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不可忽视的受众本位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98.40 KB
- 文档页数:1
当下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作为传播媒介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受众观念、需求、习惯等方面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过去,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以“以供给为中心”来进行采编,主要以编辑们自己的判断和喜好来确定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以供给为中心的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
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改革的方向之一。
通过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和习惯,采用个性化定制的新闻节目,多渠道传播与互动,内容策划创新以及编辑团队建设等措施,旨在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对策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新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模式往往以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编辑标准为中心,忽视了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这导致了电视新闻节目在受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面对这一问题,如何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准确把握受众的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新闻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如何通过多渠道传播和互动形式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如何在内容策划和创新上赋予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建设一支专业的编辑团队,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等等,这些都是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新闻采编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电视新闻才能真正走向更广泛的受众,提升其影响力和认可度。
1.3 目的意义电视新闻作为传播媒体中的重要一环,其采编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受众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意识引导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往往带来一种传播符号和表达方式的革命,报纸的出现源于文字的产生和造纸术的发明;广播的诞生使声音能够进行较远距离的传播;胶片的问世也记录下永恒的画面;而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使电视的出现成为可能,电视较之文本化的报纸和单调化的声音,更加生动形象。
随着新闻传媒的迅速发展,最初的广播、报纸的单调传播走向了声画结合的形象传播,电视新闻应运而出,而其中的民生新闻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极为迅猛。
一、电视民生新闻现状毋庸讳言,民生就是民众百姓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由原来的物质需求上升为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与电视的结合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并被老百姓关心的民生新闻更是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
民生新闻的侧重点在于重点表现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酸甜苦辣等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电视民生新闻素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为首要目标,强调人文关怀,一时之间占据了新闻台的黄金时段,也吸引到了众多受众的眼球。
但是如今却有众多的新闻从业者对最初民生新闻创办的宗旨产生了错误的解读,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种种尴尬,题材同质化,内容琐碎化,尤其媒体越权和媒体暴力的出现模糊了电视新闻从业者基本素养。
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民生新闻形态的单一和内容的雷同似乎在不断重复着老路,一些地区一时间出现“民生热”现象,江苏同一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就有《绝对现场》、《直播南京》、《南京零距离》,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都有重复。
众多电视民生新闻从业者感到了困惑,观众也由最初的热衷变得麻木,在观众的眼里,纠纷、争吵充斥着民生新闻的荧幕,却很少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入的挖掘。
而在国际国内大事、要事不断发生的时候,从北京奥运会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央视的《新闻联播》等栏目的收视率则一路上扬,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一路下滑,这说明在新闻重要性和新奇性的竞争中,重要性明显据于优势。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互联网+背景下,民众观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为了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机遇,积极面对新挑战[1],广电编辑应提升自我要求。
一方面,需练好基本功,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应建立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以便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洞察用户需求,促进工作的优化升级。
一、概述广电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一)定义解析1.主体意识广电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受职业使命驱使,要求在专业化的新闻采访、信息收集、编辑策划中,秉持客观、真实、全面、及时的原则,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受众呈现优质的电视节目。
这需要编辑人员依照流程展开工作,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认真筛选新闻信息,并将其编辑发布。
只有精准地认识职业角色定位,认识到主体责任,才能使广电编辑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
2.受众意识受众意识要求广电编辑具有换位思考能力,而不可单一地从信息发布者的角度看问题。
广电编辑要真正走近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对节目的反馈,并进行工作上的反思,才能不断优化节目效果,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提升节目的收视率,使节目有温度、有态度。
(二)主要作用广电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具备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才能使节目更具时代性、创新性与观赏性,换而言之,广电编辑不仅应积极地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更需走近民众,深入基层,才能发挥编辑的工作价值,使节目有情感、有美感、具深度。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分工协作逐渐向采编发一体化方向发展[2],为了满足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吸引受众的关注,广电编辑应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加强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才能积极采纳受众意见,了解受众的心理,创新新闻表达方式及优化自身节目的呈现效果。
二、简析广电编辑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责任意识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追求良好的收视成绩,部分编辑忽视主体责任,在素材的选择、内容的选取及对节目的定位中,片面地只为受众着想,淡化了广电编辑的职业责任,造成节目内容深度不够、泛娱乐化等现象。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大众意识”的培养作者:张振中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4期张振中(邹平县广播电影电视中心新闻部,山东邹平 256200)在当今社会,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作为一名记者,如何才能做出有影响、有深度的优秀节目,在竞争中立足脚跟,就必须得有“大众意识”。
1选择大众话题,报道百姓关注从传播角度说,电视新闻内容只有观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
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要求我们要多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中去,倾听百姓需求,反映群众疾苦,以普通百姓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新闻的来源和视角,特别注重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的可看性。
事实证明,只有把镜头多对准普通人,对准百姓的冷暖苦乐,才能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才能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体现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 追求人人平等,尊重采访对象记者的大众意识还应体现在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上。
我们有时会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不经意间就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提出问题,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能否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会成为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比如,同一个被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
然而要是换上另一位记者,也许采访对象就能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素材。
