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务员考试判断题备考六种矛盾常有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4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在政治的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一起来复习一下吧!祝大家备考顺利!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在政治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矛盾的一些理论知识,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学习过程很容易混淆,因此,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区分一下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以便于大家在考试中能够迅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唯物主义理论说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个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的,不会发生改变。
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中,在我们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时候的基本矛盾没变。
同时,我们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不需要通过斗争的方式的解决,只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内采用温和、渐进的方式解决。
因此,关于这一部分大家需要记住两个考点,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另一个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矛盾》处理基本矛盾的方式。
(二)主要矛盾在不同时代下,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不同,因此相应的主要矛盾也会存在。
所以,我们给大家整理了我们在毛概和中特中常见的主要矛盾,便于大家快速掌握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在进入社主义之前,因为我们面临的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需要采用革命的手段去解决,所以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自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就不需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去解决矛盾了。
除此之外,在这些主要矛盾中,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十九大这两个矛盾是在考试中的常频考点。
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有哪些,这里面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2017年在十九大召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主要矛盾内容是什么,这里大家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重点记忆美好与不平衡不充分。
逻辑判断六种矛盾关系
1.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陈述或论点是互相矛盾或相互排斥的。
例如,如果说一个事情是真实的,而另一个人说同样的事情是假的,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有矛盾关系。
2.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点或陈述,相互排斥但不一定相互矛盾。
例如,红色和绿色是对立的颜色,但并不表示其中一个颜色是错误的。
3.反义关系:反义关系是指两个内容相反的词语或概念。
例如,前进和后退、好与坏、大和小等。
4.互补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概念或过程彼此补充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阳和阴、红和绿、男性和女性等。
5.同一关系:同一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
例如,两个人身高相同、两个国家历史相似等。
6.重复关系:重复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陈述表达了相同的概念或观点。
例如,猫是一种动物、猫有四个脚等。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解题基础:找出矛盾已近7月,各地省考笔试基本已经结束,很多在省考失利的考生已经对国考摩拳擦掌。
离国考还有一段时间,复习时间非常充裕,现在考生可以按知识点来学习。
现在,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个逻辑判断题型中的基础知识点——矛盾。
我们先看一下矛盾的定义: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描述只分为AB两种情况,且AB无交集。
(AB不能同时发生)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三个重点:1.“同一件事物”是前提。
也就是说能称为矛盾的两个命题一定是同一事物,比如“早饭吃包子”和“晚饭吃馒头”不是一对矛盾,是因为他们分别描述的“早饭”和“晚饭”根本描述的不是同一件事物。
2.只分为AB两种情况。
这是考查重点。
很多考生经常在这个点上存在错误。
主要就是由于很多事物不是“只分为AB两种情况”。
如“黑”和且“白”,他们也不是一对矛盾。
虽然“我今天穿了一身黑衣服”和“我今天穿了一身白衣服”的现实不可能同时存在。
但是大家想一下,黑和白都是形容颜色的,颜色肯定不止这两种。
还有可能是我穿了一套红衣服或绿衣服。
既然颜色不止分为“黑”、“白”两种,那他们也称不上是矛盾。
3.AB无交集或AB不能同时发生。
这个还是非常好理解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他说他的矛能刺穿世上所有的物品,卖盾时他又说世界上没有东西能刺破他的盾。
