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辅助蒸汽驱受效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
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第九组组长:李伟组员:温全义张紫峣谭盼万欣成余秋园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地下原油。
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及驱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两部分。
剩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有一部分可以被采出。
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成为剩余油饱和度。
一、剩余油与残余油的区别和联系所谓剩余油是指由于波及系数低,注入水尚未波及到的区域内所剩下的原油,而残余油是指注人水在波及区内或孔道内已扫过区域仍然残留、未能被驱走的原油。
残余油应该归入剩余油范畴。
二、造成剩余油的原因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因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
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相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
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
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
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江37区块蒸汽吞吐中后期开发特征及挖潜措施许佩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853) 摘 要:江37区块作为采油九厂第一个稠油开发试验区,已经进行了3年的蒸汽吞吐热采试验。
针对试验区蒸汽吞吐后期出现的产量递减快、回采水率低、储层动用程度不均等问题,文章在系统研究稠油蒸汽吞吐开发模式和递减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后期提高试验区采收率、改善试验区开发效果的有效措施,为下步试验区的稠油热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今后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调研和现场实践证实,蒸汽驱、二次吞吐和水平井吞吐是改善薄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蒸汽驱;二次吞吐;水平井 中图分类号:T 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6—0126—05 江37区块位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江桥、泰来构造带富拉尔基-大兴阶地中段,整体上为东倾的单斜,倾角1.5°左右。
该区块地质储量19.85×104t,含油面积0.27km 2,主要目的层为萨尔图和高台子油层,平均砂岩厚度6.4m ,平均有效厚度4.5m ,平均有效孔隙度33.1%,平均空气渗透率783mD ,属于高孔、中高渗透薄层稠油油层。
由于油层较薄、原油粘度高,开采难度较大,目前国内仅井楼油田等少数油田进行了小范围实验。
试验区共有油井22口,其中水平井1口,超短半径水平井2口,常规直井19口。
自2007年投产开发以来,该区块已进行了四周期蒸汽吞吐试验。
区块的蒸汽吞吐产油量在第二周期达到高峰,自第三周期后,产油开始进入递减阶段,截至2012年2月,区块采油速度0.91%,采出程度8.77%,累积产油17412t 。
目前试验区油井已完成四周期蒸汽吞吐采油,月产油仅150t,急需探索新的开发方式,以改善区块的开发效果。
文章通过对试验区油井的蒸汽吞吐生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块蒸汽吞吐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的原因,调研了其他油田的开发稠油的有效途径[1],总结了江37区块后期改善开发效果的开发方式。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两率”宋鸿斌【摘要】孤东采油厂所辖主力油田—孤东油田于1986年按照“储量一次动用、密井网、细分层系、高速开发”的原则投入开发,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开发调整潜力愈来愈小,储采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勘探上面对探区面积小、探明程度高、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和复杂的地表条件对勘探的制约,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开发上面对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高采出程度阶段,自然保护区对开发生产影响比较大;资源有效接替矛盾突出,产量接替难度大;老区调整挖潜难度增大,开发矛盾比较突出;化学驱单元接替阵地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油田的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2页(P144,149)【关键词】勘探;开发;工程;水驱;化学驱;稠油【作者】宋鸿斌【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 257237山东东营【正文语种】中文“十一五”以来,油田开发进入深度挖潜阶段,面临着资源接替阵地不足、老区调整难度加大、稳产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
