夏素文病情加重,烦躁不安,值班医生注射了10毫克安定后方入睡。
次日8时许,该院院长带人查房,夏仍昏睡未醒,查房结束时,王明成问院长其母是否还有救,院长摇了一下头说:“病人已是晚期,现在不行了。
「案情」被告人:蒲连升,男,46岁,陕西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住院部肝炎科医士。
1987年9月29日被逮捕,1988年9月23日取保候审。
被告人:王明成,男,36岁,陕西省第三印染厂销售科职工。
1987年9月25日被逮捕,1988年9月23日取保候审。
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被控犯故意杀人罪一案,由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被告人王明成之母夏素文长期患病,1984年10月曾经被医院诊断为“肝硬变腹水”。
1987年初,夏病情加重,腹胀伴严重腹水,多次昏迷。
同年6月23日,王明成与其姐妹商定,将其母送汉中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
被告人蒲连升为主管医生。
蒲对夏的病情诊断结论是:1。
肝硬变腹水(肝功失代偿期、低蛋白血症);2。
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3。
渗出性溃疡并褥疮2——3度。
医院当日即开出病危通知书。
蒲连升按一般常规治疗,进行抽腹水回输后,夏的病情稍有缓解。
6月27日,夏素文病情加重,表现痛苦烦燥,喊叫想死,当晚惊叫不安,经值班医生注射了10毫克安定后方能入睡,28日晨昏迷不醒。
8时许,该院院长雷××查病房时,王明成问雷××其母是否有救。
雷回答说:“病人送得太迟了,已经不行了。
”王即说:“既然我妈没救,能否采取啥措施让她早点咽气,免受痛苦。
”雷未允许,王明成坚持己见,雷仍回绝。
9时左右,王明成又找主管医生蒲连升,要求给其母施用某种药物,让其母无痛苦死亡,遭到蒲的拒绝。
在王明成再三要求并表示愿意签字承担责任后,蒲连升给夏素文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并在处方上注明是家属要求,王明成在处方上签了名。
当该院医护人员拒绝执行此处方时,蒲连升又指派陕西省卫校实习学生蔡某、戚某等人给夏注射,遭到蔡、戚等人的回绝。
蒲连升生气地说:“你们不打(指不去给夏注射),回卫校去!”蔡、戚等人无奈便给夏注射了75毫克复方冬眠灵。
下班时,蒲连升又对值班医生李××说:“如果夏素文12点不行(指夏还没有死亡),你就再给打一针复方冬眠灵”。
当日下午1时至3时,王明成见其母未死,便两次去找李××,李又给夏开了100毫克复方冬眠灵,由值班护士赵××注射。
夏素文于6月29日凌晨5时死亡。
经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鉴定:夏素文的主要死因为肝性脑病。
夏素文两次接受复方冬眠灵的总量为175毫克,用量在正常范围,并且患者在第二次用药后14小时死亡,临终表现又无血压骤降或呼吸中枢抑制。
所以,冬眠灵仅加深了患者的昏迷程度,促进了死亡,并非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上述事实,有死者生前病史病历记载、证人证言、死因鉴定结论证实,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也已供认,足以认定。
「审判」公诉人认为,被告人蒲连升身为主管医生,故意对肝硬变病人夏素文使用慎用或忌用药物复方冬眠灵,并强令实习学生进行注射,指示接班医生继续使用该药,促进夏素文死亡。
被告人王明成不顾医院领导人劝阻,坚决要求对其母夏素文注射药物促其速死,并在医生用药的处方上签字,表示对其母的死亡承担责任。
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的行为均已触犯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辩护律师认为,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的行为与死者夏素文的死亡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具备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故二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应当宣告无罪。
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明成在其母夏素文病危濒死的情况下,再三要求主管医生蒲连升为其母注射药物,让其母无痛苦地死去,虽属故意剥夺其母生命权利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
被告人蒲连升在王明成的再三请求下,亲自开处方并指使他人给垂危病人夏素文注射促进死亡的药物,其行为亦属故意剥夺公民的生命权利,但其用药量属正常范围,不是造成夏素文死亡的直接原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于1991年4月6日判决,宣告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无罪。
宣判后,被告人蒲连升、王明成对宣告他们无罪表示基本满意,但对判决书中认定他们的行为属于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权利表示不服,提出上诉,要求二审法院改判。
汉中市人民检察院认为,蒲、王两被告人在主观上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故意,在客观上又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
较大,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特征,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据此,该院以原判定性错误、适用法律不当为理由,向陕西省汉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对蒲、王二被告人予以正确判处。
陕西省汉中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后认为,原审人民法院对本案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和判决结果是适当的,应予维持,抗诉和上诉的理由不能成立。
该院于1992年3月25日依法裁定:驳回汉中市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和蒲连升、王明成的上诉;维持汉中市人民法院对本案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