那如果让他的矛刺他的盾,无论他的盾是否被他的矛刺破,他肯定是说了谎话。
也就是说,这个人说的两句话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逻辑判断六种矛盾关系逻辑判断是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逻辑判断中,矛盾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互相排斥的关系。
在逻辑学中,我们通常将矛盾关系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矛盾、对立、逆否、逆反、反命题和逆命题。
矛盾关系中的第一种类型是矛盾。
矛盾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绝对互斥关系,即它们不能同时成立,只能其中一个成立。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就是矛盾关系。
这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非常明显,因为它们的真值不能同时为真。
矛盾关系中的第二种类型是对立。
对立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相对互斥关系,即它们不能同时成立,但可以其中一个成立。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绿色的”就是对立关系。
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像矛盾关系那样绝对,因为它们的真值可以同时为假。
矛盾关系中的第三种类型是逆否。
逆否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互相推导关系,即如果一个命题成立,那么另一个命题也一定成立。
例如,“如果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那么它就不是绿色的”就是逆否关系。
这两个命题之间的逆否关系非常具有逻辑性,因为它们的真值可以互相推导。
矛盾关系中的第四种类型是逆反。
逆反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互相否定关系,即如果一个命题成立,那么另一个命题一定不成立,反之亦然。
例如,“如果这个苹果是红色的,那么它就不是绿色的;如果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那么它就是绿色的”就是逆反关系。
这两个命题之间的逆反关系非常具有对称性和互补性。
矛盾关系中的第五种类型是反命题。
反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互相否定关系,即一个命题的否定就是另一个命题。
例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和“这个苹果不是红色的”就是反命题关系。
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反命题关系非常简单明了,因为它们的真值是完全相反的。
矛盾关系中的最后一种类型是逆命题。
逆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的互相否定关系,即一个命题的否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命题的否定。
91UP病句辨析考点精讲之逻辑矛盾【知识框架】病句辨析一共分为七个模块,其中一块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矛盾主要包括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果、主客倒置、否定失当、不合事理、数词不当等七个类型。
只要我们准确辨析各种逻辑矛盾,就能轻松搞定逻辑矛盾这类题型。
逻辑矛盾一共分为七个类型。
同学们只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准确辨析句子中的逻辑矛盾,就能轻松搞定这一类题型。
【核心点拨】1、题型简介此类型的题目一般是有两种考查模式。
(1)判断句子中的逻辑矛盾问题;(2)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判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2、核心知识语序不当的问题一共下分为七个类型:(1)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悖”的意思。
句子中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是由于对词语的概念认识不明确,有时是因粗心大意,前后失去照应。
对于自相矛盾的病句,通常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既可。
(2)范围不清范围,也就是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
概念是有大小之分的,有的词概念范围较大,如“房子”;有的词概念范围较小,如“草房”、“瓦房”、“楼房”。
一般情况下,大概念和小概念是不能并列的。
此外,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交叉关系的也不能并列。
(3)强加因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
说“必然”联系,是因为必须有引起某种现象的“因”,才会产生这一现象的“果”。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
强加因果是一种逻辑推断的错误,所提供的“因”前提无法推断出“果”的结果,固构成病句。
(4)主客倒置“主客倒置”是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提出的概念,大意是:说到两个人或事物,往往有主客之分,如果把它们弄颠倒了,就叫做“主客倒置”。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有施受、因果、先后等的不同。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对于备考公务员类的考生来说,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各位考生能够系统的复习行测,还是能够在国考中获得好成绩的。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都属于不相容关系,或叫全异关系,但是二者是有区分的。
一、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对峙的两种情形,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例】男:女第一男女是对峙的,是男不是女,是女不是男。
而且性别只有两种:男性和女性,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所以男女是矛盾关系。