这里,记者是否可以将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是否以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如何将服务意识转化为节目中的大众意识,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换位思考,从电视观众和被采访对象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到记者的诚意和友善,从而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记者必须要在情感上贴近对方,以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寻求情感的接近,从而可以采访的更加成功。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的意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编导需要具备更高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引导观众思考。
首先,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的意识是多元化意识。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化、多元化、文化融合一直是大势所趋。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该准确地把握这一趋势,对中国与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应该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
只有当编导具备多元化意识,才能将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其次,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的意识是称之为“观众第一”的意识。
电视节目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而观众是接受信息的主体。
编导只有真正想到了观众才能真正将信息传达给他们。
这需要编导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兴趣、需求、心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内容,真正做到观众满意,才能提高电视新闻的观众黏性,使其更具影响力。
第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的意识是创新意识。
新媒体时代,观众的接受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编导应根据观众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如使用新的表述方式和技术手段,打造出更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形式。
最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的意识还包括道德责任感。
电视新闻是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编导负有维护道德、做好传播工作的责任。
应该避免虚假报道,杜绝不道德的内容,遵守真实客观的原则,体现出诚信和责任精神。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应具备多元化、观众第一、创新、道德责任等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引导观众思考,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在当前社会中,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往往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
什么是群众观念群众观念是指在思想、价值、行动等方面具有群众意识、群众利益和群众力量的观念。
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群众观念的核心是“为了人民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使我们的工作事业走向正确的方向。
为什么要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电视新闻能够直观地展示事件的发生现场,呈现事实真相,对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那么无疑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何在电视新闻中树立群众观念1.准确反映主流民意电视新闻是一个折射社会主流民意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反映社会舆论和公众心声,客观、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发生的真相,避免出现言之不实、偏颇的报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在电视新闻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服务大众。
电视新闻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炒作话题、制造眼球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让人们全面了解社会、提高思想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宣传工具。
因此,我们需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来启发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需要关心、参与的社会问题,引导民众建立全民参与、共治社会的意识。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电视新闻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百姓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思考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传媒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约束,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实现有效突破,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电视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受众思维,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丰富节目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好的作品。
因此,如何增强电视编辑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是提高电视编辑质量的关键。
一、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及其作用(一)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指的是电视节目在策划、编辑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编辑人员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中体现着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编辑能力和专业素养,更对于整个电视作品的传播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编辑工作人员自身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会让其在主观意识和看待问题上有所不同。
因此,电视编辑工作人员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的价值导向[1]。
因此,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编辑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是推动电视编辑工作不断优化的基础,也是增强电视媒体竞争力的前提。
(二)电视编辑的受众意识电视编辑的受众意识指的是在制作节目以及编辑内容的过程中,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强调受众的需求,体现出受众的价值。
对于电视编辑工作来说,倘若忽略了受众的需求,忽视了受众的需要,就易出现内容偏离导向、内容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极其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2]。
因此,受众是电视节目的服务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强调受众意识,不断地优化编辑素材和编辑形式,持续拉近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才是真正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和增强电视媒体社会影响力的主要做法。
(三)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主要作用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属于电视编辑工作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也是影响电视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融媒体环境下,不仅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视媒体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好电视编辑工作,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不断创新电视节目的形式。
[现代受众意识对电视节目的影响]电视节目受众分析调查报告20世纪70年代,“看电视”是令人羡慕甚至是奢侈的,为数不多的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到了90年代末,“看电视”成为了所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面对几十个频道和众多的节目形式感到无所适从,电视媒体也从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百家争鸣。
如今,市场经济带来的优胜劣汰的生存机制使各电视台的生命力不再仅仅来源于那种传统的观念――“工作好,业务精”的政治评价,而是由客观的经济效益直接决定。
看似残酷的现实,无奈地被所有的电视人所认可,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想做出一档被观众认可的优秀的电视节目,几乎是异想天开。
不管人们主观上愿意不愿意,包括电视在内的新闻业已经被推向了市场。
电视节目事实上己经成了商品。
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市场之上,就必须有效益,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竞争。
电视节目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广大的电视观众,电视台为了生存,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占有观众。
在这一背景下,酿成了近年来的媒介大战。
这场大战是新闻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是新闻业内部的生存竞争。
这种竞争机制将促使新闻媒体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自身质量的问题。
一电视的投资者们想通过好的电视节目获得效益,必须先拥有有影响力和受众群支持的电视节目,这档电视节目的好与坏,并非由权威人士品评,而是由电视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口味来选择。
因此,在市场条件下,只有观众喜欢的节目才能称为“优秀”,只有优秀的节目才能“出售”和“卖广告”,真正带来效益。
所以,2l世纪的传媒业如果缺乏受众意识只能走向僵化、死亡。
面对电视机,观众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被服务的对象,你的节目好,我就看,不好,我可以换台;各个台都不好,我可以关掉电视。
这对于电视制作人来讲,可能会面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选择和定位。
但是面对生存,“收视率”不得不成为众多电视制作人衡量节目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管电视媒体的本质是娱乐工具还是新闻媒介,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收看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