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油危机为新世界大战积累燃点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20世纪三次石油战争█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间:1973年-1974年·原因: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影响:原油价格暴涨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
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
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
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
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
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
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5年)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
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
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新石油危机,新在何处?作者:朱为众来源:《新财富》 2015年第2期“新石油危机”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尽管后石油时代已然开启,但石油时代远未结束,无论是页岩油、太阳能、风能,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传统石油。
朱为众2015 年1 月初,原油价格数次跌破每桶50美元的大关,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引发道琼斯指数在1月5日当天暴跌331.34点。
遥想1年之前,油价还在每桶90美元上下徘徊,并且此后持续上涨。
当2014年6月油价涨到107美元/桶的高峰时,人们还纷纷预测油价会再创新高。
哪知两个事件相继触发和加剧了油价的急转直下。
首先是美国开始放宽原油出口禁令,虽然这次出口的数量不大,但其战略意义非同小可,标志着新技术和页岩油已经让美国政府对石油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了重新的评估。
其次,在美国放宽禁令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利比亚重启两条石油出口线。
供应量增加了,油价开始回跌。
2014 年11 月,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和俄罗斯三国就减产以稳定石油价格进行讨论,内外交困、急需外汇的俄罗斯不同意减产,会议不欢而散。
11月27日,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牙还牙,决定保持石油日产量3000万桶以维护市场份额的消息传出,原油的收盘价暴跌至每桶72.84 美元,跌幅达6.74%。
自此以后,油价一路下滑,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石油危机”。
从2014年6月的峰值起,油价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缩水50%,让世界政治领袖、企业家、投资家和分析师大跌眼镜。
油价的急跌让市场措手不及,不少久经沙场的老将都在这次新危机中伤筋动骨。
因次贷危机而收获巨大财富的对冲基金大佬保尔森(John Paulson)因为豪赌一批小型石油企业损失惨重。
金融大鳄卡尔·伊坎(Carl Icahn)因押宝加拿大石油公司Talisman Energy,财富一度缩水高达5.4亿美元,最后因为该公司被并购,总算以2.9亿美元的亏损画上句号。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台前幕后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台前幕后作者:刘亚萍?来源:文史天地?时间:2020年11月25日11:03:00阅读143?中东地区作为世界储油最丰富的地区,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石油能源主要的出口地区,控制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中东地区的矛盾复杂多变,首当其冲的阿以问题就难以解决,二战后,引发了五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
在阿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由于军事力量的薄弱,在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作战时,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以色列在战争后不断地扩大领土范围,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在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国,阿拉伯成员国于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价骤然上涨了两倍多,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持续三年,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多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国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滞涨问题。
然而这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不单单是战争引起的,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一些背后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一、战争因素,掀起经济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直接挑起了这次石油危机是毋庸置疑的。
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国,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石油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发起了武力斗争之外的经济战,来反对霸权主义。
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获得西方国家保护的希望破灭后,北非和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且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伊士运河。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加强,而美苏干涉是以其国家利益为中心,带有明显的侵略性,中东各民族的利益未得到保证,但也正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人民意识到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为了夺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在10月6日,也就是赎罪日的那天发动战争,以军面对突发的战争措手不及,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了。
历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黄静,陈思远(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070)[摘要]20世纪中后期,世界共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先是猛涨再暴跌,接着是剧烈的波动。
通过分析石油定价机制、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因素、石油危机概况以及20世纪至今欧洲、日本及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而采取的相关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借鉴他国经验,采取谨慎开采国内石油资源、实施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开发石油期货市场、加快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进程等对策,以降低未来石油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价格;应对对策;影响[中图分类号]F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11-0123-03[作者简介]陈思远(1983-),广东顺德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与能源工程初步设计研究。
一、引言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被使用到现代工业国家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生活的各方各面,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其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另一方面作为工业行业重要的化工原料,石油产品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物质领域。
由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局限性,以及石油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石油资源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焦点因素,甚至是军事斗争。
国家战略资源地位日益突出,油价日益突出。
波动已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在表现。
同时,石油价格也受到供需、金融投机和结算货币价值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二、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国际石油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
以三大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与五大现货市场(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1]。
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曾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
石油一直被当做国民经济的血液,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生产、经济增长的必需品。
由于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为争夺石油而加剧的战争也不可避免。
能源战争范围广、破坏大,不仅依附于军事实力,而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社会形态上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
1950一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石油七姐妹”即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七大石油公司联合把油价压制到平均约1.80美元/桶,仅是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
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
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
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
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
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
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
“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仅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
“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寡头与石油资源国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引起石油所在国的强烈不满。
更为严重的是,“石油七姐妹”这些石油垄断集团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
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
新石油战争深度国际新石油战争实际上,早在20XX年油价开始暴跌之时,俄罗斯《独立报》就曾断言,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是沙特和美国的一个阴谋。
20XX年,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将至冷战以来最低谷,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
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
而国际油价的连连下挫,正始于20XX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之后,时机上的巧合令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和领头羊沙特的鼎力支持,通过操控油价来打击俄罗斯。
吴大辉(俄罗斯问题专家)我认为这一轮的石油价格下跌,当然也有政治因素在。
如果打价格战的话,你可以选在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你恰恰选在乌克兰危机之后,这个时机的选定,我认为是有政治考量的。
沙特和美国中间不知道存在怎样的一个黑箱协同操作的过程,但是确实是美国和沙特联起手来对油价进行了打压。
跟80年代的那一轮油价的下跌很有相似性,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在起作用。
政治原因是一个辅助性的,如果美国、沙特与俄罗斯的关系非常友好,那么不会在这个时机选择油价价格下压,很显然有政治考量。
在俄罗斯看来,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并非无稽之谈。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曾联合沙特等国发动油价战,当时的石油价格一度长期处于10美元以下的低位,此举也使得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前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
许多人更是断言,油价拖垮前苏联经济是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独有偶,20XX年油价曾飙升至147美元,却在同年的12月迅速跌破40美元,恰是20XX年的8月,俄罗斯发动了格鲁吉亚战争,与西方的关系迅速恶化之后,油价下跌。
20XX年初,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冲突,之后又介入叙利亚冲突,大有在中东地区与美国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而低油价能够牵制打压政治对手俄罗斯显然是符合美国地缘政治利益的。
那么沙特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去年2月,《纽约时报》撰文称沙特阿拉伯正对普京施压,谢希望他放弃对叙利亚阿萨德政权的支持,而石油则被沙特视为消弱普京对阿萨德政权支持的有力武器。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
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
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
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
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
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