【例】生:死第一生死是对峙的,是生不是死,是死不是生。
而且生存状态只有两种:生和死,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所以生死是矛盾关系。
二、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指在对峙的两种情形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形,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
【例】黑;白第一黑白是对峙的,是黑不是白,是白不是黑。
但是色彩除了黑白还有其他情形存在,所以黑白是反对关系。
【例】东:西第一东西是对峙的,是东不是西,是西不是东。
但是方位除了东西还有其他情形存在,所以东西是反对关系。
三、实战演练1.白天:黑夜A、男人:女人B、高山:大海C、白色:黑色D、老人:小孩【解析】A。
题干中的白天和黑天是一对矛盾关系,由于不是白天就是黑天,不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形。
A项,男人和女人是矛盾关系。
B项,高山和大海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矛盾关系是反对关系。
C项,除了白色和黑色之外还有其他色彩,白色和黑色是反对关系。
D项,除了老人和小孩之外还包括青年、中年等其他情形,老人和小孩是反对关系。
2.物质:意识A、盈利:亏损B、清晨:中午C、党员:非党员D、富饶:贫瘠【解析】C。
题干中的物质和意识是一对矛盾关系,由于除了真实存在的物质,就是以精神状态存在的意识形状,不存在第三中情形。
A项,除了盈利和亏损还有不赚不赔第三种情形,因此盈利和亏损是反对关系。
B项,除了清晨和中午还有下午和晚上等其他情形,所以清晨和中午是反对关系。
公务员矛盾面试题公务员招聘面试中常常出现一些矛盾性的问题,旨在考察应聘者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涉及一些常见的公务员矛盾面试题,并给出相关答案供参考。
一、矛盾问题一:公务员依法行政与良好服务之间如何平衡?在公务员工作中,一方面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坚决执行规章制度,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公务员也应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重要的考量。
解答策略:我认为公务员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应该在服务中体现法律的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储备和服务技能;同时,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需求,提高对公众事件的回应速度和质量。
二、矛盾问题二:公务员如何保持政治中立性?作为公务员,政治中立性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要求。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保持中立性成为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解答策略:我认为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自己要保持独立思考,客观公正地对待各种政治因素;其次,严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最后,加强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政策、法规和政治动态。
三、矛盾问题三:公务员如何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公务员工作中常常涉及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项技巧。
解答策略:我认为处理人际关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持耐心和友善,理解对方的需求和问题;其次,注重沟通和协调,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不偏袒、不厚此薄彼。
四、矛盾问题四:如何处理好工作任务的优先级?作为公务员,经常面临多个工作任务需要同时处理,如何合理安排工作优先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能力。
解答策略:我认为合理安排工作优先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工作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来确定任务的优先级;其次,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时间分配,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最后,适当与同事协商合作,分担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逻辑判断中四种常用的矛盾关系华图教育胡泊真假推理题目是逻辑判断中的高频考题,而真假推理题目的特点在于题干中给出的诸多条件是真假不确定的,我们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点在于确定唯一一假或唯一一真的范围,然后再根据其余条件的真假来解题。
确定唯一一真或唯一一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找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一种是找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
本文为考生们梳理了在行测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几种矛盾关系,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快速准确的解决真假推理题目。
矛盾关系是指主题一致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必有一真一假,这里的主题一致指的是两个命题的主语和谓语必须相同。
比方说“小张穿了白色的上衣”和“小王没穿白色的上衣”这两个命题就不是矛盾命题,因为两个命题的主语不同。
“小明是党员”和“小明爱国”也不是矛盾命题,因为两个命题的谓语不同。
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老师今天穿了白色的上衣”和“老师今天没穿白色的上衣”,两个命题是主题相同,且必有一真一假。
在行测考试中常用的矛盾关系有四种:1.A与非A;2.所有S都是P和有的S不是P;3.所有S都不是P和有的S是P;4.A→B和A且B。