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勘探上勘探区域由老区向滩海和海上转移,勘探层系由中深层向深、浅层转移,勘探手段由单纯的构造解释向人机全三维转移,从而实现由寻找构造油藏向寻找构造-岩性油藏及隐蔽油藏的突破。
开发上通过切实加强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剩余油分布,水驱油藏以主力单元整体细分加密调整为主向稳液控水及非主力单元分砂体调整治理转移,化学驱由以聚合物驱为主向二元复合驱转移,稠油开发由以吞吐开采和直井加密调整为主向以蒸汽驱开采和薄层水平井挖潜及单层水平井开发为主转移,实施开发调整和先导试验,全面夯实了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勘探上的主要做法勘探上精查细找,深化认识,实现勘探区域、勘探层系、勘探手段三个方面的转移,隐蔽油藏勘探成效显著。
滨南采油厂稠油蒸汽驱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提高超稠油的采收率是油田采油技术的一个关键难题,滨南采油厂稠油油藏一直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产量递减幅度较大,制约了区块开发效果。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滨南油田油藏的物性特点,对该区采用蒸汽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先导试验,试验中共注了四个轮次的蒸汽段塞,累积产油2.6336×104t,油汽比达0.283,采出程度15.6%,取得了较好的汽驱试验效果。
关键词:超稠油蒸汽驱先导实验小井距滨南油田位于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断裂带的西部,北依滨县凸起,南临利津洼陷。
主要为多油层、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
含油面积32.4km,地质储量7106万吨,可采储量1640万吨。
主要包括四套含油层系(沙一段、沙二段、沙三上、沙四下),其中沙二段、沙三下为主力油层,沙四上为高压低渗透油层,沙一段主要分布于滨一区东北部,面积较小。
油藏特征表现为:一,油层渗透率低,平均渗透率23.3×10um,非均质严重。
二,原油物性好(地下原油粘度12.4mps,地面原油相对密度为0.8972)。
三,油层天然能量不足,弹性产率低。
四,油藏水型以cacl2型为主,总矿化度65000mg/l。
一、蒸汽吞吐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1.吞吐周期数高,采出程度高该区两个老油田现有蒸汽吞吐井699口,平均单井吞吐高达7.8个周期。
其中:1~5周期307口,占43.9%;6~9周期163口,占23.3%;10周期以上井229口,占32.8%。
特超稠油加密吞吐采出程度平均高达25.8%,已普遍进入蒸汽吞吐后期阶段。
2.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蒸汽吞吐进入后期,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据吞吐井常规测试,超稠油吞吐区块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仅30.5~34.9%,相当于原始地层压力的三分之一。
3.排水期长,吞吐效果变差目前高周期吞吐排水期一般长达60~90天,井口出油温度大于45℃的生产天数仅占周期生产时间的13.2%,产量占22%,78%的产量是在周期后期低温期采出。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化学助采提高蒸汽吞吐效果研究摘要:从实际,出发对化学助采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内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研究后能够给有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参考,从而促进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助采;蒸汽吞吐;效果;研究1 高升油田蒸汽吞吐后期开发存在问题①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高升油开采程度比较高且会导致地层出现严重的亏空问题,从而造成了油层压力的下降,进而造成了整个油田的返排能力非常差,整体产量比较低;②原油黏度高,渗流阻力大:油井在开采的过程中经过了多轮吞吐之后,轻质组分会直接经过蒸馏采出,地层结构中的原油所占比例在逐渐的增大,黏度也会上升,这就出现了流动性差的问题;③束缚油难驱动:高升油田油藏一般来说埋深比较深,原油处在油层的孔隙中,在经过了多轮的吞吐之后,近井区域中的油田开采比较顺利,而在深部孔隙内的油藏却无法顺利的开采,在深处的孔隙内因为毛细管力的影响而造成了无法驱动,开采效果也会比较差。
2 采取技术路线2.1 自生气技术,补充地层能量蒸汽吞吐添加剂、三元复合助采技术的应用都会直接造成地层内产生过量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所占比例比较大,可以保持地层中的压力平衡,并且能够占据孔隙空间,为地层补充更大的能量,从而可以形成气体的驱动力,驱油效果也能够得到提升。
2.2 滴注降黏,降低原油黏度应用滴注降黏剂随着蒸汽直接注入到油层中,降黏剂可以均布的分布到蒸汽中,进行稠油加热处理的过程中,降黏剂能够直接与原油接触,此时可以扩大降黏剂的影响范围,最终可以达到黏度下降的效果,原油具有高流动性,开采也能够顺利完成。
2.3 高效驱油技术,驱替孔隙内束缚油使用蒸汽吞吐添加剂、高效驱油剂等能够实现地层孔隙的驱替,并且可以对残余油进行洗油处理,可以大大提升供液能力,消除毛细管力,从而可以增强流动性。
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直接吸附在岩石的表层,从而可以形成网状的结构形式,大大提升了原油的渗流能力,提升流动性,开采量得到提升。
2.4 泡沫调剖,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高效表面活性与蒸汽可以形成大量的泡沫,进而可以将油层高吸汽层封堵,然后进行吸汽剖面的调整处理,可以有效的叩打蒸汽扫油面积,从而提升了利用率。