【例1】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个人捐的。
经询问,赵说:“不是我捐的”;钱说:“是李捐的”;孙说:“是钱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A.赵说的是真话,是孙捐的B.李说的是真话,是赵捐的C.钱说的是真话,是李捐的D.李说的是假话,是李捐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A的矛盾命题为非A。
通过题干可知,钱说“是李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两个命题可以翻译为:李捐和不是李捐,互为矛盾命题,那么另两个命题一定为假,赵说“钱不是我捐的”,它的否命题为真,所以钱是赵捐的。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河南公务员考试判断题备考:六种矛盾常有
河南公务员考试群166909202
真假推理题目是逻辑判断中的高频考题,要想快速准确的解决此类题目,其关键点要从题干诸多真假不定的条件中,确定唯一一假或唯一一真的条件所在的范围,然后再根据其余条件的真假性来高效解题。
在此,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特为广大考生梳理出集中常见的快速确定真假条件范围的方式,帮助大家进行复习。
真假推理类题目当中,要想确定唯一一真或唯一一假条件的真假范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找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一种是找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
其中,矛盾关系是指涉及元素相同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必有一真一假,这里的涉及元素相同指的是两个命题的主语和宾语必须相同。
比方说“小张穿了白色的上衣”和“小王没穿白色的上衣”这两个命题就不是矛盾命题,因为两个命题的主语不同。
“小明是党员”和“小明爱国”也不是矛盾命题,因为两个命题的宾语不同。
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老师今天穿了白色的上衣”和“老师今天没穿白色的上衣”,两个命题是涉及元素相同,且符合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关系特性。
在行测考试中常用的矛盾关系有六种:
1. A和非A;
2. 所有S都是P和有的S不是P;
3. 所有S都不是P和有的S是P;
4. A→B和A且B。
5.A且B和-A或-B
6.A或B和-A且-B
【例1】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个人捐的。
经询问,
赵说:“不是我捐的”;
钱说:“是李捐的”;
孙说:“是钱捐的”;
李说:“我肯定没有捐。
”
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
A.赵说的是真话,是孙捐的
B.李说的是真话,是赵捐的
C.钱说的是真话,是李捐的
D.李说的是假话,是李捐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A的矛盾命题为非A。
通过题干可知,钱说“是李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两个命题可以翻译为:李捐和不是李捐,互为矛盾命题,那么另两个命题一定为假,赵说“钱不是我捐的”,它的否命题为真,所以钱是赵捐的。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例2】有—段对话。
甲:“有的鱼类资源枯竭的地方正是环境遭到破坏的地方。
”乙:“如果某地领导不重视环境保护的话,该地环境就遭到破坏。
”丙:“不存在鱼类资源枯竭的地方,也不存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地方。
”丁:“凡鱼类资源枯竭的地方都不是环境遭到破坏的地方。
”如果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人说错了,那么下面哪句话是真的?
A.有的地方的鱼类资源枯竭了
B.某地环境遭到破坏
C.某地领导不重视环境保护
D.某地领导重视环境保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所有S都不是P的矛盾命题是有的S是P。
甲和丁的话是矛盾命题,比有一真一假,所以乙和丙的话为真话。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例3】一次逻辑考试后,兰兰、晶晶、玲玲在一起讨论考试成绩。
兰兰说:“如果我能得100分,则晶晶也能得100分。
”晶晶说:“我看兰兰能得100分,我不能得100分。
”玲玲说:“如果我能得100分,则晶晶得不了100分。
”事实上,考试成绩出来后,证明她们三个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下述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
A. 玲玲说的是真话,晶晶没得100分
B. 兰兰说的是真话,晶晶得了100分
C. 晶晶说的是真话,晶晶没得100分
D. 玲玲说的是真话,兰兰得了100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A→B的矛盾命题为A且B。
兰兰与晶晶的话矛盾,肯定是一真一假,而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为真,故玲玲的话为假,从而晶晶得了100分,晶晶的话为假,兰兰的话为真。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例4】M大学学生小段突患重病,有一同学暗中捐款相助。
小段转危为安后,想知道是谁捐款了。
他询问了五位同学,分别得到以下回答:
(1)或者甲捐了,或者乙捐了;
(2)如果甲捐了,那么丙也捐了;
(3)如果乙没捐,那么丁捐了;
(4)甲和乙都没有捐;
(5)丙和丁都没有捐。
实际上,这五位同学的回答中只有一句是假的。
据此,可以推出
A.丙捐了
B.丁捐了
C.甲捐了
D.乙捐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A或B的矛盾命题是-A且-B。
条件(1)和(4)矛盾,肯定是一真一假,而五个条件中只有一句为假,故其余三个条件均为真,从而丙和丁确定没有捐,结合翻译推理当中的逆否等假命题,可以直接得出甲没有捐,乙捐了。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上述介绍的六种矛盾关系是行测考试中判断推理模块真假推理题型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牢牢记住,在考试时直接拿来使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